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北京的两次大水灾--杨良志

7·21北京一场大暴雨,导致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翻阅古籍,发现北京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暴雨造成的水患。最大的两次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特大水灾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雨霁三日”正阳门宣武门外仍“奔涛汹涌”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闰六月二十四等日,大雨如注;至七月初五、六等日尤甚,昼夜不止。京邸高敞之地,水入二三尺。各衙门内皆成巨浸。九衢平陆成江,洼者深至丈余。官民庐舍倾塌及人民淹溺,不可数计。内外城垣倾塌二百余丈,甚至大内紫禁城亦坍坏四十余丈。通惠运河尽行冲决,水势比甲寅更涨五尺,皇木漂流殆尽,损粮船23只,米8360石,淹死运军26人,不知名者尤多。公私什物,民间田庐,一切流荡。雨霁三日,正阳、宣武二门外,犹然奔涛汹涌,舆马不得前,城堙不可渡。诚近古未有之变也!

在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二十七中,这段文字骇目惊心!

朱国桢生于明晚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天启三年(1623)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卒于崇祯五年(1632)。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三十二卷,记录了明代典章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宗教、民族、古迹等广泛的内容。之所以称“涌幢”者,是因为他写这部书的处所,多在家中的一座木亭之下,这亭子形如石“幢”,卸装自如,在院内每一迁移恍若从地下“涌”出一般。

上面这段文字记录的是405年前北京的一场水灾。它告诉我们:大雨起于公历7月下旬(“闰六月二十四等日”)、8月上旬(“七月初五、六日”)。城内一般地方积水二三尺,街衢变成河流,低洼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水淹溺,屋倒砸,死人不可数计。北京的内外城墙坍坏二百余丈,紫禁城宫墙坍坏四十余丈。通州的通惠河堤坝冲决,为皇家存储的巨木尽被漂走,毁船损米死人。大雨停了三日以后,正阳门、宣武门外仍是波涛滚滚,车马都不得靠前,城门还是进不了。这其中的一句“水势比甲寅更涨五尺”,是朱国桢做的一个历史的比较,稍查史书可知:甲寅,乃嘉靖三十三年(1554),那一年“六月,京师大水,平地丈余”,但万历年间的这场大雨则“更涨五尺”!

据统计,明代276年,其中有116个年份北京地区发生或大或小的水灾,占到42%。

光绪十六年(1890年)

大雨连降十余日宣武门城门靠大象拽开

张伯驹(1898—1982)1962年到长春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借着赏鉴书画、文物的机会,与罗继祖、恽宝惠、张江裁、于省吾、叶恭绰等36位学者作文人雅集,大家就书画、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各送短文,积日成帙,集成六卷各类文章301篇。其中卷五虹南(张润普)《北京地震及大雨》一文的后半部云:

光绪十六年(1890年),北京自五月二十九日起至六月中旬,凡十余日大雨。据潘祖荫奏,京畿一带房屋庐舍漂没,全村被淹,伤毙人口甚多。周大霖奏,大清门左、右部院各衙门皆浸灌水中,堂司各官进署,沾体涂足,难以办公。永定、左安、右安各门,雨水灌注,不能启闭……宣武门扇为水所拥,不能开启,乃以绳索套于象身,使曳而开之,亦逸闻也。

这段文中的省略号处,是他引用了震钧的《天咫偶闻》几句,惜其有简略,兹为重引:

京师自五月末雨至六月中旬,无室不漏,无墙不倾,东舍西邻,全无界限,而街巷至结筏往来。最奇,室无分新旧,无分坚窳,无弗上漏旁穿,人皆张伞为卧处。市中苇席油纸,为之顿绝。东南城贡院左近,人居水中。市中白物腾贵,且不易致。蔬菜尤艰。诚奇灾也。

震钧(1857—1920),满族,北京人,学者,曾执教于京师大学堂,亲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又专注写作,他的《天咫偶闻》是真实可信的。张润普(1882—1967),号虹南,满族,北京人,清末任户部员外郎,民国后任财政部司长、代次长,1954年起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震钧和张润普写1890年北京大雨,应属于“亲历”、“亲见”之类。从他们的记述可以看出:这一次京城大雨延续了半个月之久。百姓墙倒屋塌,张起伞来才能睡觉,街巷间靠结筏往来,死伤人口甚多。京城中心的大清门及左右衙门尽皆灌水。外城永定、左安、右安各门深没水中不能启闭,内城宣武门扇靠绳牵大象才拽开!

据统计,清代268年,有129个年份北京地区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水灾,占到48%。

《清圣祖实录》

关于水患的记载

对于北京水患,康熙皇帝一直十分重视。谈及对永定河的疏浚治理,他说:“今天下无事,惟治河最要。”他写诗道:“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河淮与黄。”意思是:我推想若是近畿的永定河都不能防患,那还谈得上远处的淮河与黄河吗?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七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康熙召见直隶巡抚于成龙,于汇报治理永定河计划,康熙说:“朕行经水灾地方,见百姓以水藻为食,朕曾尝之。百姓艰苦,朕时在念。是以命更于雨水之前,速行浚河筑堤,使田亩得耕,百姓生计得遂。”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五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六月,淫雨不止,灾象呈显。康熙对大学士们说:“昔言壬辰、癸巳年应多雨水。去岁(1712年,壬辰年)幸而未涝。观近日雨势连绵,山水骤发亦未可定。”他接着回忆道:“朕记太祖皇帝时壬辰年(即明万历二十年,1592)涝。世祖皇帝癸巳年(即清顺治十年,1653)大涝,京城内房屋倾颓。明成化时癸巳年(即成化九年,1473)涝,城内水满,民皆避居于长安门前后;水至长安门,复移居端门前。若今淫雨不止……田禾岂不有损焉?”

古籍中关于北京水患的记载,对大水灾过后的我们或许不乏启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定河原名无定河经常闹水灾,康熙下令根除水患,无定河变永定河
马骏跃:湘阴横岭湖的三生三世(二)
黄石历年水灾述略
宜兴遭遇十七年来最大水灾,向在一线抗洪抢险的英雄致敬【第899期】
北京历史上的“三场暴雨”,一场比一场怕人,民间说不是好兆头
全国重点文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