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文:风华绝代400年——金山岭长城印记

风华绝代400

——金山岭长城印记

王寿臣

离北京最美也最近的八达岭长城,每年的“5.1”节、国庆节期间,都是人满为患。有人说,怀孕的女人是决不能去,会被挤掉的。说起爬长城,心里就发怵,说是爬长城,不如说是“挤”长城。5.1节前朋友打电话说,假期只有三天,香格里拉、布达拉去不了,长城离得最近,三天的时间是蛮从容的。

北京周边可供游览的长城并非只有八达岭长城,还有居庸关、黄花水关、司马台、慕田峪、箭扣和金山岭长城。如果在节假期间都去八达岭,那不是去看长城是看人。而最佳选择还是应该去游客相对较少的长城,像箭扣或金山岭长城。

箭扣长城是野长城,与新修缮的八达岭长城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面孔,一个是素面朝天,一个是经过了“整容”。而金山岭长城则是介于箭扣野长城和八达岭长城之间,除了少数墙体略施粉黛之外,多数墙段仍然保留原貌。这对于那些好发思古之幽情的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在京快20年了,八达岭长城去过3次,居庸关也去过,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走老路”了。因为平时经常听人说到司马台长城,几位朋友约好,假期三天,把向往已久的司马台长城作为首选,如果人多就改去河北省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

51,驱车到达司马台长城旅游景区,已经是下午两点,当地村民告诉我们,不紧张的话,想看完司马台长城需要一天的时间。

景区附近新建的一排排灰色仿古二层小楼,门前挑挂着红灯笼,有的招牌上写着客栈或是农家院。各种轿车把每一条街道塞得满满当当。顺着“客栈村”往前走约一华里,是景区停车场,从公路高处俯瞰,数千辆车有序地停靠在一起,人头在车间隙攒动,熙熙攘攘,攘攘熙熙。

景区保安说,今年五一节是游客最多的一年。看眼前这阵势,游客的密度一点都不逊于闻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

根据经验,越是离得远的景区去的人越少。大家果断决定,掉转车头前往金山岭长城。花了近一个小时,才挤出了拥堵成堆的车辆。赶到金山岭长城,已是下午6点。临近景区的沥青路上,游客稀疏,远不像司马台长城景区那么拥挤。

对景区作了简单的了解之后,正准备返回“好汉客栈”,一阵雷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

山里的雨不像平原上的雨斯斯文文的,脾气格外的火爆。

回到“好汉客栈”,整个街区已是灯火通明。没有眼花缭乱的霓虹闪烁,没有劲爆的震耳音乐,红红的灯笼在山风的吹拂中晃动着,注目灯影下的灰砖白墙,仿佛明时的长城人家。

原汁原味的明长城

景区早晨5点即开始接待游客。趁早不趁晚。2日早上6点赶到景区。售票口只有两三个购票的人在排队,通往长城入口处的沥青路上,已有零星游客先我而来。因头天傍晚的一场雷雨,山风吹来,寒意袭人,穿的少的游客一个个缩颈抱胸。为了抵御寒冷,三个穿短裤的外国女孩,索性跑了起来。

金山岭长城入口处是一个长城游览分叉,向右去(西)比较短,向左(东)去比较长。

据记载,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两百年后,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时期(15671582)主持重新修筑。

金山岭长城西起龙峪口,东至望京楼,全线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敌搂67座,烽火台二座,大小关隘五处,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

长城入口处西段,只能游览七八个敌楼以及烽火台,但相比东段要野一些。由于山上气温低,爬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再往前被部队警示禁止入内),后背还是拔凉拔凉的。眼巴巴看着禁区内盘桓远去的长城不得逾越,只好原路线返回,向另一侧进发。

东侧长城果然不同,如果以敌楼和烽火台作为攀爬的高度来衡量,望京楼就是金山岭长城上的珠穆朗玛。

大凡游客都有好高骛远的心理,爬过一个敌楼之后,总想再看看下一个是啥模样。

我们一行5人,从起点到折返共经过了40个敌楼(含烽火台),遗憾的是,因为体力实在不支,以及时间的不允许,未能到达远在前方的望京楼。据说,登上望京楼会有登鹳雀楼的感觉,可以看到北京。事实上,到过望京楼的人都说看不到,只是起了个诱惑人的名字而已,就像河北省看不到首都的望都县一样。不过,遇到天晴,密云水库还是影影绰绰能看到的。即使这样,也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们是游览金山岭长城中少数的“好汉”之一。

站在长城上,特别是登上高高的敌楼,顿觉一股浩气在胸。举目远望,整个长城突兀在崇山峻岭中,跌宕起伏,逶迤蜿蜒,如巨龙横卧,见首不见尾。想当年,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诗情大发,吟出:“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果他登上长城,岂不要写出一部诗集?

时值春末夏初,山林嫩绿葱茏,矗立在山脊上的褐黄色长城,清秀中掩不住苍凉与悲壮。过午的阳光照射在长城上,像土豪金般泛着金光,更添了几分神秘。

城墙内外,摇曳的树木发出的沙沙声,似乎在向游客诉说着城墙的坚强和不屈。

一年一年春草绿,一年一年城门旧。岁月绵绵,不知道明长城还会与天地共存多少年?

敌楼,长城上的指挥部

游览长城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建造在险要地带的敌楼和烽火台。在古代,没有望远镜,没有信号弹,敌楼就是守军御敌的城楼。敌楼又叫谯楼,谯的意思就是瞭望。站在高高的敌楼廊道上,即可观察敌情,一旦发现情况紧急,马上令烽火台(古称烽燧)守军点燃烟火(狼烟)。一般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守军或百姓看到烟火之后,就会立即做好战斗准备。

金山岭长城共有67座敌楼,烽火台4座,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底部以巨石奠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功能。在险峻处,敌楼的底座,是一块块巨大的方型“花石”(石子和砂浆铸造而成)筑基,石头之上是城砖。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除了颜色暗黄,依然坚固无比。

这些军事建筑,在浑厚的城墙上显得格外威严,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由于金山岭长城基本未作修缮,城墙和敌楼、烽火台等建筑大多保持原貌。保存完好的敌楼,建筑规整,远远看去巍峨屹立。正如蒲松龄所言:“敌楼高接云汉。”

敌楼和烽火台呈方形建构,四壁以巨砖垒就,厚实坚固。敌楼窗口高1.5米,宽1米左右,上方拱形。敌楼上方,建造风格酷似北京老四合院屋顶式样,却比四合院更具美感。

大部分窗口底座是用雕琢精致的花岗岩横石条支撑,少数是用涂了褐红色涂料的方木,据正在维修的工匠介绍,现在看到的方木都是1980年代新换的。凡是换成方木的窗口,都是被盗后重新修缮的。从被盗痕迹看,应该是清末民初时期。

保存完好的敌楼,就是一尊完美的艺术品。而被撤掉支撑窗口木料的敌楼,由于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大部分砖体脱落,坍塌得不堪入目,悬吊裸露的残砖龇牙咧嘴。仅残存一面墙的也已经斑驳陆离,有的墙面只剩下狭长参差的一角,像一把锈蚀的铁剑直插云天。灰黑断砖缝隙裸露的白灰,像一颗颗愤怒的牙齿,在痛诉自己的悲惨遭遇。

据判断,400年前的长城构筑只是一个巨大的盾牌而已,因为那时兵器并不发达,少有枪炮弹药,作战的主要兵器还是以刀剑箭簇为主,所以,整个城墙越是高突的建筑体破损越严重,除了后来失去其御敌价值,而被人为的破坏(盗木与盗砖)之外,主要还是来自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力量。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靠关外一面的城墙破损的程度要比关内一面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城墙上建筑物。试想想,经历几百年的夏雨冬雪,朔风坚冰,焉能安好如初?水滴石穿,何况砖乎?

游客都会发现,城墙两面都有许多一尺见方的方形小窗口,这些小窗口是瞭望口,也有人把它称作箭孔。可以佐证小窗口为射箭口的是,这些小窗口的上方都锲刻了横着的“大括号”图样的纹饰,其中,发现一个窗口的上方大括号中间位置上的装饰图案是一只羽箭。

猜测一下,在敌楼或烽火台上瞭望的应该属于高级军官,而在城墙小窗口守护的可能多半是士兵,或者像现在的班长排长之类的小官。

这些守护窗口的士卒,一旦接到作战命令,就会通过窗口将茅箭射向来犯的敌人。

400多年过去,战争已成历史。只有城墙、敌楼、烽火台、箭洞……仍然在用她那不屈的身躯,向每一位亲临其境的海内外游客,展示着她那曾经的威武与雄壮,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长城,世界奇观中的奇观

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据传,从月亮上唯一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东西,一个是埃及金字塔,一个是中国的长城。尽管这种说法已经被推翻,但是,中国乃至世界依然对万里长城,这个世界建筑史上规模最宏大、建造最辉煌的建筑奇迹,而感到自豪。

秦长城已经不见踪迹,现存的长城多是明代修建。长城东起从秦皇岛市的山海关,绵延万里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市。我们不是地理专家,没有从山海关一路考察到嘉峪关,领略她的浩瀚与旷远。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长城中最精华的段落——八达岭、居庸关、司马台、慕田峪、金山岭……足以让每一位游客得到醍醐灌顶的享受。

黄山归来不看山,说的是黄山作为五岳之一的奇诡与壮美。套用一下描述黄山的景致,那就是长城归来不看城,那些以秦砖汉瓦建造的古城遗迹,在皇皇巨著般的长城面前不过是一页而已。

游览过长城的人,在感叹她的恢弘雄伟之余,一定会在脑海中留下这样的悬疑:这些长35厘米、宽15厘米、厚10厘米的青砖是在哪里烧制的,用什么燃料烧制的,要烧多长时间,为什么每一块都是那么标准?城墙底座和敌楼、烽火台底座上的几百斤重的方形巨石从哪里运来的?而更为不解的是,它们是怎样被运送到陡峭悬崖上的?

令人迷惑的是,城墙下看不到一点当年施工设施留下的痕迹,如此峻险的地势又如何搭建建筑设施?我们虽然无法寻觅建筑设施和施工的细节,但是浑然天成的精美壮丽就摆在那里。

长城的宏阔之美,首先在于它依山而建的线条之美。无论是悬崖边还是瘦削的山脊上,城墙的宽度高度厚度都是一致的。城墙因山脊的起伏而起伏,蜿蜒而蜿蜒。最奇伟惊险的墙段,城墙最低处与最高处成70度斜坡,两边砖墙上的砖也是倾斜的。

整个长城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当属敌楼和烽火台,远看精巧玲珑,宛如仙山琼阁,近看棱角分明,一砖一石不差分毫。直角处方折如规,弧圆处圆润流畅,若彩虹横跨,似悬空弯月。线条之美与墙面之平,檐角精致与雕饰之工,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在数不清的箭孔上方,工匠们各展身手,雕刻了不同的图案。有的雕刻着菠萝、香蕉、石榴,有的是各种花鸟虫鱼,有的是小动物……方寸之地,精彩纷呈,栩栩如生,活龙活现。这种图案在八达岭、居庸关长城也不多见。想必是,当年在修筑此段长城时,正处于太平时期,工匠们兴趣上来,个个不甘落后,纷纷展示自己的雕刻才艺。

在惊叹长城建造之美的同时,同样让人不得不折服城墙的敦实与坚固。

构成长城的主要材料是砖、石头、灰浆。砖是长方形的黑砖,一块相当于现在四块红砖叠放那么厚大。如此大的黑砖烧制得都恰到火候,坚硬无比。几百年风吹雨打,用指甲依然划不出痕迹,有的砖上,游客在几十年前用铁器刻得“到此一游”留言依然十分清晰。往还40多个敌楼,没有发现一块变形不合格的黑砖被工匠将就。可以说,每一块砖都是按照标准尺寸烧制的合格品。

除了长方形黑砖外,还有两种,一种是方砖,长宽20厘米左右,用于铺设城墙上方两墙之间的通道;一种是等腰三角形长砖,用于骑墙顶部,以减少雨水和冰雪的存留。

一些敌楼拱形门洞上方的残砖,看着摇摇欲坠,其实相当牢固。在坍塌严重的墙面,哪怕只有一点白灰粘着,残砖也不会脱落,甚至用手掰都掰不动。据说这种白灰中掺上了糯米浆,凝固干燥之后像胶一样,光滑坚硬。水泥墙用指甲可以划出痕迹,而长城砖缝用的这种白灰指甲根本就划不出一点痕迹,其硬度可想而知。维修敌楼的师傅说,你看看墙体坍塌成这个样子,还屹立不倒,就是因为白灰粘得牢。

400多年了,白灰居然比今天的水泥还结实,真是不可思议。

明朝时期,建筑标准没什么国标,也没有什么IS9000,能修造得如此坚固,建筑材料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资料说,朱元璋主持修建的南京城墙,在每一块城墙砖上都烧刻了制砖工匠的名字,比如王友一,王真二,徐英三,毛青四,郑龙五,方谦七,伊绍八,郑匆九,余德十等。这样做,就是对城砖实行“责任制”,以确保建造城墙的质量,一旦在砖的质量上出了问题可以追究到人,予以惩罚。

在游览过程中,遇到三个外地年轻人,他们目的就是要找到砖上刻有制造者名字的文字墙。但愿他们能够找到。幸运的是,在一座敌楼的台阶上,笔者发现几块砖上刻着砖厂的名称。其中一块砖上刻着“子路造”字样,其字体还颇有颜体的味道。

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主要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与设计的完美。城墙的高度宽度都是一致的,不因山脊的宽窄而变化。平面、斜面、弯面全部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大小一模一样。看不到一个地方偷工减料,哪怕是在隐蔽拐角的地方,工艺也没有半点含糊。

没有主持修造者戚继光,就没有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观——明长城;没有戚继光对工匠在建筑材料和工艺上的严格要求,也许明长城就活不到今天。

存世400多年的明长城,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仅凭大自然风霜雨雪,也许再过1000年,也不会消失殆尽。

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中国万里长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沧桑金山岭
自驾金山岭长城,详细的爬长城和露营攻略
气势雄伟,敌楼密集,堪称为我国万里长城的精粹——金山岭长城
远去的历史背影
金山岭长城雄伟壮观
金山岭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