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律,请自律

自律,请自律!

为什么体内那个弱小的自我那么难以战胜。我们可以做什么?

作者 Heike Faller
译者 凉水一杯夜读书

开始我觉得无动于衷:尽管本来打算动手写本书,事实上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无所事事,连手指头也不愿意动一下。我惬意得很,也知道自己已经习惯了周围环境,习惯了这间办公室以及里面的一切琐事。这正是采取行动的大好时机。
我用来强迫自己工作的措施如下:找到我曾经全神贯注地工作过几天的新闻办公室,暂投篱下,以找回当初熟悉的生态环境;关注股票市场指数;参与在线游戏Hattrick并组建一支虚拟球队。我曾经咨询过电脑商,有没有可能在我的电脑上安装某种时间控制系统,好帮我控制上网时间。他们说可以,前提是找到一个人掌握这一控制系统的密码,还要保证他誓死也不会向我泄漏一个字。
我上网下载了一个叫“人生调和”的软件。只要每天输入自己在各个“项目”上所花费的时间,月底就会生成一个蛋糕形状的分布图,给我下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我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我也跟其他的自由新闻工作者、兼职主妇以及医学院学生探讨:既然我们没能好好利用业余时间,为什么又不能好好地享受这份清闲呢?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明明想做,却不去做呢?结论是,只有两成的人能真正做到自律,拥有一个利落而成功的人生。剩下的八成都有同样自律障碍:因为没有抽出时间,很多小事都该做却没有做。

有这些关于如何有效掌控业余时间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在我隐秘的脑袋里,一切不过只是借口。怎样的方法都是无稽之谈。
我觉得吧,自己好像跟Jan Philipp Reemtsma一样遭人绑架。绑架手段温柔些,关押地点是一间只有纸笔的房间。汽车旅馆。不过我记得,Reemtsma写书的时候时间可是相当充裕,甚至还非常有钱。或者我更像某一类杀人犯, 那种人生原本乱成一团,被捕入狱之后,却能在五年内修完法律和神学双学位(同时还能完成形体塑造)。事后总结的时候,他们总说是上帝给了自己新生。功臣其实不过是四面高墙以及一扇紧锁的大门。
设想,我死后躺在棺木之中,将会多么哀伤:为所有没写出来的书,所有没刻录的CD:所有没汇出的捐款,所有没时间关心的人,还有1998年之后再也没能恢复过的比基尼身材。为整个我本来应该拥有,却因为太懒而从未实现过的人生。
几周之后,我终于承认,要我在特定的时间执行自己先前计划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大脑神经的指令根本无法抵达躯体,似乎它们之间的联系被截断了一样。但如果指令来自外部,我却能立即整装出发。搞得好象我自己的意愿根本不值一提。很多人都很忌讳这种混合,出于担心,担心用被外部指令为导向的常规工作交换“自由”职业会一无所获。究其原因,法国社会学家Alain Ehrenberg在其著作《精疲力竭的自我》的言论很有启发。他在书中将压力阐述为自由的反面,时代的弊病。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个体受制于社会、性别、人种的程度空前减弱,什么都可以做,但也因此要对一切负责,哪怕这一切不是他的错。
这就是我们失败之后会陷入恐慌的原因:类似一个以google代替学习的大学生那种恐慌,类似神经衰弱患者的病态症相的那种恐慌。Ehrenberg的论点:19世纪的压抑社会氛围,强迫和驱使并存的公共社会氛围导致广泛神经衰弱的产生。自由的社会氛围则滋生压力。这本书在法国一度跃居畅销书榜首。我也曾将它当作沐浴精油广为散发:一样有助于缓解压力。
就我本人而言,一度我曾经认为自己的不作为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也知道,我们不光生活在一个压力的时代,也生活在出版物大量出产的时代。无数的图书试图讨论练习约束自我的可能性。怎么个练习法呢?
Peter Gollwitzer
,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以及激励心理学学者,来自康斯坦茨。通过一项以自身为对象的研究,他通过94项调查总结了计划执行成果(或失败)的组成要素。他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因素:动机的强烈程度;自信心的高低;明白怎样的方法真正可以用来实现目标;认识到改变行为方式的必要性,并且能够有效对抗消极冲动情绪和负面习惯,坚持实施所期望的行动;不要过分要求自己(许多人在同一时间有太多并行的计划)。
Gollwitzer
还认为,放弃,也是实现目标的正确途径之一:如果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采取的行为并无成效,要有回头的勇气。一旦所有的前提条件都得到满足,核心因素就只剩下一个:朝着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为什么有时候就是这么难呢?问题似乎出在大脑神经内部结构,因为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活动的是大脑额前叶皮层,这一部分与指挥我们采取行动的大脑神经部位关联不够紧密。行动的指挥流程如下:大脑内部的深层神经自发送出行为调节信号,经由侧脑室的杏仁体——情绪枢纽,发布至各信号分流系统。来自Osnabrück大学的人类行为心理学教授Julius Kuhl则将这种不紧密关联的现象称作意图形成与行为控制之间的对抗。在事态复杂时,这种对抗能够防止我们操之过急,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要想真正在意图和行为控制之间铺设起一架桥梁,Julius Kuhl认为,需要一种有利的情绪来作支撑。自责感便是无可比拟的好材料。一个处在恐惧或者悲伤情绪之中的人,必然感觉在由意图通向感觉和行动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从而认识到意愿并不足以成为行动的决定因素,人的才能以及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才是——Kuhl眼里,人不可能采取违背自己情绪的行为。

有种情况,大概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都不会陌生。你忸忸怩怩地把自己的家庭作业拿给同学看,要是对方的评价不够积极,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就会萦绕在你的周围,你也就会失去继续下去的热情。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发生,如果你的读者才看了个开头就说“真棒”。
 
“你说真的?”
“当然了!我干吗跟你撒谎?”

设想一下,这个学生得意洋洋地坐在电脑前面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接下来他会做的所有事情,说到底就是抗拒所有悖向的冲动,进入Gollwitzer金钟罩命名的一种状态。说到这儿,我们得提到Walter Mischel自我控制学研究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在他的“棉花糖研究”中,Mischel观察到,在面对外界干扰被劝说放弃的时候,有耐心做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具备更好的自我掌控能力。 而坚持最久的孩子,则是经引导将棉花糖形象化的那一群——比如,在头脑中用画框将棉花糖当图画框起来,或者想象它是一朵小云彩。
原因:这种具象的思维方式能在大脑神经的原始层面激起“热循环”,随即调动身体采取相应行动。与此相对应的是,抽象的思维方式往往只能在大脑皮层额前页部位引起“凉性的”,审慎的反应,指挥我们与不讨喜的行动保持距离。

这日常生活之中又意味着什么呢?来看看Walter Mischel的切身体会。很多年前他就把烟戒了。当时他在医院碰见一位癌症患者,那人的皮肤上画满了表示癌细胞转移状况的十字记号。从此以后,烟瘾只要一上来,等不到大脑里的热循环开始,他的眼前就会立刻出现医院里的那幅画面。(他至今仍然不吸烟。)
 
“将困难的事情简单化,是诀窍所在。”Mischel说。他如今已是78岁高龄,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作为人类,我们倾向从主观角度将事态的意义加以改变,从而为我们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创造有利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Mischel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作了大幅度的改进:跟面对美味诱饵的老鼠不同,人明显具有辨别力。人类行为学的范式转换被命名为认知转换,如今的人类似乎也得到了更多的自由,至少比过去多一些。迪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我想说:我是一个人,因为我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但这一点,Mischel特别指出,其实特别困难。

上班的路上,想到待会儿要花三个小时查看股市行情就觉得郁闷,于是我试了试那个方法。起到了一点作用,后来我忽然想起Gollwitzer, 想起来,改变需要勇气。

如今我已是股评撰稿人。我能够真切地感觉到,热循环正在我的大脑内发威,每天早上六点半就把我拉起来推到电脑前辛勤写作。那个,其实我在说笑哈。当然不赖到中午我是不可能起床干活的,但我几乎每天都干。不过这跟我坚强的意志倒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爱这份工作胜过一切。即便有人试图用午间小食引诱我,我也只会坚决地摇头拒绝,继续埋头敲打电脑键盘,仿佛我是Keith Jarrett,正在科隆音乐会的舞台上纵情表演。周围嫉妒的目光才是我最好的食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个方法,培养有自控力的孩子
延迟满足能力强就会成功?拨开史上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实验的迷雾
自律的人一定优秀,是个伪命题
做些什么事才能让自己快速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优秀概率更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