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 - 简介

《大西洋月刊》是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评论杂志而创立的。创刊之后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赞誉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它帮助人们认识一些新的作家和诗人,帮助作家和诗人发表作品。它刊登一些著名作家对当代政治事件中关于废除,教育和其他重大事件发表的评论。

 经历了财务困难和一系列的所有权变动后,《大西洋月刊》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社论杂志。把目光集中在外交、政治、经济、文化趋势等方面,主要是针对“思想领导者”的目标受众。

《大西洋月刊》 - 创立背景

《大西洋月刊》[1]

杂志创办的时间——1857年,正是美国社会动荡多变、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南北方关于废奴主义的辩论和斗争越来越白热化,随时有可能发生政治上的分裂;新的科学发现大大地撼动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成千上万的移民从欧洲涌向美国。在思想界,经历了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洗礼的知识分子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美国声音。

爱默森在《美国学者》中写道:“我们倾听欧洲温雅的文艺女神说话,已经听得太久了”。在这篇被称为美国知识界的《独立宣言》里,他鼓励美国知识界摆脱欧洲的影响,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美国大众面前。《大西洋月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大西洋月刊》 - 发展史

1857年11月,第一期《大西洋月刊》出版,称自己为“一本有关文学、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杂志”。

进入二十世纪,它在强烈关注政治与文化的同时,对于新兴的技术思想同样抱有浓厚的兴趣。二战后,它发表了探讨原子能技术的文章,对于计算机带来的人工智能,它是最早予以评介的杂志。

二十世纪初,它发表了伍德罗·威尔逊西奥多·罗斯福的重要政治论文;1960年代,马丁·路德·金给它寄去“伯明翰监狱来信”的手稿…… 

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早期,《大西洋月刊》的主要功能是一个属于保守党而在政治上能与自由党的《纽约客》相提并论的杂志。它已从波士顿移址到美国华盛顿[2]

2005年4月,《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决定停止出版普通小说。

自2009年11月,总编是詹姆斯·班纳特而出版商是Jay Lauf[3] 。 

《大西洋月刊》 - 特色

它的特色文章在“政治科学”和“外交事务”领域。其有关书评和文化趋势部分的文章也颇具特色。

在政治领域,《大西洋月刊》坚持无党派、无偏见原则,但不管如何,人们都将确信它是美国理想的代言人。它会坦率地同任何人物与党派杰出,但其观点会超越狭隘地党派与个人偏见。这种态度将是真理与持久繁荣根本。它拒绝将自己置于任何派系中,但它将永远会与拥戴自由、国家进步、荣誉这种信念的人在一起。”

《大西洋月刊》 - 目的

《大西洋月刊》[4]

《大西洋月刊》责任之一,即为公众提供关于这个国家各个层面的深思熟虑的看法与观点;同时还要记录美国之外的事件;将那些遮遮掩掩、不为人知的大事揭示给应该了解这一切的小人物;从知性的角度去报道诸如婚姻、道德以及思想方面的重大事件、而非仅将其视作“新闻”;回避“乐队花车”般的热闹场景,把作者得出的结论传达给那些需要了解的人。

美感是《大西洋月刊》的第二个目的。目的过多,对生活更优越、更完美的追求并不一定是实用的。但很多这样的追求却是为“人之为人”的意义。《大西洋月刊》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孕育了文学和精神的种子。对于众多的小说作者与诗人而言,这样的杂志就是他们从无名小卒到鼎鼎大名之间的中转站。

《大西洋月刊》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的餐桌。真正喜欢这本杂志的人,是政治、商业与文化精英们,他们只是美国的“小众”。这本杂志肯定忽略了世界上很多事件,但是它的某些方面还是极具价值的。美国社会越来越巨大与专业化,为科学家、政治家、商人、作家、军人、教士、学者所留空间愈来愈少。但在这本杂志中,无论你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黑人还是白人,有信仰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可以听到其他人在说些什么。 

《大西洋月刊》还有一个与通才教育类似的目的。这种目的很难细致描述,而见效也似乎相当缓慢。有人这样评论通才教育:它即便是一无是处,至少也可以让你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大西洋月刊》 - 评价

今天(2013年)的《大西洋月刊》已经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它的发行量达到了47万份,每期有120万人在阅读。是“美国国家杂志奖”无法错漏的名字。而伴随着《大西洋月刊》的成长,美国文化与美国理想不但已经觉醒、甚至要成为一种霸权。

《大西洋月刊》 - 有关中国的文章

2013年3月14日文章:中国代沟为何愈演愈烈? 

中国年轻人因所谓的物质主义而饱受诟病,其实这仍是其父母奉为圭臬的价值观体系。经历过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后,在中国父母眼里,最重要的并非专业地位或公共成就,而是金钱和安全。“我母亲不理解我的工作,尤其是我挣不到‘外快’”,张君说,“上次回家过年时我堂兄也在,他是医药代表。母亲不停地说‘你还不如和你堂兄一起做生意呢!他挣了那么多钱!”(作者詹姆斯帕尔默,王会聪译)[5]

2013年3月7日文章,《美国要想经济强大,就必须支持中国》

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中国经济崩溃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经济若大收缩,美国也难逃厄运,这意味着中国将减少购买美国国债,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通用汽车公司、耐克、肯德基和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在2012年第四季度收入从前年的40.8亿美元到68.3亿美元)收益明显减少,从美国和亚洲等地公司进口高端产品的数量也会锐减。同时,这也意味着从中国进口的铜等原材料会减少,反过来将损害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后者也是美国、亚洲和欧洲商品的主要市场。[6]

2013年7月18日,《黑人在中国》

在1996年中国版旅行指南《孤独星球》上,一个文本框中一些来自街头采访的话为人们提供了有趣的谈资。据报道,一名中国女性说:“中国没有种族歧视,因为中国没有黑人。”一段时间内,这在留学生小圈子中成了一个笑话,因为在作者所在项目的50名学生中,他是唯一的一名黑人。

2013年7月12日,《乌鲁木齐已成中亚中心城市》

新疆与西藏一起构成了中国的西北角,其首府乌鲁木齐是一个沸腾的大城市,而且大概是上海和伊斯坦布尔之间最具世界性的大都市。表面上,乌鲁木齐像中国大多数二线工业城市一样,但是,从这里用汉语、维吾尔语、俄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书写的无数广告、标语和商业布告来看,乌鲁木齐并非普通的中国城市。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复兴的中亚地区事实上的中心。

2013年7月16日,《小时代》对中国女性而言是严重倒退

我们完全猝不及防,就被这部明目张胆地炫耀财富、魅力和男权,表现“女性就想要这些”的电影惊呆了。其思想之低俗以及完全缺乏自知之明十分惊人,但也许又不那么令人意外。这似乎是现代中国城市社会全面物质化的产品。这部电影迎合的是男性对女性渴望的幻想,完全围绕男性以及男性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无论物质上还是身体上。电影表现了一种扭曲的男性自恋,以及一种渴望父权和控制女性身体及情绪的男性欲望,并将这些曲解为女性的渴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优质外刊,学地道英语
英语阅读只知道《经济学人》?最适合英语学习的精读材料全在这里了!
翻了近7年考研英语真题,发现80%的阅读,都是这样出题的?!
10本全球极高影响力的外刊,读完这些你的英语将提高N个level!
马克·扎克伯格,你在哪里?
满满的绝望!美媒总结美国现状用了这些关键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