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师道名作鉴赏
陈师道(1053—1102),字无己,又字履常,年轻未仕时即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时跟从曾巩学文,决意仕进。曾巩荐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元佑中,因苏轼荐,授徐州教授,又任太常博士。言者论其私与苏轼往来,罢为颖州教授。绍圣初,又因其进用非科第,罢归。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召为秘书省正字。次年冬,陈师道适预郊祀行礼,天寒无棉衣,妻子就借于妹夫赵挺之(赵明诚之父)。陈师道不满赵的人品,坚决辞却不要,因受寒发病死。友人邹浩买棺以葬。他的一生,寿不及五十,官不过正字,老母就食而道卒,妻子寄食于妇翁。他的《春怀示邻里》云:“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这是他的名句,亦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

  陈师道诗学杜甫、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地位仅次于黄庭坚的重要诗人,被方回列为江西派“三宗”之一。由于精读杜诗,陈师道诗作的风格与杜诗相近,但缺少沉郁雄厚之气。他的诗受黄庭坚影响很深,在语言和结构的安排上,确有和黄诗相近之处。但他也认为黄庭坚诗中存在“过于出奇”之处。陈师道的诗运思幽僻,刻意求深,尤以五言见长,但也存在流于艰涩和“拆东补西裳作带”(陈师道《次韵西湖徙鱼》)的毛病。他的抒情之作,如《别三子》、《示三子》、《送内》等,沉挚而有本色。苏轼尝称其诗云:“凡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今君诗不惟可恶,却可慕;不惟可慕,却可妒。”(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纪昀在《后山集钞题记》中说:“大抵诗不如古,古不如律,律又七言不如五言。弃短取长,要不失为北宋巨手。”清末同光体诗人林旭即以专学后山著名。著有《后山集》,有任渊注本,近人冒广生有《补笺》,《后山诗注补笺》由冒怀辛整理、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

  妾薄命二首[1]

  自注:为曾南丰作[2]

  主家十二楼[3],一身当三千[4]。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5]。

  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6]。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7]。

  死者恐无知[8],妾身长自怜[9]。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10]。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11]。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其穷[12]。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13]。

  【注释】

  [1]妾薄命:《汉书·许后传》曰:“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故曹植乐府有《妾薄命》篇。

  [2]曾南丰:即曾巩,南丰人,欧阳公之客,后山尊之,号曰南丰先生。

  [3]十二楼:指十二重的高楼。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云:“凤楼十二重,四户入绮窗。”这里形容宫楼之高峻与豪华。

  [4]一身当三千:白居易《长恨歌》云:“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里化用其意,以五字道出,语简而意尽。

  [5]“起舞”二句:言乐未毕而哀继之也。刘禹锡诗:“向来行哭里门道,昨夜画堂歌舞人。”这里化用其意。南阳阡:《汉书·原涉传》:“涉父为南阳太守。父死,涉大治起冢舍,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阡。”后世以“南阳阡”代墓地。

  [6]“忍著”二句:是说诗人不愿再投拜其他老师。白居易《燕子楼》诗曰:“钿晕罗衫色似烟,一回看着一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得几年。”这里化用其意。

  [7]“有声”二句:形容诗人无穷的悲痛之情。刘子玄《史通》载温子升《永安故事》:“怨痛之声,上彻青天。”韩愈有诗曰:“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汉书·贾山传》曰:“下彻三泉。”

  [8]死者:《家语》中子贡问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

  [9]“妾身”句:谢《铜雀台》诗:“况乃妾身轻。”宋玉《九辩》曰:“惆怅兮而私自怜。”李白《去妇词》曰:“孤妾长自怜。”

  [10]“叶落”二句:以落叶指代已逝之人,以红花喻自身。潘岳《悼亡诗》云:“落叶委埏侧,枯罧带坟隅。”

  [11]“捐世”二句:主人不待年老即弃世而去,因而对我的恩惠不能到头。捐世:弃世,死亡。

  [12]“一死”二句:连死都可忍,更何况不以死从主,但为主守节不移,即要为主人守节不移而无所变更。《晋·宣帝纪》:“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与上篇“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两句对应。

  [13]“向来”二句:主人死后,楼阁荒凉。与上篇“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两句对应。蛩:蟋蟀。

  【导读】

  曾巩死于元丰六年(1083),这两首诗当作于曾巩死后不久。至于陈师道和曾巩的关系,《诗林广记》载:“谢叠山云:‘元丰间,曾巩修史。荐后山有道德,有史才,乞自布衣召入史馆。命未下而曾去,后山感其知己,不愿出他人门下,故作《妾薄命》。’”这两首悼诗写法别致,以一位侍妾悲悼宠爱她的主人的口吻,来表达学生对老师逝世的沉痛心情。前首诗托侍妾之口,写主死之悲,并表示不愿转事他人的忠心。后首诗是前首诗主题的延伸,表达了杀身相从的意愿,两首诗一气呵成。故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曰:“琵琶不可别抱,而天地不可相容,虽欲不死何为?二诗脉理相承,最为融洽。”

  这两首诗向来被认为是陈师道的代表作,故《后山诗集》以此为冠,其原因便在于此诗集中地体现了后山诗的风格。后山诗的佳处在于高古而具有真情,锻炼而以淡雅出之。像这两首,造语极平淡,乍看似了无典实,不作艰深之语,只是直陈胸臆,然细析几乎无一字无来历。如前首诗的末两句“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读来明白如话,却大有典故。故任渊说:“世或苦后山之诗,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彼其用意,直追骚雅,不求合于世俗。亦惟有东坡、山谷之知也。”除了平淡典雅,精练浓缩也是后山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一身当三千”、“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等都以极简练的字句表达了丰富的意蕴,故刘瞷《隐居通议》说,后山得“费长房缩地之法,虽寻丈之间,固自有万里山河之势”。

  此诗最突出之处还在于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男女之情写师生之谊,别具风范。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自来表明,诗人们喜爱并且善于用男女之情来比喻国家和人民、君和臣、师和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正如明人郝敬所解释的:“诗多男女之咏,何也?曰:……情欲莫甚于男女……声音发于男女者易感。故凡托兴男女者,和动之音,性情之始,非尽男女之事也。”(陆以谦《词林纪事序》)所以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KG*9〗》“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篇传诵人口的诗即是以诗坛前辈张籍比作丈夫,将自己比作新娘。后山此诗渊源来自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此诗乃张籍为却郓师李师道之聘而作,与后山此诗抒写手法颇多相通之处,全诗曰:“君知妾有妇,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陈师道此诗之所以为人推重,还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王安石作宰相时,向他学习的人很多,但政局一变,都赶忙洗刷自己,矢口否认和老师的关系。张舜民的《画墁集》中《哀王荆公》四篇,慨叹“今生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名生”,“若使风光解流传,莫将桃李等闲栽”。陈师道这两首诗,实质上也就批判了当时那种存在于士大夫当中的凉薄风气。HT〗

  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1],父子贫贱离[2]。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3]。

  嗟乎胡不仁[4],使我至于斯[5]。

  有女初束发[6],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7]。

  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8]。

  小儿襁褓间[9],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10]。

  【注释】

  [1]“夫妇”句:《诗经·王风·大车》诗:“则异室,死则同穴。”后山虽用此语,而其意则谓夫妻生常别离,至死方获同穴,表达了离别时极度悲痛的心情。

  [2]“父子”句:指父与子因为贫穷的缘故而分开。《晋书·殷浩传》:“咏曹颜远诗曰:‘富贵他人何,贫贱亲戚离。’”

  [3]熟视:注目细看。

  [4]胡不仁:为什么如此残忍。

  [5]至于斯:到这样的境地。斯:此。

  [6]束发:据诗意,当是“总角”,即扎小辫。

  [7]“拜揖”句:《史记·三王世家》:“能胜衣趋拜。”这里反用其意,谓孩子幼小,还不能穿起成人的衣服来行礼。

  [8]那可思:怎么可想。言伤心之甚。

  [9]襁褓间:指孩子幼小。襁褓:包裹婴儿的被衾。

  [10]“我怀”句:反问句,谓有谁知道我的心情!

  【导读】

  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岳父郭概任西川提刑,因师道家贫,遂携陈的妻儿入蜀,陈师道因母老不能同往。这种因贫困无力养育妻儿而导致夫妻分别、父子分离,使诗人写下了一系列悲痛的诗篇,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以及《示三子》。这些诗篇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凄楚感人,是陈师道诗歌中最富有深情的。此诗作于同年,时诗人三十一岁,儿女很小。全诗语短意长,于峭劲质朴中道出人间辛酸事。对几个儿女语言形态分别描写,真是憨态可掬,却让人肝肠寸断。建安时期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中有“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与师道诗中的“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有异曲同工之妙。蔡诗写母子分离,陈诗写父子分离,但同样真挚的情感和难言的悲愤,千百年来催人泪下。诗中两个小儿的无知更反衬出诗人巨大的悲痛。末句是常语亦是实话,因为这种心情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体会的,进一步写出诗人心中的悲痛。附陈师道的《送内》诗:“顾其子,燕雀各有随。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百亩未为多,数口可充饥。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寄外舅郭大夫[1]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2]。

  深知报消息,不敢问何如[3]。

  身健何妨远[4],情亲未肯疏[5]。

  功名欺老病[6],泪尽数行书。

  【注释】

  [1]外舅:即岳父。这里指陈师道的岳父郭大夫即郭概。

  [2]孥:子女。《诗经》曰:“乐尔妻孥。”且旧居:暂且在旧居安顿。杜甫《得家书》诗曰:“今日得消息,他乡且旧居。”

  [3]“深知”二句: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两句写诗人虽急切想知道消息,又对消息产生恐惧心理,生怕有坏消息传来的复杂心理。

  [4]“身健”句:这是自慰并以慰人的话,意谓只要彼此身体健康,离得远一点又有何妨。[5]疏:疏远。

  [6]“功名”句:谓自己老病之躯为功名所欺。言外之意是未能顾及妻室儿女。

  【导读】

  郭概到蜀后使人报归,诗人知妻儿已安居,作此诗寄郭。《瀛奎律髓》:“后山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幽深。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九僧者流,为人所禁。诗不能成,曷不观此作乎。”纪昀批:“情真格老,一气浑成。冯氏疾后山如仇,亦不能不敛手此诗。公道固有不泯时。”《诗人玉屑》:“赵章泉先生尝云:‘学诗者莫不以杜为诗,然能知其师者鲜矣。句或有似之,而篇之全似者绝难。陈后山《寄外舅郭大夫》诗,乃全篇之似杜者也。’”《四溟诗话》:“若此前后为绝句,气骨不减盛唐。”

  九日寄秦觏[1]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2]。

  九日清尊欺白发[3],十年为客负黄花[4]。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5]。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6]。

  【注释】

  [1]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秦觏:秦观之弟,字少章。

  [2]“疾风”二句:傍晚时分,急风将雨吹散了,水面闪耀着霞光,而水边丛祠之中,已有暮鸦来集。沙步:或作瓜步,步为水滨之意。沙步在长江北岸,江苏六和县东南。西有瓜步山,山上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佛狸祠。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丛祠:位于草木丛中的神祠,这里指佛狸祠。欲暮:将暮。

  [3]清尊:犹言美酒。尊,酒器。欺白发:谓年老酒量差。

  [4]“十年”句:谓频年奔走在外,辜负了故园赏菊喝酒的好时光。黄花:菊花。旧时有在重阳赏菊喝酒的风俗。

  [5]“登高”二句:谓垂老之年,遇到节日,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处的朋友。心如在:此心如在远处(即秦觏所在之处)。向老:走向老境。逢辰:遇到节日。

  [6]“淮海”二句:说想到秦觏这样知名的青年文士,逢此佳节,必然登高揽胜,有所创作。淮海少年:即秦觏,他是高邮人。那里位于淮河与东海之间,故云。天下士:全国知名的人物。乌纱,帽的代称。《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与温同游龙山,风吹嘉帽堕落,嘉之不觉。温命孙盛作文嘲嘉,嘉亦为文答之,其文甚好。”后世传为佳话。

  【导读】

  此诗作于元二年(1087)。前六句自咏,后两句寄秦,由己之牢落不偶,望秦能意气风发,风格沉郁,意味深长,极具杜诗功力。“水明霞”句新颖明丽,足见写景功夫。尾联气魄大,又很风趣,有杜诗顿挫之致。《围炉诗话》:“《九日寄秦觏》‘疾风回雨水明霞’云云,殊有陋巷不改其乐之意。或推后山直接少陵,其五言律诚有相近之处。此体犹未尽,何况诸体,而可言直接耶?”《瀛奎律髓》:“‘无地落乌纱’,极佳。孟嘉犹有一桓温客之,秦并无之也。”纪昀批:“诗不必奇,自然老健。后四句言己已老,兴尚不浅,况以秦之豪俊,岂有不结伴登高者乎。乃因此以寄相忆耳。”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1]。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2]。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3]。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4]。

  【注释】

  [1]“去远”二句:说走得远了,也就不那么牵挂,而听说不久就要回来,反而控制不住自己。形容与子女见面前的急迫心情。《脞说》载独孤遐诗曰:“近家心转切,不敢问来人。”

  [2]“儿女”二句:写初见时,由于与孩子们相别几年,他们长大了,见面也就不大认识。省:认识。

  [3]“喜极”二句:谓高兴地说不出话,擦干脸上的泪水后露出了笑容。这里是说诗人在见到儿女后,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哂:微笑。

  [4]“了知”二句:虽然确实知道并非梦中相见,可是心里还是迷迷糊糊的,一时稳定不下来。

  【导读】

  元二年(1087),陈师道的妻儿从四川回到徐州,此诗作于妻儿刚回来的时候。此诗之“去远即相忘”,即姜夔《鹧鸪天》中的“人间别久不成悲”;“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仿佛晏几道《鹧鸪天》中的“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一为亲子之情,一为男女之爱,对象不同,诗词风格也有分别,但构思则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潘德舆评曰:“此数诗(指《别三子》、《示三子》及其他一些伤别诗)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笔力沉挚,又足以副之,虽使老杜复生不能过也。”

  登快哉亭[1]

  城与清江曲[2],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3]。

  度鸟欲何向[4],奔云亦自闲[5]。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6]。

  【注释】

  [1]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原是唐诗人薛能建阳春亭的地方。李邦直重在此地建亭,苏轼名之曰快哉。

  [2]“城与”句:依江建城,城随江流转向而同其曲折。与:共。

  [3]“夕阳”二句:夕阳西下,云雾在山中升起,是形容晚景。初隐地:刚刚沉入地平线下。暮霭:傍晚时候山林间升起的雾气。

  [4]度鸟:飞鸟。李白诗曰:“天涯有度鸟。”杜甫诗:“途远欲何向”。

  [5]奔云:流云。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6]“登临”二句:意谓家中有稚子候门,只得未尽兴而返。

  【导读】

  此诗元符元年(1098)作于徐州。此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兴不尽而返。诗中写景,由低而高,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比较别致。尤其是“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一联,动中见静,忙中见闲,实是诗人寓情于景,展示胸襟,与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同义。后山诗往往以孤拔遒劲见长,于此诗可见一斑。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句僻典,然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杜诗可以是“有我之境”,而后山此两句“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则似“无我之境”,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趣。故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纪昀也说:“五六挺拔,此后山神力大处,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方回认为“全篇动健清瘦,尾句尤幽遂,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是指此诗苍劲老健的风格与杜诗相近。但纪昀又说:“尾句却有做作态,是宋派,绝非老杜。动引杜以张其军,是虚谷习气。”纪昀评陈诗末句尤精。

  绝句四首(选一)

  其四

  书当快意读易尽[1],客有可人欺不来[2]。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3]。

  【注释】

  [1]“书当”句是说好书读起来畅快,不知不觉就读完。《抱朴子》曰:“《陆子》十篇,诚为快书。”又曰:“嵇生云:‘每读二陆之文,未尝不废书而叹,恐其卷之竟也。’”

  [2]可人:犹言知己。期:相约。韩愈有诗曰:“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

  [3]“世事”二句:世间不如意事多多,人生难得几回快乐。《晋书》:“羊祜曰:‘天下事不如意十居七八。’”杜甫诗:“怀抱何时得好开。”苏轼诗:“笑口几回开。”

  【导读】

  此诗元符二年(1099)作于徐州。读此诗,可以联系后山写于同年的一首《寄黄充》:“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感受,诗人会有这种感受,和他当时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诗人困居在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自己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先生集记》)“世事相违”一句,道破人生无奈,揭示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存着差距。林钧《渔樵诗话》卷一,记曾国藩句“苍天可补河可塞,唯有好怀不易开”,其次句当是用陈诗句意而颇浑放。吴曾以为,此乃后山“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

  春怀示邻里

  断墙着雨蜗成字[1],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2],却嫌归鬓逐尘沙[3]。

  风翻蛛网开三面[4],雷动蜂窠趁两衙[5]。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6]。

  【注释】

  [1]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粘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

  [2]剩欲:颇欲,真想。

  [3]“却嫌”句:担心回来时满头尘沙。

  [4]蛛网开三面:《吕氏春秋》:“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意为商汤时,法令尚宽,网开三面。这里仅用字面意义,意味由于风大,蜘蛛的网破了三面。[5]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屏立,称蜂衙。陆佃《埤雅·释虫》说蜂衙有早晚两次。此句说由于春雷轰鸣,大地回春,蜜蜂也赶起了蜂衙。

  [6]容有:也许还有。

  【导读】

  此诗元符三年(1100)作于徐州。全诗围绕“春”这个主题来抒怀,层次分明,并选用一系列新的形象,意境奇特,诗有奇趣。首联用“蜗成字”写春天雨后的断墙,形容自己寓所的破烂,新奇有趣。颔联写虽知春光明媚,却倦于游玩,反面着笔,构思奇妙。颈联选用其他人很少用的蜘蛛与蜜蜂写春风和煦、春意勃发,尤为新奇。尾联写诗人最终还是准备到南邻去赏花,呼应颔联并总结出“示邻里”之题意。全诗可谓“字锻句炼”,首联和颈联显然经过雕琢,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风格。《归田诗话》:“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山谷诗喻二人才思迟速之异也。后山诗如‘断墙着雨蜗成字,古屋无人燕作家’,寥落之状可想。淮海诗如‘翡翠侧身窥绿酒,蜻蜓偷眼避红妆’,艳冶之情可见。二人他作亦多类此。”方回称赞此诗:“淡中藏美丽,虚处着功夫,力能排天斡地,此后山诗也。”王安石《杜甫画像》诗有“力能排天斡九地”。冯舒则说:“如此未尝不好,只不该以赞老杜者佞谄之。”纪昀批曰:“起二句言居处之荒凉,五六句言节候之喧哗,故两联写景,而不为复。”又批:“刻意划削,脱尽甜熟之气,以为排天斡地也,则意境自高,推许太过。”

  谢赵生惠芍药三绝句(选一)[1]其三

  九十风光次第开[2],天怜独得殿残春[3]。

  一枝胜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4]。

  【注释】

  [1]惠:赠与。芍药:指木芍药,即牡丹。

  [2]九十风光:即春光,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次第开:依次开放。

  [3]“天怜”句:由于天也怜爱牡丹,所以让它在春色已残时最后开放。怜:爱。殿:最后,本义是行军的尾部,这里作动词用。

  [4]“一枝”二句:很想折下一枝芍药,簪在美人的双髻上,可惜找不到配戴这朵花的人间第一美人。言外有怀才不遇之意。胜欲:很想。

  【导读】

  此诗元符三年(1100)作于徐州。这首咏物诗表现了牡丹目空一世的风神,寄托了作者对一生政治失意的愤慨和兀傲的性情。唐人咏牡丹名句如李正封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白之“一枝红艳露凝香”,吴融之“腻若裁云薄缀霜,春独独自殿群芳”,都从正面形容其体态,此诗则从虚处落笔,从侧面暗示牡丹天上独绝、人间无匹的风神,耐人寻味。联系诗人的身世还可以看到,那芍药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所叹惋的芍药之不遇美人,正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像这样的诗,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人梅圣俞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放歌行[1]

  春风永巷闭娉婷[2],长使青楼误得名[3]。

  不惜卷帘通一顾[4],怕君着眼未分明[5]。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6]。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7]。

  【注释】

  [1]放歌行:乐府古题。晋傅玄、南朝宋鲍照、唐王昌龄都有《放歌行》诗,内容或感叹人生无常,或鼓励人建功立业。

  [2]永巷:汉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地方。娉婷:此处指美女。

  [3]青楼:美女居住的地方,此指楼中之人,亦即美女。误得名:误得受宠之名。

  [4]通一顾:看一眼,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通:表达。

  [5]着眼:有眼力。未分明:不能够识别她的美貌与深情。

  [6]“当年”二句:当年珍惜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不肯出嫁,如今老的时候只能借着脂粉来保持自己的美貌。抹白施朱:即涂脂抹粉。

  [7]“说与”二句:要把这一切告诉别人,劝她们早作打算,随时注意打扮,以图得到君王的赏识,千万不要自恃有倾城的美貌而坐失时机。

  【导读】

  此诗作年不详,约为后期所作。诗人在这两首诗里,假托失宠宫女的口吻,意在抒发自己耿介有节、不附权贵,以致仕途失意、沦落下位的感慨。黄庭坚认为前首“顾影徘徊,炫耀太甚”(《诗人玉屑》卷十八)。清末陈衍也同意黄说,指出前首“终嫌炫玉”,后一首“为人说法则可,所谓‘教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见《宋诗精华录》)潘德舆说:“山谷曰:‘无己平日诗极高古,此则顾影徘徊,炫耀太甚。’愚谓无己两诗亦颜延年《五君咏》之流也,岂自炫哉!愤世嫉俗之调耳。第一首恶幸得名位之人,必欲知我者真一着眼;第二首明独居自爱之怀,不似随时者工于早计。品甚超,词甚激,正是好高志古、不浪结纳者口吻,何不高古哉!”洪驹父云:“‘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此为奇语。盖‘通’字未尝有人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师道:最敬是曾巩,向来一瓣香
苏轼 名作鉴赏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宋•陈师道】
杨万里 名作鉴赏
白居易一首诗逼死了一位名妓,白晚年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