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来作协】宫淑琴︱芳华永存 ——下乡五十周年聚会纪实

芳华永存

——下乡五十周年聚会纪实

作者/宫淑琴  

        泰来县大兴镇阿拉新青年点知青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圆满落幕,33名老知青满怀聚会的喜悦与激情回到了各自的家里。短暂的欢聚,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如陈年老酒,醇厚绵长;像一颗快乐的石子投入湖中,激起的涟漪荡起无数个圈圈;像一支美妙的曲子,余音袅袅,美韵悠长。

        说起这次聚会,得追溯到十年前,2008年7月27日下乡四十周年聚会。那一次,我们聚了53人。在当年欢乐的宴会上,大家一致提出:十年之后再相聚!十年,当时觉得很遥远,还有十年呢!

        时间如流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斗转星移,春花秋月,夏草冬雪,转瞬间,十年过去了。我们走进了2018年。

        记得去年的一个夏日,我们几位老知青分别从齐齐哈尔、泰来到大兴镇聚齐,一起去阿拉新村。这次是专门为五十年聚会的筹备工作而来的。年轻的支部书记陈万辉说:“家乡巨变,欢迎各位老知青常回家看看,这里是你们的家啊!”一句话,说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从这一刻起,我们便进入了下乡五十周年聚会的筹备阶段。

        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知青们陆续退休,颐养天年。

        十年间,党风廉政建设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的约束更加严格。精准扶贫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

        十年间,泰来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泰来四种文化建设日臻成熟。泰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江桥抗战纪念馆已升级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八”抗洪纪念馆、塔子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并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景区。泰来的水稻生产、引嫩工程的渠首也成为人们旅游必到的观光地。城乡文化建设日益丰富起来。家乡的变化,牵动老知青们的心,不论身在何地,泰来永远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根。

        走进2018年的春天,我们的心也同万物一样萌动,期盼着下乡五十周年的聚会,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下乡五十周年,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生百岁,五十年就是半世。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时光,半个世纪的情怀。五十年后再聚首,意义非凡。

        五十年前,我们刚刚十八、九岁,如今已年近古稀,地地道道的老年人。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驻在心间的是不朽的青春岁月,韶华芬芳。

        老知青微信群里有人探问:五十年聚会什么时间进行啊?私下小聚时议论的也是五十年聚会的话题。人人都特别期望这次聚会尽早成行。

        为了这次聚会,老知青们都花费不少心思。总得有个牵头人出面张罗聚会的事情。青年点常务副点长姜立金勇挑重担,他日思夜想,反复琢磨如何组织好这次聚会。十年前的聚会,是少数人出资,有社会赞助。十年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为了把聚会组织好,又不造成社会影响,决定采取最公平的方法AA制。有了初步的想法,姜立金我们夫妇几次回到泰来与其他几位筹委会成员张晓明、赵锡昶、迟培恒、石松林、高淑清、杨德禄等人商量具体的聚会方案。

        这次活动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决定以阿拉新活动为主,同时参观“九八”抗洪纪念馆、江桥抗战纪念馆、塔子城遗址博物馆、泰湖湿地公园,中午在江桥吃午饭,不喝酒。晚上回到县里聚餐。

        起草方案,发在老知青群里。聚会原则:自愿参加,AA制。因考虑到老知青们年事已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确定是否参加聚会。在群里接龙报名,由石松林负责接待报名并接收活动经费。与此同时,我们几位又来到阿拉新村,落实活动事宜。村支书非要安排我们在村上聚餐,我们说明情况,请他们理解。为了表达老知青的一片心意,我们准备订制一块“故土情深”的牌匾赠送给阿拉新村。聚会的月份和日期与十年前相同,定于2018年7月27日为聚会日。

        聚会活动方案一经在老知青群里公布,大家积极响应。远在上海居住的老点长王剑一、王艳茹夫妇马上回应:我们一定争取在27日前回到泰来。住在沈阳的韩艳茹说:我安排好家里事情,一定回去参加聚会。天津的姜秀华、孙敬华夫妇说:四十周年聚会没参加上,这次一定参加聚会。大庆的卢秀兰不顾身体多病,非要参加聚会,她说:五十年聚会我一定参加,不留遗憾!威海的刘殿海积极报名,大庆的卢永福更是开心不已,期盼着早日回乡参加聚会。远在郑州的张淑范因身体原因不能回来聚会,牡丹江的孙颖达因照顾孙子难以脱身,在群里发来消息,深表遗憾。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多年来默默为老知青服务的石松林是最忙碌的,接待报名,接收活动费用,通知没入群的老知青们。他家的门市也成了老知青的落脚点,天天有人光顾,他们夫妻热情接待。

        因为江桥镇的游览项目较多,为了便于安排行程,做到心中有数,姜立金我们俩开车到江桥镇,按着旅游线路走了一遍,并到中午聚餐的“江桥小站”实地踏查。

        为了抓紧制作牌匾,迟培恒(省书协会员)亲自书写“故土情深”四个大字,交由大昌装裱店刻制。

        为了落实聚会的每一项具体事宜,姜立金先后几次回乡牵头议事。张晓明、赵锡昶、迟培恒、杨德禄、石松林、高淑清等人积极献计献策。还有人主动到石松林商店问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事情。每个人都想为聚会做点儿事儿。

        在急切的期盼中,聚会的日子临近了,身在外地的老知青们纷纷提前回到家乡。令人感动的是,王艳茹做完大手术不久,刚刚复查完,就赶回来参加聚会;卢秀兰也是做了手术不久,不顾家人劝阻,非要来参加聚会。她说:五十年聚会,我拼命也得参加!这句话太令人感动了!她把这次聚会看的太重了,拼命也不能错过这次机会;姜秀华、孙敬华夫妇提前一周返回泰来,等待聚会。刘殿海早已定好车船票,却因突发腰间盘突出病,不能回来参加聚会,发来几张照片与大家互动,以弥补没能参加聚会的遗憾。

        随着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的心情异常兴奋,就像小时候盼过年一样。租车已经落实,江桥午餐饭店与晚间聚餐饭店已经落实,牌匾已经落实,参加人数已经落实。我们决定24日回泰来,把聚会的各个环节再核查一遍,逐项落实。并接待王剑一、王艳茹等回乡的老知青。

        聚会活动倒计时:

        24日清晨,姜立金开车,我们接赵锡昶一起回泰来。上午来到石松林家店里,研究聚会事宜,通过细致算账,又增加一项内容,即26日晚上参加聚会的老知青集体聚餐,欢迎外地回来的老知青。中午,赵锡昶请我们筹委会的几位吃饭,以表心意。

        25日早晨,顶着大雨去帮卢秀兰联系宾馆。最后选在经典宾馆,定了一个标准间,这里门面虽小,却整洁干净,有空调。上午,又来到石松林家店里,杨德禄等已经在这里等候,我们又详细研究一遍各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中午,我做东宴请筹委会几位老知青。大家心里敞亮不少,万事俱备,只等聚会了。下午,点长王剑一、王艳茹夫妇回到县里,我赶紧安排在人民饭店小聚。点长回来了,我们就有了主心骨,点长参加聚会才算圆满。

        26日是一个忙碌的日子。上午九点我和高姐到火车站接齐齐哈尔来的张丽华,在经典宾馆休息。上午十一点半,我和张姐到火车站长途客运点儿接大庆来的卢姐。中午,高姐在宏胜饭店招待外地回来的老知青,我们一起参加聚餐。晚上五点半,参加聚会的老知青们来到人民饭店二楼大包厢里,两大桌子坐满了30多人,我们请来摄影师傅与我们一起欢聚。老朋友见面,特别热闹!男生一桌,女生一桌,个个喜笑颜开,握手、拥抱,亲近的不得了。为了迎接这次聚会,新作的发型,新买的衣裙,一个个打扮的精精神神的。杨德禄、刘承荣带来二十周年聚会的老照片,请摄影师翻拍一下,准备放进纪念册里。大家在礼仪大厅的主席台前合影,然后三人一伙,两人一组地拍照。欢笑声在大厅里飘荡着,那么清脆,那么的豪爽,哪里像年近七旬的老年人呢!

        聚会晚宴开始了,姜立金主持,王剑一祝词,频频举杯庆祝我们的聚会如期举行,欢迎外地回乡的老知青们。五十年后重聚首,大家非常重视这次聚会的机会,互相祝福着,最多的话题是珍爱身体,珍惜眼下,快乐前行!

        夜深了,我兴奋的难以入睡。便起来草拟一个拍照方略。这次聚会要订制纪念册,所以拍照要有所遵循,保证纪念册里的照片更具有代表性,全面体现聚会的内容。尤其是,纪念册由我设计排版,所以必须提前做好计划。 

        27日清晨,早早起来,看看天气,很不错。蔚蓝的天空,没有风,真可谓风和日丽。约张姐、卢姐出去吃早餐,直接去集合地点石松林商店门前。姜立金一人打车去大昌装裱店取来牌匾。这个牌匾是由一块一百九十公分长,四十一公分宽的榆木刻制而成,原木底色透着木纹,墨绿色的“故土情深”四个大字,显得十分古朴、典雅。此刻大巴车到了,老知青们陆续聚齐。我们乘车来到泰湖国家湿地公园,赏荷花,集体合影,留下相聚的最美瞬间。按照计划的时间,提前十五分钟出发。宽敞、舒适的大巴车行驶在去往阿拉新的高速公路上,载着老知青们对第二故乡的向往,载着重走知青路的激情,载着五十周年聚会的欢欣,愉快地前行。车窗外,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树木青翠,田野广袤。车厢里充盈着愉快的笑声,感觉十分惬意。

        大巴车下了高速公路,转向通往阿拉新的公路。公路两侧绿树婆娑,草木葱茏。这条路,五十年前我们多次走过,早已由乡间土路变为通往大庆市的柏油路;五十年前荒无人烟的旷野,早已变成万亩良田;昔日的地房子早已成为有几百户人家的新风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我们曾经多次来到这里,这片热土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汗水与泪水。这片沃土滋润了我们的青春,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演绎了我们的芳华。

        阿拉新村到了。村支部、村委会以及包村的领导们热情的欢迎我们。两位老知青抬着刻有“故土情深”的牌匾走在前面,在村委会的办公楼前,我们与村干部一起围绕牌匾合影。然后把这块匾挂在二楼的支部书记的办公室里,大家分别在牌匾前拍照。又以当年生产队为单位分别拍照。当我们来到村委会会议室的时候,只见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瓜果,主席台上方的字幕上出现了“热烈欢迎‘老知青’回家”的红色大字。我的心里一热,眼睛有些湿润。感到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温暖。离开这片土地48年了,村上的人们依然把我们当做阿拉新人,我们始终是阿拉新的一员。

        快留下着这温馨的字符,快留下这美好的瞬间。我们即刻在主席台上排好队,与村里的领导们合影。紧接着,陈万辉书记等人陪我们参观食用菌养殖车间和青年点旧址。食用菌生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里培育的香菇畅销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是扶贫项目,效益很可观。在去往青年点旧址的路上,只见一幢幢住宅楼矗立在村子的中心,昔日的大草房早已不见踪影。青年点的房屋经过几次变换,只剩下一角,早已变成民宅。只能在这个方位去寻找过去的影子。昔日的宿舍、仓库、猪舍、菜窖早已不复存在了。这里曾经是我们历练红心的课堂,是我们寻梦的地方。

        时间到了,我们与村上的领导们握手告别。这时候,陈支书把自家培育的香菇送给我们每人一份,早已放到大巴车的行李箱里。他说:本来应该在村里聚餐的,你们执意不肯,这些香菇表达我的一点儿心意吧,欢迎你们经常回来。我们满怀感动之情依依惜别。我心里默默地说:我们会回来的,一定会经常回来看看的。

        在大巴车上,老知青们及时把照片传到老知青群里,让远方的老知青们及时了解我们聚会的动态。外地的老知青们,隔空相望,积极回应,赞赏活动的每一个场景,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写下了赞许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怀。

        来到大兴“九八”抗洪纪念馆参观。今年是“九八”抗洪二十周年。当年洪水肆虐,铁路冲断,淹没良田房屋无数,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军民奋力抗洪,全国各地无私援助,救灾重建,使受灾群众得以安置。一件件物品,一幅幅图画和视频让我们看到了灾害面前勇敢奋战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捐献救灾物资的场景,看到了一方受灾,八方支援,战胜洪魔的壮举。更加感受到优越的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福祉。

        离开“九八”抗洪纪念馆,我们乘车去江桥镇,参观江桥抗战纪念馆。江桥抗战纪念馆自2004年8月对外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升级,已经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广场绿茸茸的草坪,郁郁葱葱的樟子松,盛开的鲜花。在蓝天的映衬下,纪念馆广场里的石碑、雕像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展厅里的雕塑、图片、物品展示了抗日英雄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战役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辉煌业绩,展示了“还我河山”的壮士情怀。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午,在“江桥小站”农家院吃过午饭,便去参观“观江大道”。在嫩江边上,遥望横跨嫩江的铁路大桥和高速公路大桥,蔚为壮观。昔日的腥风血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今日是良田万顷,稻谷飘香,真乃太平盛世啊!我们倚在嫩江边的石栏杆旁,合影留念。年近古稀的老知青们一边欣赏静静流淌的嫩江,一边拍照合影,多么幸福的享受啊!

        当我们来到引嫩工程的渠首时,更是赞叹不已。在观景台上,左手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平整的像绿色的地毯,用彩稻种出来的“泰来大米”字样平展在稻田里,十分醒目。右手边是与天相接的嫩江水缓缓流淌着。泵站提引江水,通过六条偌大的管线把嫩江水引向泰来,望着水渠里滚滚的江水川流不息,独有一派风光。站在高高的观景台,只觉得视野更开阔,心情更舒畅。午后的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在这碧野蓝天之下尽享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女知青们披上鲜艳的丝巾,扬起双臂,如彩凤展翅高飞,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心中荡漾着无尽的芬芳。

        结束江桥镇内景点的游览,我们乘车上江音(江桥到内蒙古扎赉特旗)公路,直奔塔子城镇。位于塔子城西边的塔子城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解说员的讲解,我们进入了千年辽金古城,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画和沙盘展示了塞北古城,历史悠远。塔子城遗址及出土的文物,是公元十一世纪末期,汉族在黑龙江流域大量居住繁衍的重要历史见证。我们从千年古城的意境中穿越回来,来到宽阔的博物馆广场,参观雕塑,亭榭和重新建造的辽塔。并在博物馆前合影。

        一天的游览结束了,回味所看到的这些景点,心中充盈着一种情愫。十年间,家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几十万亩的稻田和奔流不息的嫩江水滋养着32万人民,文化建设飞速发展,尊重历史,弘扬地域文化,教育后人,意义深远。

        按照计划的时间,我们提前十五分钟回到了县城。整个行程顺利、安全,可以说特别圆满。可是,这并不是结束,晚上的聚餐是重头戏。在宏胜饭店的一包里,满满两大桌子的菜肴,满满围坐着33名老知青。晚餐的酒也显得特别的绵厚醇香,大家议论着,谈笑着,一种特别轻松自如的感觉萦绕着每个人。王剑一起身敬酒,他特别兴奋,为这次聚会圆满成功庆贺!大家也开怀畅饮,即使不会喝酒的也以水代酒,说上几句感慨和祝福的话。王剑一动情地说:这次聚会特别圆满,非常高兴。明天中午,我们夫妇宴请全体老知青,以表心意。大家热烈鼓掌!酒宴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

        迟培恒起身敬酒,他风趣的说:“十年之后再相聚,我做东宴请各位老知青!”大家一片欢呼声,十年,再过十年会有多大的变化啊?不可预知了。十年之后大多数人年近八十,耄耋之年再能相聚是我们美丽的梦!有梦想就有希望!

        酒到半酣时,霍亚贤的一首《见了你们格外亲》拉开了歌会的序幕。紧接着哈尔滨回来的于树先动情地唱起一首文革前下乡时的歌曲,表达了怀旧之情。卢姐按捺不住,拿起麦克风唱了一段样板戏《红灯记》选段,临行喝妈一碗酒,字正腔圆,底气十足。迟培恒与霍亚贤的一首《为了谁》把宴会推向高潮。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唱不尽的歌,知青们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氛围之中。五十年,多么令人感慨的时光啊!五十年过去了,我们历经风雨,历尽沧桑,我们走过来了,值得庆贺,值得回味,值得珍惜!

        27日的聚会圆满结束了,安全、顺利、开心,这几点都达到了。聚会凝聚了大家的心,升华了知青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然而,聚会并没有结束。余音袅袅,情谊悠悠。28日中午,在人民饭店的大圆桌前,我们又团聚了。王剑一举起酒杯,感慨五十年的时光变换,感慨五十年的人生不易,感慨我们古稀之年团聚的无比自豪。一个群体的团结和谐,源于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青年点时就是团结和谐的集体),源于点长的人格魅力,源于每位老知青的积极参与和主要骨干力量的悉心呵护。

        为了卢姐安全返回大庆,姜立金开车,我和张丽华护送卢姐到齐齐哈尔火车站。把卢姐送到火车上的座位上,我们才放心回家。

        回到了齐齐哈尔,我便着手订制纪念册。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把拷到U盘的照片传到电脑里,然后从近500张照片里挑选出80多张照片放到纪念册里。我是第一次尝试自己在电脑上设计排版。好在有“三八”节订制老妇联干部聚会纪念册的点滴经验,与淘宝商家取得联系,选好纪念册的规格,网上付款之后,便收到商家发来的链接,打开链接,自选模板,自行设计纪念册。第一步是选好照片。集体合影、各生产队知青合影、男生合影、女生合影、文革前老知青合影、聚餐场面、小群体合影、个人照片,同时还要选择清晰、亮度高的、没有闭眼睛、噘嘴的照片。对于一些照片要做裁剪和调整亮度。还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不能遗漏一个人。第二步是准备好卷首语的文字稿,自选字体进行编辑。第三步,根据聚会内容和模板的格式编排照片,做好一页就要及时保存,否则就会丢失。

        设计纪念册,就像写一篇文章一样,需要选择素材,精心加工,合理布局,用照片说话,体现这次聚会的主要内容,展示每一位参加聚会知青的风采。忙中出错,在反复修改调整中,漏掉了在塔子城博物馆前集体合影的照片,深感遗憾。终归是瑕不掩瑜,这本纪念册得到了老知青的喜爱。每每闲下来,总要翻开纪念册看一看,仿佛又回到了聚会的日子,心里会激起一股激情。为了表达我们对阿拉新村支部、村委会的感谢之意,专程送去三本纪念册,作为老知青下乡五十周年聚会的一个纪念。

        聚会结束了,留给老知青们的回味悠长。一次聚会的场景,一本精美的相册,足以回味多年。这种回味是美好,是友谊,是半个世纪的知青情怀!我们虽然进入老年,在我们的心中,青春的芳华永在!

作者简介

宫淑琴 女1951年出生,笔名:素心,黑龙江泰来人。中共党员,2011年在齐市政协退休。2005年被省诗词协会推荐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并被县诗词社推荐位国家诗词协会会员。现被聘为泰来县作家协会、诗词协会名誉主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泰来县的来历
2014-12-24- 江河万里行- 第171集 --嫩江 嫩江福地:泰来
油画赏析:知青与芳华
老照片:知青的芳华岁月
《如花岁月》火红的年代,曾经的芳华,知青...
绝版珍藏:八张北京女知青老照片,带你看看不一样的芳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