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萨尔浒古战场 (十七)
 

 
                萨尔浒古战场 --- 血与火的厮杀过后硝烟难散
 

    “怪在帷中疏远略,军嚣帅债先披靡”,写出了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统帅的指挥失度。自古以来,武器并非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萨尔浒之战就是一场鸟枪敌不过弓箭的战例。公元1619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会战。在这次战争中,后金努尔哈赤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纵观明和后金在萨尔浒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指导上的不同特点和战争的最终结果,可以充分体会到兵法中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的真切含义。在这场战役中,两军的人数对比和军事装备对比是怎样的?战役中有哪些历史谜团?如今的萨尔浒古战场又是什么样的?

一、萨尔浒景观

    萨尔浒是抚顺的古战场,地处烟波浩淼的抚顺大伙房水库东南隅。想当年一代豪杰努尔哈赤在这里,打败了号称47万精兵的明军,写下了以少胜多、横扫千军的辉煌历史。

1. 风景明珠

    萨尔浒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打天下的地方,也是努尔哈赤的故乡,是清王朝的发源地,俗称“大伙房水库”。这主要是因为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在此地囤积士兵,起灶升火,故由此得名。?

    古战场的遗迹多数己被淹没在大伙房水库里,但在这里,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烽烟未消的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原本是满族的一个普通地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然而,三百八十四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大战,使得萨尔浒一夜成名、家喻户晓。现在,硝烟散尽的古战场已被建成著名的“萨尔浒风景区”。

    萨尔浒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抚顺东郊,?以浩瀚的水面、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著称,既有云山淡淡、烟水悠悠的湖泊水乡风貌,又有峰峦叠嶂、雄秀幽奇的山岳景观特点,被誉为辽宁的“风景明珠”。

    沿湖有王杲山、白龙山、德古湾、莲花岛、营盘三岛、元帅林、铁背山、萨尔浒山等八大游览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千姿百态,独具风貌。春来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盛夏浓荫覆地,凉爽宜人;金秋枫红松青,霜叶如醉;隆冬雪树银花,洁白晶莹。

    萨尔浒城堡林立,界藩城和萨尔浒城是努尔哈赤后金政权所在地;莲花背大营是历代清皇东巡行营,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先后十一次在这里驻跸;三慧寺堪称辽东最大的佛教寺院。?

2. 景致独特的铁背山

    铁背山,其西北坡地势较缓,林下有路直通山巅。沿途可见界藩古城的烽火台、擂石堆、城墙、点将台等多处遗址。

    界藩城是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第二个都城,虽然时间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是它却打开了八旗军西进的胜利之门。

    康熙皇帝东巡祭祖路过铁背山时赠赋诗:“城成龙跃竦重霄,黄钺麾时早定辽。铁背山前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飙。”

    此外,铁背山山间独特的自然景致让人拍手称奇。侧观“狮石峰”,就像一头雄狮在仰天长啸;远眺“夹扁石”,似刀削斧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攀上绝奇雄险的“一步登天”,可见峰峦叠嶂,水天一色。

    山上最为著名的景观是耸立山巅的“晃荡石”。据说,这块石原本晃荡不止,后来,该石头四周用水泥灌住,才稳固住。

3. 保存完好的萨尔浒山

  在铁背山斜对面,越过浑河,就是萨尔浒山。

    萨尔浒山,是当年萨尔浒大战的主战场。萨尔浒是山的象形名字。满语萨尔浒,汉语是木橱之意,即形容山上森林十分繁茂。

    事实上,这个岛上的植被确实保存得十分完好。现在,萨尔浒山已是整个湖区的一部分,其半山腰有一平台,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回乡祭祖时的竖碑之地。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峰。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石碑详细记载了萨尔浒大战的经过,歌颂了努尔哈赤的军事天才和辉煌人生。

    然而,碑楼早已不存在,残存的石碑已运到沈阳故宫保护起来,近年来萨尔浒风景区为恢复历史原貌,在王杲山附近又复建了“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亭,再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风貌。

    “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据说,当年爱新觉罗?东巡到此地,遥望萨尔浒古战场,树碑建亭,并亲书碑文以表对其祖创大清伟业之功德。碑亭内石碑正面用汉字书写,背面用满文书写,汉文楷书端正,共3442字。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爱新觉罗·颙琰巡谒“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又在碑左亲书130字碑文,再颂其祖业功绩。

    萨尔浒山,这里建有萨尔浒城,这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个都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前,建州浑河部的女真人在这里筑起山寨,后来慢慢发展为城。

    据史籍上记载,萨尔浒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周围三里,南与东各一门,外城周围七里,东西南北各一门,基本上具有皇城的雏形。

    如果从城内看,城墙仅仅有三、四米高,然而,如果从城墙往外看,却如临万丈深渊。如今,这里已经不见当年的都城、城堞、炮楼,更无城楼的飞檐斗拱,只能看出一个依山而建,大体上似城墙的轮廓。

    虽然,昔日的城门已幻化为树,高高的城墙上也开满鲜花,但透过那漫山遍野的树林,人们仍仿佛能听见三百年前那震耳的厮杀声。

二、这场战争序幕拉了几十年

1.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短短的几十年,以蚍蜉撼大树的气概使明王朝寿终正寝,可见,努尔哈赤将军事斗争艺术运用的炉火纯青。

    据史学家分析,他的崛起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策略不相同。

第一阶段,努尔哈赤用五年的时间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以替父报仇的名义进行兼并战争。

    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部落地处偏僻,不是明朝管制的重点地区,使努尔哈赤有了发展的余地。

第二阶段,努尔哈赤用十多年的时间统一女真各部,但是他表面上千方百计地表现出更忠顺明朝的样子,便于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当明朝大梦初醒时,努尔哈赤已经羽翼丰满。

第三阶段,努尔哈赤想要统一西部开原的叶赫部,这必然会同明朝发生军事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打垮明军主力。

    实际上,努尔哈赤决心同明朝开战,还有三个原因:第一,那几年连续出现气候灾害;第二,明朝因为与努尔哈赤的矛盾经常关闭贸易通道,致使女真族的日用品奇缺,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甚至连粮食供应都成为问题;第三,明朝官员非常腐败,经常欺凌少数民族。

2. 两军的兵力优势

1)明军的兵力

    明朝驻守辽东的各地守军,总计约有两万余人。由于后金军的侵犯,明军试图组成一支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压倒后金军的大军,其具体构成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此外,还有一万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三千朝鲜兵,总共约有十一多万人,号称四十七万。

    明末的作战主力一般来自九边重镇、四川和浙江。来自九边重镇的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跳荡铁骑”,这些士兵一手持刀或矛,一手持火统。四川是第二重要的兵源,川军的作战经验丰富,川军步兵最善于山地和攻坚作战。浙军实际上是一支由名将戚继光缔造的军队,具有良好的战术素养。

2)后金军的兵力

    后金的兵制是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其作战主力是八旗军。由于要对明朝进行大举进攻,努尔哈赤将女真族所有青壮男丁全部编入八旗军。此次参战八旗军的具体构成如下:

    努尔哈赤统领正黄、镶黄二旗,约一万五千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正红、镶红二旗,约一万五千人;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约七千五百人;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约七千五百人;努尔哈赤侄儿阿敏统领镶蓝旗,约七千五百人;努尔哈赤长孙杜度统领镶白旗,约七千五百人;因此,萨尔浒战役中八旗军总共约为六万人。

    八旗军具有超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战术组织严密,每一旗可以在旗主的率领下独立完成较大的作战任务,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3. 两军的武器装备

1)明军的武器装备

    明军配有大量的火器。其车营由炮兵部队和骑兵部队构成。炮兵部队配有大将军炮、虎蹲炮和佛郎机炮,这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骑兵部队备有火统。明军由于没有独立的骑兵部队,因而缺乏机动性。

    明军的步营配有大量鸟统和多管火枪。鸟统仿制自西番和日式火绳枪,射程可达百余米。萨尔浒战役中,明军火器配备比例可高达50%,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摧毁力和破坏力。

  除火器外,明军也配有一定数量的弓箭和刀枪。

2)后金八旗军的武器装备

    后金八旗军以弓矢刀剑为主要武器,利于突袭决胜。后金八旗军绝大部分为骑兵,主要武器为长刀、矛、槊和弓箭,防护器具以铁甲和皮甲为主。

三、胜负戏剧性地颠倒过来

1. 战役的前奏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三月,努尔哈赤率二万步骑,以“七大恨”为伐明的檄文,分兵两路向明军发动进攻。

    努尔哈赤亲率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右翼四旗攻打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举城投降;命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攻占东州和马根单等地。七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围攻清河城,明将邹储贤固守抵抗,结果城破被杀。

    努尔哈赤的不断胜利,致使北京“举朝震骇”。明朝为了安定辽东,尽快将后金势力镇压下去,决定对后金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2. 尘埃落定

    明廷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和刘綎等为副,调兵筹饷,准备了九个多月,分四路进攻后金。总兵刘綎率军从东面出宽甸,称东路军;总兵马林率军从北面出三岔口,称北路军;杜松率军从西面出抚顺关,称西路军;李如柏率军从南面出鸦鹘关,称南路军。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全部直指赫图阿拉。此外,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

    当时,努尔哈赤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采用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术。

    于是,努尔哈赤只派出五百人抵御南路的刘綎军,而集中全部兵力攻打从西而来的杜松的明军主力。

    努尔哈赤亲自统率八旗大军迅速开赴西线,阻击明军。两军在萨尔浒一带相遇,战争拉开帷幕。

3. 迎战明军

  努尔哈赤集结兵力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迎战。这场战役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军在萨尔浒、吉林崖一带作战。西路军于三月初抵达萨尔浒。杜松将自己的部下分为两部分,将其主力驻扎在萨尔浒山,自己率万人渡河进攻吉林崖。

    当时,吉林崖虽然只有数百名后金兵防守,但是,那里地势险峻,设施坚固,以致于杜松部队久攻不下。

    努尔哈赤急命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率领两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则率六旗兵进攻萨尔浒一带的杜松军主力。

    三月二日,两军在萨尔浒交战。明军用火把照明,进行炮击,可是效果甚微。后金兵则通过明军的火把,由暗击明,集矢而射,多数命中。

    努尔哈赤在大雾掩护下,趁机发动强攻。他们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因此,杜松军主力死伤甚众,四散溃败,完全没有反击的能力,萨尔浒大营瓦解。

    当时,正在吉林崖作战的明军,听说萨尔浒大营已失,军心开始动摇。杜松督队力战,被后金兵围困,最后中箭落马而死。

    随后,明将王宣、赵梦麟阵亡,明军西路主力一万余人被歼。至此,明军南北两路形孤势单,处境非常不利。? ? 第二阶段,两军在尚间崖、斐芬山一带作战。努尔哈赤在歼灭西路军后,开始集中力量对付北路军。

    北路马林军到达尚间崖(今辽宁抚顺县哈达附近)一带,听说杜松败亡的消息后,不敢前进,于是将自己的部队分驻三处:一部分进驻西面的斡珲鄂谟(现在的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一部分扎营东南方向的斐芬山;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驻扎在尚间崖,同时命士兵环营挖掘三层壕沟,将火器放置在壕外,以骑兵继后,作就地防御。

    第二天清晨,努尔哈赤集合兵力直逼尚间崖。他分析了马林军分扎三地的特点,于是分兵两路攻打马林军:一路由四贝勒皇太极率领,直冲斡珲鄂谟;一路由自己亲率主力,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直逼尚间崖。

    双方展开激战,后金先在尚间崖击败马林主力,然后在斐芬山全歼该地明军。至此,北路军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两军在阿布达里冈、富察一带作战。刘綎率领东路军由宽甸出发。因为沿途山路崎岖,再加上努尔哈赤在沿途设置三道路障,东路军进军非常艰难。

    东路军在三月初四才到达辽宁宽甸东北一带。当时,刘綎不知西路、北路失利,仍按原定计划行进。

    此时,努尔哈赤移兵南下。他一面令主力在赫图阿拉南的阿布达里冈设伏以待,一面诈称杜松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以诱其入伏。

    刘綎当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下令立刻轻装急进,三月五日抵达阿布达里冈。随后,金伏兵突然而起,刘綎中箭身亡,其部队大部被歼灭,余部撤到富察,却被努尔哈赤挥兵消灭。

    南路军出鸦鹘关后一直处于逗留观望的状态。坐镇沈阳的杨镐,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在杜松、马林两路明军战败后,他慌忙调李如柏回师。

    李如柏接到命令后,率军回撤,途中,士兵自相践踏,死伤千人。至此,明朝以惨败告终。

四、萨尔浒大战的历史谜团

1. 具有争议的东线战场?

    萨尔浒战役中,对于东线战场的具体位置,一直存在争议。那么,东线战场究竟在什么地方?

    有人认为东线战场背靠的家哈岭是新宾满族自治县南头道沟岭,也有人认为是今新宾、桓仁两县直通公路的界岭——捞道沟岭。

    对于上面的两种说法,专家进行了考证,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如果把家哈岭定位是新宾县南头道沟岭,则与《栅中日录》(《栅中日录》中详细记载了萨尔浒的东线战场)的记载冲突,而且,道沟岭的周围从来没有出土过古战争遗物。如果把家哈岭定为捞道沟岭,捞道沟岭作为主战场,附近也没有出土过古战争遗物。

  后来,专家经过实地调查,得知洼子沟一带经常出土古代战争遗物。

    洼子沟周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约15里、最宽处的中段约3里的大沟谷。沟谷中有大小十余个支岔,最长的约7~8里。沟谷的北端岭岗与新宾满族自治县相接。沟口与本——桓公路的交汇处是铧尖子镇的东堡。沟谷中有一条顺沟的小河,出沟后注入六道河的上游,也就是富沙河。

    根据洼子沟附近的地理环境和出土文物,专家断定洼子沟就是曰可时,也就是瓦尔喀什,朝鲜人书写“瓦尔喀什”一名时,写作“曰可时”,读作瓦尔喀什。因此,洼子沟河就是瓦尔喀什河。

    此外,据《满文老档》等清初史料记载:瓦尔喀什旷野就是洼子沟内的中段开旷地,瓦尔喀什林就是当年家哈岭上树林,而家哈岭是洼子沟顶端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壤的岭岗。

    可见,东线之战的主战场就是洼子沟中段。从东线之战的主战场洼子沟里算起,南北30多里的地带,就是萨尔浒大战的东线战场。

2. 众说纷纭的朝鲜军中营

    朝鲜军的中营设阵和投降的地点究竟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其左、右两营被歼的具体位置又在何处?

    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人们只知道其大概位于富察之野,可是,富察之野有20多里长,其具体地点在何处,一直不为人知。

    直到后来,人们在腰淌子沟门治河时,在被水冲刷的河岸断层,发现一支铁枪,随后,人们陆续扒出一米长、口径12厘米多的铁炮六门,长杆火枪14支,腰别子12支,铁头盔1个,头盔内装满黑色颗粒状火药等许多兵器。

    这堆兵器的出土地点位于本溪——桓仁公路上二户来镇西端,碑登沟门大庙西山与腰淌子沟的山崖相对峙的瓶颈地带的河边。

    据当年的勘测人员讲,埋藏地点的地面原为东西垅的耕地,地垅上先铺了一层大块火炭砟,火炭砟上堆集兵器,枪炮的上端放置了一个铁头盔,盔中装满了火药。兵器堆上覆盖了一层火炭砟。出土时,兵器丝毫没有被腐蚀,火药也没有变质,连头盔上的红樱都仍然鲜红。

    那么,这堆兵器是谁埋藏的?为什么要埋藏?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之下埋藏的?

    专家就这些兵器出土的地点进行了分析,判断这些兵器应是萨尔浒大战东线战场参战者所埋藏的。

    首先,这些兵器属于明清时期,除了萨尔浒战役,这一地区在明清之际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

    其次,明军不具备在这个地点埋藏兵器的条件,后金军更没有可能。此外,当时他们也没有火枪和火炮。

  再次,朝鲜军队的左、右二营被后金军迅速歼灭,同样没有埋藏兵器的条件。

  因此,专家肯定这些兵器应该是朝鲜军队所埋藏的。

    此外,当时朝鲜军队其元帅率领的中军,在一个地方被后金军重重包围了一天一夜,只有在这种被迫投降、军心涣散的情况下,朝鲜军才会做出埋藏兵器的举动。

    在桓仁满族自治县这个地方,三月时要想在野外宿营,一定要点燃篝火御寒,所以才会留下那么多火炭砟。于是,朝鲜兵将兵器藏于厚厚的上下两层火炭砟中间,可以长期耐腐蚀。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兵器堆的周围一带就是朝鲜军元帅所在的中营设营和投降后金的地方。其左、右二营在其前方“千步”,具体地点是在现在桓仁满族自治县铧尖子镇红塘石村境内的“下大地”,也就是接近二户来釜山村地段的大地之中。?

3. 半截沟小战场的谜底

    半截沟小战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战场?为什么在这么个小战场附近,会集中出土这么多文物?

    半截沟在今天的桓仁满族自治县铧尖子镇红塘石村与铧尖子东堡村之间。沟口与本溪——桓仁公路相交,因沟短,于是被称作是“半截沟”,属红塘石村境。

    其沟口西侧的一个小土山附近出土了大量古钱币、人马尸骨、铠甲贝片、铅丸、铁簇、铁刀、铜饰物等。

    专家根据古钱币判定半截沟小战场是明代战场,而且,明代在这一带没有发生过其他战争,因此,这里有可能是萨尔浒大战的一个小战场。

  那么,这些遗物究竟是明军的还是朝鲜军的?

    对于这个问题,据《栅中日录》记载:“初五日,朝鲜军元帅等一行数千人被后金骑兵监押着从其投降地向后金都城进发,行才四五里许,见浙兵数千,屯据山上,盖昨日溃卒也。胡骑数百,驰突而上,浙兵崩溃,须臾间厮杀无余,目睹之惨。”

    可见,朝鲜军官兵投降后,被后金兵拥迫着赴后金都城,他们刚离开投降地四五里,就看见被后金军击败后溃散的几千浙江兵集结在一个山头上,接着被急驰而至的后金骑兵杀死。

    因此,专家断定,《栅中日录》中记载的小山正是现在半截沟里的小山,那些“溃卒”正是萨尔浒战役中侥幸突出包围但最终被击溃的明军散兵。?

 这样,历时二十多年令人不解的谜团终于破解了。



 


                           古战场遗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大明最屈辱战役,亡猛将300名!输了此战,大明怎能不亡?
难以破解的萨尔浒大战,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遭遇空前摧毁-今日头条
萨尔浒大捷
明军兵败萨尔浒
萨尔浒之战的血与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