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简牍一百年(图文·简牍列表)

 
 
 
 
 
 
 
 

简 牍

什么是简牍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论衡》记载:“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断木为椠,柝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古代篆文“木”字写为“木”,片就是剖开的木。因此我们知道,早期简是竹质的,而牍则为木质的。《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以上可知,简牍就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或者说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的总称。古人把竹子和木头劈成长片儿,在削平刮滑之后,用作在上面写字的材料。把单个的竹片称简(或称牒),单个的木片叫版。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宽的木板,叫做木牍。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关于简牍的说法,有多种,古书里也有很多的记载。

根据出土实物考察,简牍的形状,有很大差别,有的呈条形,有的吴方板形,有的呈棱柱形,有的楔形,且长短不一,厚薄不一,甚至有的薄如纸,还有的空白无字。古人根据这些简牍的不同形制,称之“方”、“觚”、“檄”、“ 笺”、“札”、“牍”;或者根据其用途,称之为“检”、“符”等等。简的长短,大致是在三尺至五寸之间。写诏书律令的长要三尺,抄写经书的一般二尺四寸,即古代的“典。信札长一尺,称“尺牍”。每根简上的字,多少不等,多至三四十个字,少的几字。较长的文章或书,要用很多的竹简,按顺序编号、排齐,再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在一起,称作“策”、“册”或“编”。将木牍捆在一起的,叫函。编连简的绳子,叫“编”。“编”多用麻绳,也有用丝的,称丝编;熟牛皮绳,叫韦编。按简的长短,编捆的道数也不同。一般的编,捆上、下两道,有上、中、下三道的,长简有的要编5道。个别的长简,还有捆五道的。存放编连成策的简,大都是以最后一枚竹简为轴,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成捆状,把首简卷在最外面,然后放到用布帛做的套子里。这种书套,称“帙”,也叫“书衣”。因此后来卷帙,也泛指书籍。简牍上的字,大多用墨书写,也有的是用朱笔所书。

简牍的起源:

古代的典籍《尚书》《多士篇》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也就是说,殷商时期已经用简册来记录文书及日常文字,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简牍最早的记录。也就是说,有记录使用简牍,已经有3000多年。

竹简的制作:

竹简的制作,有其特殊的方法。要先用火,烤去竹中的汁液,以防虫蛀。烤制的过程,称为杀青,或汗青,所以后来“汗青”便成了史册的代称。从西汉起,视用途不同,对简的长度还作了一些规定,如最大的简长 24 寸(汉尺),用作抄写易经等重要著作等。

简牍的形制:

,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一般长约一尺,最长的有三尺,即《汉书》上所谓的“三尺律令”。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简,是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早期)出土的竹简;最晚的是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是一种比较宽的简,有的宽至6厘米,已成版状。《说文》上解释为“书版”。其长度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质。牍多用来写书信、契约,或抄录医方和历谱,

,是一种多棱形木棍,也有直接是用树枝刮削而成,断面一般呈三角形或方形,可分3面或4面书写,最多至7面。长度在30厘米以上,最长的82厘米。

,是用来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所用的封检。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两行”式的宽简,用来题署收信者的名称和传递方式,如“肩水侯以邮行”;另一种,是在传递机密书信和财物时,加封泥盖印章的封检。机密的书信,是用上下两片木牍作成,下牍称函,用以书信;上牍称检,封盖函牍。检上还有捆绳的刻沟和置封泥的方孔,用以绳封盖印。传送财物时施于囊袋上的封检,只有一片木牍,中间凹下,以便绳封盖印。

,是一种短而宽的木牌。有的首端作半圆形,中间还有一个小孔;有的首端两侧各刻着一凹口,是用来系绳的,多系在簿册或器物上,题写上名称,犹如一个标签。

除以上 5种形式简牍外,还有很多从旧简上削下来的带字的薄片,称为“柹”或“削衣”。

  有关简牍的重要发现:

1、汉武帝末年,在孔子的旧宅中,发现了很多古文经书。

2、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在河南的汲县战国时期魏襄王(也有说是魏安僖王)的墓中出土了汲冢竹书。

3、1901年起,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甘肃、内蒙古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相继发现了汉晋简牍。

4、1930年,在居延发现了1万枚汉简。

5、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6、1972至1981年间,先后在居延、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又发现了2万余枚汉代简牍。

  7、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8、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有关具体简牍出土的地点、年代和数量:

战国

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      1951     38

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      1953     43

湖南长沙杨家湾楚墓      1953     72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      1957     117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       1965     273

湖北江陵藤店楚墓       1973     24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1978     240

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      1978     70

湖南常德德山夕阳坡楚墓    1983     2

湖北江陵九店楚墓M56、M621  1981、1989  190

湖北荆门包山楚墓       1986、1987  279

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      1986、1987  41

湖南慈利楚墓         1988     4000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       1993     804

河南新蔡楚墓         1994    1300

上海博物馆藏简        不详    1200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11    1975      2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4     1975       1155

四川青州郝家坪秦墓      1980      2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      1986      460

湖北云梦龙岗秦墓M6      1989      293

湖北江陵场家山秦墓M135    1990      75

湖北沙市关沮秦汉墓      1990      500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      1993      800

湖北沙市周家台秦墓      1993      390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1907     708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1913、1915  189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1920     17

内蒙古额济纳汉边塞遗址     1930、1931  10100

新疆罗布泊汉边塞遗址      1930、1934  71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1944     48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M6     1959     480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M18    1959     10

甘肃甘谷刘家坪汉墓      1971      23

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      1972      79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M1     1972     361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M1     1972     4942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M2     1972      32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9     1973      83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0    1973     176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8     1973     175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M40    1973   约2500

内蒙古额济纳汉边塞遗址     1973、1974  19637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M3     1974     617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68    1975      67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167    1975      74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1     1976      15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M1     1977     6000

甘肃玉门花海汉边塞遗址    1977      91

青海大通上孙家汉墓M115    1978     300

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汉墓     1978      13

甘肃敦煌马圈湾汉边塞遗址   1979     1217

江苏邗江胡场汉墓M5      1979      26

甘肃敦煌酥油土汉边塞遗址   1981      76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      1981      26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M247  1983、1984    1200

江苏仪征胥浦汉墓M101     1984      20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1986、1988    137

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     1987   数十枚

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      1989      16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M18     1990      4

甘肃敦煌汉悬泉驿遗址   1990、1992  约20000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      1993     168

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      1999   约1000

湖北随州孔家坡汉墓      2000     785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   不详     259

三国、晋简

新疆古尼雅遗址    1901、1908  66(晋木简)

新疆古楼兰遗址     1901、1914   421(魏晋木简牍)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墓M53 1966、1969    1(晋木简)

江西南昌东湖晋墓M1     1974     6(晋木牍)

江西南昌阳明路吴墓      1979     23(吴木牍)

新疆古楼兰遗址        1980     63(魏晋木简)

湖北鄂城水泥厂吴墓M1     1981     6(吴木牍)

安徽马鞍山吴墓        1984     17(吴木牍)

甘肃武威旱滩坡晋墓M9     1985     5(晋木牍)

甘肃高台常封晋墓       1986     1(晋木牍)

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      1996   10余万(三国吴简)

简牍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
竹简木简竹牍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陈盘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经书和法律,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战国以后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单个的竹片叫“简”(或称牒),单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牍,也叫尺牍。比较狭的版也叫木简。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制作竹简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虫蛀。烤制过程称为“杀青”或“汗青”。后来汗青成了史册的代称。从西汉起视用途不同而对简的长度作了一些规定,如最大的简长 24 寸(汉尺),是抄写易经等重要著作的,即中国古代说的“典”。河南
汲县、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等著作便是 24 寸长的简。皇帝封诸侯王的简长 2 尺,一般的著作用 1 尺长的简。考古发掘出土的汉简多长 23~27 厘米。制版多用柳树、杨树等比较软的木材。在通常情况下,著书立说,传抄经书典籍用竹简,因此简册成为书籍的代称,版牍多用于公文、信札之类。一般只在简的一面写文字,而且只写一行,1 枚简多的写有 100 多字,少的仅有几个字。编连简的绳子叫“编”,多用麻绳,也有用丝的称丝编,熟牛皮绳的叫韦编。依简的长短,编捆的道数也不同,一般编上、下两道,也有上、中、下三道,个别长简还有用五道的。存放编连成策的简,往往以最后一枚竹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成捆状,把首简卷在最外面(现在书籍封面上印书名即由此演变而来),然后放在用布帛做的套子里,这种包书的套称“帙”,也叫“书衣”。因此后来“卷帙”也泛指书籍。简牍上的字大多用墨书写,也有用朱笔书写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多次有简牍出土,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如 1965 年湖北江陵出土有楚简,内容似为论述《祭仪》,从已出土的简牍看,内容十分丰富,有经书、子书、历谱、公文、律令、帐簿、遗策等。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逐渐被代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简牍集成
荆州博物馆藏简牍、玉器 杂项
战国简牍
【学术】秦汉简帛书法赏析
近年新出土两汉简牍墨书大全(之西汉篇)
两千年前,亡灵去阴曹地府,竟然需要通行证,最早一枚是这酱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