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6】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王文娟)


    第六章  愿为春蚕自作茧--潜心创作(1954—1958)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团接连排演了《春香传》《追鱼》《杨八姐盗刀》《北地王》《关汉卿》《则天皇帝》《红楼梦》等戏。
  对于许多不熟悉越剧的观众而言,拍摄于1962年的戏曲电影《红楼梦》是他们了解这个剧种的开端。早在1955年,编剧徐进就着手筹划改编《红楼梦》。刚开始时,院里有人说他是异想天开:
“这样一本一百多万字的文学名著,要改成三小时的戏,谈何容易?就算写好了,又有谁能演?”
一天,伊兵和徐进到大众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到后台,伊兵突然问我:“王文娟,你敢不敢演林黛玉?”我正在卸妆,随口就答:“敢啊。”伊兵问:“你能演好吗?”我不假思索地说:“演不好砍我的头!”伊兵大概也没想到我会脱口而出立下“军令状”,他一愣,随即笑起来:“你这么有信心?好哇!”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之语,但从内心来说,我的确很想演林黛玉这个角色,她丰富的个性,独特的气质,对演员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红楼梦》成为全院瞩目的焦点。这个戏最终决定由我们二团演出,钟泯担任导演,吴琛任艺术指导,作曲顾振遐、高鸣,舞美设计苏石风。徐玉兰饰贾宝玉,我饰林黛玉,周宝奎饰贾母,陈兰芳饰宝钗,唐月英饰王熙凤,郑忠梅饰王夫人。
  我感到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自己有机会扮演这个富有个性魅力的角色,担心的是,林黛玉实在不好演。《红楼梦》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太大了,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林黛玉,要把小说及剧本上的人物通过表演立体化起来,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重新读了《红楼梦》,有关章节仔细地、反复地读,还把不同人物的对话,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通过细读原著,我对林黛玉慢慢地熟悉了,了解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
  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除了反复细读《红楼梦》原著和有关研究文章,还从两方面做了准备工作,首先是观摩古画中的仕女人物,作为我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借鉴,另外,根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唤起生活中可供参考的感情回忆。比如为了体会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感情,我就联想起自己当年刚从家乡来到上海,跟着表姐学戏时的情景。有了这些理解,我的人物分析作业基本完成,黛玉的形象在心中逐渐鲜明起来。《红楼梦》这个戏是深沉细致的。林黛玉又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诗人气质和书卷气的女子,不同于一般闺阁千金,服装上该选用一些比较素净的色彩,表演时,我也有意识地用一些比较文静秀丽的动作。
  越剧《红楼梦》对林黛玉的形象塑造,有“进府”、“识金锁”、“读西厢”、“闭门羹”、
“葬花”、“泄密”、“焚稿”等场。我把人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进府”至“读西厢”,着重表现黛玉的少女时期;第二阶段从“闭门羹”至“葬花”,内心已经确定了对宝玉的爱情,但又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不免徘徊、犹豫、痛苦,直到宝玉作了剖白后,才完全信任宝玉;第三阶段从“泄密”至“焚稿”,黛玉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示最后的反抗。
  “进府”这场戏开始时,林黛玉随着“林姑娘来了”的呼唤声,缓步登场,体现出一路舟车劳顿和忐忑的心情。以迷茫的目光扫视着四周,慢慢被周围环境所吸引,可是头脑中立即出现了母亲生前“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的叮嘱。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绳索把她牵制住了,整个动作都拘束起来,退后几步,低下头,暗暗地警告自己:“这里不比自己家里,不能惹别人笑话。”
耳边忽然响起一片嘈杂之声,满屋花团锦簇珠光宝气,一位白发老妇高喊一声“外孙女儿”……最初排练时,我的处理是,黛玉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外祖母!”随即投向了她的怀抱。导演问我:
“一个女孩子初次见到外祖母,即使是在丧母的哀愁心情下,是否就会这么一下子扑上去呢?”经此一问,我也感到自己处理得简单化了。这不是一般常来常往的外祖母,身份有不同,亲疏有区别。因此,我又重新处理了这一段表演:黛玉听到外祖母的叫声,一时还不敢相认,经过了一个停顿,表示她想亲近贾母,又有顾虑,然后再投入贾母的怀抱,依偎着哭了起来。
    宝黛相会是这场戏的重点,丫环来报“宝二爷来了”,黛玉这时在头脑中浮现出一个顽皮轻浮、疯疯傻傻的“混世魔王”,可是进来的却是一个气宇不俗的少年,不觉有些疑惑。等到宝玉走到面前时,一面有礼貌地站起身来,要想问好;但未曾开口,却被宝玉的神态夺去了要说的话,觉得这个英俊而超逸的少年,坦率中透着温厚,礼貌中又有亲切,几乎忘掉周围的其他人,一个劲地用惊异的眼光盯住他,好像彼此是久别重逢,满心有许多话要说,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在人物的第一阶段,林黛玉比较天真单纯,未脱赤子之心,但由于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自己不得不有所约束。既要理解得细致些,又要表现得简练些,才不致有损人物纯朴天真而又持重自尊的性格特点。我在这几场戏里,有意识地把她多愁善感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外露一些,两手的位置放得稍高些,语言、动作的节奏也略快一些。
    林黛玉的难演之处,还在于这个人物拥有复杂多层次的情感。比如当听到宝玉讲“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后,林黛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个感情怎么来表达呢?如果完全生活化的话,只能眼泪汪汪地站在那里,但戏曲不能这么做。随着音乐节奏,我慢慢做一个富有感情的转身,再把手放在后面,慢慢地走,慢慢地退回去,表现她因为寻到知音而内心激动,感慨万千的情状。这里的步子既不能太慢,也不能跳跃,要把感情倾注在脚步下面。再如“闭门羹”那一小段中,当黛玉听到丫环说“凭你是谁,都不许进来”时,又惊又气,冲上去想质问,可是听见屋子里宝钗的笑声,又退了回来,呆呆独立,十分凄凉,最后还是忍住了。短短几分钟,要清晰表现出惊、气、冲、退、悲、忍这六个层次的感情变化。
    “葬花”是全剧的重点场次之一,也是林黛玉的主戏,唱做并重。起初我的理解是:黛玉由
“闭门羹”的误会,以为失去了最亲密的知己,感到人世间已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东西了,除了痛苦之外,没有其他想法。但排练了几次,导演总是说我太愁眉苦脸了。我逐渐理解到,黛玉当时在痛苦之中交织着要摆脱烦恼的挣扎,固然带着伤感情绪,但有时又把伤感化为愤慨,她的感情是复杂的。导演要求我不仅要一面葬花,一面演唱,还要把花锄等道具适当舞动起来。但是,林黛玉这个角色整个形体动作都是比较纤细内敛的,如何既能体现浪漫主义的色彩,又不会影响人物性格和表演风格的统一呢?为此,我颇费了一番心思。
    在“葬花”中.原先的道具有花锄、锦囊和扫花的花帚,后来把锦囊改成花篮.更美观一些。有了道具就要让它发挥作用,一开始,当我唱到“自筑香坟葬落英”时,我先用花帚把花扫在一起,再用手捧进花篮,然后用花锄扒土,把花篮里的花倒进土里埋葬。我在表演时总觉得很不舒服,却又想不出原因,请教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家,也没能完全解决我的问题。后来我尝试过用花篮接花,用手去接花等舞蹈动作来加强美感,但总觉得动作太多太跳,妨碍了人物感情的流畅表达。我认为,演戏要讲究“疏”与“密”的关系,既不能太“满”,又不能太“空”,太“满”时要舍得精简,而太“空”时要学会填满。任何动作和唱腔都应该以传达人物当时的心情为目的,如果是破坏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不管是多美的动作也不能用,所以我最后还是放弃了。
    这几件道具该如何安放,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花锄、花篮放在肩上,这在好多画里都看到过,可是花帚实在用不好。一开始,我在花锄前面挂着花帚,后面挑着花篮,这样演了一段时间,我自己没有意识到问题,观众也没有笑我。等到首轮演出后,我看到剧照才吓了一跳,台上的林黛玉简直像是挑了一副担子来葬花。后来我们把花帚去掉,一下子觉得表演顺畅多了……我意识到,一开始采用的动作太“实”,太生活化了。后来我改用一组水袖动作来传达黛玉的心情,在当时的水平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
    “葬花”也是林黛玉的核心唱段之一,开头以尺调腔十字句慢板起唱,后转入清板,倾诉触景伤情的一腔愁绪。“花落花飞飞满天”开始转入散板,以轻吟缓咏、哀怨忧伤的情怀唱出“葬花词”,
“一年三百六十天”跃入高音,倾诉人物的内心痛苦,“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跌入低沉的拖腔,把感情带到悲哀的深渊。此后唱段转入慢中板,“鸟自无言花自羞”、“一抔净土掩风流”两句曲调翻新,以求达到柔中带刚,平中见奇的效果。“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则用干脆洒脱的乐句,表达黛玉清高自负的气质。最后从“侬今葬花人笑痴”开始,转入弦下腔慢板,在“一朝春尽红颜老”这句中达到感情的高潮,“花落人亡两不知”曲调戛然而止,给人以惘然若失之感。
    戏曲的表演与小说不一样,观众来看戏,总要有戏可看,有的地方要比小说少,有的地方则要比小说多,多一些层次和情节,这是戏曲的需要。“焚稿”这个情节,书上只有几句话,戏曲又该怎样来表现呢?一开场,黛玉在病榻上气息奄奄,她愤恨遭受了欺骗,完全抱着绝望的态度,只求速死。如果躺在床上唱,不但台下观众看了不舒服,自己演唱也十分吃力。我设计这样一个动作,先让紫鹃将诗帕拿来,黛玉心中十分悲愤,要挣扎起来,但又力所不及,只得靠在病榻上。通过“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到“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这二十句唱词,来表达她悲愤决绝的激情。这段演唱需要感情越来越强烈,无论如何不能给予观众单纯的凄凄惨惨的感受,而是要表现出林黛玉至死不屈的反抗,即使奄奄一息,仍未削弱。她是个弱者,是个被牺牲者,但她又不是弱者,她不仅仅只有哀怨和眼泪,不仅仅只有吃醋和小性,她是冰山下的火种,她是烈火中的凤凰,是一个诗意的灵魂面对黑暗现实的自我放逐……如果把此时的黛玉,简单地演成一个被情人抛弃的弃妇和怨妇,那就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物的风骨和格调。
    经过焚诗焚帕,黛玉筋疲力尽,倒在榻上,直到远处传来一阵鼓乐之声,黛玉立即挣扎起来:
“笙箫管笛耳边绕,一声声犹如断肠刀……”她自知必死,在绝望之中,不愿与这些人,与这个地方同流合污,遂向紫鹃嘱托:“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话才说完,又传来鼓乐之声,黛玉愤恨至极,在紫鹃的扶持之下,踉跄地要想冲出去,但她到底是奄奄一息的人,我用一点颤步,跌跌撞撞地冲,这样更显得林黛玉是含恨而死的,她想要冲出眼前这个牢笼,但终究力不从心,不堪支撑地倒下,悠然而逝。
    在“焚稿”这场戏的表演处理上,要解决一个矛盾,一方面要表现黛玉在病中形体的衰弱,另一方面又要演出她一阵高于一阵的愤激情绪。我尝试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从黛玉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她是肺病,这类患者是容易激动的,而黛玉又抱着必死的决心,有意识地采取放纵态度;但另一方面,她终究是个久病衰弱的人,因此,不仅在形体上要时刻注意带有病态,而且每经过一个段落的活动,必须显示出人物由于精力消耗,疲惫已极的神态。不过,在人物感情非常激动的地方,就不能因为表现病态而妨碍表现感情。如唱到“诗稿怎存”时,感情激动到了一个顶点,需要引吭高歌。如果为了真实表现病中的形态,唱得软弱无力,反而有损人物的面貌气质和舞台气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黛玉访黛玉——记陈晓旭向王文娟求艺
王文娟:演林黛玉的体会
读《红楼梦》有感 李泽华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共10篇)
《红楼梦》情榜: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都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人物评析——林黛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