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抗衰老方法探析

健康与长寿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如何抗衰老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正因有此认识,中华民族的祖先,数千年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实践经验,产生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医养生方法。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常将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究竟人类应当享有的自然寿命是多少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篇》亦云“人之寿百岁而死”;《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限”;《尚书·洪范篇》载“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学者对人类“天年”的限度定在100~120岁之间。现代科学家对人类自然寿命的各项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20~150岁之间。然而,如今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仍然未能超过百岁大关,因此,抗衰老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医疗和科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衰老的原因和学说

1. 中医学病因观

(1) 生活失于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相反,若长期违反规律生活,必然加速机体老化。“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饮食失节(过饥过饱及偏食)、饮酒过多、劳逸失常、房劳过度。

(2) 情绪失于调节: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主宰,情志调和则内脏机能平衡协调。若情志失常,如七情太过,则损伤内脏机能。《素问·举痛论》说:“喜伤心、喜则气缓,怒伤肝、怒则气上,思伤脾、思则气结,悲忧伤肺、悲则气消、忧则气郁,恐伤肾、恐则气下。”

(3) 体质和环境条件:汉代名医王充的《论衡·气寿篇》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中医学的“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说明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2. 西医学病因观

(1) 遗传因素:遗传是决定一个物种衰老过程和寿命长短的主宰因素。人类寿命长短与遗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双亲寿命长者,子代寿命亦长。B.劣性遗传可影响后代寿命。C.性别不同寿命亦不同:女性寿命高于男性。

(2) 环境因素:A.放射性物质和毒物:废水、废气、农药、化学药品等。B噪声:噪声可损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当音量达到95分贝时,人的舒张压就会升高,影响生理功能.C.温度:人类生活的气温以20℃最适宜,过热过冷都会影响人体的代谢。D.阳光和空气:过多的照射阳光会损伤人体,空气被污染会导致缺氧。

(3) 社会因素: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社会制度、经济情况、家庭关系和职业性质等都能影响人类的寿命。而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都使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

(4) 精神因素:长期的压力、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都会加速人体的衰老。

(5) 运动锻炼:适度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防早衰的良好措施,而缺乏锻炼则人体机能得不到强化。

(6) 营养因素:饮食营养不合理可出现各类症状,从而使机体老化。

3. 中医衰老理论

(1) 阴阳失调: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两者保持对立统一、平衡协调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可见,阴阳失调能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有抗衰老的作用,阴阳平衡则健康长寿。

(2) 气血虚损: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正常,人就健康长寿。《寿世保元》说:“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也,气取诸阳,血取诸阴,血为荣,荣行脉中,滋养之义也。阴阳相贯,血荣气卫,常相流通,何病之有?”明确指出了长寿的关键在于气血。

(3) 神虚精耗: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精是生命起源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充则思维灵敏,脏腑功能协调而健康,若神虚精耗,则“五脏六腑皆摇”,必然早衰。

(4) 脏腑虚衰:《灵枢·天年》中明确指出了人体衰老之因在于五脏(心肝脾肺肾)皆虚。 而肾脏虚衰和脾胃虚衰更占主导地位。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活动的根本,肾藏精,主孕育生殖和生长发育,肾之元气强弱关系着人体的衰老程度。汉代张景岳将早衰归之于肾阳虚,认为“肾阳衰为亡身之渐”。金元时期朱丹溪则将早衰归之于肾阴虚,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亡则衰老渐至。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物质的供给库。若脾胃虚弱,则可致早衰。金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非常强调治病延年先养脾胃。

4. 西医衰老理论

现代的衰老理论比较多,但是比较公认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磨损和伤害理论:德国科学家奥格斯特·威士曼博士1882年所提出,认为机体细胞的磨损是由于过度的使用和滥用所造成的。如肝、胃、肾、皮肤等器官的损耗是由于饮食和环境中的毒素所造成的。

(2) 神经内分泌理论:这是由丹尔曼博士提出的理论主要是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来探讨衰老过程。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着激素和其他活体物质的释放,激素是修复和调节机体功能的关键物质,其水平的高低对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3) 基因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衰老是先天设计好的,它集中于探讨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编码在人类衰老过程中的作用。人生来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编码,先天地决定了人的体质和大脑功能的特定类型。遗传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衰老速度和寿命。

(4) 自由基理论:科学家杰斯曼在1954年首次提出,哈曼博士又发展了该理论。认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一些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对机体造成损害,引起衰老。自由基是指带有一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的总称。,体内自由基过多时,会破坏细胞及其重要成分,还可使机体出现氧化,导致衰老。

二. 中医对五脏衰老的预测

肾衰先兆:耳聋、发落、牙掉、骨缺钙(肾主骨,肾开窍于耳)

肝衰先兆:眼花、筋转动不灵活(肝主筋,开窍于目)

脾衰先兆:唇痿,食不香,肌肉渐缩(脾主肉,开窍于口)

心衰先兆:舌不灵,血脉不利(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肺衰先兆:皮毛枯,嗅失灵(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三. 中医抗衰老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从广义来说,中医学所有的养生防老的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的。历史上有大量文献都涉及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思想和方法。人的生命过程有生、老、壮、老、已几个阶段,养老防衰应当从青中年期就开始实行,。

2.生活有节、怡情修志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抗衰老强调饮食有节、起居适宜、心神舒畅、睡眠安稳,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中亦主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并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切忌过激,心神内守,少贪节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太上老君养生诀》里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遵生八笺》中还提倡鉴赏书画、文房四宝、各种花卉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精神,实为当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观点的理论之源,至今仍给我们以方法论启迪。

饮食养生:《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饮食是保证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而饮食养生要遵循几个原则,(1)饮食有节:一是饮食要适量。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说:“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二是饮食应定时。“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正确的。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2)五味调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睡眠养生: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可见,睡眠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科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体各部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的谚语。《黄帝内经》提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23~1点)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这个时候称为“合阴”,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所以夜半应长眠、深眠(在子时之前入睡为宜),因为阳尽阴重之故。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杨力按此理论提出了睡子午觉的方法,即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环境养生:环境因素自古以来就非常受到人们重视,如《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可见,居住地方的水土、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阴虚之人适合向北、背日、海边、河边、湖边、树多处居住,阳虚之人适合向南、向日光、向东方处居住。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如《黄帝内经》里就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时养生: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皆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必须顺时养生。所谓顺时养生,即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一种方法。四时养生必须遵循的原则:(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正如高世拭解释说:“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因为这六种邪气皆能致病,故须及时地躲避它。(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不要做损害体内阳气的事;而在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体内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春天应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夏天养阳主要体现在:“夜卧早起”,秋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早起”,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3)要注意“五脏应五时”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旺盛、夏天心脏功能旺盛、长夏脾脏功能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旺盛。因此在养生上就要有侧重点,即春天要注意养肝,夏天要注意养心,长夏要注意养脾,秋天要注意养肺,冬天要注意养肾。(4)在换季时节要特别注意养生 这里所说的换季,不仅只指春、夏、秋、冬四个大季节的转换,即使是小的节气变换时也要注意养生。在节气前后思想上要做好准备,应尽量避免情绪冲动,做到情绪稳定和乐观。在生活起居上宜谨慎,如按时睡眠,不要太劳累;饮食上不过饱过饥,要有规律;及时增减衣服,谨防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大便应保持通畅,避免大便干燥。

3.锻炼按摩、持之以恒

气功: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气功区别于一般体育锻炼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内因的整体疗法,二是不耗能而储能。一般来说,身体瘦弱者,宜先练内养功,待体壮以后,再练站桩功、行功和各种动功。体胖者,宜用强壮功、站桩功、行功等;高血压者,可练松静功及内养功;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患及肺结核等,可选内养功;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早泄等,应选强壮功,配合保健功。总之,应根据中医诊断,分清自己的身体偏于阴、阳、寒、热、虚、实哪种状态。

导引:导引也是我国古代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强身延年的锻炼方法,具有身心并练,内外兼修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使人体精气充盈、血脉流通。其分类有的以调息引气为主,有的以运动肢体为主(如道家的“老子导引四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释家的“婆罗门导引十二势”等)。

按摩: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按摩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曾提到有《按摩导引经十卷》,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按摩具有简便易行,无副作用,适应症多,疗效好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而祛除疾病。具体方法有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常用抗衰老穴位有:涌泉、百会、劳宫、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内关、合谷、命门、关元、大椎等。常用抗衰老经络按摩路线:沿肾经(从足底涌泉穴--›内踝--›沿小腿内侧--›大腿根--›小腹);沿膀胱经(从后背上部--›后背中部--›后背下部);沿督脉(背部尾尖--›会阴--›背部脊柱--›上行--›颈项--›后脑--›癫顶);沿任脉(会阴--›上行小腹--›肚脐--›上咽喉--›口唇--›眼睛)。

4.药食相兼、针灸相配

药养:药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来养身益寿、美容润肤。历代许多中医药书籍记载有各种抗衰老方药。中药抗衰老的常用方药叙述如下:

a.乌须黑发

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须发乌黑是人体气血旺盛的表现 ,须发枯黄或早白,乃气血亏,为早衰的一种征兆。乌须黑发的治疗 原则,意滋阴养血为主。常用药物如何首乌、地黄、女贞子、桑椹、 墨旱莲等。常用成方有二至丸、扶桑丸、桑椹膏、七宝美髯丹等。

b.聪耳明目固齿

中医学认为“耳为肾窍”,“目为肝窍”,“肾主骨”,“齿为 骨之余”。老年人多肝肾不足,每见耳目不聪,齿摇脱落等衰老症象 。常用补肝明目、补肾聪耳、固齿等法治之。补肝明目的常用药物如枸杞子、甘菊花、羊肝等。常用成方有杞 菊地黄丸、羊肝丸、明目地黄丸等。补肾聪耳的常用药物有磁石、胡桃肉等。常用成方如耳聋左慈丸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灵磁石等而成,为治肾虚耳聋的代表方。固齿的常用药物有补骨脂、牛膝等。常用成方如六味地黄丸(为抗 衰老的基础方)、玉女煎等。

c. 安神益志

老年人大多健忘少寐,或倦睡早醒,此乃脑力衰退所致。治宜健 脑、安神、益志。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莲蕊、龙眼肉、夜交藤、远志等。常用成方有定志丸等。

d. 保养心肺

心与肺是人体中的重要脏器。老年人多心肺不足,每见咳喘短气 、胸闷心痛等症状。治宜保养心肺法。常用药物有丹参、人参、麦冬 、玉竹、五味子、瓜蒌等。常用成方如丹参饮、生脉散、三才丸、固 本丸、八仙长寿丸等。

e. 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都要 靠脾胃消化吸收而来。老年人多脾胃薄弱,饮食减少,大便失调。治 宜健脾和胃。常用药物有苍朮、白朮、陈皮、谷芽、麦芽等。常用成 方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扶老强中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不老 丹、长寿丸、白朮丸等。

f. 调补气血

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老年人多气血衰少,精 神差,不耐劳,抵抗力低,易患病。平时就应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益气的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等。常用成方如四君子汤、保元汤等。补血的常用药物有阿胶、地黄、当归、川芎、仙鹤草、红枣等。常用成方如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龟鹿二仙胶 等。

g. 调和阴阳

人身贵乎阴阳相对平衡,维持着人体的健康。若阴阳失调,则易于衰老。老年人见舌红、口干等症,为阴虚体质,治宜养阴为主。常用药物有地黄、龟板等,常用成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若见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者,为阳虚体质,治宜温阳为主。常用药物有桂 枝、附子、鹿茸、仙灵脾等,常用成方如肾气丸、十补丸等。

h. 填精补髓

精髓是人身生殖能力和生命活动力的根本。精髓亏损,就会出现未老先衰。老年人大都精髓不足,体力衰退。欲却病延年,宜填精补 髓法。常用药物有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巴戟肉、紫河车、鹿茸、 紫石英、阳起石等。常用成方如二精丸、黄精丸、黄精地黄丸、斑龙 丸、补髓丹、全鹿丸、二至丸等。

i. 固下元,润二便

老年人多下元不足,二便失调,治宜固下元法为主。常用以固下 元的药物有益智仁、补骨脂、桑螵蛸、金樱子等。如大便经常溏薄,或五更泄泻者,可选用四神丸常服;若肠中干燥,大便秘结不爽者, 可常服黑脂麻、胡桃肉等。如果小便短频,或有余沥者,可选用缩泉丸等方。若精气不固,男有遗泄,女有带浊者,可常服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金锁固精丸等方,以固下保元而止遗泄。

j. 强筋骨,袪风气

老年人多肝肾不足,腰膝疼痛,筋骨无力。“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补肝肾、壮筋骨为主要治法。若兼风病者,宜加袪风气药。常用药物有杜仲、续断、桑寄生、怀牛膝、木瓜、石斛、萆薢、豨签草等。常用成方如青娥丸、金刚丸(肉苁蓉、菟丝子、 萆薢、杜仲)、豨签丸、还少丹等。

食养:食养,又称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选定的中药与食物相配合,经烹调而成药膳以抗衰老。历来就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食养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滋阴类、壮阳类、益气类、补血类;分别用于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的症状。也可分为养心类、滋肝类、健脾类、补肺类、补肾类;药膳是随着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医学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目的。常用于药膳配方中对人体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朮、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熊掌、燕窝、乌梢蛇、甲鱼、意仁、莲子、蜂蜜、枸杞子、银耳、龙眼肉、蜂皇浆等。

针灸保健: 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 具体灸法有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

综上所述,中医抗衰老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现代生活紧张节奏压力下,不少人因为不懂得如何科学的保健而早衰甚至“过劳死”,如果懂得科学预防来维护健康,那我们的寿命无疑会延长。中医在抗衰老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只有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并发扬它的精髓,才能使祖国医学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1)周立峰 抗衰老饮食与保健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2)Robert Goldman博士Ronald Klatz博士 抗衰老革命,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

(3)白永波 孙光荣 中医养生大全,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

(4)孙睦 高普 自组织理论与中医抗衰老研究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5

(5)杨力 杨力养生23讲,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resist senescence

Abstract: Anti-ageing is a research topic that both the “Western”and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re keen of.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gle)on the reasons of anti-ageing, specifically presen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anti-ageing Chinese medical approach. And in particular,described in details the specific anti-ageing’ effect and principles in areas such as:spirit, diet, sleep, envronment, chang of seaons, excise, Chinese herbs, acupuncture etc.

本文曾发表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1000问>(12)
中医针灸专家肖少卿教授 秋灸关元 春灸气
分享:中医谈衰老,看中医对衰老的认识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 养生_中医世家
养生看体质(一)
什么是养生——养生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