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初三九年级人教版上册化学全册教案下载3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和增加,知道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罗蒙诺索夫的实验图片
[讲述]有这样一个故事,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无变化?

【假设与猜想】

(引导)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有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看图片

聆听

 

 

 

 

 

 

 

 

思考

 

 

 

 

 

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并总结。可能以下几种情况:

1.反应前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2.反应前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3.反应前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提出要求]

在设计方案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实验该怎么做,一定要用到什么仪器?3、实验中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

4、此实验是为了证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因此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设计方案

参与交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方案,适时提出修改意见。

【指导实验

为探究前面的假设中哪一种正确,要求学生利用所设计的方案加以验证,北面一半学生做白磷燃烧反应的实验,南面一半学生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交流与小结】

1.主持学生的交流发言,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结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3.提醒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注意点。

拓展与提高

(提问)任何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演示实验)P92实验5-1和实验5-2

 

 

 

引导分析改进方案。问:①为何天平不平衡,看上去不守恒?由此可知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装置上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②若要对此装置进行改进,你应当如何设计?

(小结)质量守恒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反应

探究质量守恒的实质

(提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交流与讨论]

讨论交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实验

 

2:天平

3:需称量2次,反应前称量1次,反应后称量1次。

4:实验装置必须密闭,不能让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的交换。

各小组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思路,在交流方案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4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收集实验数据,适时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观看,认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守恒定律内容中的关键字,“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观察天平平衡情况。

思考:这两个实验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踊跃解答不守恒的原因及改进装置的方法

 

 

 

 

 

学生活动

 

通过讨论,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认同,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更加明确,更加周密。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探究与之相比较,领略与科学家“发现”相似结论的喜悦之情

 

 

 

 

 

对表面上看似不守恒的实验,进行反思与评价,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让学生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拓。

 

 

 

设计意图

的总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

播放动画水电解的微观动画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思考

 

 

 

(提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会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投影)

1.解释现象(课本96页第3题)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①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②在化学反应A+2B=3C+D中,6gA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若反应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回顾科学探究的步骤,畅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感受。

讨论、思考

 

观看

自主发言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

质量没有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

 

 

 

 

练习

 

 

 

 

 

 

 

 

踊跃发言,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发表自己的亲身感受。

 

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有质的飞跃。

 

 

 

 

 

 

 

通过练习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使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的亲身体会中得到升华。

 应用                         

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守恒原因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2.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4.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

 方法

1.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                     法;

2.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所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2.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化学反应?

刚才我们用有声的语言表述了这些化学反应,那么如何用无声的语言及文字符号把它们表述出来呢?请同学以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例,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与此同时,交给另一名同学一个锦囊,,里面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碳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引导探究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提问】黑板上的两种形式都能够表述碳与氧气的反应,如果不给你任何提示,你能通过观察得知它们描述的是哪一个反应吗?它们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小结】第二种形式也能同文字表达式一样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化学式代替了物质名称,这样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快捷方式——化学方程式。

【提问】若让你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中选择其一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你会选择哪一种?

【追问】为什么?

点燃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从化学方程式2H2+O2  ==  2H2

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口答

 

 

口述知道的反应

 

 

 

一生:板文字表达式

 

另一生:拆开锦囊将纸条上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简单,便于书写,能清楚地表述反应,是国际化的语言……

 

观察

学生活动

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传授锦囊妙计,增强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提示)从宏观、微观及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小结】

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微: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量: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练习)叙述碳与氧气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有什么区别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一样的。可以读物质、二读微粒、三读质量(强调+、=的意义)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多的信息,而且便于在国际上交流,书写又方便,那么,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点燃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提问】(1) P+O2          P2O5                      

这个式子是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

 (2)能否将P2O5改写成PO2,为什么?

【小结】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追问】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9698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上面第一个式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怎么办?

 

很好,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配平。书写方程式关键的就是配平。书中第98页以磷的燃烧为例介绍了书写方程式的具体步骤,请同学们阅读相应内容,并试着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书写步骤:

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以氯酸钾制氧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为例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④检查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组交流讨论

 

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

 

 

 

 

 

口述

讨论

 

以“氢气燃烧”为例读出该方程式。

 

 

 

 

 

 

 

 

 

讨论回答: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不行,违背了实际

 

 

 

 

 

 

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各个原子的总数相等。

阅读

 

模仿书写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

 

 

 

 

归纳书写步骤

 

 

学习如何使用“△”、“↑”、“↓”等符号

 

学生活动

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并在讨论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对比学会读方程式

 

 

 

 

 

 

 

 

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生疑、讨论、研究,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达到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自学理解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强化书写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

 

 

 

【投影】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氧化汞受热分解2.镁在氧气中燃烧

3.用过氧化氢制氧气4.硫在氧气中燃烧

【投影】配平下列方程式

(1)Al+02A1203

点燃

(2)Fe+O2 Fe304

     点燃

(3)CO+02───→C02

【提问】用最小公倍数法选谁作为配平的起点能更快的配平方程式呢?

【介绍】最小公倍数配平方法的步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投影】配平下列方程式

KMn04──→K2Mn04+Mn02+02

Cu2(OH)2C03 ──→CuO+C02+H20

点燃

CH4+02 ───→ C02+H20

点燃

C2H2+02 ───→C02+H20

点燃

Fe203+CO───→Fe+C02

点燃

FeS2+02───→Fe02+S02

【提问】你在完成上面方程式时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总结与交流: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书写方程式

 

 

 

配平

 

 

 

讨论后归纳:选数字较大的、相差多的…

 

 

 

 

 

 

 

 

 

练习配平

 

 

 

 

分析归纳

 

 

 

 

 

归纳

 

 

在具体练习中巩固知识并学习使用“△”、“↑”、“↓”等符号

 

 

 

 

训练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知识,归纳方法

 

 

 

 

 

 

 

 

 

在问题的探究中介绍其他的配平方法

 

 

 

 

 

 

 

 

 

巩固知识,整理思路,了解教学效果

 

 

 

 

 

定义

 

意义

 

化学方程式

读法

书写

书写原则

书写步骤

课题2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

态度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创设情境

【投影】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

指导阅读
【提问】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从三方面叙述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学生活动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巩固练习

课本第101页课堂练习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归纳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指导】阅读例题2,再次强调格式

【设问】实际生产中,开采的石灰石中一定含有杂质,你们考虑一下,能将它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补充)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计算在第八章学习

【展示】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得对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通电

甲同学[解]设可得氢气质量是x。

HO2               H↑+ O2
 33       1
 
36g      x
  

答:氢气的质量是1.1g.

通电

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H2O      H2↑+ O2
       18        2
       
36g       x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上书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计算格式的训练再次突破教学难点

 

 

 

 

 

 

 

 

 

 

 

 

 

 

答可得到4克氢气

通电

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2H2O             2H2↑+ O2
 20        4    

 36        x
   


答:可得到
7.2克氢气

通电

丁同学[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
4克氢气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巩固提高

通电

大家知道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等,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   +H2    +2NaOH

若每天生产氯气71Kg,问:(1)该厂至少需要氯化钠固体多少千克?(2)同时能生产氢氧化钠多少千克?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作业:课后习题456.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谈感受

完成作业

 

 

 

展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规范解题

 

 

 

 

 

 

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2课 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其不同用途。

过程

 方法

通过实验事实使学生明白碳的化学性质的活泼和稳定都是相对的。

 情感

 态度

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探讨探究,体会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教学重点

碳与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

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活动观察与思考

(引言)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书画家,他们留下的传世之作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洗礼,成为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屏幕投影】学生欣赏二幅古代字画图片:【设问】为什么古代的作品历经几百上千年依然笔峰清晰,漓江烟雨图保存到现在色泽鲜艳而不褪色呢?你们知道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是用什么来书写或绘制字画的?墨汁又是用什么制成的?

活动二、讨论与交流

【提问】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古代字画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纸或布都已开始腐烂破损,但墨色依然不变,这说明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猜猜看。

[询问]都同意他的观点吗?

 

 

 

【阐述】其实,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不够准确。怎样严密正确地将碳的化学性质叙述呢?

师:这位同学分析正确,我们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时,一定要注意将条件和结论有机地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倾听,感悟。

 

 

 

 

 

 

 

 

回答:(异口同声)墨汁!

用炭黑来制成的。

 

 

猜想、讨论:学生A:我想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应该是很稳定的。(大部分同学点头同意)

学生B:(立即反驳)不对,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怎么说它的化学性质稳定呢?我觉得应该是活泼的。

学生C:我们说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稳定还是活泼应该是有条件的。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点燃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发

学生活动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导入由欣赏字画开始,吸引学生的眼球,从欣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此时并不直接向同学们解释,而是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 计 意 图

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问题,才不至于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关于碳单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还有哪些应用吗?大家讨论。

【提出问题】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结构中的哪部分关系最为密切?

【屏幕投影】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提问】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你有哪些发现?

【追问】在化学反应中,它要成为稳定结构,有几种途径?较最外层电子比4多或少的原子,碳原子容易达到稳定结构吗?得出什么结论?

 

 

【追问】这也体现了上节课我们所讲的结构和性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投影】二、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高温下的活泼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适时点拨】如果氧气的量不充足,碳燃烧就不充分,这时生成一氧化碳(有毒),同时放出热量。

【补充】上述两个反应,在以煤为燃料的煤炉里也经常发生。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当空气充足、炉火很旺时,煤燃烧充分,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当空气不充足时,煤燃烧不充分,生成较多量的一氧化碳。从上述内容的学习,你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发现或启示。

【投影】]1、碳跟氧气的反应——碳的可燃性。

【可燃性应用】碳具有可燃性,利用这点性质它有什么用途?

活动三:活动与探究

【投影】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演示教材P107实验6-2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该反应的实质。)

活动四:讨论与交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生化学反应。

讨论发言:铁路枕木和街上木制电线杆表面都被烧焦碳化增加了使用的年限。

回答:(齐声)最外层电子数。

回答: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

 

回答:可以得到4个电子或失去4个电子使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两种可能对于碳原子来讲都难于实现,所以,碳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

回答:结构决定性质。

 

 

 

叙述现象,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

2C+O2=====2CO)

 

思考、讨论、回答:

1、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2、在不同条件下,其燃烧的产物也不相同。

3、炉火要通风防煤气中毒。

 

 

 

讨论回答:作燃料。

 

 

 

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看待问题的情感态度。

 

 

 

从理论上理解碳化学性质常温下为什么稳定。使学生理解层次提升。

 

 

 

 

 

 

 

 

尊重客观事实,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深刻理解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提问】由实验装置、现象,说说得到什么结论?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提问:为什么实验完毕后要先撤出导气管?为什么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可补充做灼烧铜丝的实验。)

【分析反应实质】

提问:观察这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总结像氧化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氧化铜因失去氧被还原。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我们就说木炭具有还原性。

【投影】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还原性的应用】利用碳的还原性,说明碳具有哪项重要应用?补充这是冶炼金属的一种方法。例如,焦炭可以在高温下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补充二氧化碳和碳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五:总结反思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活动六布置课外作业《碳单质兄弟们的自述》为题写一篇小文章。相关习题。

回答: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分析、回答。

倾听、理解。

 

思考回答:在工业上,可以用它来冶炼金属,。

书写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总结。

 

课下完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对实验的理解,同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再度明确性质决定用途。

 

 

整理,加深印象。

 

新颖的作业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碳的化学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性质稳定

点燃

 


                            C+O2==CO2(O2充足)

点燃

 

            可燃性                    

高温

                             2C+O2== 2CO(O2不充足)

                              2CuO+C === 2Cu+CO2

高温

           还原性

                              C+CO2 === 2CO

              (还原剂)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1课 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过程

 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

 态度

通过对碳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直入主题】碳元素在自然界里形成物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什么?

【追问】由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大家讨论。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同种元素可能组成不同的单质。

【设问】碳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单质?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我们先来看一段发生在玻璃店里的小品。

【组织表演】请提前准备的学生上台表

【提问】通过此小品你知道了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玻璃刀上的金刚石。

【设问】金刚石其他的性质是怎样的?它有何用途?自主学习教材104页。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活动探究】布置学生将铅笔削好并刮下一些粉末,告诉学生铅笔芯是由石墨和

土制成。指导学生观察粉末,用手捻搓。并思考由此得到石墨的哪些性质和用途实物投影6BHB6H铅笔的笔迹。补充铅笔上的“H B”代表的意义。

【演示实验】铅笔芯导电实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倾听,明确学习方向。

 

 

回答:单质

 

思考讨论,说出见解:可以

举例:氧元素就能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单质。磷元素可以组成白磷和红磷。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顾客,走到讲台前表演。其他学生观看。

回答:金刚石非常坚硬,所以可以用来裁割玻璃。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用途

 

活动探究,体会观察,得出结论。

 

 

观看。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从理论上明确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真实情景,领悟金刚石的“坚硬”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化学,学身边的化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

补充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视频】石墨性质和用途录像。(神六火箭的通风管、电刷、、石墨坩埚……)

投影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设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

【投影】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讲解金刚石的碳原子在空间构成连续、坚固的骨架结构,所以坚硬。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软,能导电,有滑感。

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过渡】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们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是含杂质的碳单质。展示实物。

【提问】“碳”和“炭”有何区别?

【演示实验】实验6-1。(留出对比液体)

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2、结合实际和教材内容分析为什么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色素的能力呢?

3、这种性质叫什么?属什么变化?

【展示】防毒面具(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

【实验】收集炭黑。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火焰的上方

解释这就是炭黑,可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颜料以及橡胶轮胎的填料。大家回去后也可做这个实验。焦炭的主要用途是冶炼金属,是工业上冶炼生铁的一种原料,我们在后面的单元里将会学到它。

讲述科学家发现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发现较早并在研究中取得最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大家看书,C60的分子结构和什么相似?

提问猜测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性质是否稳定?为什么?C6060表示什么? C60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目前,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在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的应用。C60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谁能说说这方面的信息吗?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总结石墨物理性质和对应用途

观看

 

一起对比表格

思考

 

观看

理解

 

 

 

在教师引导下的到结论

 

 

 

观察几种物质

分析比较,会区分二者。

 

描述现象:液体颜色变浅。

阅读、讨论回答:疏松多孔的结构。

吸附性,属物理变化。

认识防毒面具。

 

观察到碟子上有黑色物质生成。

 

了解。

 

 

 

 

 

回答:和足球相似。

 

思考回答:很稳定,由其结构决定。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是单质

 

个别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

 

 

学生活动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体会性质决定用途。

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步体会结构和性质间的关系。

 

 

 

 

 

 

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体会炭黑的存在,认识它的用途。

 

非重点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

 

 

 

 

 

 

进一步说明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的兴趣。

 

 

播放视频介绍C60短片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单质不断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也将不断扩大。通过对几种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总结三者的关系(见板书)

【升华迁移】

学了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感受和反思吗?

(可进行必要引导)

 

 

 

 

 

 

布置任务

1、回去后阅读“化学·技术·社会”中的“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

2、完成相关练习。          

观看

 

分析讨论。

总结得出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讨论,发言。

1化学一是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例如铅笔芯、防毒面具等。2化学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化学新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3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

 

课后完成。

 

激发兴趣,了解前沿科学。

通过对几种碳单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给学生充分的整理知识的时间,并给他们表达机会,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金刚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   深灰色鳞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彩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最硬                较软       

导电性                                      良好                                  极好

原子排列  坚固的骨架结构       平面层状结构           足球结构

用途  钻头、刻刀、装饰品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材料科学、超导等

 

得到启示:

 

二、含杂质的碳单质

用途

结构

性质

反映

决定

反映

决定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具有吸附性)( 冶金)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装置及鉴别方法;

2.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

 方法

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分析比较→总结深化→迁移运用→探究新知→建构新知。在教师引导下潜移默化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

态度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新课

(过渡)我们曾学过多种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多的总结出来。【在副板书位置逐一记录】

1. 蜡烛燃烧       2. 木炭燃烧

3. 木炭还原氧化铜4. 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5.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6. 人或动物的呼吸…

这么多种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都满足实验室制法的条件呢?下面,我们一同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活动与探究

活动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引导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条件有哪些?

 

 

 

 

【引导分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分析评价上述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首先排除1.2.6.,不具备操作性。3.4.需要高温条件,操作麻烦且产生气体速度较慢,相对而言5较好,与它类似的反应还有许多,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重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

 

 

 

 

 

分析归纳

1. 操作简单、安全

2. 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气体;

3. 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

4. 成本低廉

……

分析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识。为解决新知做铺垫

 

 

 

 

 

 

 

 

 

指导分析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评价实验原理

 

 

 

 

 

 

 

 

设计意图

比较反应剧烈程度,由此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

       

     

反应

剧烈程度

 

石灰石  + 稀盐酸

 

 

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为:

碳酸钙粉末 + 稀盐酸

 

 

碳酸钠粉末 + 稀盐酸

 

 

石灰石  + 稀硫酸

 

 

碳酸钙粉末 + 稀硫酸

 

 

碳酸钠粉末 + 稀硫酸

 

 

【板书】 、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 (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份HCl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引导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分析】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总结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总结】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发生装置。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投影】二、装置:发生装置选择依据(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

收集装置——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引导对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引导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何不同?

【总结】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选择类似于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投影】常用仪器(图片在后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画出草图,由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

 

 

 

对比分析现象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料

 

 

 

记住反应方程式,类比此反应写碳酸钙、碳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回忆制取氧气的原料和装置

 

回答、归纳

 

 

 

 

 

 

 

 

 

对比完成书第110页的表格

 

比较分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活动

 

此设计能让学生认识实验对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注重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触类旁通,让学生学会书写碳酸盐与酸的反应为后面教学做铺垫,分散难点

 

 

 

学会对已有知识的归纳、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其他小组同学分析评价

 

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活动3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讨论】如果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

 

 

【体验实践】请大家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

比较归纳

根据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一般思路:1、原理2、装置3、制取(检验、验满、步骤、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学生讨论后提出设计方案,连接装置,展示成果。

分析装置成败的原因。与其他小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回忆旧知识,讨论方法。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成功。

小结、汇报自己的收获

采取先设计多种方案之后,再交流展示,从而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复习旧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体验成功的

乐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二、装置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将燃烧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

、制取气体   鉴别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步骤:

               注意事项

 

附图片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多媒体

 

 

知识

技能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

 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识方法。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问题与情景

实验6-4如右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告知学生是一种常见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现象

 

该气体的性质

 

你的猜想

 

你的实验

 

通过分析排除是其他气体的可能性,确定是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证明

【讨论与交流你还可以用什么事实或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察实验现象

 

 

 

由此得出气体的相应性质

(密度比空气的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说出自己的猜想,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讨论交流:①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筒一端倾斜②同体积气球充入二氧化碳比充入空气下沉得快③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上等

学生活动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增强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

提高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总结书写板书

【引入与过渡】二氧化碳除了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外,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问题与情景】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6-5】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从该实验说明中你获取了什么结论?

【联想与应用】请你再例举出一些生活事实,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填写P1143个表格

【补充】指导学生自学P115干冰的相关内容.

【问题与情景】

在【实验6-5】中塑料瓶变瘪有没有其它原因?请说出你的理由?

【设问】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补充实验

1、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

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

【讨论交流】请各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一组(如类似课本P114页【实验6-6若学生未想到,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自己的方案,引出课本的方案)并演示(实验6-6

【得出结论】   从上述实验中可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提出疑问】碳酸是否稳定呢?

【活动与探究】补充实验2:将补充实验1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小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问题与讨论】

【提问】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的知识想一想

二氧化碳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总结并填写P112第一个表格。

 

 

 

 

猜想。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举例(汽水等)。

 

总结,并填写表格。

自学了解干冰的性质、用途。

思考回答:有可能是与水发生反应。

 

 

 

观察实验(塑料瓶中的液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方案

 

 

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

H2CO3== CO2+ H2O

 

 

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物质的性质,既生动又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探究态度。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书写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总结】1、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这是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联想与应用 展示: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问题: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出现白膜?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如何除去?

2、光合作用(展示反应表达式)

3、和碳在高温下反应

4、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与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

【练习与巩固】

1、课本P120页相关练习

  2、家庭小实验:课本P119

  3、请根据你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入下表。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5条)

谈收获、启示。

 

课上完成1

课下完成 23.

此环节设计意在1、能让学生对以前知识回顾梳理。2、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3、表达能力的培养。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并对知识整理归纳。

 

 

作业类型多样且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和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碳酸不稳定H2CO3== CO2+ H2O

高温

               ③和石灰水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

                碳反应C+ CO2 === 2CO

                            光合作用:CO2+H2O→O2+有机物(主要成分是淀粉)

(条件是光照和叶绿体)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多媒体

 

 

知识

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知道二氧化碳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知道一氧化碳有损人体健康。

过程

 方法

通过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

态度

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一、复习与巩固:

 【提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怎样的?它有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二、分析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1、【观察与思考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课本P116页图6—17,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归纳与小结 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 ②化工产品的原料; ③干冰作冷剂; ④光合作用; ⑤气体肥料;⑥做汽水…

2、【设问二氧化碳用途如此广泛是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他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自学课本115-116内容并完成116页“讨论”。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呼吸。浓度过高会影响身体健康。

3、【观察与思考

请观察课本P117页图6—17,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哪些?

②地球为什么喊“救命”?

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4、全面评价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问题与情景

我们知道,碳的氧化物有两种:二氧化碳和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回答问题,写出化学方程式

 

分析讨论。

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

自学;

完成讨论(作灯火试验)

 

 

 

 

自学教材117页内容

回答教师给出的讨论问题。

 

 

 

综合评价(分析功时重点分析碳在自然界的循环中二氧化碳所起作用。)

 

学生活动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

 

有利面和有害面

认识二氧化碳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化碳。它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相同呢?为什么?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证明。

活动与探究

实验6--7一氧化碳的燃烧

 

 

 

 

小结: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补充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它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问题与情景

①在煤炉的上方,我们常常看到蓝色火焰出现,请问这是什么气体燃烧的结果?你能写出煤炉中产生该气体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吗?由此性质可知一氧化碳有什么用途?

 2C + O2 2CO

C + O2 CO22C + CO2 2CO

    ②在冬天用煤(或木炭)取或用燃气洗澡时,若室内不通风,容易造一氧化碳中毒。那么为什么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呢?阅读教材117-118页相关内容。

讨论与交流】

    课本P118页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问题与情景】

 一氧化碳还有什么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它除了有可燃性之外还有还原性。

【投影展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提问】如果还原剂改用一氧化碳装置应如何改变为什么?

【播放录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小结: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uO + CO

Cu + CO2

 问题:①在上述反应中,什么物质是还原剂,什么物质是氧化剂?

②举例说明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用途。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回答:①相同的②不同的。并说出理由

 

 

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书写化学方程式

2CO + O2 2CO2

 

 

 

小结:一氧化碳气体燃烧

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回答:可作燃料。

 

 

 

 

交流:一氧化碳的毒性

 

 

 

 

 

交流讨论

 

 

 

 

 

观看投影

结合一氧化碳状态、性质设计、改装装置。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书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学生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学会用对比法进行学习。增强分析问题能力。

 

 

 

 

 

 

 

进一步理解性质决定用途。

四、反思与小结

投影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为什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②一氧化碳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对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

 

五、布置作业

 

   1、调查与研究:教材119页的调查与研究。

 

   2、课后习题

 

 

 

以表格形式对比二者的性质。

回答:分子结构不同,决定它们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似(但一氧化碳有毒性,反应条件、现象不一样)

交流回答。

 

 

 

 

课下完成。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对比的方法学习记忆。

 

有助于培养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社会责任感。

 

 

 

 

 

 

 

 

                

  课题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对环境的影响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毒性

              可燃性2C + O2 2CO

还原性  CuO + CO

Cu + CO2

 3、用途:作燃料、作还原剂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

过程

 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2、调查火灾事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

【播放】有关燃烧的录像

 

【提问】看过之后令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筛选与本课相关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其修正为以下2个探究题目:

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活动1物质燃烧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参与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提供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下面请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刚才的猜想进行验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看录像

各小组通过讨论后提出问题如:①燃烧需要哪些条件?②什么是燃烧?

③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④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

 

与教师共同讨论所提出问题,得到本节课的2个探究题目。

 

 

分组讨论

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与假设: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

 

利用生动的录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及求知欲,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一个情景

 

 

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做科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从化学学习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能主动地或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殊途同归,使学生了解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引言】同学们的设计很好, 通过对比实验全面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实验结论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小组

猜想与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条件比较

是否与氧气

接触

提供温度是否相同

物质是否相同

1至4组

物质是否可燃

1

 

 

 

 

 

2

 

 

 

 

 

5至9组

可能与温度有关

1

 

 

 

 

 

2

 

 

 

 

 

10至13组

可能与氧气有关

1

 

 

 

 

 

2

 

 

 

 

 

【提问】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

【小结】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书上的表7-1)

【提问】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举例说明。

(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进行探究实验,记录现象,填写探究报告

 

 

 

 

 

 

 

 

 

 

 

 

 

 

 

 

 

 

汇报、讨论并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看书了解着火点

 

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较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形成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探究报告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

【提问】(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谈谈你的推测理由?

【演示实验】

【引言】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 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演示:向水中通入氧气】

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过渡] 人们通常把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这是因为①冷水能降低白磷表面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②冷水把白磷与空气隔绝。

可见,减少燃烧的条件,能防止白磷着火。

【设问】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

活动2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点燃一支蜡烛,使它熄灭。

【提供的用品】烧杯、水、剪刀、沙土、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等(可另选用品)

组织学生归纳使蜡烛熄灭的方法分析灭火的原理

【小结】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通常可以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对应加以考虑。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 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需注意的是:(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巩固练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4)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

 

 

 

【指导阅读】教材(P127)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课后拓展与实践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2、参照P126页活动与探究自制简易灭火器

3、作业:课本P131习题

 

 

预测现象分析理由

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并解释

小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思考

 

 

 

 

 

 

 

演示使蜡烛熄灭

 

讨论交流

 

 

 

 

得出原理

 

 

 

 

 

 

口答

 

 

 

 

 

学生活动

观看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阅读交流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设计方案

 

 

制作

练习

 

 

 

 

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推测, 加深理解燃烧的条件

 

 

 

 

 

 

 

 

 

 

 

 

 

 

 

 

 

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通过简单的蜡烛熄灭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及灭火的原理。

 

 

 

 

 

 

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松江区二期课改专题网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中两个实验的应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五单元-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精品教案1
2012中考化学考点分析专题: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与“考点”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