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粘妈妈的孩子在怕什么?

   

这是静观育儿的第二篇文章。本文整理自《静观育儿》第一讲的视频内容。但在视频基础上,我就关键知识点进行了再补充,毕竟十分钟上下的视频内容仍然有限。

我一直坚信,育儿本就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炼。所以,希望父母们读完此文,能够多花一分钟,想一想自己的育儿境况。

在“孩子粘妈妈”这个话题上,父母们可有自己的体会?一起聊一聊,讲讲你的育儿故事吧。我在听。

 

我首先要科普一下安全感。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这个词。现代人,多将它用在男女情感中。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为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第一个要讲的课题,更是避不开的一个题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孩子的早期发展(0-6岁)分为了三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和学龄初期。其中第一个阶段“婴儿期”,孩子的心理成长主题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千万不要以为婴儿期的孩子只是什么都不懂得的小东西,只要喂饱了就行。事实上,这时孩子开始认识人、体验周围这个世界了。光溜溜地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后,如何适应、相信这个世界是孩子面对的第一大课题。当孩子哭闹时,父母是否出现、及时给予回应,是孩子能够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础。

所以,要解决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父母能否与孩子之间建立好的安全依恋关系至关重要。父母这种爱与情感上的及时满足,就将内化为孩子的安全感,会帮孩子更好地走向未来的世界。

什么是安全感?

个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础。

说通俗一点,安全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确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个在任何环境里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们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明白地告诉自己:我确定我能做好,同时确定事情在我的控制范围内。

现在的人们聊天,会比较频繁地提到一个说法,即“我特别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是被拒绝的,容易焦虑,连同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员在业内的科学早教高峰论坛上有过一个更加好懂的表达:什么是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靠谱,就是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在。强势的人,有强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们不停在耗费能量,以试图证明什么,或逃避什么,以弥补早期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仅在以后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而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则在0-6岁。所以,3岁看大7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静观育儿》的第一讲,主题是“粘妈妈的孩子在害怕什么”。粘妈妈,其实就是孩子在建构安全感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成长现象。

我将这种现象漫画化了——插播一下,要特别谢谢为我画漫画的姑娘。下面都是《静观育儿》第一集的文字稿(补充版)。

 

 

漫画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宝宝因为跟妈妈分开得了荨麻疹。得荨麻疹这种现象,在小宝宝身上,其实很普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医上讲忧伤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时候孩子心里面焦虑说不出来,怎么办?他会有一些躯体化的反应,实际上大人也是这样。医学上,有一种疾病的名字叫【心因性疾病】,就是因为我们焦虑的太多,忧伤的太多,即使我们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是实际上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躯体化反应。

孩子不会表达,尤其是小孩子一岁以前。我们知道,分离焦虑主要发生在六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到一岁半之间,孩子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那么,他怎么来表示自己的忧虑或焦虑呢?他就是通过自己的一些躯体化的反应。

所以刚才漫画里,大家看到孩子得荨麻疹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在生活中,会发现有很多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妈妈没有跟他们做好分离的仪式,导致了孩子跟妈妈短时间分离以后表现出了很多的紧张,大哭、大叫,甚至是撕心裂肺的这种哭喊。

为什么跟孩子分离的时候,孩子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的这种反应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

客体永恒性和孩子的分离焦虑

六个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两岁半左右,他们的思维方式,其实都不具有客体永恒性】。怎么说呢?他认为在你眼前的玩具,这个玩具就存在,如果把这个玩具拿开,这个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这个玩具藏在他身边的毯子底下,当他看不见的时候,他就认为它消失了。

 

【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一——客体永恒性】

这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客体永恒性。所谓客体永恒性,即指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比如一样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够相信,这样物体没有消失,仍然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

孩子大约在1岁前后,才开始慢慢习得客体永恒的概念。但是学会之前,孩子的逻辑是非常决绝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分别,几乎都像是场悲壮的“生别离”。所以妈妈们会发现,有些孩子是妈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些孩子夜里睡不安稳,需要妈妈在身边才能睡踏实。

 

所以妈妈离开的时候,孩子的小脑袋里正在想:妈妈就这样走了吗?

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从小中国人有坐月子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坐月子,因为坐月子在帮助妈妈和孩子建立一个非常非常亲密的、安全的依恋关系。三岁以前的分离焦虑,其实表现出孩子在【建构安全感】的时候遭遇到了危机。

如果没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一些特点?就是不够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认为妈妈不够爱自己,走进幼儿园的时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亲密的人际交往关系,甚至当他走入社会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正常社会化,也就是说不能够履行他的社会功能。

所以三岁以前的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之重要,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分离焦虑,一定要好好地面对。

若孩子有分离焦虑现象,较简单的办法是,建立分离仪式。比如对上班族的妈妈而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早上出门要亲亲,说再见;晚上回家要抱抱,夸宝宝乖之类。最好不要不告而别,不得不离开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并在许诺的时间内回到孩子身边。

 

要从根儿上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就要帮孩子建构安全感

很多妈妈问我,说给孩子安全感,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我今天先给大家四个最基本的办法。

第一,我们要保证人是稳定的。也就是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头三年,千万不要家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如果是这种状况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谁可以对他负责任,所以经常我们会说第一个主要的负责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负责人一定要稳定,要么是妈妈,要么是爸爸,要么是固定的一位长辈。

稳定的状态给了孩子稳定的安全感,所以切忌在孩子头三年的时候不要让家里面变成一个菜货市场。为什么?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是从单一,从一维到多维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就只能喝奶,可是奶水里有丰富的营养。如果小的时候你给他吃包子,给他吃饺子,虽然很好吃,但是他消化不了,吸收不了,那么对于他来说就不是好的东西。我们经常给孩子很多关爱,可实际上会发现这些爱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么这种爱就没有价值。所以请爸爸妈妈们切忌,在头三年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二——孩子思维的一维性】

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基本都是一维的。孩子的一维世界里,一切都很简单,如果给他们母乳,那么他们就不需要其他食物甚至包括奶粉;如果是妈妈带孩子,那么他们就不需要其他抚养人;只吃一样东西,只认一个人,如此得以存活的,也只能是孩子。

这种一维性决定了孩子只需要那么多,大人给得再多,孩子也吸收不了。因此,在早期如果给孩子频繁地更换抚养人,孩子的体质往往不会好。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唯一,而不是多样化;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改变。孩子们的身心,消化不了这样的变化。拿抚养人举例。在中国,妈妈生完孩子后会坐月子。此时,孩子一般都和妈妈睡在一起,不会分床,更不怎么出门。这与西方育儿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也让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孩子对于自己所认定的这个唯一的抚养人更加依赖,所以孩子们大一些后的分离焦虑和认生等现象会更加普遍,表现也更加强烈。这些强烈的表现不过是孩子爱妈妈的明证,是在独特的、更加紧密的中国式家庭观念下长大的孩子会有的正常表现。

 

第二,给孩子可控感。

什么是可控呢?

经常有妈妈跟我说,是不是孩子一哭了我就应该去抱,孩子一饿了我就应该去喂,孩子摔倒了我就去扶,可是外国的专家说得却是,他们总是说你不要着急,晾一晾他们没什么的,你晾一晾他们,反而让他们觉得他不能用哭声要挟你,到底是这样的?

我认为不是。关于所谓的国外专家的这种观点,专业上叫“哭声免疫法”。大家在微博上可以搜索“李雪爱与自由”的微博,她的置顶微博中,就有这个观点的详细阐述。

从孩子安全感建构的角度说,为什么说那种“晾一晾”的方法不靠谱?因为孩子没有语言,他只能用哭来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在我们大人之间,我问:你能给我们带份饭吗?你回答:可以。小宝宝可不能说这些话。他想要表达一种需求的时候怎么办呢?只能用哭声告诉你。父母要对小孩子哭声敏感。如果你对他的哭声做过仔细的聆听,去分析,那么你就不会因为他一哭就焦虑,着急。

很多时候,家长一听孩子哭,头就大了,就希望他们赶紧停止哭,于是就手忙脚乱。其实,孩子哭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在。要及时给孩子反馈,接纳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绪,给予安抚,但可不必立刻给出解决办法。比如孩子在小床里哭了,你可以轻轻摇摇,轻声哄孩子,但可以少缓一小会儿去抱TA,这样一方面稳定孩子的情绪,一方面可慢慢教会孩子学会适当的等待。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觉得外界“靠谱”,安全感的建构也将更健全。

 

第三,要跟孩子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

什么是安全的依恋关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我刚才跟大家提到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敏感的,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哭声就在表达他的需要,如果你对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么他就知道原来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时候他就会觉得安心,觉得稳定,所以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在于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敏感。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安全岛。什么是安全岛?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种爱好。孩子有情绪、不舒服、难受、悲伤、愤怒,任何一种情绪在这个地方宣泄的时候,他都会觉得安全、放松、自在甚至快乐。就像我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已经四十岁了,每次当他特别愤怒、特别悲伤、特别有情绪的时候,总会去他奶奶的墓前,给奶奶扫扫墓,给奶奶放束花,一旦他做了这些以后,心里就觉得特别舒服,不再有那些怨愤,也不再有消极情绪,又能重新投入到他的工作当中。这就是他的安全岛,他的安全基地。很多时候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伴随他一起的有父母,有老师,有同伴,有自己的爱好等,他可以在任何对象那里得到他的安全的回馈,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建立这样一个安全隔离的环境。

再次就是要有效陪伴。很多妈妈都说我现在工作太忙了,我没有时间陪我的孩子,我每天只能跟孩子待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如果你只能跟孩子待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你一定要在一个小时里充分、有效地跟孩子陪伴在一起。什么是有效?不把你的烦心事带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带回家,在这一个小时里面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乐乐陪伴他去成长跟他一起做游戏,跟他一起说话,全心全意卷入,这叫有效,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时间不够,时间太少,所以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安全感,这些都是借口,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有借口,一定要快快乐乐地全身心卷入。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抚摸。

所有的孩子六个月到一岁的时候,最先发展的是什么?我们说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在所有的发展过程中,触觉是被动发展的,因为视觉也好,听觉也好,随处可以有,触觉例外。如果你经常抚摸孩子,拥抱孩子,那么孩子的触觉发展可能更灵敏。

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在长大了以后会发现一种问题,即触觉饥渴。他的小时候,一定曾非常希望当时爸爸妈妈多摸摸他,多拥抱他,多亲吻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够做到。实际上,这种要求过分吗?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养料。所以在我们接下来的孩子零到三岁之间,妈妈一定要充分给孩子无拥抱,给孩子亲吻,给孩子抚摸。

籍孝诚老先生的《宝宝抚触与亲子操》是专门讲解如何给宝宝做抚触的,很实用,父母们可以去看看。另外,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无意间的碰触,同样可以给他们带去安全感。

以上四点建议,希望帮父母掌握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本方法。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静观育儿》将会给您带去什么?

如果您是一位大多数父母一样“未经培训就上岗”的粑粑麻麻,那么,我们这里将会有系统的育儿知识,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纲,通俗易懂地为您做早期教育的科普!

 

如果您正在为育儿感到困惑,那么,我们提供一对一的咨询答疑,由罗静博士亲自为您打造私家育儿方案!

 

罗静博士是谁?

 

国内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的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更是一位妈妈。面对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和家长的困惑,特录制了这档早期教育的自媒体栏目,以期向广大父母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

 

著有图书《爱,从懂孩子开始》。

 

 

观察、观点、关爱!尽在静观育儿!

 

【声明】本公众账号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与我联系。未经授权刊登本账号文章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症,妈妈离开就哭,是孩子还不懂“客体永恒性”
3岁前父母做到这一点,未来孩子的人生更幸福
孩子的安全感,就是这样被毁的
宝宝爱黏人?背后的原因莫要忽视
不懂儿童思维发展的这四大本质,父母育儿会走很多弯路
从心理角度读《阿文的小毯子》:“过渡性客体”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