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现曹雪芹预设的黛玉、宝钗结局----颠覆认知
userphoto

2024.02.04 浙江

关注

红楼梦三位主人翁的结局:黛玉,于宝玉宝钗大婚当日绝望病故;宝玉,一年后看破红尘出家;宝钗,怀孕而沦为寡妇。这个结局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曹雪芹在第1回对黛玉、宝钗就有预设,与续作大相径庭:“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是贾雨村的对联,是谶语。

一、谶语陈立的理由和所指对象

说它是谶语,第一,这是一副咏怀对联。须知,曹雪芹不轻易让男人作诗,连贾政都没一首;咏怀联更没他人作过。可见此联可能有特别的寓意。第二,这第1回中共九首诗,除了曹公自己的“满纸荒唐言”,其余七首全是谶语,那么,此联很可能也是谶语。第三,曹公故意在联中设下破绽,欲引人们探索背后的意思,见下文。

先讨论此联预言什么。通行的注释,说是贾雨村以“玉”“钗”自比,期望腾达。这注释显然错了,因为 “钗”是女性用物,常代女性;“奁”是女人梳妆匣。贾雨村自许甚高,怎会用“钗”“奁”自喻?这就是曹公设的“破绽”。

那么“玉”“钗”何指?脂批说“钗”是宝钗:“表过黛玉,则紧接宝钗。”

我认同钗指宝钗。“钗于奁内待时飞”意为:宝钗期待着贾雨村。

“钗”是宝钗,“玉”又是何人?

对联中将“玉”“钗”并举,这在红楼梦中通常指黛玉和宝钗,或宝玉和宝钗。我判断此处的“玉”是黛玉。理由一,贾雨村与黛玉本是师生,还护送黛玉进贾府,他们早有渊源。理由二,16回写黛玉回乡安葬父亲返京,曹公安排贾雨村也进京:“与贾琏是同宗兄弟,又与黛玉有师徒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

过去,我以为让雨村同行没道理,现在明白,曹公是“草蛇灰线”,强调黛玉与雨村的关系。理由三,后文黛玉一系列诗词,都暗寓她的身世有大变故,可能会有求于雨村。

“玉在椟中求善价”典出《论语 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之“贾”指商人,古代“賈”“價”两字通用,而 “賈”又与贾雨村的“賈”同形,故曹公改为“善价”,暗指贾雨村。“求善价”,黛玉有求于发善心的贾雨村。如此解释,“善价”与“时飞”就对上了,都是人名,符合对联要求。

黛玉和宝钗都有求贾雨村!莫非天方夜谭?请看下文。

二、谶语的内涵和意义

下面探讨两层,一是这谶语的重要性,二是它颠覆性的内涵,两层互相关联。

第一层,这两句谶语提供了情节走向,比第5回的诗词谶语具体,对探索黛玉宝钗的结局,以至全书的结局,意义重大。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但钗黛经历了什么变故?毫无线索。《终身误》写宝玉宝钗婚后“齐眉举案”,稍具体;同时“寂寞林”道出黛玉还活着,令宝玉牵挂。《枉凝眉》所写情状晚于《终身误》,宝玉已与宝钗分离,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天各一方,相互思念泪水长流,小说快结尾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填补了《终身误》与《枉凝眉》之间的空缺。——这时她们有求于贾雨村,可知她们最终结局与贾雨村有关。这就多出一个重要情节!

第二层,“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所提示的颠覆性内涵。

1、情节内容的颠覆

谶语揭示八十回后的情节极其复杂而残酷,与续作相比,堪称骇人听闻。此联表明黛玉宝钗都陷于困境,只能指望贾雨村。她们遭遇了什么变故?可能是贾府被抄没了,宝玉陷于险境;宝钗已嫁给宝玉,则沦为他人奴婢;而黛玉,如果仍在贾府,也难逃此劫,如果黛玉已经离开贾府,则逃过一劫。

那么,黛玉宝钗为什么都指望贾雨村呢?雨村此时是什么角色?正好,这副对联后面雨村还有一绝:“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预示他官做得很大,主宰万姓。53回写“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成为朝廷要员。或许,贾府抄没时,他是主审贾府的官员;也或许,宝钗、甚至黛玉都被拨给他为奴,两人都在他控制中。因而,黛玉求这位昔日的老师发善心,而宝钗只能等待他的发落。

2、作品深度、广度的颠覆

谶语显示,曹雪芹的预设比续作的舞台、气象宽广得多。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令宝玉黛玉宝钗的故事不再是公子与小姐、父母与子女的小故事,而是介入了社会风云,场景广阔情节厚重,主人翁的悲剧由社会因素主宰。

其实,曹雪芹从一开始就在布局,而到了70回以后,他着重展现荣府内部二房与长房的矛盾,以及二房内部正室与妾室的矛盾;贾府内部已经山雨欲来,一旦贾母倒下,贾府就将分崩离析。那时,林黛玉如何立足?薛宝钗又何去何从?再加“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那将是什么样的后半部啊!

三、黛玉结局的层层预设

读者看了续作,都认为林黛玉命惨,但是谁能想到,曹雪芹设计的黛玉命运,更可能生不如死!

1、贾母归天后贾赦当家,黛玉奈何?

75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情”,大写贾母老迈,很可能80回后不久老太太就归天了。到那时,贾赦邢夫人将主导贾府,他们很可能报复。邢夫人一生遭贾母鄙弃,贾赦也一直受冷遇。假如他们力主把黛玉嫁出贾府,谁能阻止?

2、曹公暗示:黛玉另嫁

原作的后十回,暗示再三。63回众钗抽花签,花签皆谶语。轮到林黛玉。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风露清愁”,象征黛玉孤苦清高。“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欧阳修《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诗写王昭君。汉朝皇帝为和睦匈奴,命宫女王昭君嫁给单于;单于死后,汉帝命昭君嫁给单于儿子,最后昭君终老于匈奴。欧诗紧扣 “远嫁单于国”,突出其“绝色天下无”却“飘泊”一生。弄清“莫怨东风当自嗟”来源,明白曹公是把昭君远嫁来暗寓黛玉。孤证不立,我们继续看70回黛玉的柳絮词。红楼梦中,人物所作的诗表达其个性情趣;词、曲、灯谜、酒令等则暗示命运。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该词突出“漂泊”。这漂泊,是指林黛玉从扬州来京城?还是从贾府漂泊出去?“空缱绻,说风流”,指她与宝玉白白相好一场,可知是漂出贾府。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几乎就是欧阳修词的翻版。“嫁与东风春不管”,黛玉嫁出,贾府此后对她“不管”,她在外“淹留”余生。

上面是谶语,自己不知的。而黛玉似乎也有预感,她后期的诗歌透露出她这层隐忧。64回,黛玉写了《五美吟》。遗憾的是,当今通行的注解,仅仅注解诗文,至于黛玉怎么会写?曹公又为何要让黛玉写?它们与黛玉有什么关系?与整部小说形成什么关系?一概阙如。一直以来,人们只把它当作黛玉对历代美女发出的感慨,而且是把五首诗割裂来解释。其实五首诗是一个整体,五位美人的投靠、身世和结局,是《五美吟》的共同指向。黛玉吟咏她们,不是泛泛的感慨,而是以史为鉴,流露出她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深忧。须知,黛玉已经15岁左右,早该谈婚论嫁了。

《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因为美貌而被用于政治阴谋,从吴国送去越国,她如一朵浪花消失后,吴宫中的人即使想起她已是枉然。咏虞姬,随爱人项羽被汉军包围,四面楚歌,“饮剑何如楚帐中”,宁同爱人饮剑自尽,不受耻辱。咏王昭君“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此诗非但与前一回的“莫怨东风当自嗟”相互呼应,更是点出“古今同”三字,可知,黛玉想到了当今,想到了自己。咏绿珠,“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即使跳楼而死,但与爱人在阴间也可相慰。咏红拂慧眼识得英雄李靖,“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赫然与李靖私奔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黛玉所咏五美,都不是闺阁中人物,她们的命运都与社会风云相激荡。诗为心声,黛玉开始思考自己命运的种种可能,她的思绪已经飞出贾府以外;而“红颜命薄古今同”是她强烈的认知,她隐隐觉得自己前途不妙。

与《五美吟》呼应的有前不久62回黛玉口吟的酒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黛玉脱口而出的,不是眼前大观园内气象,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开阔的野外,受伤大雁不停哀鸣。这是她忧虑心理的映射。

70回,黛玉写了《桃花行》。此诗比从前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更其悲哀,不再有期望和怨愤,一片绝望,令宝玉看了眼泪直流。这些诗词高密度地出现,表明黛玉自觉的忧虑与不自知的谶语,相当吻合。

越来越清楚,曹雪芹的预设是,黛玉会被嫁出贾府,漂泊余生。那么又有两种可能,一种,黛玉求雨村的时候,她已经出嫁在外。那么,她是自由的,她所求者,应该是要贾雨村放过宝玉。另一种,她尚未出嫁就随着贾府的抄没而沦为他人奴婢,那么,她求雨村的是救自己和宝玉。雨村即使救出黛玉,也不过是逃过奴婢身份。她再也回不到贾府,再也见不到宝玉,她的结局类似西施、王昭君。

如此看来,曹雪芹的预设与续作天差地别,黛玉的结局不是家长造成,而是社会铸就,冰冷坚硬,给予读者的思考更加开阔和深刻。

四、宝钗的结局

曹公对宝钗的设计,其实比黛玉更复杂,此话题不展开,只探讨“钗于奁内待时飞”。曹公的预设,宝钗的处境比黛玉更糟糕。黛玉与雨村是师生,林如海更是雨村的举荐人,所以黛玉可以“求”,雨村这位老师施以援手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而宝钗与雨村没有任何瓜葛,所以她没有“求”的资格,只能“待”,完全被动、彻底无奈。退一步,即使黛玉没有嫁出去,抄没贾府时与宝钗一样被籍没,但黛玉并非贾府之人,仅是罪犯的亲戚,雨村出救的难度较小;宝钗则是贾府媳妇,很难豁免。黛玉若还在贾府,理应未婚,这就多了一条嫁人的出路;而宝钗非但已婚,可能还有子女,没有退路。——所以“钗于奁内待时飞”,恐怕等不来好结果。

曹公对宝钗的预设也不是只这一句,而是层层皴染。请看63回抽花签。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表面看,宝钗这花签很好,牡丹是百花之首,也符合宝钗在大观园姐妹中的地位。“任是无情也动人”,合她个性。但是,此句出于唐朝罗隐《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此诗前三联极写牡丹的美丽和高贵,“任是无情亦动人”,因为牡丹有“倾国”的风韵。尾联急转:“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韩令,韩弘,他因功入朝为中书令,当时长安盛行赏牡丹,他却把居所的牡丹全部砍掉,令美艳花朵遭“辜负”。曹公以此诗暗寓年轻高雅的宝钗将像“秾华”的牡丹一样突遭不幸。

对于宝钗花签的鉴赏文章,通常到这里都结束了。但是,我们鉴赏的不是诗词而是小说。因而曹公接下来一笔特别意味深长的描写,更需关注。当大家在侧耳倾听芳官唱《赏花时》,宝玉却完全走神!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于宝钗。

宝玉很少这样扫众人兴致,况且近来他与芳官打得火热,芳官用心歌唱,宝玉却充耳不闻,令湘云都看不下去。显然,“任是无情也动人”触动了宝玉的心底,令他呆了。但曹公不写明宝玉究竟想到了什么,以至如此失态。这是红楼梦鉴赏的空白,我们试做探讨。

曹公如此写,我想有两方面用意。一是用这副特殊笔墨,暗示读者,这里写的花签,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抽到者的谶语。二是告诉我们,宝玉的心灵被触动了,他隐约感受这花签非同一般,他很想破解,又一时破解不了;甚或他有所领悟,但又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那简直太悲惨!——大家看,当麝月抽到“开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宝玉看出了花签中的凶兆,急得藏起来!显然,前面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已经令他惊心。它可能勾起宝玉的回忆:在太虚幻境,他听过《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牡丹花、“任是无情也动人”,可能让他联想到“阆苑仙葩”。 “阆苑仙葩”的故事那么遥远,眼前的人物如此鲜明,联想到“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他内心极恐,又不敢相信,不由得发呆、走神。——这就是曹雪芹的用意吧?

讨论到这里,可能有人提出两点疑问:一,为什么只有宝玉领会,像黛玉宝钗那般冰雪聪明的人都不懂?二,既然宝玉领会了,那么他后面怎么不记得?我简单解答。宝玉能领会,因为他在太虚幻境见识过。别人不懂,因为花签是众钗的谶语,众钗只是被预示者,所以她们不懂;“天机”是专门泄露给宝玉的,他才是看客,因而他不抽签。至于第二个疑问,宝玉为什么后来不记得,从文本看,曹雪芹巧妙安排宝玉当晚喝醉了,可以理解为醉后忘了。当然,是暂时遗忘,将来他会想起。

讨论至此的答案是,宝钗已经厄运难逃。但是到70回,宝钗的柳絮词似乎暗寓转机。作品描写在宝钗之前,湘云、探春、黛玉、宝琴的柳絮词已公布,全是哀怜情调。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宝钗这首词,虽然书中人物都拍案叫绝,但是近百年来的主流学派却拍案叫骂,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流露宝钗觊觎宝二奶奶宝座的野心。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因为当上宝二奶奶,对于宝钗算不得“上青云”。《临江仙》自然也是谶语,柳絮眼看要“随逝水”“委芳尘”,但突然一股强风把她送上青云。——这是否暗示,“待时飞”的宝钗,果然得到贾雨村的助力?这是值得探讨的重点。

“青云”,人们常解为“平步青云”、“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其实,“青云”的本义是天空。柳絮被风吹上空空荡荡的天空,未必就幸运;况且,那也不是它最后的归宿,它在青云中飞舞一阵后,终究还是要掉入尘土。同样,宝钗即使“待”到了贾雨村助力,脱离了没籍为奴的境遇,然而,她此后的生活,恐怕也只能布衣荆钗,再也回不到过去。

那么宝钗有哪些出路呢?近年有专著阐明,在明清两代知识女性中少数人走上了私塾女教师的道路。假如机遇凑巧,这算是宝钗一条上佳出路。然而,以她的品格才华,以及与过去的岁月相比较,即使她有幸当上一名私塾女教师,对于“山中高士晶莹雪”,也只能算是“金簪雪里埋”。

以上是我把“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看作谶语的解读。如果这个谶语成立,那么,黛玉、宝钗的结局与续作大相径庭,她们两人的形象意义也将大大改变,整部小说的主题内涵也需重新认识。这些,超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不再展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里这些谶语,早已暗藏了每一个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里宝钗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有四种可能!
《红楼梦》中的各种谐音隐义,又学习了!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36)
【转载】《红楼梦》人名拾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