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生子女”的家庭战争,如何“攻心”? | 访谈
武志红

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家。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用深度的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创办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解读疯狂》《七个心理寓言》等心理畅销书。

16:22 独生子女的“家庭病” 来自青音

以下为文字实录


青音:武老师您好,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生二胎的问题,现在二胎政策放开了,于是很多人都在说:究竟敢不敢生?可是发现生二胎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说:之前的“独生子女”会受不了,他们是不能接受家庭当中还有另外一个弟弟或妹妹存在的,可是我们现在看到这种由于政策所带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还是挺深的。

比如最近我有一个朋友,他父亲过世了,然后他就特别难过的跟我说:“现在我父亲过世,好歹还有哥哥姐姐跟我一起来料理这个事,可将来我的孩子怎么办?他只有一个人,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将来如果他跟他的妻子两个人都是独生子女,要面对四个老人,我都觉得他将来承受不了,因为我现在就觉得承受不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独生子女这个已经不能逆转的问题——独生子女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家庭病?今天给一个小小的提示,希望更多的家庭听到了之后,能有一些自我反思和觉察。

武志红:我想这里面涉及到两部分东西。第一部分就是:独生子女可以给人一种感觉——我是家里的中心,宇宙都是围绕我来转的。这样就会导致——“巨婴病”。一个成年人,但是他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一个“婴儿”。如果他在“巨婴”的这个问题上很严重,就可以称他为“巨婴病”。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的这个感觉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巨婴病”的核心就是——这个世界是围绕我来运转的

青音:我是第一位的,这个世界是因为我的观察而存在的,所有一切都是因我而摆放的。

武志红:严重一点就是——“我是全能的”,他会把这个家里各种各样的功劳都归于他。如果这部分得到很大的满足,且一直执着在这上面,就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现象。比方说现在很多父母想要一个二胎,他们首先要面临一个问题:那个大孩子是否能接受?其实他是否能接受,就源于他的“巨婴病”到底有多重?如果他的“巨婴病”很重,他认为他是宇宙的中心,只能有他一个中心。如果再有了另外一个孩子,可能第一个孩子就会觉得有两个中心了,甚至他可能不再是中心了。所以如果他受不了这个,通过这个就能检测他的“巨婴病”有多重了。因为每个生命一出生,都想成为宇宙的中心,最初我们还要使它得到满足,但是满足得太过分了,就会导致一些问题。

另外,如果独生子女构建家庭,那么他们的负担就会非常重——两个成年人养着四个老人,下面还有一个孩子,构成“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看到,作为独生子女的话,很孤独、很累。

青音:其实孩子被爱的太多,也是会出问题的。我表妹有一个孩子,这个宝宝今年四岁了,从小都是一个特别乖的宝宝,他特别会观察别人的感受,一两岁的时候就会看,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开心了?我今天要乖一点啊,等等,是一个很自觉的宝宝。但是我发现,他妈妈跟他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和他爸爸妈妈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和我们这些七大姑八大姨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三个状态。相比较而言,只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最老实。妈妈说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别害怕妈妈发飙,非常听话,绝对不胡闹。但是七大姑八大姨围着的时候,他就不是他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便的哭闹,谁说都不管用,脾气变得极其暴躁还骂人。

同样一个宝宝,同样的年龄,面对不同的人群,他呈现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后来我就发现七大姑八大姨围着他的时候,他就觉得,我有那么多人可以依赖,你不爱我还有人爱我,你不顺从我,有人顺从我,不行我就哭、我就闹。有一个画面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带着他去商场,当时路人可能都会觉得,这个家庭挺有意思,但是后来我观察,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宝宝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三个老人追着,再后面是我们这些姨妈、舅舅追着,形成了一个梯队往前跑。我当时看到这个画面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但这也说明了,家庭首先是完全关注了这个宝宝,完全是以这个宝宝的视觉在组合的,由此可见这个宝宝背后是多大的一个压力。

武志红:这真的是一个很经典的画面,但是同时我也想说,你刚才讲的是一种比较表面的动力。表面上,我们看到七大姑八大姨,整个家族都在围着这个孩子的感觉转,但这个孩子在妈妈面前,就变得很老实,而且他察言观色的本领很高。这来自于哪儿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假设,孩子在妈妈那儿他可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据说,佛陀一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有孩子一出生都是这种感觉,我们把它叫做“全能自恋”,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极致的表达。这个东西,比如在孩子六个月之前或者至少三个月之前,他要得到极大地满足,这个满足通常是要让妈妈来给的。当他这个感觉得到满足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才会放弃这种感觉。

但在中国通常是这种情形,六个月之前孩子不会说话。而很多中国母亲是没有感觉能力的,他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一个不会表达、会说话的孩子。经常是面对六个月或九个月之前的孩子,我们就会对他有很大的忽略。所以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严重地没得到满足。等他长大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他变得很可爱,全家人会说这孩子太可爱了,围着他转,满足他……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在该满足他的时候,没有给他很大的满足。但是等他长大了,不该给他满足的时候,给了他过度的满足,就导致孩子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

青音:我们还看到很多年轻的妈妈,做法跟我表妹很像——生完孩子之后,很快就上班了。上班之后,由于工作非常忙,就会把孩子丢给自己的妈妈或者丢给保姆去带。她会觉得只要晚上回去照顾他就好了,这就会造成您说的这种现象,九个月之前,这种自恋没有被得到充分的满足。


武志红
:有时候我讲到“巨婴病”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好难受。但首先,我得说武志红也有“巨婴病”,而且还不轻,我现在找我的心理医生治疗一年多了,而且之前还零零散散地找过。我作为这个专业的也需要这么做,后来发现收益很大。咨询越深我才发现,我的“巨婴病”是这么的重。

青音:大家可能觉得,连武志红老师这么大的心理专家竟然也需要找心理医生。在这儿,我们也可以向大家普及一下,心理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就是它需要做自我体验。所谓自我体验就是我们需要定期的找心理督导,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心理医生的工具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手术刀,自己的人格就是手术刀,所以需要的人格是成熟的、是健康的、是清澈的。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所以武老师找心理医生一点也不奇怪。

武志红:这是我们专业必须要做的。如果再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巨婴病”病得越重的人,通常就意味着早期他作为婴儿的时候得到的满足就越少。所以我会觉得中国人都是倒着养的。在一岁前,孩子需要充分满足他的依恋和自恋,结果我们经常得不到满足,甚至“巨婴病”的孩子在早期的时候遭受过严重的母婴分离。他被妈妈抛弃过、被别人养,比如被隔代抚养或者被保姆养。等一岁到三岁,孩子逐渐进入叛逆期,不断说“不”、“我来”。这时候,我们对他的控制就非常强,你要听我的。等三岁以后,特别是六岁以后,孩子需要独立,需要往自由的空间去生长,而这个时候,父母、老师、社会都在要求他“你要听话”。等孩子长大了,18岁之后要结婚生孩子了,结果父母说“我要跟你生活在一起”,这完全是倒着的。

青音:我想可能刚才武老师说的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很多人会对号入座,说“没错,我就是这么对待自己孩子的”或者“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于是这个“巨婴病”就成了一个代际之间的遗传心理病。放在独生子女家庭当中,非常明显。

现在中国的父母特别爱催婚,或者说特别爱干涉孩子成年之后的人生选择,不管是职业选择还是选对象,父母会觉得“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会打着爱的旗号。

武志红:这是“巨婴病”的一个经典的表现,就是“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这对婴儿来讲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成为成年人了,我们还认为“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孩子的事”。我们就称它为“共生”——一个“巨婴病”很经典的表现。

青音: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孝道”文化特别累,这种“累”是一种“我为你活,你为我活”。孩子会觉得,我为了我的爸爸妈妈,所以我要选择一个让他们满意的职业,我要选择一个让他们满意的生活方式,我甚至要选择一个让他们满意的婚姻。

父母也是同样,比如我为了孩子我不离婚,我为了孩子放弃了我人生的追求、放弃了爱好。而且自己还会被自我催眠,觉得自己很崇高很伟大,伟大的父爱母爱。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些都是病态的,也是有害的,确确实实是因为早期关系没有处理好。

武志红:而且你会感觉到很累。在“四二一”这个家庭结构中,作为“一”的那个独生子女就更累了,他要承担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的期待。这会构成一个双重的部分,一部分是过度满足,另外一部分是极其严重的负担。这个负担并不是物质上的负担,而是他要承接六个老人的意志意愿。

在我的咨询中,我不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是一种很惨的事情。独生子女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得到表面上的过度满足,等他大了一些之后,他发现宇宙星辰都是围绕着他转的,这种满足就会导致他很困惑,但同时他又会很悲惨,他承载着至少两个大人的期待,这会构成一个很大的负担。

如果中国家庭是这个样子的,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父母并不强烈地控制孩子,孩子在最小的时候他的自恋和依恋得到很大的满足,他的“巨婴病”不重。等到他逐渐地成长,他又不需要承担父母意志的重压。那么我会认为独生子女也不是问题。


青音
:如果说有些朋友发现家庭是这样的一个结构了,而且孩子已然是跟爸妈是一种共生的、分不开的关系,孩子该怎么去面对父母对自己过分地靠近,过分地干涉?

武志红孩子需要给父母划出一个界限来,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会很内疚,孩子需要去认识他的内疚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像刚才那种一锅粥的感觉只是一种共生现象。

共生是这么说的,6个月之前的婴儿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这叫正常的共生。6个月以后,婴儿还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或者妈妈和孩子共生在一起,这都叫做病态共生。所以我认为90%的中国人都活在病态共生的状态里,我们需要从这种病态里出来,因为这个病态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我们活得非常的辛苦。

青音:我觉得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已经意识到爸妈跟自己是共生的关系,孩子的作用很大。如果孩子这个时候是自我成长的,比如我经常在节目中说一些很年轻的小朋友的问题。我说,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反对你交男朋友,为什么会干涉你们不可以谈异地恋等等。那是因为你在这之前,你没有给爸妈展现出“我是成年人了”这种态度,你没有在很早之前跟爸妈划定边界。

我想,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就可以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不允许父母进自己的私密空间,不允许父母看自己的手机和邮箱,甚至在交友问题上是不允许父母更多地去干涉的。

但是这当中是有技巧的,不是说我不允许就可以,你要适度的开放给父母一部分。你要主动地跟他聊你现在跟什么人交往,你未来的生活是怎么设计的,你有梦想。不要让父母长期处于“我的孩子到底怎么回事,他到底每天在想什么,他到底关起门来在捣鼓什么”,不要给他这种焦虑,他焦虑越大就越想控制你。

武志红:这样讲的话,我想青音你是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你能够使用这两个办法。一方面就是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就是向父母沟通。当然这是非常好的原则,这两个原则甚至可以延伸,用我的语言来表达叫做“温和而坚定”。

坚定就是我坚定地做我自己,坚定地对我父母说“NO”,这是我的空间,你们离我远点。温和就是我在这个过程之中表现得非常“善”的这个态度,我并不是非要和你们对着干,我还是爱你们的,但是这个温和不损害自己的坚定。

有一个心理学家用另外一个很美的词来描绘这个状态,叫“不含敌意的坚决”。我很坚决,但是我没有敌意。

青音:很多时候我对父母也要用这招,当然我的父母是属于比较自觉的,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跟我建立边界。假如说你的父母非常坚定的要粘着你,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做这件事情,而且做的越早,父母越不会觉得突兀,越不会觉得被伤害。

武志红: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从小处开始。很多人的习惯是这样的,我把这个称为“殖民地起义”,殖民地起义要赶走宗主国的时候往往要杀一两个总督,用这样的方式是不行的,这立马就会引起极大的敌意。放在子女关系里,很多子女要表达独立,如果从结婚生孩子工作开始,这太大了。先从小处开始,我怎么吃饭,我怎么穿衣服,我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我怎么交朋友。包括我的抽屉怎么弄,我为家门上个锁,把钥匙从父母那要回来,要从这种事开始,而不是直接从人生大事出发。

青音:先从小处着眼,再从大处着手,只有这样你和父母的关系才能调回正常的轨道。希望我们的建议对大家有用,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思】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喜欢催婚?
【视频重播】独生子女父母必看:谁来为本不属于她们的悲剧买单?
妈妈必读,人生中需要处理好的4大关系
关爱孩子健康 独生子女易患5种心理病
应对父母逼婚的正确打开姿势
【转】家庭教育推荐书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