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 婵琴

近几年通过清理物品,发现很多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种情绪上冲动和满足抑或者是虚荣买下它。事后发现它一直躺在某个角落,几乎不怎么用到它。从钱包到服装到各种饰品,能用的机会非常少。这时候,物品清理就是最好的提示与警醒:“我真的不需要这么多。”

当我在多年后,确定自己一年四季的“服装”需要不过几套而已,而“服饰”就成为欲望的“想要”的幻觉。我也就明晰了自己哪些是“需要”,哪些又是“想要”。如此,也就有了节制。 而我的母亲,到现在还是分不清是真正“需要”的,什么又是“想要”的。比如,她的积蓄,足够养老所用,却还想挣更多的钱,说留给自己的后辈。又说,想再买一套房,再老些单独住,请阿姨照顾,担心给亲人制造麻烦。她属于典型的经济社会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结婚,生子,忙孩子,挣钱。老了看孙子。”她觉得人生,应该就是这样活着。内心有着极其不安全感。这些与金钱,物质多少没有任何关系。 当我在理解了:“透过物品,看到心灵的形态。”也就清晰看到了曾经过往,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真实状态。我在通过不断审视自己的物品,清晰看到自己成长路上,那些内心与自我关系的忽略,同时制造了某种无节制感的浪费。我的母亲,始终在向外求,她觉得金钱能给予自己安全感,素不知,最后,内心早已成为了生活的机器,被赶着在前行。 所有过多被欲望构建后的心态繁衍。内心的混乱无序,造成自己对“需要”和“想要”的不够明晰辨别,所以,造成了我年轻时,诸多物品的堆积,只是满足了内心,但不懂得珍惜。而母亲,如同普罗大众,背负着俗世里的欲望,眼光,各种规矩,条框在生活,所以,我总觉得她很累。 偶尔会跟她说,“没必要总是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你早已经完成了需要的物欲外界。为什么不歇一歇,好好关照下自己呢。”她大抵是懂我在说什么,但我知道,我们已经无法产生有效的对话了。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早已形成了习性,难以停下来。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类价值观念混淆,以致于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贪求的想要,什么是实至名归的能要,什么是责任所在的应该要。因为无法厘清这四要:“需要”、“想要”、“该要”、“能要”的分际,所以大部份人都是跟着社会风气潮流而人云亦云,只要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我是在年过三十岁后,一个春天的傍晚,读到这段话。它似乎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了当下,人们在价值观与信念无序的状态下,也制造了心灵上混淆,盲从。 我们总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却不少。”有了一栋房子,还想要第二栋;有了一部车,总想换更好的;事业想着越大越好;权位越高越好,人际关系也是越多越好……。但事实上,当我们在某一天,安静下来,云淡风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需要的不过一张床,几把椅,几斗米,几只盘,几个人,足以。而曾经我们是那么歇斯底地,明争暗斗,属于自己的想要,不属于自己的,也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去得到它。这样所造成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矛盾重重。 我们看似坦然自在的活着,一旦回归自己,会发现,心灵早已成溃疡。 大概几年前,去拜访一位民间收藏家。老人70多岁,活出了道骨仙风般的感觉。他算是富有之人,但生活非常朴实,清简。如今依旧居住不到80平米的二人间,房间里没有电视及太多装饰。我们在离家不远的小餐馆吃过一顿饭,点了三菜一汤。素食。要了白开水。非常简单。他说,日常生活中,除了收藏,很多当下看似无用,但日后或许会有一点价值的民间物件,至于其他日常生活及娱乐大众,并无太多关注,也不愿意在上面过多花费时间。 他对自己的精神构建要求相对比较高,早已明白,什么是“想要”,什么是“需要”。这样的人大抵算得上是尊重内心的人,也是一个与时代并不合适宜的人。他的坦荡,在于早已不需要通过外界去肯定、比较或评论自己。也不会为了展示而展示自己,亦或者交易而失去自己。他所做的一切,小众未必是社会其他人追求的所谓主流价值,但他始终坚持完成自我内心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分享给外界其他。 一个有自己的世界,但始终不封闭,愿意无私分享的人,内心也应该是理智而节制懂得坚持品质,不忘初心,具有力量的人。 那天,我问老先生:“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总是什么都‘想要’。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需要’,一波又一波的欲望使自己成为了生活的奴隶,而非主人。” 他说:“是的,现在的人似乎很少关注一些心灵层面的东西,不断向外求,靠物质,金钱,名利,财富,这样,那样的身外之物去喂养自己。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人们在拥有之后,并不懂得珍惜。比如一件衣服,它也是有生命的。但在很多人眼中,它就是一个‘死物’,鲜少有人会做到珍惜,也就会选择轻易扔弃。随后,又去‘想要’买一件新的。 

“需要”滋养内心真正的满足,拥有之后,多少能感受它的珍贵与稀少,所以能染上历史和时间的尘埃。你看我在收藏的一些物品中,那些虽然老旧,但它却经得起时间和美的考验,能融入到我的生命中,也能伴随下一辈的成长。而“想要”可能是我看到某一日常品,一时动起的心念,某种程度,只是为了场面需要,或者虚荣显现,它很难构建成内心的庄严与分量。这时候,不加以提醒自己的欲望,就会产生泛滥,无节制的浪费。到了我们这样一定年龄的人,也就懂得了拿捏分寸及纯粹内心需要与满足的重要性。” 他的话,让我再次确定:一个人生命走到最后,“需要”东西并不多。而“想要”的东西总是可以那么多,如此才是腐蚀我们内心虚空,盲从,无意义的重要变迁。要知道,当下社会,人想要的太多,是在以制造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为代价,也是在以心灵的承载为负荷。过多的想要与渴求,使得人会在各种关系中,因为“有钱任性”,“我喜欢”,“我想要”,使得欲望无穷,黑洞难填。似乎也不愿意去考虑那些东西是否真的在当下配己所得,自知与不自知地造成痛苦与伤害。 “需要”是在懂得节制后,内心的满足,因为懂得珍惜而让物也变得具有生命,能相伴岁月,人世到老。而“想要”是在满足后无法填补的空洞,是欲望对心灵的吞噬与贪念。如果不明确认清它们的本质,我们也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平静与满足,也无法体会被身心充盈后的快乐与丰沛。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灵的寂静
想要的我想要的差距之大
非常有意义的人生格言
什么是幸福?(55个回答)
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与“下德”有什么深刻含义?
于丹感悟人生之经典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