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忽视孩子这项特质的培养!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讲给孩子听,告诉他们孔融的行为是种美德。孩子当时的“道德观”,其实还很难理解故事中“关心他人”的主旨。在他们看来,孔融之所以让梨,也许是怕哥哥打,或者可以得到长辈的表扬。
  
  事实上,不仅是心智发展需要时间,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从3-6岁起,就逐渐开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超我)。那么,孩子的道德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1984年,着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通过为儿童讲两难故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对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推断:
  
“海因茨偷药”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然而,这种药的成本虽然只有200英镑,但药剂师却开价2000英镑。海因茨到处借钱,却只能凑到一半。如果没有这种药,妻子很快就要死了。海因茨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他,可药剂师坚决不肯。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在为孩子们讲完故事后,询问他们:海因茨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
  
  通过分析儿童的回答,柯尔伯格将人们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分成了以下几类:
  
  1、不被惩罚才是对的
  
  “海因茨这样做不对,因为他会被警察关起来,受到严重的惩罚”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定好坏: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关注自己的需要。
  
  “不小心打破15个盘子的孩子”和“淘气打破1个盘子的孩子”比起来,他们会觉得是前者应该受到更严重的惩罚。
  
  2、公平才是对的
  
  “海因茨把药偷走了,对药剂师不公平,他一分钱都没得到”
  
  这时,孩子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他们了解了他人的需要,觉得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你抄我的作业,我抄你的作业”,这样做没问题。但“你抄我的作业,不让我抄”,那就是不对的。
  
  3、被人喜欢才是对的
  
  “海因茨是故意偷的,药剂师一定会恨他的”
  
  这个阶段,孩子希望能和人保持良好、和谐的关系,希望被看成是“好孩子”、“好人”。所以,觉得能够让人喜欢、受到赞扬的行为都是好的。也能够通过动机和意图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4、符合法律和规范才是对的
  
  “海因茨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必须受到处罚”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觉得维护社会秩序最重要,个人需要没有维持社会秩序重要。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的行为规则,是不可侵犯,也不能更改的。
  
  5、维护人权最重要
  
  “海因茨虽然犯了偷窃罪,但是情有可原,应该适当减轻刑罚,或者之后和药剂师协商赔偿”
  
  这一阶段,人们看待法律比较灵活,认为法律只是为了维护人权、使人们更幸福和睦的手段而已,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协商来改变。
  
  6、遵从个人良心最重要
  
  “如果海因茨用尽了其他方法都行不通的话,那么为了一条生命这样做,是值得的”
  
  这一阶段的人们,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几乎很少人能达到这一道德水平。
  
  这6个道德阶段是逐级递进的,大多学龄前儿童基本处于第一个水平。然而,这并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水平也会增长。极少数的高中生也有可能只处于第一个水平。
  
  生活中,正是因为人们的道德观水平不同,所以对于同样的事,就容易产生争议。但我们能看到,随着水平的增高,人的道德观会更加成熟,也能从更加客观、宽容、理解的角度去关心他人。
  
  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但会影响孩子对他人、事件的评判,也对他们道德行为的养成、人格的塑造,甚至个人成就都有很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道德观的形成,实际上会受到父母的道德观,榜样作用,以及和玩伴互动过程的影响。
  
父母该如何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呢?
  
  1.提供亲社会榜样:
  
  通过故事、动画片等形式,让孩子多接触道德、亲社会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当孩子看到电视中出现亲社会行为(如兔子朱迪勇敢帮助好朋友对抗坏狐狸)时,他们自己也更容易去帮助别人。
  
  2.正向解释和诱导:
  
  ①在为孩子做榜样、讲美德故事的同时,也别忘了强调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②让孩子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告诉他们什么行为会受到惩罚\表扬,不如告诉他们哪些行为会伤害\帮助其他人。
  
  比如,孔融做的很对。虽然他也喜欢大的梨,吃到它会很开心,但是他希望哥哥和弟弟能高兴,所以把大的梨让给他们。
  
  3.与同伴交往:
  
  孩子间的群体活动,离不开冲突。而要想解决冲突,孩子就必须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分享、协商与合作,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样,他们可以逐渐理解,怎样做才是能让每个人都快乐的,进而促进孩子道德观的发展。
  
  另外,对于年长一些的孩子,和同伴之间针对某个道德问题的讨论,也有助于道德观的提升。比如,同样的问题,处于阶段3的孩子在听了阶段4的观点之后,会对自己的观念产生怀疑,进而能够调整、重组自己的道德观。
  
  能力、物质的索取,有时会限制心的自由,让人变得越发局限;而道德观的提升,可以帮助孩子站在更高、更包容的视角去看世界。愿每位父母,都能引领孩子,获得更加仁爱、广阔的胸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惜犯罪以求生存,怎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 ?
回首2020:郭敬明、于正迟来的道歉,他们功成名就却是道德上的“低能儿”
海因茨的难题:儿童道德观的形成
[成长]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新父母】一起来教坏小朋友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