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艺高强的著名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01_打虎英雄

      1172年一天,四川南郑发生大事,猛虎袭人。直到清朝还得防虎。三年曾捉到六十四只老虎。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秦岭虎多,南宋孝宗乾道八年秋,大雪,三十多人找空旷处休息喝酒,喝一百多碗,壮胆,忽然山风中夹着虎啸声。他们跑不动。这时,站出一人,看五十来岁,拿起长矛,奔向老虎。猛扑向这人。这人举起长矛,中了喉管,倒了下去,再看那些人,吓得眼都直了。这人镇定自若地回到队伍中。武松打虎不稀奇,这是虚构的。这个秦岭打虎却是真实的往事。这人就是陆游。越州山阴人。浙江绍兴人。

他一生坎坷,靖康之变,自己又连遭不幸,自号放翁。这一年陆游48岁了。这个情节看来武艺高强。如果不是,怎么能一枪刺死呢?当时48可是年老了。宋人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今天平均寿命是七十二岁。苏东坡还写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时46,说自己老了。陆游不仅仅是文人,还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义士。两种身份能完整统一,难得。

著名诗人是自然之事,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石的弟子,父亲是经学家与藏书家。他自己也是神童。十二岁能写好诗文。在武术上,国家动乱,战乱不断,家族中产生直接影响的有两人,都是至亲,一是叔父陆宲,是抗金英雄,北宋末年靖康事变与此有关。

完颜阿骨打灭了辽国,转目光于中原,1125年,金大军南下,进攻大宋。一两个月内,就逼东京城下。金人的目的是拿下都城,摧毁宋朝。北宋分成两派,主和与主战。主和派代表是宋徽宗与儿子宋钦宗,他们只想逃跑,百姓怎么办?包袱不敢甩,他禅位,赵桓,宋钦宗接手。带着奸臣逃往南方,宋徽宗逃时,童贯还射身边的人,怕逃不掉。嫌船慢,换轿子换骡子。赵桓登基,但是他也与父亲一样,是软骨头的。送走父亲就打算盘。宋钦宗表面亲征,实际上是求和。大臣们逃的作鸟兽散。宋朝就这样送人?危难时总有人站出来,像宗泽等爱国将领就担起重任,说服皇帝组织东京保卫战。陆宲就是主战派之一。他担任的职务与打仗却并不直接关联。但是陆宲却被卷入其中。

在东京陈留当官,是提举长平司,管理地方财政,本与打仗无关。金南侵时,到陈留,当地守军逃了,没兵权的陆宲留下来了。担当起留守的任务。几千人马在他指挥下保住了平安。东京门户得到保护。可是朝中主流是投降,罢了陆宲的官。回山阴老家,一闲就是二十年。陆游二十岁时他才去世。他对陆游影响极大。陆游在给他写墓志铭时,就表达自己的敬佩。另一个是父亲陆宰,是经学家藏书家,是文官,他在战争时与前线联系紧密。靖康之变,1125年陆游出生,父亲刚从淮南御任,去京城为官。出生十天前,正是金军南下时候。十月中旬,淮河上狂风暴雨,船动不了,十七日清早,陆游在船上出生。父亲一定希望他成为人才。到京城上任后,主要工作是保证前线粮道通畅,负责粮草运输。金兵南侵时,遇到东京有李纲在,久攻不下,另一处是太原,攻不下,陆宰功不可没,他在这时,亲自选取了最佳位置,保证了前线粮道畅通,四个月都没攻下来。

可惜太原坚守东京扛不住了,宋钦宗应和,五百万金子五千万两银子,割让三个镇。宋钦宗全部答应。东京投降,太原在坚持。金人生气,宋朝的投降派怕了。他们想招,釜底抽薪,抽走陆宰,切断了粮道,太原成了孤城,有人说他玩忽职守,罢官了。太原终于被攻破了。金人占领了中原。并没有换来长治久安。再次金人来了,包围东京,宋钦宗逃不能了,战战不了。皇帝只好在宫殿里哭。东京沦陷了。宋钦宗被废为庶人。京城被洗劫一空。南宋人一提这段往事就羞愧。说他们皇帝是北狩去了。东京沦陷时,陆宰从京城回山阴路上,陆游才一周岁。没吃,躲藏。

陆宰决定到东阳依附草寇,陈彦声。他不与朝廷作对,是抗金的民间武装。陈彦声率民兵来迎接陆家。安排在山寨中住下,六到九岁在山中度过。这段时间中,他好好读书,更多地是习武。他的侠义气也与此可能有关。一家在山中时,局势安定下了,金兵北撤。陆宰回到老家闲居,朋友多,基本是一样主张抗战的义士。陆游形容为人人自期以杀身自诩王室。少年陆游从小也刻苦习武,他形容自己是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他在南郑只呆了八个月,这样的事却发生了几次,这年秋,同样是冰天雪地,他们碰到另一只老虎,傍晚时间。正是饿时,老虎凶猛,乳虎。比一般的老虎更猛。陆游挺身而出,带的是剑,用剑斗了几小时,写进了诗文中。

他还擅长骑马射箭,诗中常出现射虎字样。这个双关,有时指的是寓意,有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这是苏轼的句子,孙权打猎被老虎空袭,孙权镇定,射死了老虎,这被用来表现人物的英雄气。陆游想射的是老虎?不是,更多地是金兵。

 

02_三败考场

陆游是青年诗人,秦桧是权倾朝野的宰相,怎么会影响他的仕途呢?

陆游并不只是一个诗人,他其实是文武全才,曾这样形容自己,无诗三日却堪忧。武熟读兵书,最擅长剑术。十八般武艺都不在话下。曾写过诗: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最大理想是拿着兵器为君王先锋,去边疆冲锋陷阵,战士本分应该是战死疆场,安逸是可耻的。这样的志向,到底有没有实现过呢?肯定有。亲身参加了抗金战斗。打虎南郑正是汉中,秦岭是南宋与金的边疆。四川宣抚使召陆游为左承议郎,相当于王炎的军事参谋。职位重要,得掌握军事情势变化。得协调主管军事文件的机密。有机会了。为什么王炎招他来呢?陆游是山阴即绍兴人。是否有过政绩?

战场上,他曾是英武战士,而非诗人。为什么到48岁才到边疆呢?什么阻止了他上前线报国?说到这个,得提到决定他命运的人物,第一个人物是赵构宋高宗,与他矛盾,有时还是对立的。宋高宗也陆游体现在主战与主和的矛盾。陆游是坚定的主战派。宋高宗是主和,对待金国,只有逃和和两着。肯和就忙着送钱送地,破财消灾,不愿意和就逃吧,保住性命。软弱表现:靖康之难,他逃到扬州,第二次进攻到南京时,金撤走,宗泽等人要求皇帝回京,稳定人心。可是他不敢回去。七月时,宗泽等不到皇帝,连上24道奏折,忧愤,死前还连喊过河。宗泽死不瞑目。无能表现:对秦桧宠信对抗金志士的排挤。秦桧的大事一是解除东南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陆游曾在诗中高呼,公卿有党排宗泽,惟幄无人用岳飞。二是在他的推动下签订了绍兴和议。丧权辱国,边界划分上,东以淮水为界,西是秦岭为界,还要称臣,派人朝贡,送各种财物。第二年,金派人来册封赵构为帝。可以看到荒谬到了何等地步。

 秦桧是宋的公敌,与陆游有私仇。陆游与他间的私仇在哪里?父亲陆宰被罢官,闲居,朋友多,都是主战派,像李光是陆宰的好友,李光会常来山阴看他,他也因为主战被罢官,两人一谈起秦称为咸阳。咸阳是秦都城,以暴政为名,称咸阳是暴秦的意思。甚至在朝中骂秦桧卖国求荣。陆宰还为李光送行。还有就是曾几是陆游的老师,江西诗派的正宗传人。曾几是爱国志士,曾几的哥曾开与秦桧碰头了,问秦桧,在你眼里与金国关系是什么关系?秦桧说是高丽王朝与本朝的关系一样的。当时与宋是朝贡的关系。每年派人进贡,在他眼里,宋向金称臣是理所当然的。曾开大怒。说你的任务是复国,怎么奴颜到这种地步。得罪秦桧,曾家兄弟罢官,曾几曾到山阴来拜访陆宰。陆游拜曾几为老师。他的著名诗人当初也是得到曾几的高度评价。这些人都是秦桧的死对头,陆游与秦桧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会影响陆游的仕途吗?

 陆游得当官,秦桧当权,怎么跨过他?陆游怎么办?陆游的个性体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当官,要名正言顺地当。凭真才实学地考进士,十六岁就来到临安考试。这次考试热身。三年后,十九岁时,来临安参加考试,是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了。仍然是名落孙山。都没考中,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与秦桧的恩怨。绍兴和议签订时,一件事的发生更加剧了矛盾。岳飞被杀,传开来,朝野震惊。陆游写诗。从不隐藏对秦桧的不满。当时,大权在秦桧手中,没几人敢公开得罪他吧?谁敢录用陆游?第三次再次挑战到了十年后。这一年,二十九岁,十年中,他家庭经历了许多变故。结婚离婚再婚生孩子,父亲去世,都在十年中。守孝间不能参加科考。十年过去了。第三次进考场可以体味到心情。他这时名满天下了。锁厅试,专门针对现任官员的考试。当时他是九品官员了。从才学从名气来说,陆游就算是状元及第也不在话下,但这次更凶险。他碰到劲敌。这是秦桧的孙子,秦埙。他哪是陆游的对手?但靠山大,官也比陆游大。秦桧还希望状元是他家的。陆游可能就被排掉。他本应该识趣,至少应该挑皇帝秦桧爱听的说,他偏偏不信,居然放肆地感慨,北伐收复中原。没指望了。

 但是意外来了。这回幸运了,碰到了主考官,陈之茂,与秦桧不是一路人。一看到陆游的试卷,不录取良心过不去,录为第一名。后来在礼部中仍然名列第一。顺理成章到了殿试。名义上由皇帝出题主考,但是宋高宗与秦桧主考没区别。在殿试时,秦桧在说了许多陆游的坏话,喜论恢复。他凭什么议论朝政?搞得人心不安。高宗一听,不能录用。结果是,向虎山行时仍然被拦了回来。第三次名落孙山了。失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与了解。主战原则就被人们接受了。当时“名动高皇,语触秦桧”。宋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后悔自己的少年意气。

从朝廷中传来好消息,曾几重新出山了,当上了礼部侍郎。主要主管科考教育祭祀外交等。相当于副部长,是利好。陆游看到朝中倾向,也有想法了。陆游没选择科考了,选择的是进军毛遂自荐,这得有勇气。还得朝中有人,曾几就是。三十四岁时他被任为福建省一个主簿。后来去朝中,大理司直。成了京官。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有了面见皇帝的机会。“位卑未敢忘忧国”。开始实现梦想。

 

 03_泪溅龙床

 陆游三次科考失败,最后通过举荐终于进了仕途,本应该好好珍惜,偏偏他并不安分,面见皇帝的机会来了。宋有轮对制度。可以轮流见到皇帝。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后来陆游写的泪溅龙床请北征。请皇帝北征。他曾激动陈辞,眼泪甚至溅到龙椅上。宋高宗会怎么看待陆游呢?他称金为上国,称自己是弊邑。他尽心尽意地伺候,妥协求和,而陆游是主战,因而两人矛盾激烈。除了这一点,还有许多观点与宋高宗相对。他主张建都南京,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他想激发斗志,好北伐。像张浚也主张在建康。陆游赞同李纲的建议,最好是关中,权宜也应该在建康。

宋高宗南逃时,住在哪都不踏实,到临安时,不由得长叹,没看过这么好的地方,哪也不想去了。杭州靠东海近,战争来了,可以逃到海上去。北狩航海两个词在南宋有了特定含义。航海就是指逃跑。金国女真族水性不好,他逃跑就想航海。宋高宗自从1138年定都临安后没战争二十多年,经营得差不多了,山外青山楼外楼。怎么放弃这样的地方去北伐呢?陆游太天真,以为秦桧死了,皇帝有了北伐的决心,他用主战派是为了制衡。泪溅龙床激化了两人矛盾,后果严重,请陆游下岗。

赵构生日来了,金派使臣来庆贺。朝中肯定好招待。不过使臣不好伺候。南宋朝廷中传达了完颜亮的意思。宋金以淮河为界,容易引起纠纷,建议重新划分边界。东以长江为界,西北以汉水为界。请南宋派丞相之类的来南京商量一下。九月份想来打猎,行不行呀?这是步步进逼,要求重新划分是为割让土地,让大臣去南京商量条件。南京是他们的定都。否则就会来打猎,来战争了。这种演习就是进攻。这其实就是战书,是最后通谍。宋高宗一听,宋钦宗也去世了,他吓得哭了,进了内室,不欢而散。想对策呀。朝中有人,是陈康伯。是主战派。召集群臣下达指示,说该怎么迎战吧。南宋吹响了集结号。只可惜主和派主政久了,一时找不到可以打仗的人。这种情况下,想起了六十四的刘锜。这时重病在身。可是这样,他仍抱病出征。提任主帅,金大军南下,他准备迎战。形势有利于宋军。一方面金百万有一部分是汉人,没战斗意志。宋军里热情被激起。金人的北方不太平了。反金频频爆发。金出面临蒙古的威胁。金发动南侵也是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金实际上变成了纸老虎了。只不过它吼惯了。这一回它一吼,宋高宗陆游怎么反应?陆游正是这时泪溅龙床。他只是八品,应该有不小的距离。这儿到底是事实呢还是夸张呢?这事在陆游身上可能就是真的。

宋高宗只想逃。路修得宽,可以跑得快,肯定增加了请征的难度。当初可能只是理性分析,但看到皇帝没有反应,他可能忘了自己,忘了距离。所以可能是真实记录。宋金交战,吓破胆的是刘锜的副将王权,在合肥不战而逃。导致刘锜的主力陷入重围,刘锜只好退扬州。直逼陪都南康。陈康伯接家小来,表示决心。朝廷不好意思逃了,在请求下,下令亲征。一下达,皇帝没动身,宋军气象一新,前线传来好消息。采石矶大捷。这是第一场胜利。这时陆游三十五岁。

这次让陆游命运重新起用,回到临安担任史官。这一番苦心没白费。采石矶鼓舞了士气。但这也是意外的胜利。王权溃败,金军准备渡江,虞允文前往犒军,他立即进入战争中,用水冲没了金军的小船,再用火烧了金三百多兵船。他们优势在骑兵,水战中发挥不了作用。渡江无法,这次胜利改变了对峙的形势。成了以少胜多的战例。金军准备取南京。刘锜退守镇江,隔江相峙。金兵虽然只损失几千人,但改变了宋军的士气。心理上,伟大。宋朝人发现金不那么可怕。激励了北方群众。纷纷响应,收复不少地方。攻进了洛阳。传到临安,朝中兴奋。陆游心时刻在前线,听到捷报,写了诗:“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指当时知府武巨,带领几千民兵,攻入洛阳,捷报传到,陆游感慨,还想占下去吗?天意就会一日间返回。“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小小苦闷被胜利冲淡了。没有想个人利益,心中只有鼓舞。金人呢?北方起义,对他构成威胁。内讧,更是厉害。完颜雍称帝,让完颜亮急了,他决定三天内急攻渡江,只有消灭宋军才能稳定军心安定后方。有那么容易吗?江对峙是刘锜,曾用四万打败十万金军。刘锜退出扬州时曾用石灰刷白,写完颜亮死于此,部下吓破了胆。士兵不敢战,谁会卖命呀?派人杀了完颜亮,危机化了。战争告一段落。

从历史上,请北征有两个意义:一是战与和的矛盾中战取得了胜利,是抗战高涨的必然结果。二是泪溅龙床是他文人的个性化表现。异想天开,皇帝到底还是亲征了,虽然不是他泪溅的结果,但他的抗战愿望还是达到了。他写过诗:“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这时他七十岁了。心态是豪气、遗憾。个人的遗憾是没有机会上前线;为国的遗憾,战争虽然胜利但留下巨大遗憾关乎南宋的存亡。

 

04_知遇之恩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侵时,他极力劝谏皇帝亲征。他的个性还是率性,泪溅龙床吃亏,不算什么,他担心的仍然是国家。南侵结果是金败,金兵撤退。这应该是南宋的胜利。本应该是趁机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但是高宗得过且过的人。金兵撤退,他不想主动北伐,国土不在关心中的。高宗亲征,没什么事,就返回临安。宋金留下了北伐收复中原的最好机会。还有一个遗憾是胜利后,朝中形势变化,体现在主和派反攻了。立下战功的刘锜被迫退休。本是年老,但是退休后住在都亭驿,留守汤思退要迎接金军。汤思退逼他搬出驿站。他去的地方堆满垃圾当场而死。陆游痛心写诗:“坚壁临江日(坚守镇江阻止了完),人疑制敌疏(主和派怀疑他),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号称百万的大军入侵,不过整整十天被摧毁,刘锜功劳不可没)。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如果不是他心理妙计,完不可能那么快被杀,胜利与刘锜有直接关系)。云何(女冒)公者,不置箧中书(典故,出自战国策,魏国将领三年回国,乐羊看到满满一箱都是弹劾他的文书,用来表示诽谤的文书,什么时候停下诽谤与中伤?)。”诗表达的对刘锜战功的中肯评价,也对他受的不正待遇表示痛心。这是对国家命运遗憾的重要作品。

宋高宗决定用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最高军事统帅。应该派抗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过他为人谨慎,对高宗皇帝是惟命是从。一下令,朝中哗然。大臣们反对,上疏,反对任命。这时陆游站出来,上书弹劾杨存中。札子里,他说,皇帝应该虚心接受意见,才能够使下情上达。这等于在旁敲侧击皇帝不要一意孤行。陆游似乎与皇帝对着干。这是不容易的。忠君爱国本是一个意思。本来没矛盾,但是他的思想进步,贤明的国君是与国家利益统一。如果昏庸,国家就高于一切。

这一回,陆游没糟糕,居然时来了,炒了皇帝了。上书时,朝中局势是主战派在控制局势,杨存中居然被否决了。高宗面子上下不来。这时,高宗学习父亲丢包袱。让皇位给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孝宗,赵胜。不是亲生儿子。是养子。立了太子。宋朝出现这样禅位的情况。这是大事,本应该影响不到陆游,但这却对他是重要一环。陆游与高宗间矛盾对立。是战与和的矛盾。陆游经历过六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孝宗。看一组诗,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第一首写靖康之难,第二首就写到了高宗禅位时,一下子跳了三十年,为什么中间一段不出现?是失去记忆了?不是,侧面证明他对高宗历史,自己表现没什么好说的。也证明他对高宗有意见。高宗退位了,孝宗即位了。

看一诗第二首:“高宗下诏传神器,嗣皇御殿犹挥涕,当时获缀(宛鸟)鹭行,百僚拜舞皆嘘唏。小臣疏贱亦何取,即日趋召登丹陛。桥山岁晚松柏寒,杀身从死岂所难。”高宗下诏禅位,孝宗即位,心中肯定百感交集,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百官也是激动得哽咽,其中当然包括他自己,当时参加上朝像鸟排列一样。这场面感人。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人悲有人喜。陆游呢?桥山是地名,西安黄帝陵所在地。用这儿来代指孝宗的陵墓,与黄帝相提了。坚贞不屈。杀身从死,愿意赴汤蹈火。不是表决心,他经历了四个皇帝了,写这诗时,前两个死了,三个退位了。答案在,小臣疏贱亦何取,即日趋召登丹陛。没机会表现才能,不止是自谦。居然得到了孝宗的特别待遇。即即位后不久就召见了他。孝宗皇帝也像组织部考核官员一样,知贤任能是当务之急,对于官员的调查不仅仅针对陆游,是普查,陆游的口碑好,就脱颖而出了。他获得了机会施展抱负与才华。这也与三个人有关。

一是周必大,这是他的好友,来往亲密。经得起考验的朋友。一直做到丞相的官,封到益国公。一次孝宗与他闲聊,问他诗人中谁能比李白呀?周必大说当然是陆游。陆游在宋的地位相当于李白的地位。陆游就有小李白的说法。有人说他宋诗第一人。作为著名诗人是相当响亮的。这时,另两位同时推荐了他。二是史浩,三是黄祖舜。他这时调到了枢密院,中书省管文,枢密院管武,是最高的机关。陆游当编修,相当于秘书,之后,进入了南宋核心领导机构。两人是他的顶头上司。史浩、黄都极力推荐了陆游,善词章,谙典故。史学诗学功夫都高。这次推荐后,决定单独召见陆游了。

陆游都是对答如流。后来孝宗欣赏,称为力学有闻,议论剀切。议论中肯,有主见。孝宗决定赐荣誉,赐进士出身,是天大荣耀。之前三次失败,受到排挤,对功名不抱希望。成了终身遗憾。现在召见被补了。在当时是难得的荣耀。他自己说,惟是科名之赐,近岁以来,少有此比,不试而与,尤为异恩。像今天的高考实名推荐制。这也显示了皇帝的特殊信任。这样的大事,他一开始胆战心惊,不敢相信。写了好几封感谢信,推辞。今天看是不是真心的呢?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对孝宗的感激是发自肺腑的。杀身从死岂所难,愿意为他效命。功名的遗憾被弥补了,但是另一个遗憾能不能弥补呢?披上战袍为国效力能不能得到满足呢?

 

05_初露锋芒

陆游得到孝宗的赏识,得到亲赐进士的荣誉。陆游是不是仅仅个人才华得到孝宗的赏识呢?孝宗上台后做了些什么?在陆游心中他是不是好皇帝?当建王时,表现出不一样的政见。像金兵南侵时他曾主动请求迎敌。别人都替他捏一把汗。孝宗即位后,朝廷气象一新。一个月后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改葬。寻访后人,准备录用。第二年,三月,拜史浩为右丞相,张浚为枢密使。江淮兵马由张浚带领,与金兵对峙。抗战情绪高涨。陆游个人建言献策,朝廷决策层也开始重用陆游。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一是上一系列主张,像立法,抗战形势,用人政策。二是中书省枢密院代写机密文件。像有两封信,一是写给西夏国主,希望暗中结盟。二是蜡弹省札,专人送去。内容是向北方沦陷区传达旨意,占领北方州郡,归朝廷,有赏并封王。陆游这时肯定希望上前线效力了。

隆兴元年三月,下令修圣政,实录,把统治期间大事年份记录,是后人替先人整理,这时高宗还活着,所以叫圣政,陆游是首要人物主持。完成出色。但是这时,来做这样的事,他心甘吗?没明确说过,我以为重心变动应该有抵触情绪。更关心抗金战争。却去做这样的事,肯定有遗憾,说明知遇之恩还只在文史上,不在军事才华上。后来有诗:“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更关心的是现实的国家大事,体现经世情怀的是恢复中原。而他被用的却恰恰是文事。颇恨表明的正是一种遗憾失落。一贯性格中可以看得出他从抗战一线拉回来,工作重心转移他应该不满意。

赵胜两个特殊门客曾觌、两人胡作非为。孝宗不知道,还护着他们。一次,内廷宴请大臣,轻松些。一个宫女拿着手帕上题字。曾觌没答应宫女。这在普通情况下应该是正常的。但在宫中不正常了。宫女结交外臣可能会出大事。不久前内臣与宫女关系密切,出了大事。现在曾觌不敢,拒绝了。史浩在坐,没明说,告诉了陆游。陆游容不得,说这事要跟孝宗说。他只是八品,没机会见。只能通过曲线,告诉了参知政事张焘。希望通过这事敲警钟。小心曾觌这样的人祸害朝廷。有先见之明。蒙蔽皇帝耳目,想剪除不容易了。请张焘告诉孝宗敲警钟。史浩提醒应该更合适,但他为人谨慎。他也了解孝宗对曾觌等人的宠幸。张焘就把这事告诉了孝宗。孝宗本想提拔,就问张焘来自哪里,正是整肃时,哪能任其所为呢?孝宗生气了,陆游怎么敢背后议论呢?早就该把他打发走了。一件小事就改变了他的命运。出镇江府通判。这事可以看出陆游的书生意气,也可以看出孝宗的胸怀有限。后来二十多年曾觌等人都是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四月份,张浚上书决定北伐,两个宰相反对,觉得冒进,孝宗不听,急于想做事,树威信。张浚压抑久了,也想摩拳擦掌,一拍即合,派两员大将带军对金进攻,实在太仓促,军心不稳定,战术不充分,两员大将间也有矛盾。在符离被打得大败。这时他正在山阴老家,心情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忠心了,“犬马区区正愚”,是不是太自作多情了?皇帝不能理解自己呀。他想的是“高枕看云一事无”。想做隐士,不再关心纷纷扰扰。可能吗?不可能,爱国与生命融为一体了。他对国家忧心不改变。一定是打击巨大。符离之败对孝宗的打击也大,决心动摇了。用人变化了,罢免了史浩,重新起用汤思退。这是秦桧的余党,靠山是赵构。积极主张投降求和,孝宗也摇摆了。面子下不来。想战吧又有失败的阴影。你龙大渊曾觌又天天叫着各种不足,再发动战争似乎也不能胜利。动摇了。孝宗举棋不定时,主和派搬出了王牌,赵构。孝是孝宗治国的理念,当好榜样。是皇帝应该一言九鼎,但是也得孝敬太上皇,他在位二十七年,太上皇跟了二十五年。汤思退甚至说,国家大计,必须面奏太上皇后从事,要挟他交还权力。越来越倾向于和议了。终于导致了隆兴和议。这是屈辱的和议。割地赔款,由君臣关系就变成了叔侄关系了。言辞恭谨。赵构却沾沾自喜。他曾自称臣,现在赵胜称金帝为叔。君臣变成了亲戚。陆游也到了镇江赴任。三月张浚去巡视江淮。

 

 陆游心情倒不错,天天在镇江讨论恢复国家大事。在这儿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战集团。甚至为他打气,不要灰心,还有中兴的前途。朝中主和派就怕出事,想不如下手,除掉张浚,罢免了张浚,含恨去世。陆游被发到隆兴,江西南昌,任通判。离京城越来越远。不久,乾道二年春天,主和派完全控制局势,陆游被罢官,理由是交结台谏,鼓唱是非,拼命要张浚北伐。导致他命运的主导因素是他恢复中原子的主导思想。科考失败是因为秦桧说他喜论恢复,罢官也是因为他力说用兵。这个罪名,他自己倒也承认。他坦率地承认,诗中写道:“少年论兵实狂妄,谏官劾奏当窜殛。”这其实是反话,是力说用兵了,但不能承认的是半壁江山,力说用兵居然还是罪过。八年,其中三年为京官是锋芒初露时,得罪亲信却获得力说用兵的罪名,回到老家山阴。

这其中为下一个人生高潮到来做了序幕。

 

 

        06_柳暗花明

        他开始了四年闲居生活,三十四出仕,到四十二岁成了等待就业的人。老师曾几也去世了。他灰心丧气。有消极退隐心态。反应在他做的事,老家建别墅。前后只八年官,也只八品,还是清廉的文官,宋有基本国策,重文轻武。当然有弊端,造成内忧外患。宋人心惶惶,但也有好处,就是文人地位高,文官不杀头;工资高,养活家人不成问题,建个产业都不成问题;学问好,宋朝文化是巅峰,陈寅恪说过,造极于赵宋之际。这个评价宋朝当之无愧。范仲淹当了官,曾在晚年写信给父老乡亲,说不要看我官大,其实你们不要羡慕我,好好读书,我当年也是穷小子,考上进士,什么都有了。陆游好歹有积蓄足够建别墅。父亲陆宰就有过别墅,选在三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好地方。当时文风建别墅普遍。跟辛弃疾比一比,他在上饶建了别墅,规模陆游远远比不上。可以看出陆游心态,感觉让人觉得他想在此终老,似乎看破了红尘。不像他的风格。他向来以国家为第一想法。不给舞台,只好把心思精力放到个人生活中来。

这种失意必然反应到诗中。“看破空花尘世,”梦醒似乎一切是空的。“悟浮生,厌浮名,从今心太平”。不再把浮名的追求当作一生事业。再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不要笑话酒肉不好,我们可客气了,倾其所有来款待。自然景色,是最有名的名句。这首诗好好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句子中蕴含了深深的哲理。可能是诗人的心态。看上去人生陷入了绝境,丧失了信心,实际上还有期待,期待走过这样的绝境,前面就会出现希望。有时,在放弃前,只要坚持一下,就会出现转机,成功永远发球执著的人。末句从官场摆脱出来,无官一身轻,晃荡一天,明亮月光下,随时去朋友家拜访聊天。不用担心打扰人家。让人觉得他真的融入到简单的生活中去了。把自己融入了农家生活中。这类诗句在平淡后看到内心的矛盾,表面是优美的环境简单的人际,让官场遭受打击的陆游受到慰藉,看似开心,这种生活似乎幸福,但仔细一想,真的完全融入了?我觉得不是。他的心态重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不甘心做一个清士,真心话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前线传来好消息。给陆游带来什么转机?四年后得到邀请函,是王炎发来的。王炎是四川的最高军事统帅,其实是一个信号。朝廷大环境变化,乾道四年时,好友陈俊卿被召回朝,孝宗似乎走出了兵败的阴影。陆游个人也是转机,前边做过许多事,泪溅龙床,写机密文件,是主战代表,用兵念头一出,他不会被人遗忘。王炎,孝宗都不会忘记他。王炎一上任就召集勇士,陆游就在其列。他接到后,心情呢?肯定激动万分,四年等待呀,一生中最旺盛的四年,他马上回信,对此表示感谢,描述自己激动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恨不得披上战袍走上战场。天天闲居的生活是最为鄙视的,真想穿上军装,去实现平生抱负。突然冷水来了,变故来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一年十二月,朝廷召令他出任通判军州事。还是通判。离前线远,离京城远,在夔州。第二年七月才到任,花了160天。一家人生病,船不顺。这儿偏僻,他分管农业与文教之类。州考来了,他是监考官,居然无所事事。这儿人口少,州考没几人考试。陆游在这儿憋屈。不如闲居呢。

 陆游决定写一信,写给丞相虞允文。这封信里,他表现出耍赖的一面。大意是,今年四十八了,老家在山阴,穷,只得接受通判的职务,没路费,得人家凑路费才能出来。我工资低,连回家的路费也没,以后怎么过呀?儿子三十了,娶不到媳妇,可怜哪。可怜我就给一官半职,让我有饭吃,感谢了。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这儿升到了从七品,工资也加了一级,可能不富裕,但至少过得去,文字中有夸张也是情理中事。他不是很富有正常,但与百姓比肯定不是,但跟别的官比,可能是穷人了。所以,陆游的哭穷也有实际的情况。他还写了一封信写给四川宣抚使王炎。当初放弃了,现在任满,陆游想不如写信给他。这信与前边不同,我们才看到真实有战士本色的陆游。他说,获厕油幕众贤之后,说自己临书浩叹。他没机会当战士,剑没出过鞘。这封信才真正反应他心理的状态。

 

07_少年战士

陆游写过两封信,寄给了虞允文和王炎。之后,去了南郑,这是抗金最前线。这段经历在一生中是诗的高潮,是生的高潮。

南郑地理位置特别,是四川宣抚使管辖之内,今天的陕西关中。秦岭是界,南是南宋,而像西安都在金的统治内了。历史上刘邦曾在这儿拜韩信,诸葛亮也曾以此北伐曹魏。王炎当时是四川宣抚使,本隐在庐山,但名气大,是主战派人士,得到孝宗重用,坐镇西北,到四川后,决定把办公所在地搬了,搬到了南郑这个最前线,充分表明了北伐的决心。这种情况下,王炎求贤若渴,他回信,邀请陆游来到南郑。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陆游实质性进入仕途靠的是自荐,现在给王炎的信也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最高潮。陆游这一生梦想是抗金,收复中原,先前的几次北伐他都没真实地参加,现在却可以穿上军装上前线了。

 兴奋激动,怎么表达呢?诗中可见前后的心态变化。46岁时,上任前写过诗:“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悲哀,自己都已经快五十岁了,头发都少了,还得去偏远地当小官,悲痛得泪流满面。去夔州路上也写到“少年亦慕宦游乐,投老方知行路难”。少年确实想去外地当官,老了才知道奔波不易。辛苦难奈。这些诗句在去南郑前写的,主题是叹老。但是去南郑后的呢?从夔州去南郑不容易走,蜀道难,以前肯定不好走,他或许会牢骚,但这回去南郑却没有牢骚,只有感慨。再看诗:“得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老天可怜我知道我的心情满足了我的愿望,哪怕是一辈子呆在荒山中也无怨无悔。“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心态有了极大转变。还有一首词:“不妨青鬓戏人间”,先前都讲白发,现在却写的是青鬓。为什么变成了青的?心理因素呀。心理年龄更重要。理论上来说,48岁不太可能是白发,心态不好就总注意到白的。如果是心态好呢,更多地看到的是黑发了。在后来晚年回忆时也说是少年时代,“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当年从军时还是少年呀。更说明从军心态是快乐的。

来到南郑后,做了些什么呢?在南郑,他最得意的几件大事:一是到南郑后,当了军事参谋,第一件事就是对王炎积极地献言献策,形成了战略思想,如果要收复得以南郑为根据地,从这儿往东推进,收复长安,再收复中原。这个看上去没什么创意呀,这反映的是他军事思想的成熟。他曾建议迁都建康,那样得以江淮为正面战场。现在变了,以此为战场,援助江淮。后来再也没改变过。另一个建议是用人上,王炎用吴挺做大将军,吴挺从小在战场上作战,熟悉地形,有一定威信,但是陆游发现,吴挺这人骄横,拉帮结派,不听指挥,沉溺于奢侈生活,不够上心。他向王炎说了,建议用吴玠的儿子吴拱来代替吴挺。但王炎有担心。陆游说,吴挺打了胜仗更不听你的了。最终没听。几十年后,吴挺的儿子果然叛变,投降了金国,割据称王。

二是亲身参与了对金战斗,一次亲自参加大散关的遭遇战。这是重要关口,金兵曾多次在此与宋交火。陆游说:“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一寸赤心惟报国”。还有一次深夜强渡渭水,插入金营腹部。他身份也是间谍。掌握金兵的动态,提供给南宋,陆游剑术好,因此派往敌营。事实上几次活动都完成得出色。

三是打老虎的往事。当时打猎就相当于军事训练。

四是在南郑,他赢来了诗人的最高潮。朱东润评价他说,“生的高潮,诗的高潮”。作为诗人的最高潮,可以这样理解。至少先前诗人的名气响亮。但是到南郑后,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漕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说在南郑前,跟在别人后面学,没自己的心得体会,妄取虚名自己惭愧。算不上真正的诗人。江西诗派人正宗传人老师是曾几,必须得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一流诗人,陆游第一,而非李白第二杜甫第二。他说“四十从戎驻南郑,诗家三昧忽见前。”本是48岁到的南郑,他却说的是40岁,夸小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是少年。写诗的真谛让他看到了。他写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写诗的好材料,怎么用关键在我,是不是剪裁的功夫?不是外在的典故格律这些,这是形式,真谛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08_情场懦夫

48年的坎坷,在南郑迎来了事业的最高潮。光有事业不够,还得有情感的丰收。陆游有没有最高潮呢?回到当时老家山阴,绍兴有沈园。从建筑上来看,不算什么,但是现在很受欢迎。不是来看园林,而是冲着陆游来的。

来说说他的情感。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他刚满30岁。他到沈园踏青,顺便散心,刚参加第三次科考,再次名落孙山,没考中进士,心情可想而知。心情也平静下来了。一边看风景时,来了一群人,有说有笑,走了过来,一对青年男女,端庄的唐琬在其中。陆游看到的正是他当初的结发妻子。她也尴尬。面前是前夫,身边的是现任丈夫赵士程。四目两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口。赵士程原本认识陆游,本是望族。彬彬有礼地问候,陆游也赶紧客套。唐琬和赵士程向陆游告辞。陆游半天没回过神,整整七年过去了,她也美丽,只是多了些憔悴。背后传来声音,一看是像书僮一样的男孩,托着几碟酒菜,夫妻二人送来的,他托小孩谢谢。陆游一看都是自己当初最喜欢的。是唐琬的手艺,这是当初的最爱,人已经不是自己的人了。陆游哪有心情呀?他的神思回到当初的卿卿我我中。长叹,在沈园壁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是经典。

一开头特写,一双红酥手,轻轻开启黄酒花雕酒,是美丽的细节,把眼睛定格在“红酥手”上,避开正面的相貌描写。“黄滕酒”是官方酿造的,让他回想起恩爱时的生活情景。非常幸福的生活细节而今物是人非了。“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转得突兀,东风恶,用的是喻意,造成婚姻不幸的是东风吹落的,不实指了,象征的是他不敢反抗的束缚爱情的封建礼教,更具体的是父母之命。古代文人的两座大山即忠孝,他不怕战死沙场,那是忠的表现。但是爱情是个性的追求,一旦与忠孝发生冲突,只能放弃爱情,选择忠孝。他面临的正是这种矛盾。

本来,两人是恩爱夫妻。本是父母之命的,但他们是幸福的。他们间有爱情。还传说,唐琬姓唐,有人说她是舅舅的女儿,本是亲上加亲,但即使不是,一个年轻才子,一个是才貌双全的才女,本是天作之合,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的儿媳妇却让婆婆不满意。刚开始不满,后来就公开露脸色,直到彻底激化,一定要陆游休掉。历来有许多猜测。我个人认为这些猜测有三条有可信的:一是两人婚姻中没犯错误,错在错在关系太亲密了。古代关系好在大庭广众中流露出来。在名门中可是要小心的。这两个有个性的细节未必注意,像交换眼神,甚至撒娇呀,他们的情事有时还写成诗,流传广了,婆婆当然不高兴了。唐家大家闺秀,举止要求多,她怎么满意呢?二是有真凭实据的。七出,只要犯了任何一条,可以休掉。七出是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些是极端歧视,像恶疾,本不管是健康与疾病都应该不离不弃,可是,有病了就不闻不问,像第一条,也是。可能有男的原因呀。不生就是妻子的责任。唯一的称得上的正是无子这一条。偏偏一点动静都没有。婆婆也急呀。对公婆来说爱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宗接代呀。这一条就得休了。陆游呢?一边是爱妻,一边是严厉的母亲。陆游也急。他想的一招,另买一套,藏起来,在唐琬角度,委屈。名门之后,明媒正娶的,得藏着掖着,她也爱陆游,只要能在一起,什么委屈都受了。可是,偏偏有人不肯。这个消息被母亲知道了。她杀上门,幸亏陆游在之前转移了,才避免了战争。就这样,陆游只得把妻子休掉了。我个人觉得,无子可能不是最大的错。

唐琬被休更多地是因为功名前途。也有关系,原因是,陆游娶妻时大概二十岁,这时参加过第二次科考,名落孙山了。陆氏家族进士的达到十六人,他本是神童,父母当然望子成龙,希望赶紧努力,偏偏娶了唐琬后,总沉在爱情中,婆婆急呀。本是爱读书的人,现在却成了情痴,成天谈情说爱,红颜祸水,在记载说,唐琬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多次公开批评唐琬,这是陆游的学生传出来的。

因此,唐琬被休应该是三条理由。不久,两人一再嫁一再娶,这个影响了陆游的一生。不冲突不意味着没有不满,多少在诗中表现出来。“东风恶”应该指的就是父母之命。

婚姻的破灭不能影响爱情的消失。爱情是纯粹的,婚姻是现实的组合。两人离婚后,不能再相见了,沈园相遇成了一个导火线。“错错错”,错的是什么?他不敢明说,下边转到了眼前。“春如旧,人空瘦”,春一样美好,谁空瘦了?应该是唐琬。“泪痕红浥鲛绡透”,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分秒思念,折磨使得她泪水打湿自己的手绢。这次见面既难过又欣慰,欣慰的是虽然离婚了,但是他们的心中永远在一起了。他一人对着春色发呆,“桃花落,闲池阁”,桃花似乎也谢了,只有池塘还在陪伴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相隔如同天涯,“莫莫莫”,表达的是满心的无奈,无助,无法改变的遗憾与悔恨。

情感的最高潮在沈园。为什么呢?失去了才遇珍贵。

 

09_风流放翁

两年离婚七年后意外的重逢让两人更加明确认识到爱情是不可替代的唯一。两人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往哪儿发展呢?其实,重逢不是结束,而是爱情的重新开始。爱情注定受伤一定是女性。她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应该还在陆游身上。《钗头凤》据说她也听说了。她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远远不能与陆词相提并论,但是更恰当地符合她的心情。像“怕人寻问”在丈夫面前只能咽泪装欢,怕人看见眼泪与相思,这种日子应该是一种折磨。不久后,她不堪折磨病倒了。“病魂常似秋千索”,结果是她在相思折磨中去世了。爱情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星语心愿》。“眼睁睁地看着你,却只能无能为力,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爱情上却拿不出战场上那种牺牲精神。如果为爱而死呢?恐怕只能是被人唾弃。这要与中国集体主义思想。西方重视恋爱至上。朱光潜有名言,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生能是在恋爱中消遣人生,得在事业与功名中得到价值的追求。所以中国诗人只能羞羞答答的。陆游正是代表人物,他不可以超越时代思想。

唐琬更不可能是当代女性。她也不会超出那个时代呀。她是名门闺秀,这首词不太可能是她亲笔所作。甚至有人站在他们角度考虑有影响。模仿得像样。现在人们都能看到两首词。沈园也成了爱情见证的圣地。可见爱情是人们心中最真挚有追求。当他独自漫步时,他后来看到的是什么?在七十五岁时,他曾重返沈园,留下两首悼亡诗,叫《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不是先前的所在吗?不是景色变化了,人有情呀,有情人看来,一亭一台都有了感情,在当时,陆游看来,每一处风景就成了痛苦的寄托。“伤心桥下春波绿”,仿佛看得到美丽的女子,只能是唐琬,可是,消失了,可以感觉到“曾是惊鸿照影来”,只是她的影子,不能磨灭的回忆。第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七十五岁的老人也觉得来日不多了,可能是最后一次来此了。可能会成为会稽山化作泥土,还会来看一看,还会想起点点滴滴,忍不住泪流满面。

爱情至此,陆游爱国诗人的背后是多愁善感的陆游。他是唯一不能替代的女子。像他对待第二个妻子,王氏,夫妻生活稳定,儿孙成群。长达五十年婚姻生活。但是万首诗中难找到为她写的情诗。哪怕是悼亡诗,也没有对她表达什么感情。陆游为唐写的情诗甚至是不能隐藏的地步。王氏不是他心中的爱人。后来也纳过妾,也会出现别的女人,都不可能替代唐琬的位置。只是痛苦时的一种补偿。

像68岁去过,81岁时甚至梦到重游沈园,82岁时来到了。把自己比作孤鹤,84时,还最后一次来到沈园,追寻倩影。想来,只能找到点滴,安静地凭吊,怕来,触景生情,肝肠寸断。爱是至死不渝的。既然这样深,为什么还会风流浪漫?并不是天性如此,只是不得已的苦衷。答案在别号里,放翁。来历,梁启超写过,亘古男儿一放翁。从军诗篇并不是占多数的。放不是豪放,是放诞,放诞不羁,有可能。

淳熙三年九月,贺我今年号放翁,这是五十三岁时,在四川成都所取的。来四川,曾在几年前从军南郑,持续的时间只有八个月。朝廷要调回王炎,看来是升官了。其实是明升暗降。准备得差不多了,却换将,说明朝廷动摇了。果然不久罢官了。王炎的幕府被遣散,陆游到了成都。他心中多么绝望,理想刚起步,离开前线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从南郑回来后,经过剑门关,写过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南郑快乐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北伐,而是细雨骑驴入剑门,向后方撤退。他写诗不过是像写微博一样,不小心成了著名诗人。战士的梦想破灭了,也不由得质问。“此身合是诗人未”,绝望之情可见,难道只能只做一个诗人。迫切要发泄,愤怒。放,选择一个诗人般的生活。风流浪漫的。他回到成都后,正是这样生活。成都后,几年官职也变化,但是也不远。灰暗生活中还在淳熙二年范成大来了,成了他的上司,是齐名的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他们常来往,以文字交,不拘礼法。暗含了“放”的意思了。

他曾用诗总结:“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爱酒爱到骨子里。宋人喝酒有习惯得有歌伎来伴。文人当场写的诗,会交给她们来唱。沉浸在这种生活中,忽略了政敌,这些所作所为为朝廷中政敌看在眼里,淳熙三年被弹劾罢官。理由是什么?在成都是燕饮颓放。堕落放诞。他被罢官心态不一样了。五十二岁时看透了这些是非,不生气了。不牢骚了,甚至自嘲了。干脆取号放翁。以这种形式表达愤怒,显示独特的个性。这难道与唐琬也有关系?我理解是关系大。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下一集再说。

 

10_一往情深

陆游抗战理想被摧毁,他自号放翁,选择风流浪漫的生活方式。他本想当战士,却只能做诗人,被动的选择中,心态呢?诗为证:“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圣时未用征辽将,虚老龙门一少年。”这时从成都去了福建,升了官,却并不高兴,成天应酬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从军的生活。当年刺杀老虎的情景如在眼前。这才是他想要的。圣时未用征辽将,指薛仁贵,他没薛幸运,没机会。借用他来说自己没得到重用,只能度过自己的一生,任岁月流逝。这样的日子里,只能埋进放浪的生活中。政治是导致他坠落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爱情悲剧。唐的去世带走了他爱情的一切梦想。再也不抱任何希望,只能埋葬爱情进内心中,掩饰自己的痛苦。放纵是一个表象,下面是一往情深的爱。一直延伸到了生命终点。他是被颓放。他后来多次被加罪名,也是颓放。有一次被弹劾为不自检饬。被罢官。第二次又被弹劾理由是,所至有污秽之迹。有行为不检点的把柄。这些事情还写到诗中去。专嘲风月。叫人看了怎么心服呢?他当官时,不是只风花雪月的,有政绩,但百姓喜欢政敌不喜欢。十年中两次因为放而罢官。一生中一共就有了三次因放诞而罢官。

真正的陆游是这样吗?骨子里是执着的爱。对人强烈的爱对国家的爱,不是真颓放。身正才敢于这样做,他不忌讳,他心中始终如一的强烈深沉的爱,可以从两事中看来,一是82岁,一是84岁时。84岁时,临终前一年,最后一次重返沈园,这时,唐琬去世了五十年,留下的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表面说花草当年自己非常熟悉的,看似平淡里却有深沉的内涵。沈园的花草因他来沈园的次数多而变得熟悉。他对每一个角落都熟到骨子里了。只有一个解释,是想念唐琬了。才能找回她的影子。五十年了。成了他后半辈子唯一的感情寄托。他也预感到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唐琬应该化作土了,但他更感到了孤独,来沈园是希望在这儿在爱情里找到灵魂的归宿。他当之无愧是爱情的代表人物。一个对爱情无比执著的人对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是真诚的。他对爱情生死不渝,对国家也是如此。第二件事,是82岁时,1206年开禧北伐,当时韩侘胄,这时他赋闲在家,虽不忘忧国忧民,甚至忘记了他时,陆游在这时站到了政治斗争前沿。这一年,他写了诗《老马行》,把自己比作老马,吃的差,有毛病,就是这样的马一听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现的哪像是老人呢?这不足以说明,还有更典型的事。他专门写了两篇记《阅古泉记》,主要内容不是歌功颂德,是鼓励韩去北伐建功立业。可是这却成了他晚节不保的证明。

陆游为什么支持北伐?一是韩的出身给了他信心,韩是将门之后,韩琦之后代。时有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这样的将门之后,陆游当然希望他继承遗风,扛起大旗。二是他自身的原因。当时他八十二了,觉得来日不多,更加希望有生之日看到国家统一。当时似乎只有韩能完成这种任命。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支持韩。

为什么又因此说他晚节不保呢?韩侘胄发动战争,动机与陆游不一样。陆游是出于爱国,是出于国家利益。而韩不是如此,他的动机要复杂得多。原因要追溯到孝宗禅位给宋光宗一事。他有两大毛病,怕老婆,甚至得了精神病,不能正常主政;二是不孝,居然不敢给太上皇请安。绍熙五年,太上皇去世,他居然托病不愿意主丧。当时一半大臣都密谋政变,推翻他。韩变成了关键人物,他身份特殊。与太皇太后有关,是她的姨侄,得请她的旨意,韩可以去接近,请她垂帘,禅位给赵括,宋宁宗。当然后来情况更复杂,韩是外戚,新皇帝上任后,他侄女是新皇后,这场斗争中,他胜利了当上了宰相,赵汝愚被罢官。韩侘胄急于树立威信,想发动北伐,争取像陆游辛弃疾,但陆游并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只是他支持北伐。韩辜负了他的期望。手下又是夸夸其谈的人,这次北伐以惨败结束。南宋又推动议和。甚至杀害了韩侘胄,给了金。陆游的这一段就是晚节不保了。

我觉得北伐不错,只是太急切了,陆游更不错了。因为他的两篇记与掩护韩北伐的诗,有人就认为他贪图名利。如果真是如此,他二十多岁就应该巴结秦桧呀。这时尚且不会,何况八十多的陆游呢?他也并没有利用为己捞好处。像他决定不再领取退休金,这是祠禄。庆元四年,他不再继续领,依当时韩侘胄的权势,他完全可以,但陆游却辞掉了。所以,不是为任何私利。

 

 

84岁退休的陆游在临终前落了一个处分,落职。官职罢免,退休工资也被剥夺。不过,他早看透了政坛的是非,他在乎的只是,一份纯粹的感情,即爱,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的爱。临终绝笔推向了极至,《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生命绝唱,是他一生奋斗的梦想。看不到国家统一,他仍在等待一定会有统一的一天。“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一生是悲怆的,我倒觉得他心中永远有放不下的爱。爱情的见证地沈园也见证了爱情的神圣信仰。他没成功北伐,但他的武器不止是宝剑,笔也同样是武器,他用到了最后一刻。“此身死去诗犹在,未必无人粗见知。”莫以成败论英雄,他的精神在他的激情与诗中得以体现。爱难的在坚贞,难的是一辈子都坚贞地爱。没有爱的生命才是可悲的生命。唐琬永远活在陆游的生命中。他也因此活在我们的世界里。对我们所爱的人,我们也爱得如此深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了那么多首陆游的诗,怎可不知陆游的生平
爱国诗人陆游:一个超级有魅力的男人
陆游:天以百凶才成就你这样赤诚的人!
陆游的遗憾:穷其一生,没能成为战士,也错失了挚爱
最渣的男人,也是最爱国的诗人
《宋词演义》:最好看的古典诗词解读(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