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法——中国画的玄机

摘要:

        中国画家用自己的感情和智慧借笔墨色彩在宣纸上书写的大自然美的密码,而构成这一玄机的就是“水”;墨,在中国画家的眼里,决不只是一种颜料,它是能够幻化出无穷的色彩和物象的法宝。而使墨蕴含着这种玄机的是“水”;强化的是用“水”使中国画更多地融入了画家自我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将自然之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智慧抽象。
      

       先贤们早已体悟到:是水使画有气、生动、有神、有变化,无水则无画。把用水提升到“法”的地位,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国水墨这门古老的艺术,体察水墨艺术中水的运用之法,构建“水法”,以此为切入点,探求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之路,使中国画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
        “融合中西”与“借古开今”两大理念,主导了中国画的百年变革历程。纵观20世纪变法、革新的艺术大师们,他们无一不具备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这为他们“融西”“开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们一面广为借鉴“吐糟粕而吸精华,略形貌而取神骨”;又一面从生活与大自然出发“外师造化”因而,他们能对东西方包容并蓄,能超越自我“脱去陈骸,自标灵异”,以他们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画开辟出崭新的天地。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现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画坛就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进行了激进的探索与尝试。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然而,中国画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不自信。在20世纪的灿若星辰的中国画大师的光辉照耀下,没有谁不自惭形秽。一些有识之士,将其归咎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失败。“融合中西”、“借古开今”,首先你自己要有“中”、有“古”——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不然你拿什么去“融西”、去“开今”?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中国画家,大可不必捧着“金碗”去讨别人的“残羹剩饭”;而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汲取本民族文化的养分,夯实自己的根基,以此为出发点,去探求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抑或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认识自己,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比什么都重要。我致力于画邙岭土质山水近20年,秉承“以淡显厚”的创作理念,如何在些微的墨色变化中为苍莽浑厚的塬岭丘壑传神,是我必须攻克的课题。因而,我在了解水性、探索用水之法上体悟颇多。深感把用水提升到“法”的地位,或许是中国画创新与发展的必然。
        一.从中国画的发展史看用水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现代,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历代艺术家共同铸就了中国画独特的东方诗性特质。她蕴藉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钟造化之神秀,毓大千之精华,使中国画家在画中表达的意境是那么的超凡脱俗,又是那么的张扬个性;是那么的含蓄空灵,又是那么的简约质朴。一幅中国画,宛如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她的魅力,没有谁能真正读得懂,看得清。就像中国的古诗,“达诂则无诗”。她是中国画家用自己的感情和智慧借笔墨色彩在宣纸上书写的大自然美的密码,而构成这一玄机的就是“水”。
  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智慧抽象的过程。自然科学家说,大自然用她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人类,为的就是通过人类去欣赏自身的美丽。画家应该是她最得意的宠儿,因为,只有画家能完成对自然美的智慧抽象。在这种智慧抽象的过程中,西方画家在神性中徘徊了上千年,而中国画家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浸润下则很早就自我觉醒了,以“魏晋风骨”为标志的士人的自我觉醒,为后世画家以“我”为主体的智慧抽象提供了思想的支撑。东晋大画家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序》中提出了中国画的“畅神说”——画是用来愉悦精神的。谈中国画,最有名的莫过于“谢赫六法”,但那是形而下的,是绘画的技巧;而宗炳的“畅神说”是形而上的,赋予了中国画诗性的审美特质。特别是中国画的成熟时期——宋元时代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所呈现的智慧抽象更多地融入自我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而使这种智慧抽象得以强化的是用“水”。
   中国画真正意义上具有中国气派,是以水墨作为绘画主要表现程式为标志。“水墨晕章,始于唐代”唐代宣纸的出现,给中国画家将水、墨、道法自然的意趣融为一体,提供了最佳载体,它催生了水墨山水画的诞生。此后,经五代、宋、元水墨山水达到鼎盛,南北竞辉,名家辈出。水墨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始终主导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
  究其原因,是先贤们对墨的超凡体悟。王维最早提出“水墨为上”;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墨运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唐岱认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参墨色之微,则山水中之装饰无不备矣。”(《绘事发微》)王原祁则认为“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麓台画跋》)……墨,在中国画家的眼里,决不只是一种颜料,它是能够幻化出无穷的色彩和物象的法宝。而使墨蕴含着这种玄机的是“水”。
        二.为什么要把“用水”提到“法”的地位?
  水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然而,自古以来,众多丹青妙手对用纸、用笔、用墨向来考究,尤其是对笔法、墨法的理论建树更蔚为大观;但探究用水之法者少之又少。任何一个中国画家作画都用水,许多人认为用水无奥妙可言,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用水?用什么水?不同的水作用与墨在宣纸上到底会产生哪些微妙的效果?等蕴含着笔墨技巧法门的问题。殊不知笔墨离不开水,不解水性,不悟用水之法者,笔墨的韵致终难出脱至高格。究其原因:一是对水性的忽视,根本没有把“水”提高到“法”的地位。二是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局限,对水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
  然而,那些独具慧眼的古今中国画大师在论及笔墨时,总把用水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用水画才有气——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清·张式《画谭》
用水画才生动——笔墨合作生动,妙在用水。——清·李繟《冷艳幽香图卷》题跋
用水画才有神——墨非水不醒,笔非水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可偏废。——潘天寿《论画残稿》
用水画才有变化——画有三胜:一变于水,二运于墨,三受于蒙。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无水则无画——笔墨之间的关系赖水为媒介,是它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如何用水,关系画法。高迈庵说:“作画无水,如船搁滩,划不得以浆。”“水不变不醒”齐白石自称“白石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可见对用水不能马马虎虎。用墨难,用水更难。——刘海粟《画学真诠》
  我画邙岭土质山水已十年有余。黄土高原河洛横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它是纯粹的黄土山岭,没有险峻峭拔、褶皱起伏的山岩,更没有屈曲盘旋、千姿百态的古木,所以历代山水画家少有放之入眼者。雨点皴、折带皴、卷云皴,皆与土质山水相去甚远;披麻皴尚可表现土石结合的山水,也就是说这种皴法只能用于画之一隅。它根本就无法表现黄土高原纯朴厚重的苍莽的特质。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放弃了诸多最易表现山水画效果的“法定”形式,在用墨上摒弃了枯、焦、浓,只取其淡,并且把皴、擦、点、染之法从表现形式中剥离出来,纯用淡墨来表现黄土山水的物象特征。
  先贤们启迪我如何用水,邙岭山水昭示我如何用水。正如潘天寿所言“自然之理法,画外之师也。画中之理法,心灵中积累之画学源泉也。两者融会之后,进而以求变化理法,打碎理法,是张爱宾(彦远)之所谓‘了而不了,不了而了也。’然后能暝心玄化,造化在手。” 藉多年对用水之法的体悟与尝试,深刻认识到:画生于墨,墨生于水,水生气韵,气韵生精神。我热切地期望画界同仁能够关注“水法”,携手建构中国水墨“现代水法”,以此促进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
        三.用科学观构建水法
        艺术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有生命力。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国水墨这门古老的艺术,体察水墨艺术中水的运用之法,尤为重要。古人囿于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局限,因而对“水性”的研究只停留在表层。
  水,无色、无味、无形,古人对水的格物得到的是哲理和诗文,无法从水的物理性质上去了解水性。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水作为一种物质,他的分子式是H2O;墨的主要成分是碳C加水加胶;水是墨作用于纸的介质。注入于画家的精气神,水墨才变得气韵生动,绚丽多姿。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水法”的:
  1、温性与冷性。水的温度变化,对笔墨效果的表现,多不为画家所注意。十多年前我在明人画论上看到唐寅的《珊瑚网引》中有这样一段话:“作画破墨不宜用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或河水皆可。”为什么不宜用井水,古人不可能说清楚。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则了然。水分子是一种极性分子,在不同温度下水分子排列方式、运动速度、分子间的间隔与密度也是不同的。这些因素必然影响着笔墨在宣纸上的微妙变化。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我反复琢磨与尝试水的温度对笔墨效果的影响,逐渐有了感觉:热水(水温高于36°C)宜施淡墨,墨溶解很快,漫漶柔和;温水(水温在5°C 至36°C之间) 宜于过渡笔墨,墨溶解较快,漫漶富有层次;冷水(水温在4°C 至0°C之间) 宜于表现笔墨凹凸效果,墨溶解慢,漫漶有凝重感。在水墨创作中,如何选择恰到好处的水温,要靠画家自己的长期实践与体悟,我谨献抛砖之谈。
        2、清性与浊性。钵中之水用于调墨、调色、涮笔,画家各有不同的喜好。用于作画之水,大致可分为:清水、墨水与浊水。水质的清性与浊性的不同,其笔墨效果亦不尽相同。清水,因水质清澈,宜于表现墨色的纯正;墨水,即不定量的水墨混合溶液,因墨中的多种物质充分溶解在水中,宜于表现墨色层次;浊水,是指墨与多种颜料与水的混合溶液,水质浑浊,有糊状之感,因水中溶解了多种矿物质,搁置较久,宜于综合调剂墨色及颜色的质感。在这些方面,画家都有自己的感觉与习惯,我不复赘言。
  3、强化独特性。即在水墨中加入某种特殊的介质,以增强或抑制水墨的交融,从而达到独特的笔墨效果。这种强化水的某种独特性的用水之法古已有之,如徐青藤的大写意花鸟,多在墨水中加胶。今人在水中所加的介质更是五花八门,大致有:轻胶、盐、矾、洗涤剂等等。凡此种种,用科学来解释皆为物理变化,不同的介质对水墨作用于宣纸产生的笔墨效果各不相同。这充分表现了现代水墨画家,在笔墨技巧上的探索精神,有益于突破前人的笔墨程式。例如,当代冰雪山水的创始人于志学先生,用矾水加轻胶作为墨色调剂,成功地表现出了冰雪山水玲珑剔透的独特韵致。诚然,画家强化水的某种独特性,绝不能停留在故弄玄虚的笔墨游戏上,画好画还得有赖于扎扎实实的笔墨功夫。
  从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到现代刘海粟、张大千的泼彩山水,无不彰显着中国画的用水玄机,是水使中国画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老子云“上善若水”,是人格修为的至理,更可以看作中国水墨艺术的至理。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使命感,致力于体察水墨艺术中水的运用之法,构建“水法”,以此为切入点,探求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之路,使中国画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画用水法》
雪意象山水中的笔墨
学好中国画,用墨最重要
中国画水墨的应用,水墨画中水与墨的用法与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画中水笔墨的运用
王心耀 当代水墨气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