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之死
 汉初开国之时,如论战功才略,无人可出韩信左右,只可惜一代名将,竟是不得善终,最终以谋反论罪.夷灭宗族。只是韩信真的是谋反吗?谋反与造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谋反是指暗中策划,而未成事实,造反是已成事实,并且公开对抗,如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问他为何这样,他大大咧咧地说:因为我想当皇帝啊!

    但是否谋反,这个尺度却很难把握,例如某重臣臣和一在外将领交好,说是谋反,但却没有实质证据,不是谋反,却又令人怀疑,如何判断,就全凭皇帝的心情和对这人的信任与否了。因此谋反往往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翻开史记的淮阴侯列传时,细读下来,却是发现疑点颇多,在当时的情形下,司马迁不可能为韩信抱冤不平,再者他与韩信也非同一时代的人,因此他只是把那时的情形完全记录下来,至于其中的曲折是非,却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韩信虽是登坛拜将,几乎掌控汉军的所有兵马,但刘邦的心中对其并不是特别信任,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韩信刚刚平定魏代,刘邦就赶紧把韩部的精兵调至荥阳,也就是自己的麾下。这说明刘邦对韩信军队的极其重视,同时精兵由自己直接控制,也多了重安全感。但刘邦的军事才能和他的无赖本事简直就是反比,没过多久,刘邦在成皋兵败,灰头土脸地和夏侯婴渡过黄河,心不安神不宁地住了一晚,第二天还在天上有星星的时候匆匆跑至韩信位于修武的大营中,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看这段史记的描述,就可知道刘邦的目的,一是夺了兵符,因为军中只认兵符,这样就可以防止兵变。为什么怕兵变?因为来军营的就刘邦和夏侯婴两人。刘邦可是在赌博,刘邦被项羽打的全军覆灭,就剩下一个汉王的头衔,天下者,兵强马壮者为之!万一韩信有自立的意图怎办?见了刘邦不但不行臣属之礼,反对左右说:这家伙冒充汉王行骗,给我拖出去砍了喂狗!那左右都是韩信的心腹卫士,即使知道这是真刘邦,还是照砍不误。所以夺兵符是第一步,同时也是重中之重!二是有了兵符后,以麾召诸将,易置之。就是召集将领,重新安排职务,这里的巧妙更多,所谓的重新安排,就是把刘邦自己相信的将领插在重要岗位之上。这样对军队的控制就更加万无一失。同时也是警告韩信,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我也可以随时收回!在这一阶段,刘邦只是表露了对韩信的猜忌。

    韩信奉诏征伐齐国的时候,刘邦的举动却颇令人玩味,他派自己的心腹说客郦食其去游说齐王归顺。刘邦是什么意思呢?只能说明刘邦一方面不希望韩信功劳过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韩信的愈加不信任,有着尾大不掉的担忧!为什么一个齐地就值得刘邦这么重视?看看史记的文字就可明白: 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意思是齐地东有琅邪(yá,牙),即墨的富绕,南有泰山的险固,西有黄河的天险,北有渤海的地利。土地纵横各二千里,与诸侯的疆界被山水阻隔,超过千里,如果诸侯拥有百万军队,那么齐地只需二十万就可以抵挡住。这样的一个战略位置被韩信拿下,如果他有不轨之心怎办?但刘邦的担忧却很快有了结果,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候,韩信竟要求自立为王!刘邦当时可是暴跳如雷,心里把韩信的祖宗都操了遍,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但骂归骂,无可奈何下,还是答应了韩信,但韩信在此时有反心吗?仍然没有!蒯通与武涉先后游说韩信叛汉,所举事实也极为有道理,但韩信仍是不为所动。他是这样回答的: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韩信要求封王。只不过是自恃功大,开始有点洋洋自得起来,认为要求并不过分。但不知道已是犯了刘邦的大忌,你这厮挟功请赏,日后这天下是你坐还是我坐?难不成要老子禅让给你不成?韩信并不知道刘邦心中已是动了杀机,只是时机未到,隐忍不发而已,还在幻想与刘邦的关系是: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在军事上的天才和政治上的低能由此可见一斑!

    刘邦完全动了杀机的时候是与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时候,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刘邦纳闷了。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最紧要的关头,这二人竟然不来,张良劝刘邦给实质性的土地,刘邦忍气吞声地答应了,二人立至垓下,大破楚军,但这也可看出韩信只是想裂土封疆而已,只是在这时候提要求可是不识大体。此时的刘邦已是欲将韩信除之而后快了。

    在天下初步的平定之后,刘邦的对韩信的行动就是: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夺了韩信的军权,并把韩信迁到湖广一带,颇有让韩信衣锦还乡的味道,但这时楚大将钟离昧来投靠他,韩信这人很重人情的,幼时吃过苦的人对于给自己帮助的人必然是心怀感激的,从韩信报答漂母就可以看得出,但韩信收留钟离昧后麻烦就来了,有人告韩信与钟离昧谋反。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韩信不是个不知道利害的人,因此他藏匿钟离昧必然是很秘密的事情,知道的人应该极少,准确的说只有几个亲随或心腹才知道,但为什么就会被人知道呢?与钟离昧齐名的季布藏匿在富户家中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在韩信身边安插了密探!这样一来,刘邦就找到了很好的借口,即使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献上了,刘邦还是双眼一瞪道:你这小子谋反,给我装到囚车里去!还至京城后,只是因证据不足同时因为韩信功劳太大,再者也考虑到其他大臣的意见。才把韩信封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封淮阴侯其实是暗讽韩信,有种你从那里来就回那里去的意味。而留在京城则是变相的软禁!

    韩信这人偏偏又仗着才能,心高气傲的,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从这段文字就可看出韩信对这些重臣大将不放眼里,在刘邦当初想以谋反的罪名抓韩信时,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 右争欲击之。文武官员竟然无一人为他辩解,还争着讨伐他,人际关系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樊哙怎会不知道韩信的境遇?对韩信的跪拜且称其为王并不是对韩信的尊敬,而是一种羞辱,言下之意是:你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原来是王,现在还不是与我一样!无怪乎韩信要自嘲道:我怎么可以与这样的人为伍!在这样的情形下,能与韩信交好的将领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当将领陈豨外出上任,向韩信辞别时,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从这段话看似无懈可击,其实有个疑点,韩信既然退下了左右,那么他与陈豨的谈话自然是无人知晓,那个时代又没有窃听器,谁能把他与陈豨的谈话听的清清楚楚?如果当时就听清楚了,告发上去,陈豨和韩信还能有命?再说韩信兵权已失,日夜受人监视,陈豨怎可能把希望寄托韩信的身上?因此可以推断的是司马迁的这段对话资料必是从当时的官方文献得来,可信度必然要打个很大的折扣。陈豨出京五年后造反,但造反是另有原因的,此时刘邦要韩信随军讨伐,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韩信称自己有病不能去,当然不能去,因为军中纪律极严,找个理由杀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这段话仔细推敲下来,却是不符合韩信的作风。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汉初法律一改秦法的苛严,这罪犯和奴隶又能有多少人?诏书就那么好假传的?没有宫中的人,如何假传?即使能够成功,一群没有经过训练,手中没有武器的乌合之众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刘邦虽然远出,但对京城的安全不可能没有防范,守卫京畿的部队必然有重臣率领。即使韩信袭击吕后和太子成功,刘邦会把他们的性命当回事情?刘邦为了逃命,连亲儿女都可以踹下车去!届时就算一切如韩信所愿,控制了全城。但面对京畿部队和回归的刘邦大军,只凭一座孤城,内无大将,外无地利。更缺少民众的归附。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失的情况下,韩信能有几成胜算?因此韩信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谋反。更不可能造反。可韩信终于还是被人诬告,被骗进宫去,斩于长乐宫的钟室中!韩信的被杀也是很蹊跷的,韩信即使有罪,也该下狱后由廷尉审理定罪,交由刘邦定夺,怎可以由吕后擅杀?不经审判就直接依据上告书定罪诛杀大臣,可是闻所未闻之事。那刘邦的态度是什么呢?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见韩信死了,又高兴又怜悯。高兴是因为去了块心头石,怜悯是因为韩信对他还算忠心,死的也太无辜!韩信毕竟是被刘邦登坛拜将过,擅杀功臣的恶名刘邦当然不愿背,所以借用吕后的手更为合适。如后来的除彭越,皆是如法炮制!

    其实吕后杀韩信只不过是顺了刘邦的心意而已,当时因太子之争吕后千方百计地要讨刘邦欢心,再者杀韩信也可看群臣对自己的干政有何看法,是什么态度,自己可获得多少的政治筹码,为以后的宫廷斗争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因此与其说韩信是死于吕后之手,不如说是死于刘邦的心理猜忌和宫廷政治斗争的双重谋杀更为恰当。

    韩信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太倚仗自己的才能,误以为才能世间无匹既是无敌,认为功劳足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却不知官场比战场更是来的险恶,在已成为刘邦的笼中虎时还心高气傲,睥睨众人,甚至连刘邦也不放在眼里: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生死已是操于他人之手,还是锋芒毕露,不知道该如何进退,如何明哲保身。在斧钺加身时,内心无比地凄凉,悲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吕后的政治才能极为出众,萧何的治国才能世有罕匹,死到临头时还藐视这二人,自负与孤高可见一斑。恃才自负的人,往往为才能所累,而不知小心谨慎,容易为他人诟病,在得意时,也许会相安无事,一旦失意,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祸起萧墙。他的死,真的是因为不听蒯通之计造成的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治通鉴:韩信失败在哪里?
都说韩信因谋反罪被冤杀,那他到底死得冤不冤呢?
韩信被处死后下场凄惨,萧何哭着说出12个字,成为口头禅流传至今
韩信死了!战神没死在战场,却被一帮宫女勒死在悲凉的钟楼里
韩信拜将后向刘邦献计,期间说了句话,埋下了日后惨死的导火索
从巅峰飞速下坠,韩信一生的三大错:信错一人杀错一人教错一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