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词人列传】—李之仪
李之仪(1038 -1117),字端叔,晚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苏轼知定州时李之仪为幕僚,得苏轼赏识。后官至枢密院编修。徽宗朝,提举河东常平,坐罪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终朝议大夫。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并不是“苏门六君子”中的人物(六君子是四学士之外再加上陈师道、李廌),在苏门子弟中结识苏轼也算较迟的一个,却是互相倾慕,相得甚欢。他早年受知范仲淹之子范纯仁,颇有文名,苏轼在元祐三年(1088)时就读到了他的诗文,赞不绝口,称为:“暂借好诗消永夜, 每逢佳处辄参禅。”后来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出知定州,就上奏朝廷使李之仪为定州签判,宾主唱酬甚欢。但苏轼出任定州知州的时候并不长,这年的出任只不过是朝廷新旧党交替的前奏,未几元祐党人纷纷遭贬,苏轼同年徙黄州、转惠州。李之仪因为官职卑小,当时未曾涉及到这场风波,却不代表将来不会受到清算,果然,到了元符年间 (1098-1100),他在京师内香药库作监管,竟然遭到:“曾经受过苏轼征辟起用,不可以任京官。”这样荒唐无理的攻击,而被停职。他早年一直因为其师范纯仁反对变法而被连累不得大用,在元祐年间旧党纷纷起用的时候他仍然在地方上做通判一类的小官,与苏轼结交时已值旧党落败之际,没有与苏门同荣,却与苏门共辱,所以被称为苏门子弟,也自不枉了。
李之仪诗文俱佳,尤工尺牍,在当时与张耒、秦观齐名,但身后却更以词擅场,他的词风和多数苏门子弟一样,并没有学苏而是仍然走着当时词坛流行的婉约路子,小令似秦观而长调似柳永,在整体成就上自然不及这两人,却也有自己独特的清俊淡雅的风格,后人评他“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其实他最为人赞赏的,就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样宛如“古乐府俊语”的词句,毫不矫揉造作,全篇有一股活泼泼的民歌风格,同样的名作还有这篇似柳永的长调《谢池春》: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款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确是风谣本色,即使放在南朝的吴歌、西曲一类作品里,料想也未见逊色。中国古代的诗歌审美,一直有推崇民间作品的观点,以自然为美,真切为美,反对文人刻意的雕琢修饰,损伤了这种“清水出芙蓉”的真意趣,而各种文学体裁所适合采用的作法,与最擅长表达的感情,在开始时也都有一定的界限规定,这就是所谓的“本色”,苏轼之所以被当时人讥作“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就是因为他引诗入词,将词境的范围扩大了的缘故。
这种观点在后世看来虽不免拘泥,但在当时却一度奉为金科玉律,在词体独特的美学价值观上,也不可谓全无道理,李之仪论词即是持此立场,说道:“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 龃龉者,其实就是一种不合体格引起的别扭感觉,打个比方,“小诗似词”,有如拿轻薄的丝绸去做西装外套,“小词似诗”就象粗硬的麻布却制成了旗袍一样,也许在巧匠的国手下自能裁就另类的风格,习惯了常规的人却总觉大不对味。所以当时对词风的争执,始终以“尊体”为正宗,就算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在早年论词的文章里也郑重其事的坚持这一句话:“词别是一家。”此等观点,要一直到金人铁骑动地来,无论是词人还是评者,都因半壁江山风雨飘摇的格局,而在个人感情中注入了更深更广的因素,使“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壮歌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本色”,这就是后话了。
李之仪论词,推崇欧、晏“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写作风格,也就是词作语言贵浅易,涵义却要耐得咀嚼,能给人以一唱三叹回味悠长之感,这不但需要修辞的技巧,更需要真切的情感。诗为心声,纵使能矫饰,却无法假借,作者的志向可以说谎,但真实的性格,却难以在文学作品中尽皆掩过。
从《姑溪词》的作品来看,大部分都是绵婉含蓄之作,李之仪的性格,应该也属于较为温和含蓄的一类,他的小令似秦观,却并没有秦观的凄伤,长调似柳永,也不象柳永的多愁多慨,他只是淡淡的写自己的怀抱和感触,给人以寻思,却不呈断肠之悲痛,不发激烈之长吟,“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是执著的坚韧,“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是散诞的热肠,由此可见,他的温和含蓄其实也是具有一种韧性的,是“绵里藏针”型的。
李之仪得罪蔡京遭贬的事很能说明他的风骨:他是范纯仁的弟子,范纯仁死后他为老师作遗表,也就是官员上奏朝廷的最后政治遗言,范纯仁一直反对新法,遗表中有这样的句子:“惟宣仁之诬谤未明,致保佑之忧勤不顾。臣所惜者陛下上圣之姿,臣所爱者宗社无疆之业。” 宣仁指高太后,为旧派的支持者,当时主持朝政的蔡京是打着新法的幌子上台的,看到这样的话自然十分恼怒,又兼本来与范纯仁的儿子范正平有仇隙,趁机想借这个由头加罪于范正平,李之仪挺身而出,承认表文是自己代写的,与范正平无关,于是被下狱,遭到酷刑拷打,最后接受编管的处分,“废锢终身”。明明一开始蔡京的报复对象并不是他,却坦然自认,纵然救不了范正平也遭党锢的命运,却也不能临难苟免,这种担当和胆色,确实配得上“君子”二字。
李之仪遭废锢之后居于当涂之姑熟溪水之上,遂以地自号和命名自己的文集,他心中未尝不有怨愤,词中有不免有悲苦之音,曾经赓和秦观的《千秋岁》,下阕道:“叹息谁能会?犹记逢倾盖。情暂遣,心常在。沉沉音信断,冉冉光阴改。红日晚,仙山路隔空云海。”自此埋没的悲伤难以尽掩,但他的性格偏重于沉稳,这种慨叹也只是藏在对旧事的缅怀之下,另一首词说:“休把愁怀,容易便书空。只有琴樽堪寄老,除此外,尽蒿蓬。”(《江神子》)有一种深切的颓废感,却也只是淡淡道来,大有看开一切的豁然。
晚年废居当涂,政治道路完全断绝,李之仪的境遇已不算佳,却不料又遭受到小人的排陷。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他居住在当涂,以填词为文消遣,诗人郭功甫也在当地寓居,由于文人相轻的缘故,两人遂成仇敌。李之仪为朋友罗某作墓志铭,写道:“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清者指死者罗某,浊者自然就是影射郭功甫,郭衔恨切骨。李之仪晚年丧偶无子,爱上了当地一个色艺双绝的娼女杨姝,两人同居,杨姝生了一个儿子,因逢朝廷恩典,这个儿子也得到了荫封。这时值蔡京再度为相,郭功甫知道蔡京记恨李之仪替范纯仁写遗表的事,趁机唆使当地一个姓吉的土豪起诉李之仪,说杨姝所生的儿子是他的,李之仪拿别人的儿子冒充亲生,领受朝廷恩典,这个诬告迎合了蔡京的心理,居然告准,李之仪又受了“削籍”的处分。直到很久以后,他的外甥做了执政官,门人替他讼冤,这件事才得到昭雪,其子恢复了本来应有的荫职,但据说这个儿子“堕其家风”,没有多大的成就,大约跟幼年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身世的污辱对小孩子的童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吧,实在是令人扼腕的事!李之仪被诬告获罪的时候,杨姝也受到杖决的非刑,据说郭功甫为之幸灾乐祸,写了一首打油诗嘲弄这对可怜的人:“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文人的刻薄恶毒,一至于此!看到这条记载,这才明白为什么在宋人笔记中一般都很不待见郭功甫,常常对他极尽取笑挖苦之能事,这人的品性,实在大有问题。
和李之仪坚持旧党的立场,以及始终与蔡京做对头的风操不同,毛滂却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变节”者。毛滂(生卒年不详), 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元祐初,苏轼在京城,毛滂即以诗文受知于东坡,苏轼在书信中赞扬他的文章“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评价很高。曾经向朝廷推荐他:“文词雅建,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以“文章典丽”保举他入著述科。后来苏轼出守杭州,毛滂为法曹,相处甚得东坡器重。以古人的常规,曾受某人荐举,便可以说是出自其门下,所以称毛滂为苏门词人,也可以说得通。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并不稳定,他亦曾受知于新法派的曾布门下。曾布是曾巩之弟,曾经是新法的坚决拥护者,但到了徽宗朝却附和向太后,排挤变法派中另一重要人物章惇,试图调和新旧两派,结果被蔡京以引用亲戚的罪名相攻击,罢相遭贬,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毛滂在曾布当朝时也升职到馆阁内工作,曾布得罪,他也受到牵连,削职流落许久,遂改投蔡京门下。他和蔡京之弟蔡卞的弟弟有亲戚关系,蔡卞娶了王安石的女儿,毛滂也是“临川王氏婿”,可能所娶是王安石的侄女辈,也算是连襟的关系。以姻戚攀关系原无不可,但古人重戚党更重师党,毛滂的老师曾布既然是被蔡京排挤而败落以死,他又去阿附蔡京兄弟,不免给人以背弃师门的感觉,在当时是颇为人不齿的。
王明清《挥麈后录》中的记载对他很是挖苦:蔡卞出守润州的时候,毛滂跟他拉上连襟的关系,“倾心事之惟谨”,极尽奉承之能事。有一回蔡卞家宴,观赏池中的鸳鸯,蔡卞即席赋诗,末句云:“莫学饥鹰饱便飞。”这句诗已经很有嘲讽的味道,毛滂可能有所明白,却不敢有所表露,反而当场也和了一首诗,说道:“贪恋恩波未肯飞。”信誓旦旦的表示忠诚。蔡卞的夫人顿时讥笑道:“说什么‘未肯飞’,难道不是刚刚从曾布相公的池子里飞过来的?”毛滂羞愧得无地自容。
毛滂的词集叫做《东堂词》,这是他元符二年(1099)出任武康知县时,将县舍改筑,易原来的“尽心堂”之名为“东堂”,狱讼之暇吟咏其间,因以命名词集。这时苏轼等人都已远贬穷荒,毛滂虽然没有受到旧党的连累,目睹苏门子弟们的悲惨下场,难免心有忐忑,其后他所倚靠的曾布又得罪势败,自己也受到牵连。徽宗即位后更彻底清算“元祐党人”,立了《元祐奸党碑》,连范祖禹的历史著作《唐鉴》,以及三苏、黄庭坚、秦观的文集都下诏禁毁。这一切遭遇,不能不使跟苏门也有关系的毛滂心惊胆战。他原本便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很难做到为自己的信念“九死其犹未悔”,性格中也缺乏刚毅高洁的气质,贪恋生命,惧怕得罪,从而做出借裙带关系改换门户、阿谀取容的行径,可说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但当时党人的遭遇实在不堪,虽说宋不杀大臣,可是远贬穷荒之所,相当于也是慢性戕害,苏、黄、秦、晁等人无不死于异乡,若让人在生死之际做出选择,贪生怕死的毕竟是多数,这也难怪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本无立场的毛滂要丢弃掉部分人格,以谄媚换取生存,混得一官半职养家糊口,说来可鄙,却又可悲。时代是人性的试金石,但世人不可能都通得过检验,否则金子也无足珍贵了。
尽管毛滂改投蔡氏兄弟门下,但也仅仅只是逃避了贬谪的厄运而已,在官场也并未混得如何得意,一直还是屈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因此他的《东堂词》里,不少是凄苦伤感之作。平心而论,毛滂的词作清疏雅致,颇有佳品,尤其以抒情见长,象他早年受赏于东坡的词作,传说是离开杭州后为所眷恋的妓女琼芳所作之《惜分飞》: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小词缠绵婉转,很能传达那一种黯然销魂之意,所以当时人评为:“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酷似秦观的作品,而这句评语,又正是李之仪评词之语。毛滂作词,这类清丽细腻的作品堪为代表,毕生沉沦不遇,也时而发出“旧事十年愁未醒,渐老可禁离恨。”(《雨中花》)、“中庭树,空阶雨,思悠悠。寂寞一生心事,五更秋。”(《相见欢》)的愁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词全集里,却以谄谀蔡京的十余首词置于最前,却不知是他自己编定,还是后人有所讽喻,然而不论怎样,他这“一生心事”,到底是惭愧是庆幸是后悔,这改换门户缺乏骨气的定评,便如那十余首献媚的词作一样,都成为了他永世不可磨灭的烙印。
作者:雨后微香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日历 | 辛弃疾《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忆秦娥·用太白韵原文、翻译及赏析(宋代:李之仪)
她被骂了千年,说她是酒鬼、赌徒,不如妓女;也被夸了千年,说她是千古第一才女。她是李清照,拒绝被定义
3首荷花词,周邦彦的1首写得清丽活泼,苏轼和蔡松年的2首也惊艳
他的词少有人读,苏轼却受他启发,写下一首冠绝古今的蝶恋花
【韵藻管窥】第二章诗心|第一节为什么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