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郑州6大主导产业之和不如1个阿里巴巴?

作者: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20年央视春晚分会场、国家网络安全周在郑州举办,再加之近来黄河战略、三区一群、国家中心城市等各类战略叠加和各类重大活动的承办,而今的“国际郑”可谓风光无限。

虽然说,2018年郑州实现了“三个一”的突破,“人口过1000万、建设用地过1000平方公里、GDP过10000亿”,但工业和制造业数据则差强人意。工业和制造业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意义自不待言。2019年郑州全市工业增加值3029.5亿元,占GDP比重为26.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2669亿元,占GDP比重为23%,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制造业增加值都远低于阿里巴巴2019财年收入3768亿元,与同类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背后原因何在?

——壹——

六大特征

一、制造业举足轻重

1、总量大

2019年郑州市完成生产总值11589.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工业增加值30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2669亿元,占郑州市GDP比重为23%,占河南省GDP比重为4.9%。2019年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5711.7亿元,郑州市4129.9亿元,占全省的72.3%。

2、稳就业保就业作用重大

制造业是保就业的主战场和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2018年末,郑州市制造业从业人员996321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0.0%,制造业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形成

1、六大主导产业确立

目前全市由七大主导产业精简至六大主导产业,明确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六大工业主导产业。2019年实现产值约7100亿元,占全市比重约84%。2017、2018、2019年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5%、7.6%、6.6%。

2019年郑州市制造业六大主导产业产值情况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公报

2、20条产业链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郑州市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郑州市制造业在六大主导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20余条产业链。

郑州市制造业产业链一览表

三、产业载体众多

郑州市现已形成以“三大国家开发区为主体、10个产业集聚区为支撑、多个专业园区为基础”的产业空间格局。

郑州市13个产业集聚区一览表

四、企业蓬勃兴起

2018年末,郑州市共有制造业企业1950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家(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国上市公司500强2家(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家(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五、创新链不断增强

1、R&D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2018年郑州市R&D经费支出191.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9%,其中地方资金20.7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10.8%,企业资金155.9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81.3%,其他资金15.1亿元。

2、项目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2019年郑州市支持科技项目3709项,比上年增长177.6%;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203项,增长175.9%;市级项目2506项,增长178.4%。

2019年全市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5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9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76项。

六、服务链不断改善

近年来郑州市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出发,推进服务改善,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到郑投资企业越来越多。

坚持数字赋能,通过建设数字服务平台,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站,实现多项服务事项在线申请、在线办理,服务更加贴心、便捷。

继2015年“1125聚才工程”、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之后,郑州市于2020年9月15日推出“3.0版”郑州人才新策—“黄河人才工程”,着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加快人才强市建设。

——贰——

五大问题

一、制造业整体大而不强

1、总量明显低于同类城市

2019年郑州全市工业增加值3029.5亿元,增长6.3%,占GDP比重为26.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2669亿元,占GDP比重为23%,不抵阿里巴巴2019财年收入3768亿元,与同类城市相比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弱。

国内部分重点城市工业增加值对比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

2、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目前全市明确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铝加工制品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029.5亿元,占郑州市GDP比重为26.1%,其中郑州市制造业增加值266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3%,仅占全省GDP的4.9%,与杭州市数字经济增加值3356亿元相比少687亿元。

作为郑州市转型升级“一号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2019年实现总产值3685亿元,占六大主导产业比重为51.9%,但电子信息产业多为外来企业,缺乏根植性强的本土领军型企业,其中的智能终端产业主要以富士康为核心,形成一批零部件配套产业,但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相对较少。

3、缺顶尖级标杆产业园区

郑州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产业园区,但从全国国家园区横向对比来看,缺乏标杆产业园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均落后于周边同类区域国家开发区。

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和郑州经开区三大园区2019年GDP总和低于苏州工业园区,整体来看郑州各园区大而不强,土地产出效率远低于同类园区。郑州高新区面积为99平方公里,2019年GDP却仅为496亿元,杭州高新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2019年GDP达到1592亿元,对比发现郑州高新区面积远大于杭州高新区,但生产总值却不足杭州高新区的三分之一。目前郑州高新区规上企业总数为1022家,占企业总数比例仅为3%,全区瞪羚企业数量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同类指标的43%、西安高新区的27%,独角兽企业为零。

郑州市国家产业园与其他城市对比

数据来源:各开发区官网

根据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郑州经开区位列第32位,郑州高新区位列第37位,落后于成都、西安、合肥、武汉、郑州、长沙等周边城市的同类园区。

国家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排名

数据来源:2018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整体来看郑州各类制造业园区相比沿海地区规模较大,但实际开发强度不足,亩均产出效率偏低,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一些传统制造园区存在土地闲置空置、未开发以及厂房闲置的现象,不仅影响到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也造成发展动力的分散。

4、缺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

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民营企业500强及上市企业数量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头部企业或领军型企业的实力,郑州上市企业数量仅30家、中国500强企业总部仅4家、民营企业500强仅4家,与深圳、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青岛、合肥相比有不小差距,郑州唯一的世界500强企业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仅位居第484位。

全国部分重点城市企业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5、缺综合性国家科创平台

郑州市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的数量来看,北京19、上海9、合肥8、南京3、武汉3、成都2、西安1、郑州1。从国家研发平台总量来看郑州处于劣势,北京199、上海75、南京65、武汉48、成都30、西安27、合肥24、郑州22,郑州市的国家研发平台总量仅占全国的2.5%,在国家研发平台总量上存在不小差距。

部分重点城市国家科研平台数量对比

二、产业链不全

1、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

郑州市制造业产业链整体不完善,以中低端制造为主,高端核心环节相对缺失,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薄弱。目前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生产组装环节企业较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高端环节缺失等问题。生物医药领域的安图生物目前研发主要集中于上海,而郑州以生产制造为主。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链配套水平相对全国先进地市较弱,汽车产业链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产业上游的汽车研发、设计、检测,以及产业下游的汽车服务相对滞后,车身件企业占比过高,发动机件、底盘件、电器件等核心部件企业占比严重偏低,以创新驱动支撑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新能源汽车、氢燃料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从规模上还不足以支撑产业链整体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汽、东风日产、恒大新能源等仅将郑州作为生产基地,没有在郑州设立研发机构。

2、产业聚而不群

从郑州制造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各个园区产业相对集中,但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晰,聚而不群、产业同构、竞争激烈现象,例如电子信息作为郑州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空间上呈现全面开花的布局态势,其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金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均将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重大项目偏少,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不足无法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郑州市主要制造园区主导产业一览表

同时郑州外围县市制造业缺乏与郑州主城区产业的对接和配套,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周边县市的制造业依然以传统工业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如巩义的铝加工,荥阳的建筑机械,新密的服装产业等,虽然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产业,也集聚了一批企业,但配套产业不完善,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企业多而不精

郑州市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铝加工制品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企业少,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比重仅为5.28%,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规上企业比重为10.86%,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比重为11.88%,整体来看主导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数量偏低。

郑州市制造业六大主导产业企业情况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公报

电子信息作为郑州高新区发展重心,目前营业收入最高的企业为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123.8亿元,但营业收入在10-100亿元的企业缺失,其余电子信息企业营业收入均不超过10亿元,重大能量级企业缺失。郑州航空港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从规划面积上来看高于中西部省会城市航空经济区,但从龙头企业来看,郑州航空港区主要是以富士康为核心,带动一些相关配套产业和物流产业,整体来看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要少于其他城市航空经济区。

三、创新链不强

除了缺少综合性国家科创平台之外,还存在创新投入力度低、缺乏自主研发品牌、创新氛围不浓等问题。

1、创新投入力度低

2018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9%,R&D经费支出中地方资金20.7亿元,仅占R&D经费总支出的11.2%,比重偏低;杭州市2019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4%,R&D经费支出中地方资金达到148.2亿元;2019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3%。

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杭州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R&D经费支出中地方资金是杭州市的七分之一,研发投入强度低,且地方投入比重低。

郑州市研发投入强度与杭州市及全国对比

2、自主研发品牌缺乏

创新链对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起核心作用,但郑州市制造业创新链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科技研发、创新服务等创新链高端环节相对缺失,缺乏郑州自主研发品牌,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较低。以郑州市汽车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氢燃料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在规模上还不足以支撑产业链整体高速发展,在产业链上游的汽车研发、设计、检测,以及产业下游的汽车服务业等产业环节上的发展,都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不利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盈利水平的提升。

3、创新氛围不浓

郑州市目前的创新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研发环境不优。根据2019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数据来看,郑州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郑州R&D经费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25位,甚至低于绍兴、南通、中山等一般二线城市,整体来看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实力不足,成为制约制造业在科技创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的重要原因。

2019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郑州市多数制造业企业还没有建设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而企业的研发活动相对独立,存在竞争和壁垒,未形成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合作研发的良好氛围。从郑州汽车产业来看,除宇通集团外,其它汽车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均较弱,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存在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和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

四、服务链不优

1、服务体系亟待改善

目前郑州的高新区、开发区以及各类产业集聚区等多以地方主导为主,产业园区运营方式中地方主导占绝对多数,由地方在园区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运营方式相对单一。

2、公共服务平台相对匮乏

郑州目前已有一些区县级公共服务平台,但相对分散,人才平台、融资平台等缺乏整合,无法形成合力,各区之间衔接不畅,难以真正实施,例如区县级的人才策略仅仅适用于本区县,跨区域产生的人才就业、落户、子女等实际问题无法解决等。现有的服务平台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投融资等要素服务等方面,而在科技服务、研发中试、检验检测、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等核心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比较少。整体来看,缺乏可共享统领性的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导致服务链整体不完善。

五、三链融合度不高

郑州市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均不完善且三链之间融合不畅,“产业、技术、人才、供应、服务”等各个环节缺乏顺畅联系纽带,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无配套完善的服务链,提供完善高效的人才策略、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企业服务等,并不能真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整体来看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尚未形成。

——叁——

五大策略

郑州经历了从县城到省会城市、从铁路枢纽到航空门户再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蝶变,郑州制造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纺织服装、矿产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装备等高端智能制造的跃升,当前的郑州犹如15年前的上海、10年前的成都、5年前的武汉,郑东新区之于郑州,犹如浦东新区之于上海、天府新区之于成都,中原科技城之于郑州,犹如张江科学城之于上海、未来科技城之于杭州、光明科学城之于深圳。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核心优势在于枢纽优势、物流优势、开放优势,未来将重点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郑州作为郑州大都市区的核心引领,需要站位全局,首先从全国层面与同类城市找差距并迎头赶上,其次要在郑州大都市区层面处理好中心与外围的关系,然后要处理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科技创新等的关系。

一、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载体,打造中国第五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郑州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新一轮科技新趋势,实施开放和创新双驱动战略。中原科技城揭牌亮相,将吸引全球创新人才集聚,是郑州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郑州市应以中原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对标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杭州未来科技城、武汉光谷、积极谋划,借鉴国家新区经验,创新中原科技城发展和治理方式,核心区聚焦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企业孵化等,周围布局最顶尖的教育、医疗、商业、社区服务配套,解决高端人才后顾之忧,打造服务最优质、工作最优越、环境最优美的高端人才家园和“一生之城”,使中原科技城成为郑州32个重要板块的核心引领,实现“1>32”,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严禁大规模房地产开发,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吸引国内外创新企业、高端人才、创新平台入驻郑州,建设一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整合创新链和产业链,建立全球创新人才库和项目库,重点引进国家科研院所在郑州设立研发机构,将郑州打造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聚焦六大主导产业,构建高效完善的八大特色产业链

1、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性统领作用,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1>6”

进一步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对郑州市六大主导产业进行再聚焦,突出优先发展次序,形成“1+2+3”的主导产业格局,其中“1”即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突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引领作用,“2”即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作为郑州主导产业的中坚支撑,“3”即现代食品、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三大重点优化提升的产业,加强转型升级。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优势产业链重点培育智能终端(手机)产业集群、信息安全产业集群、物联网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世界级制造集群,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2、培育九大标志性产业链,积极推进“链长制”,打响“郑州智造”品牌

着眼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技术,实施一批重大强链补链项目,推动同类企业水平整合和上下游伙伴垂直整合,加快形成“核心+配套”产业闭环,重点培育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5G 及北斗、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9大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领头羊企业,叫响“郑州智造”。

试点推行“链长制”。针对郑州市六大主导产业建议由专人担任链长,围绕着产业特点和特征,沿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发力,为了打破产业发展壁垒,更好的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建议郑州每个国省级开发区确定1条有特色明显、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作为试点,让有形之手,成为地区核心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3、拉高标杆,聚全市之力将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培育成国内顶尖级标杆产业园区,实现“1>13”

针对郑州市现有的13家国省级产业园区,需要分清主次,突出发展重心,目前来看郑州经开区经济体量高于郑州航空港区,但伴随港区双枢纽地位的确立,以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恒大新能源等科技型产业的集聚,未来港区发展前景广阔,建议重点将郑州航空港区作为郑州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标苏州工业园区,瞄准高端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聚全市之力将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培育成国内顶尖级标杆产业园区,实现“1>13”。

4、主城区聚焦产业链高端,实现中心高端化、外围特色化

郑州中心城区制造园区应重点瞄准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的产业方向和门类,每个园区瞄准一个特色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5G应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引领性强的高新产业集群,同时限制发展并逐步清退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外围县市则围绕市域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实施扩链、补链、强链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精产业集群,实现中心城区高端化发展,都市区外围产业特色化发展,着力形成“主城区研发设计+外围县市协同制造”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5、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快形成领军型企业示范引领、成长型企业中坚支撑、科创型企业活力迸发的总体格局

郑州要建设制造业强市,需构建重点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首先重点引进和培育“领军型企业”,聚焦头部企业招商,围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行业20强企业, 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总部型企业, 将宇通、郑煤机等本土领军企业打造成“世界一流企业”;其次需要在制造业某些单项领域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鼓励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对处于初创阶段的“科创型企业”则积极培育为“瞪羚企业”甚至“独角兽企业”,最终形成领军型企业示范引领、成长型企业中坚支撑、科创型企业活力迸发的梯度培育总体格局。

三、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搭建协同共享创新链

1、进一步重视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搭建各类科技研发共享平台

郑州市应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各县(市、区)提高科技资金的投入强度,用地方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搭建各类科研共享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技术研发平台在郑布局

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研发平台在郑布局。

3、鼓励企业增强创新研发投入,建设各类特色创新平台

鼓励和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来郑设立研发中心,引进并聚集制造业领域顶尖研发、检测、设计单位与第三方实验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省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树立平台化思维,创建四大平台,打造便捷高效服务链,实现由“治理”向“智理”转变

1、创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大力推行“企业有需要、服务到身边”。树立“店小二”意识, 以 “一网通办、 一次办成” 为抓手, 以企业办事体验和需求为依据,“减环节、减材料、 减费用”, 打通数据, 再造流程, 提高服务便捷化水平。大力开展 “企业家接待日”活动, 建立规范化沟通渠道, 多倾听企业家的意见, 多帮助企业破难解困, 让企业家舒心、安心、专心于事业发展。

2、创建市场化园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园区多元化发展

针对郑州市制造园区的运营,鼓励采取“公司”、“服务+市场主导”、“园中园”的运营方式,建立专业运营公司承担开发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建设运营等工作,提高园区运营水平,重点聚焦于社会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地方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园区运营公司的运营优势,提升用地开发效率,从土地开发、产业培育、企业导入、开发运营、后续发展等制定完备可操作的实施流程,并明确严格的园区土地开发奖惩退出办法,真正打破以往粗放的传统发展思路。

创新人事薪酬办法,通过定向选聘、研究聘任、竞争聘任、双向选择以及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聘任上岗,实施全员考核,推行全员薪酬激励,实现岗位能者上、人员优者进,人岗更相适。

鼓励郑州各区县依托国家和省级工业集聚区,打破区划,采取“飞地”、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对地域相近、产业相关、优势互补的工业集聚区进行整合,提升规模,突出特色,推动制造园区发展动力从成本驱动、配套驱动向服务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加速园区从单一的生产性园区,向生产、科创、服务复合功能转型。

3、创建特色化人才服务平台,瞄准高端人才,打造人才特区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高端专业人才,瞄准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外顶尖人才,落实郑州“3.0版”人才新策“黄河人才工程”,打造人才特区,创建特色化人才服务平台,从郑州市层面统筹制定高端专业人才引进策略,特别是对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要制定优越的人才引进及后续保障服务等全方位的配套策略,通过“以才引才”、“人才+项目”、“人才+团队”等方式,创新吸引集聚人才措施,不断完善人才保障、人才协同发展等体系,打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生态圈,保障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4、创建综合化投融资平台,助推战略性产业、标杆性园区、龙头性企业、示范性项目加速发展

整合全市各类区县级投融资平台,划归至某一个或几个平台并壮大实力,形成市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1>N”。做强地方产业基金,推动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助力战略性产业、标杆性园区、龙头性企业、示范性项目加速发展。

五、“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服务集群一体化创新型产业生态圈

1、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

瞄准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新兴领域部署创新链,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聚焦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智能家电领域,汽车制造产业重点聚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技术、智能网联驾驶、5G无人驾驶技术等创新研发。

2、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支持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企业拓展产业链前后端环节,实现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拓展生产领域增值服务。

3、结合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配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

提供完善高效的人才策略、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企业服务等,突出“技术、人才、供应、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产品链,再遵循“围绕产品链,配置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提升价值链”,将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联动形成产业生态链,构建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服务集群,并最终形成创新型产业生态圈,推进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郑州日报数字报
安徽省开发区创新升级明确“路线图”
世界级大会召开!中原“郑”孵化出一个小硅谷
从紧缺人才名录看郑州市未来的产业发展定位
郑州开展招商 瞄准12个产业集群和七大主导产业
项目为王 感知中原经济脉动丨推动重大项目提速提质提效——访郑州市市长何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