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王阳明名言欣赏
王阳明至理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

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

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

则亦可为圣人。”

--------------------------------

王阳明的主张  


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成为“姚江学派”亦称

“阳明学派”,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

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

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

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

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

”。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

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

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

”。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

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

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

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

,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

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

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

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

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

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

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

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

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

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

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

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

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

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学界对四句教的理解众说纷纭

,历来就有争议。


---------------------------------------


附录:


一代宗师王阳明


(文字来源:《环球人物》作者:彭勇)


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

宗师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

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

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历经

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


足智多谋 屡立奇功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

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

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王阳明在做官时,非常注意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正德初年,王阳明因冒言直谏触犯权贵

,被贬至贵州龙场。到任不久,捕获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此人平时杀人越货,

无恶不作,审讯时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

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

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强盗头目说:“脱外衣还可以松松绑,脱就

脱吧。”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也说:“光

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王阳明接着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

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强盗头目马上紧张起来,连忙说道 :“不方便,不方

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

之心的,是有道德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强盗头目点头称是,便把罪行从实交

待。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

务。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

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王阳明上任后

,针对农民起义的烈火愈烧愈烈的形势,便四处散布消息说,官兵不堪防守,准备全面

撤退,等待时日再来剿杀;而暗中却集中优势兵力加紧训练。一个月后的深夜,王阳明

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农民起义军。


为了在地方建立长治久安的统治,王阳明改革兵制,对军队重新编组,以提高战斗力。

在农村,他还推行“十家牌法”,即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其他

九家一同连累受罪。他还兴办学校,教百姓读书识字,宣传国家大政方针,防止民众违

法犯罪。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王阳明也因为平定叛乱有功,加官晋爵。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

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

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

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

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

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

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

灰飞烟灭了。


宦海沉浮 屡遭不测





王阳明尽管屡立战功,政治声望不断升高,但是仕途却日趋坎坷。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

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

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无不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

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

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

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谨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

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

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

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

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为真,在钱塘江

中四处寻找尸体,还在江边哭吊了一场。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

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


虽然后来刘瑾倒台,王阳明被重新起用,但他的仕途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他迅速平定

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至飞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感觉在宫

里呆着没什么意思,正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过一把打仗的瘾。没想到王阳

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正德皇帝龙颜大怒,认为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平定叛乱,是对自

己的“大不敬”。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

获。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

“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

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

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阳明保全性命已属万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么功劳,

他的仕途再一次陷于低谷。


一年后,嬉游成性的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登基。屡立战功的王阳明却未等来命运的

改变。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的闲职。忧愤之下,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

,得到批准。回到老家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不辍,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

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

就病逝了。




王守仁曾遵循“格物致知”的教诲,在竹林中苦苦思索七日,换来的只是一场大病


知行合一 “心学”宗师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

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

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

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


一次,他与朋友一起到家里种植的竹子旁边,做“格物”体验。他们两人天天面对竹子

思考,期盼茅塞顿开那一刻的到来。朋友坚持了三天就病倒了,王阳明坚持七天之后,

也病倒在床。


这件事对王阳明打击很大,他想:一株竹子就让自己思索了七天,依然没有什么结果。

自然界事物千千万,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思索?他开始对朱熹的理论产生

怀疑——“天理”岂是“格”尽天下事物就可以得到的?王阳明心中充满了困惑与彷徨

,他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知人生的真谛。


王阳明思想上的转折点就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龙场,带着不少随从。王阳明是一

名学者,自有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的涵养。但是,他的随从们却一个个病倒了。王阳

明被迫自己打柴担水,做稀饭给随从们吃。他又担心他们心情抑郁,便和他们一起朗诵

诗歌,唱唱家乡的曲子。惟有这样,随从们才能稍稍忘记当时的处境。


然而,王阳明却始终在想:“如果是圣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办法呢?”


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中夜大悟格物致

知之旨”,荒芜的龙场,给了哲学家心性的自由,成了王阳明“运思”的天堂。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

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

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

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

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

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

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

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

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

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验式学习的辩证思考
一代圣人王守仁的“心学”具体讲了什么?
王阳明书法欣赏:烙印二王风韵更趋自由挥洒 | 书法欣赏
王守仁—一个"三不朽"的历史人物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 “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