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图解读明中期青花瓷

 文 / 上海 高阿申

明中期,系指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三朝。明代青花瓷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朝代的“空白期”(亦称“黑暗期”)之后,至成化,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因此,明中期是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特征

1、成化期明成化朝历时23年,青花瓷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成化前期的青花瓷纹饰与造型受宣德窑影响颇大,亦即有很多成化瓷的纹饰与器形系模仿宣德朝,这已从近年来于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遗址同地层出土的器物中得到了证实(图1)。而一些呈色淡雅,器形小巧的青花碗、杯等,包括斗彩的天字罐、碗、盏等圆润轻巧之物,多数为成化后期作品。对于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2.8亿多港帀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人们可能还记忆犹新,发掘资料告诉我们,“所谓精巧细腻的成化风格,是在成化后期形成的”。这类瓷器大多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并成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经典之作(图2)。

(1)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碗 御窑厂遗址同地层出土

(2)明成化青花高士杯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成化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官窑青花,用小笔触。因而青花呈色浓艳,在青花纹饰的笔道上带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图3)。成化中、晚期时,因“苏青”料断绝,遂改用江西乐平县所产的青花钴料,俗称“平等青”,又称“陂塘青”。青色淡雅,蓝中闪灰,给人以柔和、透彻的感觉(图4)。此后,再也没有永乐、宣德“苏青”料的那种颜色深浅不均及出现蓝黑色结晶斑点的现象。平等青适合于人物纹及各种题材的绘作与渲染,从而增强了瓷器上的装饰效果。因而成化青花瓷上的人物纹多见,这不同于永乐、宣德青花瓷。

(3)明成化青花花鸟纹罐 作者藏

(4)明成化青花夔龙纹碗 清玩雅集20周年收藏展展品

成化以前,纹饰上有一支笔的绘画特点,致线条同图案轮廓内的青色常混为一体。成化时出现二支笔工艺,渲染层次多了,轮廓线分明了,与前朝有明显变化,此为时代特征之一。(参见图1、图4)

成化款:1. 均为六字二行款,没有四字款。2.款均为楷书,不见篆书款。成化青花楷书款有六字二行双圆圈和六字二行双方线款。还有从右到左六字一行横款和单一“天”字等写法,无论双圈还是双框线,款识一般都和款字靠得较近(参见图1、图2、图4),不像宣德的双圆圈与款字分隔较远、款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图6)。双框线往往显得不够工整,线条不够垂直,颜色浓淡不一。清代和民国的仿品没有这种特征。清朝康、雍时的仿款,跟原件差距很大。现代仿品中,真正把成化款写好、写逼真的,大体出现在10年前的景德镇高仿品上。3、字“古拙”“体肥”,采用藏锋的笔法。善用粗笔道,字体柔中见刚,圆润古拙。用10倍放大镜看,字体的青料色泽显得下沉,周围如浮雾欲盖。赝品则少见此现象。民窑青花有书“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两行与“大明年造”四字两行楷书款,以及“福”字铭。“福”字铭始于成化,时代性极强。而洪武、永乐之“福”字铭皆落于碗心(图7)。

(5)明正德青花仕女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6)明宣德青花吹箫凤纹碗底款

(7)明永乐青花牡丹纹碗 碗心铭“福”字?作者藏

2.弘治期弘治朝前后共历18年,其青花瓷全面继承了前朝风格,器形、青花料与成化时期几乎没有太大差别。特别是一些无款识的器物,很难加予区分,以致学术界有“成、弘不分”之说。其实,只要掌握要领,这两朝的器物还是可以、亦容易予以区别的,至少在主体纹的构图上,成化与弘治各有风貌,特征明显,甚至可以说一目了然。

弘治时期,所用青花料与成化时基本相同,仍然采用国产平等青钴料,色泽灰蓝,呈色有浅淡的,亦有浓艳的。

3.正德期正德朝历时16年,官窑的青花料早期多用江西乐平所产平等青,色泽较浅淡;民窑大多用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图5)。同平等青相比,石子青色泽稍显灰暗,但呈色稳定,亦有少部分器物发色深沉,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正德晚期改用“回青”料,色泽艳丽,蓝中泛微紫,与后朝嘉靖的青花相类。

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器物,由于青花色泽典雅多姿,在图案花纹上又以疏朗取胜,显得明快,故在明清青花瓷中享有盛誉。

就器形而言,“成化无大器”,是成化瓷在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尽管成化早期大多以宣德器为摹本,但所造之物胎体不厚,器形亦不大,传世品大多在33厘米大小以内,少见有宣德时的大器。而弘治朝偶见一些大件器。正德时,胎体多数较显厚重,这与前朝有明显区别,并生产有一些如梅瓶、出戟尊、葫芦瓶等造型凝重之大件器物。

明中期青花瓷纹饰及胎釉特征

1.成化瓷底部双边线近圈足的那根青花弦纹线(参见图3、图4),颜色比较深重,而上面一根弦纹线则显清淡(注:耿宝昌先生语)。

2.成、弘的罐或香炉的内口边沿,有时会加饰1~2道青花弦纹线(图8)。

(8)明成化青花人物鼓式炉作者藏

3.肩部与胫部(下腹近底的部分),出现青花变体莲瓣纹与简化莲瓣纹(图9)。通常情况下,这类辅助纹饰不是成化便是弘治的;而肩部与胫部出现青花方体莲瓣纹与简化莲瓣纹之纹样,不是弘治就属正德(参见图5)。

(9)明弘治青花折枝牡丹罐 作者藏

4.胫部常饰以螺丝靥形莲瓣纹,而盖面纹饰大多与肩或胫部之辅助纹饰相呼应。这类螺丝靥形莲瓣纹边饰,明景泰、天顺时出现,成化时盛行。

5.成化经常模仿宣德纹饰,故多见夔龙,还有香草龙(参见图4)。晚明此纹样明代少见,即便有亦粗俗不堪。至清康熙朝,又见形象细腻、生动的夔龙与香草龙之模仿(这与康雍乾三朝喜好模拟大明瓷器有关)。

6.肩部常常饰有一周青花连弧纹边饰,此连弧纹自成化起经常出现在明中期的罐与瓶等立件上,系成化至弘治的重要边饰(图10),时代性极强。

(10)明弘治青花团花纹蒜头瓶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藏

7.明代多见婴戏图。明中期,主体人物常见4~16人,背景大多数为田野景色(图11);明晚期或清代,背景多为庭院,童子一般二三人。

(11)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碗 作者藏

8.成化瓷上的人物纹占据画面的比例通常较大,所绘线条圆润。例如人物脸部呈鹅蛋形,衣服画成圆弧形,山石线条柔软无凹凸之感,有的若卵(参见图8)。此外,成化构图饱满,景致布局讲究匀称。弘治人物纹所占画面的比例通常较小,景致空旷、深远(图12)。正德时的人物纹画得有大亦有小,景致显得对称和布局平稳。

(12)明弘治青花人物楼阁纹盖罐 首都博物馆藏

9.成化喜以梵文(印度古代书面文字)做装饰题材,器物多为庙堂供器,书写的内容多属佛教经文、咒语之类。咒语的目的是消灾。正德惯以阿拉伯文做题材(图13),文字内容主要为吉祥语、箴言、《可兰经》经文及器物用途的说明。

(13)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番莲长盖盒 香港天民楼藏

10.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的十字杵纹,在成化时期极为流行。据《李朝实录》《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京师大建寺庙,宫中大兴法会,瓷器出现书写梵文、藏文以及与佛事等活动有关的题材,“这当与成化后期宪宗皇帝酷好佛教有关”。

11.成化官器釉内气泡细小、均匀、疏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鉴别时万万不可疏忽,以免误断或失之交臂。

12.器物的底足釉面同器身釉面色调经常不一致,底足釉面白,器身釉面色调为白中闪青。此特征始于成化,为前朝所不见。

13.明代的胎体洁白、细柔,釉质肥腴,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有些器物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但并非绝对,当综合器物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14.成化瓷器修胎规整,器身横接缝的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下塌)现象,碗、盘类等圈足较直、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涩底两种,以带釉者居多。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来得精细规矩,但质量大多上乘,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较好,绘画工整,这在明朝各代中最为突出,甚或超过晚明时期之官器。弘治民窑绘画有较多的为一笔涂抹法。正德民窑器胎体粗重,厚薄不均,横接缝的痕迹明显,碗的圈足较直、高。

15.明中期,民窑器的底部几乎多为涩胎,自嘉靖起,绝大多数为釉底。

16.明代民窑器物多见有类似竹丝般的刮胎痕,尤其在器内与涩底,系修坯时留下的。

此外,同清代瓷器相比较,总体而言,明代器物的釉汁更显肥腴、古拙,釉面不太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而涩胎上,尤其在胎釉相交的露胎边缘处,多见氧化铁红,有的色泽淡淡的,有的浓烈呈橘红色。此类火石红现象元明时期惯见,入清后则不多见,是为时代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阿申: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弘治瓷器——万彩丛中“鸡油黄”
瓷器收藏常识(37)明代弘治时期青花瓷颜色釉彩瓷详解
明代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
明中期瓷器之成化的延续弘治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