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秋功罪话科举 (上) | 吴道平文集

2021年夏,中国政府重拳打击教育培训机构,又对在校学生的教学内容、考试、作业做了进一步的限制。这一举动再一次引起大家对中国考试制度的关注,有些讨论甚至将当代的考试制度追溯到已经停止了116年的科举考试。
2021年底,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清华、北大应届毕业生中,百分之七十的就业意愿是公务员、国有企业系统,比例之高,出乎意料之外。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私人企业。2014年的一份统计显示,美国大学毕业生中认为联邦政府是“理想职业”(ideal career)的仅占5.7%,认为地方政府为理想职业的也只有4.8%,总共不超过10.5%(其中还不排除将两者都选为理想职业的部分。(NACE 2014))这和中国的情况对比,差别鲜明。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虽然科举制度被废除已经116年,科举制度造成的国民意识并没有与其一起消失。
问题是:为什么如此?
这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制的种种问题,包括科举制的起源、内容、功能、利弊以及对中国大一统专制政治、包括中国当代政治的影响。我对这个问题思考多年,有些想法趁这个时机写出来,以就教于读者。
由于篇幅较长,本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篇是科举制的简述。作者本人既非史学,也非社会学、文化学专业出身。因此在这一部分,作者没有丝毫新见,叙述的內容完全出自于史学界的研究;资料、数据都来自文献。下篇是对科举制的批判。作者的批判、评价与前贤、今人有不同之处。
限于篇幅,上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内容等等,叙述非常简略。读者如果有兴趣多了解一些,请阅读本文列出的参考资料;如果对这一制度比较熟悉,那么可以跳过这一部分,直接阅读下篇。另外,科举考试还有一种武举,主要以考生的武艺高低来选拔军官。武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及选拔文官的科考,对当代中国则毫无影响,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由于发生过个别读者自己承认没有读完我的文章、根据自己的想象就开始批判、结果批判者的观点与我原文观点一致的令人啼笑皆非前例,我首先把结论写下。如果读者对结论无兴趣,则不必再继续浪费时间读下去了。作者对科举的观点是:
1. 科举制的创立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也只有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下才能被创立、维持。
2. 科举制使得社会各阶层流动得以可能,因此比世袭制平等。但由于科考内容和形式上的严格限制禁锢了受过教育人士的思想,这种流动性并没有为中国社会带来活力。
3. 八股文是科考形式的标准化。使用这种标准化的动因, 一是为巩固国家意识形态,二是解决科考阅卷操作上的困难。
4. 科举制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无直接关系。
5. 科举制消弭了社会精英改革政治制度的欲望与动因,是维持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专制、皇权至上的最重要的工具。这是科举制最大的恶。这个恶 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中2.关于科举制与社会各阶层流动问题,前人多有阐述。作者只是指出了这种流动性最终没有使社会活力增强的原因。
或许要问:为什么对一个与自己学术训练无关的题目,有这样的兴趣?
因为, 我认为科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实在太大,几乎可以说铸就了中国千年以来知识人的性格,而这一制度的功能和内在逻辑至今不衰! 作者的结论是,科举制是维持、巩固大一统专制的最重要的工具。这一结论与某些前人的结论或许相去不远。但是,作者的论证、所根据的理由却与前人不同。

一. 为什么要有科举?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中国古代国家官吏的来源说起。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较为可信的历史,西周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封建制。封建社会阶级分明。国家管理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级负责,官吏依照血缘世袭或在贵族阶级中选拔。当时辅佐周天子的大臣只能是世袭的、周武王时代周公、召公等贵族的后代。而辅佐诸侯的大臣,也只能是世袭的卿、大夫。平民百姓与政治、与国家管理完全无关。这种制度,史称“世卿制”。
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难以维持。原因是,周天子与诸侯、诸侯和卿大夫之间有了严重的冲突。诸侯力量壮大,使得周天子有名无权,成了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在各诸侯国,世袭的卿大夫拥有军队、土地、人口,对诸侯形成巨大的威胁。诸侯被卿大夫所杀的事情,屡屡出现(当时的大国齐国,在公元前553-481年之间的五位国君,有四位是被世卿贵族势力所杀。(赵 2020,p.88) )诸侯只能以压制甚至消灭卿大夫贵族来避免失去权力。为压制贵族阶级,诸侯开始根据军功而不是血统来提拔将领、官吏,引入其他国家的人才,即所谓“客卿”。
秦统一中国之后,官吏世袭作为一种制度,名义上已经结束,但事实上官吏,尤其是中央官吏,基本还只在豪门贵胄中选拔。这一制度造成豪门贵胄把持政权,威胁到皇权,是帝王不愿意见到的。刘彻(汉武帝)统治时期(141-87 BC),专制大一统国家形态已经成熟, 但帝王仍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既然不愿意官吏全部出自豪门贵族,国家管理人才来自何处?
首先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推荐所谓“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被推举的人经过考察,充当官吏。
然而,这一制度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地方官吏的良知与眼光,拿不出一种客观标准。这当然是靠不住的。这个制度实行不久,就因为地方官员徇私舞弊,所荐不实而千疮百孔。到东汉刘宏(汉灵帝)统治时期(168-189 AD),民间流传歌谣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豪门出身的将领胆怯如鸡,不能打仗,察举上来的秀才、孝廉名不副实,都成为笑料。
这还仅仅是制度的效能问题。两汉时代,贵族豪门和皇权之间势力消长,互相博弈,冲突不断。贵族集团废、立皇帝,皇帝将豪门贵族灭族的事情,屡次发生。“察举制”不能通过选拔官吏来削弱世家贵族的势力,显然没有实现皇权创立这个制度的初衷。
到曹丕(魏文帝)统治时期(187-226 AD),则开始由中央指定特定官员,称“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 执行如当今“组织部”的功能。这种制度将民间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九品),然后根据评定的高低来选拔国家官吏。这就是所谓“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从一开始就和原有的目的冲突:魏晋时代,世家豪门还是势力强大,经常影响中正官的考核,后来干脆按门第出身选出自己人。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了豪门大族内部的自我繁殖。这和皇权希望消除世袭来集中权力的意图矛盾。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对皇权的威胁非常大,皇权与豪门冲突的流血冲突,比两汉有过之而无不及。“九品中正制”事实上是加强了贵族的力量而削弱了皇权。这当然是皇权绝不允许的。
到了隋代,专制的皇权终于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选拔国家官吏的方法,这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
因此,科举创立、延续的原因有两个:防止豪门大族把持政权,威胁皇权;选拔国家官员。从汉初到隋代,皇权通过试错找到了科举制这一道路,用了八百年左右!

二. 科举的起源和发展
凡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大致了解科举的内容(主要是明清两代科举内容),但多数不了解其确切的起源、发展、考试内容的演变。下文简要说明一下非专业人员不大了解的方面。
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起源于隋代。 作为科举制最重要门类的“进士科”, 则出现与杨广(隋炀帝 )统治时期(604-618 AD),也有认为出现于李渊(唐高祖)统治时期(618-626 AD)。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则完善了科举制,包括确定考试的门类、内容、时间、地点、考生来源、主持考试的机构、中试者的任官途径,等等。五代时期,承袭唐制,无大变化。(李1995, p.105-109)
宋代对唐朝的科举制作了改革,将殿试(即在皇帝面前考试)列为制度。在阅卷方面,开始实行糊名(将考生的姓名覆盖起来),弥封(考卷在考试完毕、阅卷开始前封好)、誊录(为防止阅卷时从笔迹认出考生,所有考卷在阅卷前由专人重新抄写)、锁院(封闭考场)等制度。(李1995, p.132-152)这些制度延续到科举结束,某些一直延续到当代,如糊名、弥封、封院,一直到今日高考,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实行。
元代一度取消科举制,到1313年恢复。(李1995, p.227)
明代朱元璋曾一度停止科举,恢复察举制。不久又恢复了科举。明代由地方长官主持府试,及格者可以参加院试。院试由学政(主持一省教育的官员)主持,合格者为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由各省主要官员主持,后来逐步由北京派出官员主持。中试者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在北京由礼部主持举行,中试者为贡士。贡士则由皇帝在皇宫内举行殿试,中试者为进士。(李1995, p. 250 ff)
明代最重要的改革是确定了科举考试主要部分的内容和形式,即考《四书》经义,格式为“八股文”。
清承明制,延续了基本制度一直到1905年科举被取消。(李1995, p. 267ff)
除了中国之外,朝鲜、越南、日本都曾引入过科举制,其中日本实行时间比较短。越南是最后结束科考的国家,一直到1919年才停止,比中国晚14年。

三.科举考试的门类和内容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其考试的内容各个时代有变化,到明代才定型。这部分内容太多,太繁杂,只能大致简述一下。
科举考试门类,唐朝最多,包括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十多科。从门类的名称可以看出,当时还比较重视实用技艺。后来考试科目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见实用技艺。到了明代,就只剩下进士一科。明、清的进士科,集中考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握程度、写作技巧和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对策,已经完全政治化。
考试次数与地点,隋唐每年一次,元开始三年一次。考试地点隋、唐、宋在首都,明清乡试以下在各地,会试、殿试在北京。
考试资格:除了罪犯、还俗僧道,以及艇蜑(广东等地以船为家的渔民)、奴婢、皂隸(衙门里的差役)、優伶、娼妓等人的後裔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外,所有男性都具备参加考试的资格。唐、宋都曾禁止过商人及其后代参加科举考试,但执行不严格。
考试内容:唐朝科考内容比较多,包括墨义(笔试经书的意义)、口试、贴经(相当于经书内容的“填空”)、策问(解答有关经书或时政的问题)、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到明代不再考诗赋。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到了明代,科考只考八股文。其实,明代的乡试、会试要考《四书》、《五经》义,格式是八股文,也要考策论和实用文字,如判(法律判决文书)、诏(官方命令或告示)、诰(告诫、告知、勉励的文书)、表(向帝王报告)、经史等。只是后者不受重视。如果《四书》、《五经》义考差了,后面文字作得再好,也没有中试的机会。唐和清还要加上一首诗(试帖诗)。

参考文献:
李新达(1995), 《中国科举制度史》,文津出版社,台北
林白,朱梅苏(2017), 《中国科举史话》,昌明文化有限公司,桃园
赵鼎新 (2020),《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红旗 译 (按:中译本没有原书的版权信息。根据作者的序和中译本的内容,应该是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
by Dingxi Zha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一书的提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孝道[207]-百善孝为先,明代科举发展对孝道行为的促进更上一层楼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解读中国历史上的状元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