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起之死(完)


 

说好一同纵横天下,但为何就此消失不见?——题记

 

 

 

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悼王卒,吴起返回郢都,伏在悼亡尸体上痛哭流涕,被乱箭射死,死后车裂分尸。

 

所谓“商鞅立法而支解,吴起刻削而车裂”(《淮南子》),世间之事,就是这么吊诡。当然了,李光耀之所以敢大言不惭:“别人总说我设立某些法律是为了打击政敌,但同样的法律也同样适用在我身上。”是因为他是皇上,所以最终“从来没有人起诉过我”。皇上不需要靠山,他们本身就是靠山。但世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那年,吴起带着失落与无奈,离开了魏国,来到了楚国。这是他第三次流亡了。

 

对于吴起这个人,史料的记叙,反差极大,即便是在《史记·吴起列传》当中,前后之间,也简直判若两人。或许,吴起本身就是多面且矛盾的;或许,只是因为其一生得罪太广,故意黑他罢了。

 

善于用兵,主导改革,三易其主,下场凄惨。除去这些明确的事实,而对于吴起这个人本身,却是早已模糊不清了。

 

说他是个武夫?他曾经师从孔子高徒曽参之子曾申,受左丘明亲传《左传》,著有《吴子》传世。

 

鲁国人说他猜忌残忍、杀妻求荣。李悝说他贪而好色、用兵一流。魏文王认为他廉洁公正、深得人心。楚悼王对他信任有加、锐意改革。《吴子》当中则是儒雅崇礼、文韬武略。

 

说他位高权重?在卫国受人嘲笑,杀了人逃亡鲁国;为鲁国战胜齐国,却被人排挤,投奔魏国;在魏国励精图治,又被阴谋算计,出走楚国;为楚国南征北战改革兴国,最终乱箭射死。

 

吴起谋兵谋国,却终究谋不好这一生。身后评价众说纷纭,却难辨真假。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史记》中记叙吴起早年经历时,用了“鲁人或恶吴起曰”作为开头。所以意思鲁国有人是这样黑吴起的,也就是不保证其客观真实性。鲁国有些人对于吴起的描述,像极了千年之后的一部奇书——巴金先生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我们假设鲁人没有捏造事实,那么刨去主观色彩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吴起最早的经历。

 

吴起,卫国人,家境不错,自认为比较有才干,到处云游谋求重用,但不遂人愿,家财也因此而败光了。乡里人都便以此讥笑他。在某一天,终于爆发,吴起一个一个连杀了三十多个嘲笑污蔑他的人,告别了母亲,开始了流亡生涯。临别前,吴起对母亲说,“我将来要没当上卿相,我永远也不会回来。”就这样,吴起与家乡诀别,拜师于曽申门下。即便是后来得知母亲去世,吴起也没有回去。曾申也因此觉得吴起“不孝”,而断绝了师生关系。被儒家逐出师门,吴起便以兵家投奔鲁国国君。恰逢齐国进犯鲁国,国君打算重用吴起,但是担心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心存芥蒂。吴起得知后,二话不说,把妻子杀了,率军攻齐,大胜。但由于鲁国作为一个小国,战胜齐国显得太拽,要被其他国家找茬,而且吴起是卫国的逃犯,重用则得罪卫国。于是吴起最终还是离开了鲁国。

 

除却其他,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位凄凉的母亲,其次是一位对故乡充满了仇恨,急切渴望成功到病态的青年才俊,以及一位不幸的妻子。

 

姑且我们就把这些当事实吧。杀妻求将这件事,也被司马迁所采信。在家乡所经历的事,成为了折磨其一生的包袱;而在鲁国的经历,似乎成为了暗示其结局的伏笔。

 

吴起的一生,就是一部战国红与黑。

 

吴起到了魏国,受到魏文王重用,连下强秦五城。之后,又“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吴子·图国》)。

 

而有趣的是,吴起面见魏文侯的时候,穿的却是儒服,讲的是礼义仁德。所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吴起对于战争的认识,不仅限于战术战略,而是有着政治上的高度。

 

吴起、李悝、西门豹。。。。。。魏文侯时期的魏国,真可谓是繁星璀璨。

 

当时的魏国,也处在李悝变法当中,这对吴起的影响也非常大。吴起在当时的魏国便确立了“武卒制”。通俗的说,就是把原本的义务募兵制,改为了职业常备军制,保持了一支少而精的“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荀子·议兵篇》

 

魏武卒按照标准严格选拔,必须体格强健,能全副武装越野行军。而选中之后的待遇,也是比较优厚。

 

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严明的赏罚机制,抚恤烈士家属。

 

如此三年,“兼车五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以此而“威震天下”。

 

魏武侯即位之后,吴起劝谏其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得到武侯肯定。但是后来吴起被魏国国相公叔设计排挤,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虽然此时的吴起依旧是落魄无奈,但是他却已经有了最宝贵的财富:阅历与经验。

 

《吴子》当中对于各国的特征与弱点,已经分析的非常透彻。而在魏国期间的经历与实践,尤其是参与变法,更是得到了重要的收获。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愤而离乡的叛逆青年,或者说,这些年,他内心中,一直都是那个叛逆的青年。

 

楚悼王的赏识,给了吴起施展拳脚的空间。

 

楚国是个大国,但是也积弊已久。《吴子》中分析楚军,便是:“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

 

楚国由于地广,采取了类似周王朝分封制的封君制,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像周王朝那样,各地尾大不掉,国家看似壮大,但都是虚胖。而日益壮大的封君们,却对楚国的最高权力,有了更多的窥伺。楚悼王之父楚声王,便是在郢都内,为“盗”所杀。楚国的治安那么糟糕么?而事实的真相,想必也是“你懂的”。

 

官僚机构臃肿,权贵寄生于国家,处处敲骨吸髓,人人醉生梦死。

 

吴起开始了他在政治上对官僚与权贵的征伐。此时的吴起,已经是楚国的令尹(宰相),当年与母亲的“卿相之约”,也终于实现了。

 

庞大的官僚与权贵,把持着楚国的政治,阻碍着楚国的发展,压迫着楚国的经济。吴起这个儒家出生的兵家,开始做起了法家的事。机构精简,削减人员开支,以增加军费。对于各地封君,国家只供养三代,三代之后取消爵禄,以供养有功将士。将贵族迁徙至边疆垦荒,限制了贵族干政能力。

 

严苛的法令,如同一剂猛药,在快速治疗楚国败象之时,也带来了权贵集团大老虎们的剧痛。一个从魏国来的卫国人,企图凭一己之力来撼动楚国权贵。只有尽可能快的打压削减贵族阶级,楚国才有希望。而同样的,“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一个“尽”字,令人不寒而栗。

 

那又如何?虽千万人吾往矣!

 

吴起变法成效初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而这样,使得“诸侯患楚之强”,吴起再次得罪于天下。可他是吴起,感到恐惧的,从来不该是他,永远都是他的对手。

 

但是,在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从郢都传来了悼王死去的噩耗。故事终于讲到了开头的那一幕。吴起手腕再高明,但他终究是个异国之人,在楚国就犹如水中浮萍,为无根之草。悼王一死,得罪遍国内外的吴起,该何去何从呢?

 

吴起的一生,都背负着当年的阴影。而最终也是在楚国,他最终成为了卿相。悼亡虽死,但改革之事未竟,权贵没有完全打压,怎能半途而废辜负先王?但也正是悼王已死,吴起失去靠山,又如何凭空借力,去铲除剩下虎视眈眈的权贵,彻底阻止原来贵族们的反扑?

 

在南平百越的前线,吴起毅然回到了郢都,来到了楚悼王的葬礼上。当初,楚声王堂堂一位国君,尚且死于“盗贼”,吴起一人,回到郢都,就是赴死。

 

士为知己者死。吴起的一生就是在追求一个肯定。从在卫国之时,他就迫切的想要一个肯定。但是命运却对他如此吝啬,即便自己做得再好,不论怎么死命的追逐,从没有卿相之位,甚至最终只得到一次次的流亡。

 

这次我不走了,我要回到那里,回到我面见悼王的地方,去完成最后一件事。

 

吴起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失声痛哭,为悼王,也为自己。这一回我不再选择离开,我永远的留在这里。而早已按捺不住的权贵们把吴起乱箭射死在了悼王身上。利箭穿过吴起的身体,也深深刺进了悼王的尸体里。

 

“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吕氏春秋·贵卒》

 

伤害先王尸体,是死罪,诛三族。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吴起最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为楚国的变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虽然死后,尸体被车裂,但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

 

“弃礼贪利曰暴。。。。。。暴必以诈服。”——《吴子·图国》

 

这是吴起一生最后的谋略,一个完美的落幕。

 

“吴起之智,可谓捷矣。”

 

太史公感叹:“吴起向魏武侯讲为政在德不在险,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由儒家变法家转换,也许有当初李悝变法的影响,也许有魏楚两国的不同国情。但是吴起最后选择死在了楚国,难道不是为了悼王么?

 

楚悼王,“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逸周书·谥法解》)。以此看来,楚王应当是“中年早夭”比较合适。

 

对于吴起而言,也就是:说好一同纵横天下,但为何就此消失不见?

 

为了在迷茫困顿中的那一次绝对信任,许下一生戎马,伴君至死方休。

 

陈宏明 2015.3.20

 

 

================

 

后记

 

关于吴起当初在魏国如何被魏相公叔设计排挤出魏国,正文里没说,在此作为番外或是彩蛋来说一说。

 

公叔痤娶了魏武侯女儿为妻,又接任了魏国的国相。公叔的前任,田文与吴起相比,还算是可以一较高下。吴起对于田文,也算是心服口服。但是公叔显然不如田文,那么吴起就是个难处理的不安定因素。

 

而吴起劳苦功高,能力又强,足智多谋,根基深厚,又受到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王的赏识,想要扳倒,谈何容易。

 

公叔痤的仆人便出了个主意,公叔便依计行事。

 

公叔痤面见魏武侯,说,吴起功劳那么大,但是魏国国家小,又临接强秦,环境不好,我总担心大王留不住吴起,吴起本人肯定也有跳槽的打算。

 

魏武侯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便问:“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个不难。大王到时候就把公主嫁给他。如果他打算在魏国长久留下来,一定会接受,如果他有离开的打算,自然是不乐意接受的了。这样就可以试探出吴起的意思。”

 

魏武侯欣然应允。

 

公叔痤这边从魏武侯那里回来,那边就宴请吴起。席间,公叔故意让同样身为公主的妻子对着自己撒泼耍横,刁蛮无礼。吴起见了,心生惧意。

 

等到魏武侯向吴起提出,要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的时候,吴起想起在公叔家的一幕,当然不能直言魏公主刁蛮,只能婉拒了。

 

而武侯似乎也觉得明白了什么,于是便不再信任重用吴起。而吴起也觉得似乎是得罪了武侯。之所以留在了魏国,无非是有先王与今上的信任。但如今什么都没有了,于是最终还是默默离开了魏国。

 

《史记》当中,魏国的事情就记载到了这里,但是在《吕氏春秋》之中,意外发现还有一段。

 

吴起在魏国时曾经长期主政西河郡。而所谓西河郡,原本是秦国版图,正是吴起为魏国打下来的,而作为虎狼之国的强秦,竟一直不敢东向。

 

吴起决定动身离开魏国之前,依旧在西河。王错像魏武侯进献谗言,使得武侯决定召回吴起。

 

吴起只能离开西河,返回魏都安邑。路过岸门时,吴起让车夫停车,默默地回望着远方的西河郡,不知不觉眼泪成行。

 

大丈夫怎会轻言落泪,何况是吴起这样的人。车夫见此,问道:“我看您是个即便是失去天下也不会在意的人,为何今日离开西河却如此难过?”

 

吴起擦去眼泪,默默的说了句:“你不懂。。。。。。”

 

今日魏王把我召回去,彻底表明不再信任我了。一切都结束了。西河郡是我用鲜血为魏国凝铸的强国纪念碑。是我攻下这里,是我建设这里,我如今离去,谁可敌秦国卷土重来?失掉西河,魏国的辉煌也将不再,沃土的鲜血,也终究也是白流。

 

一切都白费了知道吗?我吴起这十几年来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知道吗?

 

之后不久,吴起离开了魏国。再后来,西河郡果然被秦国重新占据,秦国再次强大,魏国却难以再次与之抗衡。当年吴起率五万魏武卒,破强秦五十万众,也只能永远的留在史书中,慢慢的积满尘埃。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 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 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 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

 

身为秦相的吕不韦,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呢?

 

还有点耐人寻味的事实。

 

吴起离开魏国到了楚国,开始变法,楚国再次强盛,后来和赵国一起战胜了魏国。不知道吴起是什么心情,是否会想起当初离开西河时,落下的眼泪。

 

梁惠王(既魏惠王,魏武王之子)八年(公元前362年),此时吴起已经死去十多年了,依旧是魏相的公叔痤率军打了一次胜仗。魏王高兴至极,亲自接风迎接,要赏赐公叔痤“田百万禄之”。公叔痤推辞了。他说,这是手底下将士以及当年吴起的功劳。

 

魏王因此便赏赐了有功的大将二人,一人赏田十万,并找到吴起的后人,赏田二十万。然后,魏王感叹,公叔痤真他妈不愧是个长者啊!既帮寡人打胜仗,还不忘贤者之后,又不贪冒他人功劳。于是再加四十万,加上原来的一百万,总共赏了公叔痤田亩一百四十万。(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

 

有功将领十万,吴起后人二十万,公叔痤一百四十万。几十年过去了,老油条还是那根老油条。

 

次年,也就是梁惠王九年,公叔老油条病重,梁惠王就去探望,问,你死了,社稷怎么办?老油条回答:“我有个侍从,叫公孙鞅,希望大王重用,不能重用,一定要杀掉,千万不要把这个人放走。”梁惠王觉得公叔痤已经糊涂了,并没有重视公孙鞅。但是老油条才没有糊涂,因为公孙鞅的确有才干,公叔痤怕他威胁自己地位,所以直到快死了,才向梁惠王推荐这个人。

 

后来,梁惠王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重用公孙鞅,但同样的,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杀掉公孙鞅。后来,公孙鞅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后来,这个公孙鞅率军在河西之战(也就是秦国从魏国夺回了吴起当年打下的西河郡)中立下功劳,被封在了商,史称商鞅。

 

而魏国,昔日的繁盛霸业早已不可挽回,在齐秦的两面夹击之下,只能疲于奔命苟延残喘。而魏国的衰落,也为秦国出关东征扫平了障碍。

 

魏国曾经拥有吴起、商鞅、李悝、西门豹、庞涓、孙膑。。。。。。昔日的战国首雄,最终也只能如将死之人般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而历史,正等待着一位千古一帝的出现。

 

========

 

 

关于《吴子》,据记载,全书共四十八篇,但今存六篇,历来一直有人质疑该书为后人伪作。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因为书中的那句“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自夸也不带这么大口气的。不过后来想到《史记》当中,他与田文争论功劳高下,似乎觉得吴起也许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不过不论《吴子》是否为吴起所作,但是其成书年代的确比较早,而且内容个人看来也较为可靠。

 

最后,关于吴起之死,曾经触动我很久,也早就在我的写作计划当中,但迟迟未能动笔,如今也算是最终完成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将吴起:付出不等于回报,拒绝婚姻的背后却是坎坷的人生
吴起 吴子兵法
战国名将吴起的悲剧
周记一07良将吴起的悲剧人生
战国时期的吴起文韬武略战无不胜,为什么没被列入战国四大战将?
一代军神吴起:一生76战64胜12平,临死前拉上70余家仇敌垫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