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恶风、畏风、畏寒
1.恶风
读wùfēng。指病人遇风觉冷,避风则缓解之症。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恶风、恶寒,都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热病症状。其中,恶风者称中风,恶寒者称伤寒。就是说,患者在具备了“太阳病,头项强痛”的主要症状之后,以恶风为主的是中风,以恶寒为主的是伤寒,医者是不能混淆的。益生路专家指出中风要用“桂枝汤主之”,伤寒要用“麻黄汤主之”。
外感内伤俱可见恶风之证。风寒之邪伤于肌表,腠理开阖失司,故见恶风恶寒,而恶风轻于恶寒。无汗而恶风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为中风,治当解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宜先解其表。发汗多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以发汗多,汗漏不止则亡阳而表不固,故见恶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指出不论是“恶风”还是“恶寒”,都不过是发烧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症因在于发烧,应辨证施治。治以桂枝加附子温经固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


2.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3.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
《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中恶风者,阳受之。”高士宗注:“恶风,厉风也。”《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恶风与畏风的区别(中医)

从身体整体来说,体现出来的都是吹风不舒服。
体表受邪,卫气不固,或体表阳气不足,故吹风不适。
恶:厌恶 讨厌 也就是讨厌吹风
畏旦哗测狙爻缴诧斜超铆:畏惧 害怕 也就是害怕吹风

按中医的区分:
恶风,中风,吹了有不适,属表邪。
畏风,阳虚,吹了很不适,属表虚。恶风与畏风的区别(中医): 从身体整体来说,体现出来的都是吹风不舒服。 体表受邪,卫气不固,或体表阳气不足,故吹风不适。 恶:厌...

 恶风是指的当风则恶,无风则缓。也就是怕风,如果避开风就好多了。恶风当与恶寒想区别,恶寒与恶风症状差不...

畏风一症其病位当辨表里。患者畏风,手足不冷,肌肤是温的。标志着不是里阳虚、真阳虚衰不达四末之证,更谈不上少阴证之四逆、当归四逆等之法。患者除畏风一症外,也就伴随汗出,遇风流清涕等等症状,表明其病位不再里而在表。就是卫阳虚衰所致。

  畏风(寒)与恶风(寒)当加以区别。恶风(寒)加衣被不解,是表证,常伴有发热,伤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即是此意;畏风(寒)加衣被得解,是卫阳虚。“畏”“恶”一字之差,决定着辨证。

     畏风俗称就是怕冷,单纯畏风乃阳虚所致,确切的说就是卫阳虚。卫阳亦称卫气,行于脉外,内而脏腑,外达皮毛,薰肤充身泽毛实肌凑等,起到卫外门户作用。《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卫气是存在于人体的一种保护层性质的东东,白天行于体表,夜间行于体内,具有保护身体抵御外来治病因素的作用,相当于西医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卫阳虚不是肾虚,但两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中医上两者都是保护人体的
            阳虚体质,也是阳气不足,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卫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阳虚体质宜吃性属温热的食物,宜吃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品,宜温补忌清补,宜食热量较高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忌吃各种冷饮,忌吃各种生冷瓜果。“阳虚体质”又称为“虚寒体质”。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有孤独感。体格检查:手足不温,腰腹部冷,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黑,舌淡白,舌体胖嫩,脉搏沉弱无力。阳虚体质的血压偏低,免疫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性激素水平下降。寒性体质最禁忌食寒凉性食物,如萝卜、白菜、空心菜、豆腐、冬瓜、丝瓜、苦瓜、柿子、水梨、番茄、西瓜..等瓜类水果。冰品、饮料也是大忌。


五脏也有阳虚时 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肝阳虚。兼见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抑郁。 脾阳虚。兼见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吞酸。 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白沫。

畏寒


          畏寒多是身体受到外在寒邪侵袭,或自身阳虚阴盛或机体机能失调所造成。人体在失调情况,邪气易于入室,素体阴盛所以畏寒的病征显而易见,历代医书多有论述。《素问.通平虚论》曰:“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容易寒邪入侵人体,久之反客为主,便产生内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证并治》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俱虚三类因,治则重在温补脾肾,又提出扶正祛邪,祛邪(瘀)生新等治则。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人体虚劳中的重要性,重在温补脾肾。畏寒虚劳涉及的面、内容、范围很广,以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脏腑气血病证多见。凡属多科慢性虚损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多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主要表现,亦属阳亏畏寒范畴。很多消耗性、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损的临床表现均可能出现畏寒怕冷为主证的疾病。

        人见寒冷则感觉身体发凉,但多穿衣或在室内则不感觉冷,平素较正常人怕冷者即畏寒,是阳虚表现。


恶寒 即怕冷、畏寒之意。

     恶寒的症状,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外感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阳虚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患者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溺赤、脉多滑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畏恶风寒
第68 讲 辨霍乱病证并治
恶寒发热
秦伯未治疗恶寒及恶寒颤栗
疑难杂症高手李翰卿语录220则病机挈要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 6.7.8. 讲(提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