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岁遗书的呼喊

昨天,我生平第一次读到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的遗书。才进入青春期,比女儿才大一岁的梓豪,用稚嫩的笔迹写下这些文字后,从十一楼跃下。两日后,他的母亲也随他而去,用了同样惨烈的方式。新闻说,悲剧都是因为要手机父亲没有给。事情真是这样吗?


读完遗书,我忍不住和女儿讨论,因为在我看来,说很幸福、谈感谢,这真的太不像遗书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这一生从没有给你们争过光,有时还老招你们生气,希望你们不要记恨我,我只想说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很幸福!我要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

女儿却说,“这是一份很正常的遗书呀!”我一怔,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他自卑呀。那些总说‘是你不好、他不好’的人觉得自己好,才不会自杀呢! 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今早的阳光格外明媚。朗润园后湖边,鸭子妈妈带着小鸭子欢欢喜喜地下水,未名湖旁的鸟鸣、漫步的猫咪都在说,世界如此静好。可是女儿说的“自卑”二字却总在脑海中,让我不能不想到--梓豪再也见不到这世界了,他悲痛的母亲再也见不到了。留下要背负被世人指责不给孩子手机导致两条生命消失的父亲。如何能让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为梓豪写点什么。


循着女儿说的“自卑”这个思路,事情的脉络清晰起来:手机只是诱因。最根本的原因,只怕是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如果自己是无用的,那么还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吗?忽然想起前一阵一位同学对我讲起,母亲说自己是“废物”时的泪流满面。如果大家以为是天之骄子的北大学生,不少也被父母称为“废物”、说成无用,不少人生活中如果不足够卓越就不配活着的恐惧里,那么有多少人,从小到大要面临那心灵不断的拷问:“你除了…还能干什么?你配吗?”这个问题,就是千千万万的家长,都需要面对和深思的了。


梓豪说,“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这个体贴人的孩子,无法回答心灵的拷问选择离世之前,还要声明,错不在别人,都是自己不好。当孩子的心灵如此被拷问的时候,作为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全社会,我们为他们预备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如果对这类问题毫无察觉,可以预见的是我们会大规模培养出以下三种人。第一种人是面对心灵拷问的痛苦转而攻击自己,抑郁、自残自杀会越来越多。第二种人是将这种痛苦,通过攻击别人转嫁出去,通常是转嫁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者动物身上。工作中,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就承受了父母转嫁的痛苦。第三种人选择不去面对这些痛苦的问题,转而将注意力分散到那些可以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看得见的东西上,比如更多的金钱、权力和名声。


近年频繁出现的小学中学孩子自杀的事件,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如果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做无休无止的作业、周末要上无休无止的课外班,七天没有任何一天的休息,如果小学结束了中学还是这样,如果放眼看去,自己的父母其他的成年人,成天为着房子工作忙碌愁苦,如果人生就是这么辛苦,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到底呢?面对孩子们清亮的眸子,我们不能不思考,如何可以为他们有活力地活下去,有更恰当和充分的预备。零零碎碎的,我想到以下几点。


首先,给孩子更多的玩耍和留白时间。我觉得,冰心为北大附小题字“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比较好地刻画了这个阶段孩子该做的事。“学”和“玩”,原本就该是一体两面的。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痛快地游玩”变得越来越奢侈。在Wired to Create这部探索创造性的大脑如何工作的书中,作者指出,对于各种体验持开放态度,渴求探索的能力可能是“预测创造性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玩各种各样的东西,为孩子提供了持开放态度面对各种体验的机会。一堆沙子、一些牙签,在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那里,都可以变成带来无穷乐趣的物件。如果小时候有寓学于玩的能力,书中介绍,长大才有将工作和玩耍相结合、有长期内在的动力来享受工作的能力。


其次,发现孩子的擅长,让孩子至少有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或者才艺有循序渐进的机会。《让孩子自信过一生》这本书,在讲述如何为孩子可以自信面对各种挑战时特别指出,年幼的孩子需要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运动,以便发现他们所擅长的。一旦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发现他们更擅长的运动或者活动,那么就要投入资源帮助他们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循序渐进,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乐趣。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孩子可以有一些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二来,习得一项才艺、操练一项运动的过程中,孩子就得学着面对挫折。至今我都记得女儿第一次打羽毛球时,几次接不住,就气得摔了拍子大哭。但在各种尝试中,我们发现攀岩是她爱的运动之后,就让她规律学习攀岩。每次上完课,她会告诉我,哪些线路尝试了没过;哪些线路试了很久,终于成功征服了。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自己多了一份耐心,对挫折变得皮实。第三,当孩子在其他方面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可以回到自己热爱的运动或者才艺项目中放松并相信,自己并非一无所能。


第三,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需要管理自己的言语。很多父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说自己的孩子哪里不够好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沮丧,对着孩子来表达。不是说不能指出孩子的错失,而是需要练习用柔和的言语,多倾听多沟通,指出错失的同时也要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第四,不将孩子当做生命的根本寄托。从海淀区委的通报看,梓豪的父母分别是政法大学的司机和食堂检验员。这是两份平凡的工作、父母的教育程度没有特别高。他们恐怕将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这一点,从名字可以看出来,因为梓是名贵的树木;豪大抵是指豪杰、令人引以为豪。如同千百万中国家庭的父母,他们盼望自己的孩子杰出、成为他们的骄傲。事实上,这或许是他们活下去的最根本的盼望,至少,对于梓豪的母亲是这样的。孩子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被拿去了,死亡成了唯一的路。也许大多数家庭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当那些不幸福的父亲母亲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年幼的身体承担的重压,成年人真的体味到吗?


更进一步,身教重于言传,对父母来说,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可能就是给孩子的极大的帮助。孩子需要对生活有热情、对未来有盼望、遇到困难不气馁、少说怨言的父母。如果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目前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是有价值的,因为父母也遇到困难,可是他们的人生还是很精彩,那么他们的态度可以不同。


我自己的父母就将这份最好的礼物送给了我。父亲有个作家梦。可是因为文革他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只在苏北农村的一个农具厂做了一个木模工。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能省则省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家中有很多他的笔记他的卡片。一直尝试通过函授或者其他方式上大学。终于,走过贫困、疾病,父亲获得了上人大大专的机会,最终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今的他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见到我,常常津津乐道于他们如何通过报道、协调和努力,让一些买到假化肥的农药得到相应赔偿、在危房的幼儿园得到妥善安排。他的作家梦并没有放弃,说要等到完全退休之后再捡起呢。


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如今越来越被焦虑占据。明知道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玩耍、需要留白、需要在无所事事中让创造力想象力有生长的空间,但是自己在生活中的无力感和不自信,让我们一步一步让步,将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将大把时光交到培训机构。父母们的无奈与焦虑,为的就是所谓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梓豪和他母亲的离开该提醒我们,如果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是拔苗助长式的竞赛,也许收获了名次却剥夺了孩子生命的真实的活力,那么跑得最快的,也许离抑郁、自残更近呢!


当然,要减轻父母的焦虑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的努力。特别是,要根本上减轻焦虑,还是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各个层级优质教育的可得性。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说,美国在人均GDP约8000美元时已经超过了5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40%。千方百计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是应有之义。但教育终究不只是大楼和师资,欣赏、爱、倾听、陪伴和人格塑造,任何时候都需要,并且今天就可以做起。梓豪,愿你的遗书可以唤醒更多的人。愿你和妈妈在天堂安息。


--燕子于朗润园,2017年5月23日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sRd5YOYDp5AyLIhBnRXE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完美”养育,会让孩子太累(话外篇之07)
世界名人家训经典
母亲一句话女儿激动自杀:多少优秀的孩子,毁在了父母的差评里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23、24、25、26
唐国强女儿唐莉:母亲悲惨离世后,她的“报复”让父亲有苦难言
“再见,亲爱的”,伤心欲绝的父亲给被她妈妈杀害的女儿最后的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