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癌症筛查:要防止过度诊断
  筛查对癌症的早发现很重要。记者乔军伟摄

癌症发现越早死亡率越低 但也要防止个别原本未发病的癌症被检出后使患者受到额外治疗之苦

  医学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徐瑞华教授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华章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与肿瘤筛查科科长林国桢

  本报讯(记者伍仞、任珊珊 通讯员黄金娟)本月15日~22日是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广州最新癌症监测数据显示,0~74岁的广州人,有22%的几率患上癌症。癌症已和每人息息相关,今年的宣传周中专家特别强调癌症筛查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在广州发病率迅速上升的大肠癌,筛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及时处理,“很值得做”,但癌症筛查也要提防“过度诊断”。

  关于癌症筛查也存有许多疑问:有的人本身好好的,一参加癌症筛查就“出事”,这是为什么?没有任何症状,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癌症筛查项目?筛查是否越高级的设备和检测方法就越好?专家一一解答。

  趋势:肿瘤发病率上升患者生存期延长 筛查出癌症早期率远高于临床

  根据广州市恶性肿瘤最新监测数据,全市癌症发病率已达248/10万,死亡率144/10万,800万户籍居民中每年新发癌症病人2.2万人。40岁以前癌症发病率都比较平稳,但45岁后直线上升——20岁的发病率才31/10万,40岁231/10万,60岁688/10万,80岁达到1001/10万。每年广州约1.2万人因癌症死亡,每年死亡人数中有四分之一死于癌症。

  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广州市的大肠癌、鼻咽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都处于全国31个城市肿瘤登记地区的前五位。

  尽管广州市癌症发病率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癌症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相对死亡率下降了。如估计市区居民1980年的发病率约160/10万,2010年约313/10万,上升了196%,而1980年的死亡率为114/10万,2010年死亡率达到181/10万,只上升了59%。专家提醒,通过筛查早期发现癌症,对延长生存期很有意义。

  提到癌症筛查,有的市民有这样的认识:“听说有人好好的没事,一筛查反而就查出癌症了,还是不查为好。”因而广州在社区居民中推行癌症筛查时,遇到了居民的阻力。

  通过筛查发现了癌症,虽然不幸,但实际上仍可认为是“镶着金边的乌云”,比起大部分癌症病友已属“幸运”。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华章介绍,众所周知,中晚期癌症往往效果并不好、治疗花费也高,出现症状才到医院就诊的人群,假如最后确诊癌症,往往都已是中晚期。而通过筛查发现的肿瘤,绝大多数都是早期,良性结节或癌前病变的大量检出并治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进一步癌变的数量。

  他以近年来在广州发病率上升迅猛的大肠癌为例,2011~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共进行了40~74岁五万多人户籍居民的筛查,高危人群(即初筛阳性的人群)中有1788人接受了肠镜检查,发现了118例癌前病变和9例大肠癌,大肠癌中除了1例是中期外,其余都是早期,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目前已经可以完全治愈,绝大部分筛查中发现的病变都在镜下当即就进行了治疗。

  而对比医院临床的统计,有了症状才到医院就诊、最后确诊为肠癌的,只有13.7%是早期癌变,近六成都已是三、四期癌变了。早期的原位癌和I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4.6%,中期大肠癌生存率为64%,而晚期则下降到5.7%。“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就很能说明筛查对癌症早发现的重要性。”刘华章表示。

  早期筛查

  别迷信“高精尖”设备

  如今许多人迷信PET-CT等高精尖检查设备,觉得用价格昂贵的PET-CT把全身扫一遍,就能将潜藏的早期肿瘤揪出来。这是一种误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授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通常来讲,PET检查可发现1厘米大小的癌症,但它也有致命缺陷:有些癌细胞无法聚集检查时向体内注入的放射性FDG(氟代脱氧葡萄糖),而聚集了FDG的正常细胞可能与癌细胞重叠,在这两种情况下,PET检查往往得到错误结果。

  曾益新指出,单纯地依靠一种诊断方法来进行早癌筛查是不合理的,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影像诊断、活检、血液检查等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性的诊断,才能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的出现。

  例如,肺癌的早期筛查应首选胸部低剂量螺旋CT。PET检查多用于肺癌确诊以后,对癌症是否出现转移而进行全身筛查,或用来确认癌症治疗的效果。B超检查可对甲状腺、肝胆、盆腔、前列腺等进行细致检测,拍胸片能及时发现肺、食管、纵隔的病变,CT适用于对脑部、肝胆和盆腔的检查。近年来,肿瘤标志物检测也用于部分癌症的早期筛查中。不过,单纯依靠肿瘤标志物数值,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癌症是否存在、病情的恶化及恢复情况。肿瘤标志物更主要地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术后观察,且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闹出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乌龙。

  广州常见癌症筛查方案

  1.肺癌

  肺癌在广州男女合计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为首位的肿瘤。

  高危人群:

  年龄大于40岁以上的吸烟者,有肺结核病史、特别是有结核斑痕者,有职业致癌因子接触史,如工作环境中有石棉、无机砷化合物、煤烟、焦油、石油中的多环芳烃,以及长期受到厨房油烟污染、室内烧香和煤烟污染。

  筛查方案:

  可做低剂量螺旋CT,一次505元,可检查出早期肺癌小病灶。

  2.大肠癌

  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已达34.3/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超过肝癌,排在恶性肿瘤第二位,成为广州市居民癌症第二号杀手。每天,广州市有7.5个户籍居民被确诊为大肠癌。

  高危人群:

  本人有癌症史、肠息肉史或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大肠癌史,就属于高危人群,另外,如果本人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情况:近两年来慢性腹泻累计持续起过3个月、慢性便秘每年在两个月以上、黏液和/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囊切除史、近20年来有经历过对精神造成较大创伤或痛苦的事件,也属于高危人群。

  筛查方案:

  “一生做一次肠镜,可有效预防结肠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徐瑞华教授说,结肠癌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种之一,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后,一般需要五到十年才会发展为癌症,因此超过45岁的人士做一次肠镜,可保“至少五年安全”。40岁以上高危人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约350元。普通人群也要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排除可能的潜在病变。

  3.乳腺癌

  乳腺癌是目前广州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癌症,发病率为50/10万,每2000名广州女性,每年就有1人新诊断为乳腺癌。

  高危人群:

  有乳腺癌家族史;12岁以前月经初潮或行经时间大于40年;经常吃高糖高脂低纤维食物,体型过度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长期服用激素或使用激素替代疗法;30岁后生小孩、40岁以上未孕、大龄独身、未哺乳,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有放射史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大量应用含雌激素的美容品、保健品。

  筛查方案:

  洗澡时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发现乳腺肿块及早就诊。建议每年做一次乳腺检查。育龄期女性可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高危人群最好两项同时做,收费分别为243元、135元。

  4.肝癌

  虽然在广州发病率排在肺癌、大肠癌、乳腺癌之后,但肝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排在第二。

  高危人群:

  有明确乙肝或丙肝病史的病人;诊断有乙肝、丙肝所造成的肝硬化病人、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酗酒者和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筛查方案:

  高危人群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定量、乙肝DNA定量和B超检查。

  5.鼻咽癌

  全球4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南方,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海南都是高发区,其中广东最高。

  高危人群:

  一般认为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长期在环境致癌因素(例如腌制食物、烟草和EB病毒反复激活)的共同作用下,可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筛查方案:

  抽血1~2毫升,用ELISA法检测VCA/IgA和EBNA/IgA,一次检测费40元。检测阴性者患病风险较低,四年需复查。阳性者需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为高风险者,需要马上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确认是否出现早期鼻咽癌。

  6.前列腺癌

  十年间,广州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从6/10万上升到13/10万,上升了117%,属于发病率上升较快的癌种。

  高危人群:

  有前列腺癌家族史,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者。

  筛查方案:

  50岁以上的男性应在年度健康体检中加入血清PSA项目,PSA加直肠指检是公认最佳的前列腺癌筛查方法。

  无特别症状如何筛查

  高危因素“对号入座”

  0~74岁的广州人,有22%的几率患上癌症,癌症呈现出常见病的趋势,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授强调,当肿瘤来袭时,身体会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就看人们是麻痹大意地放过,还是敏感捕捉到信号。平时要注意身体的细节变化,如果出现了新现象或身体规律的改变,如突然耳鸣、大便异常、浑身乏力、贫血等,应重视。

  高危人群:

  查出病变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癌症,但是多种癌症发病率都在增长,是否每一种都需要“筛一筛”?假如身体没有异常症状而又希望有针对性地做癌症筛查,可以对照自己的情况和常见癌症的高危因素,从自己具有高危因素的癌症筛查做起。

  吸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具有高危因素究竟有多“危险”?广州的“五癌”筛查给出了参考答案。

  去年,广州市在约1.58万名40~69岁常住居民中开展了针对目前五种高发癌症——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肠癌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的筛查工作。根据高危因素初筛评估出的高危人群,检查出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专家提醒:

  高危人群应“对号入座”定期筛查

  在这次筛查中,高危人群接受肺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后,16.8%发现有阳性结节,3.9%的人疑似肺癌;

  参加乳腺B超和/或钼靶检查的高危女性中,良性病变数达57.3%,疑似乳腺癌达6.2%;

  而参加肝脏B超的肝癌高危人群中,占位病变的达9.9%,疑似肝癌的占0.5%;

  参加胃镜和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中,癌前病变的发现率分别为8.7%和14.4%,还发现了1例胃癌。

  在越秀区的大肠癌筛查中,高危人群的大肠癌的检出率达到503/10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34/10万的比例。癌前病变检出率更是高达6600/10万。

  因此,高危人群“对号入座”定期筛查,是经济、有效的防癌方法。

  “早发现”VS“过诊断”

  不同癌症需区分对待

  总的来说,癌症的死亡率和早诊率呈反比,发现越早,死亡率越低。但是实践中发现,在健康人群中的某些癌症筛查的普及并未降低该癌症的死亡率,原因是筛查使众多原本潜伏而未发病的癌症被检出,被指有浪费卫生资源、使患者额外受治疗之苦之虞。

  甲状腺癌:

  在国外不赞成大面积筛查

  “筛查早发现是否会导致过度诊断,要分不同癌症来看。”林国桢表示,如甲状腺癌,尽管在广州这两年发病率上升很快,但死亡率非常低,在国外也不赞成大面积筛查,一是因为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不高,病程可能长达十多二十年都没有明显症状,有的患者是在死后解剖才发现病情;二是因为对比发现健康人群筛查和摸到肿块才到门诊做检查的人群,早期检出率和患者生存期没有差别。早期发现就有“过度诊断”的嫌疑。

  目前,国外公认效果最好、最值得做的癌症筛查包括大肠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我国鼻咽癌高发,鼻咽癌筛查的效果也不错。

  非小细胞肺癌:

  靶点不合适不宜靶向药物治疗

  “早发现”常被认为是“早治疗”的基础。通过筛查早期发现病情,在抗癌路上往往就有更大的主动权。近年来,随着癌症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微创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新方法越来越多,许多病人对此抱以厚望,甚至有人散尽家财也想尝试。曾益新提醒,必须掌握癌症治疗的“度”。并非每个癌症患者都适用新疗法,尤其是在分子靶向药物的运用上,患者一定要先做好基因检测,不要盲目用药。例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在东亚人身上的有效率高达近七成,但前提是必须找到合适的靶点。如果病人没有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也无法延长生存时间,只能白花钱。

  前列腺癌:

  不需盲目追求根治

  另外,在某些癌症中,无视个体情况和条件一味追求根治,有可能走向过度治疗的极端,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弊大于利。如前列腺癌的治疗指南中,对于低危患者,可以主动监测前列腺癌的进程,在出现病变进展或临床症状明显时再给予其他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经医生评估,认为治疗伴随的并发症大于延长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情况,指南也建议进行主动监测。随着癌症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治”固然是理想结果,但“与癌共存”实际上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体检不做三个检查,得了癌症都不知道,50岁以后,越早检查越好】
广州平均每天有7.5个户籍居民被确诊为大肠癌
肺癌、胃癌, 7种中国高发癌症, 这么做就能早发现!
小心!家里亲人患了这些癌症,你就要当心了!
当心!身体出现这些变化一定要重视!或是癌症的'预警信号'
2017中国癌症报告解读:每1分钟就有7人患癌,20岁以上如何防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