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明义的《题红楼梦》诗新解

我在《史料辨》一文中列举了清富察明义明我斋的许多诗歌,说它们都是记"一芹一脂"的 ,但对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则未予分析,今补述如下:

1、题诗写作的时间。我以为应为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之间, 明义还是一个二十上下的年轻人。第一,序言明说曹雪芹"其书未传,世鲜知者",时间自 不宜太晚。甲戌已是"十年披阅",至庚辰"四阅批过",知道的人已不算太少了。第二, 全诗包括序言毫无一点雪芹贫困落魄至坎坷以终的信息,和永忠的题红诗及明义自己后来在 和袁枚八十大寿诗中的那种叹挽的情调完全不同。特别最后两首明言彼时《石头记》之记者和书中的王孙仍在人间,虽已落魄山下瘦骨嶙峋,但毕竟还在。而且序言中的"曹子雪芹出 所撰红楼梦一部"云云,明显有他见的抄本是雪芹出示或拿出给他看的,自不应在作者逝后 。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时间较晚,但明义未必如是,虽墨香为明义"姊丈",又同做 侍卫。相反,墨香倒可能是因明义而得观《红楼》,后来又传至永忠,而那时已是乾隆三十 三年戊子(1768),雪芹已长眠地下,所以永忠一上来就痛哭雪芹。第三,和少数知其所隐的 本事的亲友的题红诗一样,在咏书中故事的同时,也记叙其中所隐的本事,既说书中儿女, 也说书外的作者和评者,既讲金陵十二钗,也讲红楼中尤艳的"某校书"——批书人棠 村孔梅溪,但全诗记叙曹、孔的故事仅至"新诔空成"、红丝未续止。故题诗应写于壬午年 芹脂最后结合之前,"一芹一脂"都在,明义还很小的时光。

2、关于题诗的含义。前已说及,和少数知情人的题诗相同,明义的这些题诗也具有正反两 方面的意思,只套红楼故事,说这是咏的某人某段,则难免要陷于互相矛盾之中,和红楼故 事许多处对不上号,又与许多处可以比附。用稿本较早后来增删解释也极勉强(要早过甲戌 本),有些其实还是解释不通的。现将我们的理会讲述如下:

序言"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是说雪芹出示自己撰的《红楼梦》一书给他看。"曹子 "当然是推崇之意。"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可见明义见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盛而未衰的稿子 。此句是明义对全书的总叙。《红楼》一书到底写的是些什么呢?明义以此一句概括之,这 是有一定的理由的。书名《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亦称《红楼梦》,它们分别表示 书之不同方面,所谓《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红楼梦》是总其全部故事之名。今明义以"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八字概括,三名兼及,自 然是恰当的,符合芹脂旨义的。"记"者——石头之记非妄作也;"风月"者——风 前月下儿女情怀也;"繁华之盛"——富贵红楼也;因书尚未及衰,故不点梦字者也。 "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这是明义对雪芹家世和红楼内幕 的简要叙述,指明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这一部《红楼》的原因和背景。他确是生在富侯之家 ,度过繁华的日子,他是以江宁织府为大观园底本的,而大观园江宁织造署即是现今的随 园的"故址"。以前对"随园故址"的故字理解有偏,后因周汝昌先生考得雍正六年曹家被 抄没以后,园归新织造隋赫德所有,称隋园。后因皇帝常来驻跸(乾隆十六年正式改建为大 行宫),隋又另建新隋园,后归袁枚改称"随园"。故称原织造署为"随园故址"——不直云行宫而曲称"随园故址",是避讳之意。"故址"是旧址非新址也,"故"是偕"新" 字而语也。——身居两帝行宫,豪华可想。曹雪芹"秦淮风月忆繁华","废馆颓楼梦 旧家",他的作品当然是以当年岁月、秦淮旧家为依据的。在这个意义上,也仅在这个意 义 上亦不妨说"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虽然更一般地说来,它只是作者塑造的"太 虚幻境"——一个虚拟的艺术境界,是不得也不该坐以实地的。后来改为"或指随园故 址",就恰当多了。"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是明义的感叹之言,可惜 的是雪芹之书没有公开流传,世上很少有人知道,虽然它写得那么好,那么逼真,那么形象 ,那么有意义和价值,而明义说他见到了抄本。他是最早的《红楼》读者之一,也是最早赞 颂《红楼梦》的一个论者。在《红楼》非法的年代,对一个地位卑下的作者的为社会普遍轻 视的"小说",表示热烈的赞颂,还是难得的,不管他的认识是否达到了今人的高度,都是 如此;随声附和容易,慧眼独具则困难。末句呼应首句,点明雪芹出示自己撰的《红 楼梦》给他看,他因而得见其抄本。

题诗第一首:"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是明义对大观园,也即《红楼》全书的概括。第一句讲园之结构也指整个文章,说它布局合 理,真实自然,浑然一体而又变化万千,是谓现实主义。第二句"快绿怡红别样名"。是开 生 面立新场,包括命名都不落俗套,别有一番新样。后两句"长槛曲栏","春风秋月"是总 写大观园中的种种建筑和儿女风情。"随处"、"总关",可知其中的"风月繁华之盛"是 空前未有的。与"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一样,其不应是一个篇幅不长的初稿是显然的。

第二首,"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曨日影 入帘多。"是特写"怡红院"。人谓"怡红院"只是宝玉的住所, 其中常住的只是他的几个丫鬟,并没有什么"娣娣姨姨"在内,虽时有来此,但并非总是 于 此竞艳斗奇,这里写"怡红院"里"娣娣姨姨"、"斗娇娥"似有不当之处。但雪芹之"怡 红 院"有特殊的意义,它和"紫芸轩"、"宁荣国府"、"大观园"、"太虚幻境"一样,都 具 有书中幻造的欢乐窝的意思,"怡红院里斗娇娥"也即是《红楼梦》里斗娇娥——在书中欢 乐的境界中娣娣姨姨在争奇斗艳,和下面的"潇湘别院"的凄凉冷落刚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

第三首:"潇湘别院晚沉沉,闻道多情复病心。悄向花阴寻侍女,问她曾否泪沾襟。"这里 的"潇湘别院"与"怡红院"相对,具有《红楼梦》外的意思。《红楼梦》中红怡绿快,《 红楼梦》外风雨凄凉。这两首诗在写书中的二主角宝黛的同时也透露了"一芹一脂"当时的 生活状况:他在那"怡红院"里做着红欢绿快的好梦,娣娣姨姨语笑春风;她在那风雨凄清 的"潇湘院落"病体恹恹,珠泪不干。其不与书中人事全符,是自然的事。

第四首:"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写的 是一个女子追随小蝶过墙来到一个无数丛花盛开的场所,遂尽力折了许多花而把纨扇忘却在 草丛之中了。其第三句"尽力一头还两把",应是尽力采了些花朵,除插头外还拿了两把, 因 而把原来手中的扇子遗忘了。方之《红楼梦》包括各种抄本仅只有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与之 相 类,但也有多处不同,书中说的是折扇,而明义诗中是纨扇,书中是听了红玉坠儿话为金蝉 脱壳而忘了扇子,而明义诗中则是因为采花而遗扇。其不同处我以为当是真事和假语的不同 ,——而这正是内行人的题诗之所以有价值的地方。否则只是用诗句复述书中的故事情 节又有什么意思呢?书中的描述已极为详细了!我颇疑当年芹脂燕市遇合就在此地,而上述扑 蝶、摘花、遗扇的情节就是当年梅溪的一段行事,曹雪芹在著书时做了剪裁挪移和加工改制 才写成了杨妃戏彩蝶的故事。所谓脂批"实有这一句的","移东挪西任意写去却是真有的 ",等等,而明义借此诗把书后的真事点出来了。

第五首:"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复抛来。"这首 诗描写的内容和红楼故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很难确指某人某段。一般多以为是第三十回宝 玉 以袖衫拭泪,黛玉遂将一方手帕摔给宝玉事,但书中并不是"三尺玉罗",也无"掷去复抛 来"的描写及破涕为笑等情节,且将第一句"费疑猜"归袭人、紫鹃,而将第二句破涕为笑 归 之黛玉,变换主语,亦是不当之文。我认为明义此诗也是写的书后之真事,是"一芹一脂" 燕 市遇合的情景。事情大概是这样,彼时梅溪正在某豪府家为"侍儿",好容易得遇知己,这 个知音又恰恰是她的"梦中人",她童年的旧友——才气横溢的曹子,自然是喜出望外 ,但又怀疑他已有妻子,自己的梦想成了泡影,因而"独立在花阴下呜咽起来",最后终又 弄清他依然真诚地爱着自己,不负她的一片苦心,"素日认你是个知己,果然如此",不仅 不 厌反而更怜自己的风尘境遇,格外关心,因而转悲为喜,深感欣慰。这即是前二句的内容。 而二人表达心意的方式就是后两句写的借玉罗三尺传情,寓心事于手帕之中,包括题诗其上 而"掷去复抛来",私相传递。这里先是"费疑猜",终又破涕为笑,"泪未全收笑又开" ,借" 三尺玉罗"传情的始终是某府的侍儿孔梅溪棠村一人。这些情节后来被雪芹分别写在了第二 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及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三十、第三十四诸回中。明义也用 此一诗把《 红楼梦》后的这一段公案,这么多回的内情给我们点明了。

第六首:"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猧儿唤玉狸。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 一回嬉。"我认为是继续写《红楼》内情,写他二人燕市哭歌遇合时的曹子。这幸遇、这重 逢自然是他盼望的,他一直惦记着旧友的下落,盼望她早日来燕,但万万没有想到,生活竟 会是 这样严酷,昔日出身高贵、长于"绮罗丛"中的少女,已经成了一个风尘漂泊的身份低下的 女流,忆昔抚今,不能不令他万感交聚,借酒浇愁,直到很晚才醉酒归来,甚至连猫儿狗儿 也 辨认不清了。人谓"猧儿"(小犬)、"玉狸"(猫儿)是代指某两个丫鬟,余以 为非是,与第三十一回宝玉错将晴雯当袭人的情节也不相干。这时房中传来了一阵笑语,这 笑 语自然是出自那位"抱衾小婢","娇懒惯"了的小鬟,她看到"二爷"归来了,不由得发 出 欢快的笑声,她与全家人都在等待着他,这个两房三代人的希望。对此他不能不"强来灯 下一回嬉",嬉戏一回。这也正是上诗记的梅溪之所以要"费疑猜"而下泪的本因。这一点 在下面之第十首中仍有记述。

第七首:"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工夫。"是明 义代雪芹抒发感慨,忆昔感今,面对今日之穷愁潦倒雨雪风霜的景况,回想当时的富贵生涯 和童年韵事,包括下边第八、第九两首描绘的生活细事,怎能不令他深感往事如烟浮生若梦 ,惟 有诗词长存。其中第二句"不记金钗正幅图",我颇疑系指雪芹出示《红楼》给明义看时, 也因岁 月飘忽,连自己作的"金钗正幅图"也有些记忆不清了,惟有题诗和词曲永不遗忘。 明我斋感乎此而藉以寄情。方之《红楼梦》,则第五回"梦演红楼梦"和第十七回"大观园 试才 题对额"宝玉"恍恍惚惚倒像哪里见过,却一时想不起哪年哪月了"可以作为此诗的注释。

第八首:"帘栊悄悄挂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及第 九首:"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两段即 是二人当日"秦淮旧梦"和"燕市重逢"中的"往事风流"之一斑。《红楼梦》第二十回及 第 二十八回描写了这两个细节,但已分别写在了麝月与袭人身上,所谓做了艺术加工是也。

第十首:"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分明窗纸两影,笑语纷絮听不真。"是题 诗第四、第五、第六首的继续,而第七、第八、第九首则是其中的插话及插话的补充,现仍 回正题,继续讲 雪芹梅溪的遇合。诗中的主人即是一见了他便大吃一惊的座上女儿——孔梅溪,所以趁天黑 便 悄悄来到他的阶下逡巡,结果她分明看见窗纸上映着两影,女人的耳环影,又听到纷絮的 笑语隐约传来,虽听不真说的什么,但是女子的笑声则确定无疑。这正是前诗中写的 雪芹薄醉晚归强来灯下与小鬟嬉戏之时,因而使她不能不"费疑猜"以为他已有妻子而凄然 泪下。"独立在墙角边花阴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为说明上述推断的合理性,下面略为详细地谈谈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密意,潇湘馆春 困发幽情"的回末总评,全文是:

喜相逢三生注定,遗手帕月老红丝。幸得人语说连理,忽又见他枝并蒂。难猜未解细追思, 枉多疑,空向花枝哭月底。

这里边就提到了"相逢","遗手帕","他枝并蒂","猜","疑","哭"等字。倘 使也硬套红楼故事,前两句可附会小红遗帕,后两句可附会黛玉伤感,而中间的"幸得人语 说连理"、"忽又见他枝并蒂"则毫无着落了,而且一条批语这么东拉西扯、忽彼忽此,亦 是 行文之怪事。其实这一条批语是一气直下,自始至终说的他二人(红玉、芸儿、宝玉、黛 玉都是替身),点明是回书后的真事的。命运注定了他二人在经历了人生剧变之后,终又于 燕市相逢了。通过遗帕传情终于暗达了二人的心意,详情自然是梅溪认出了这个一派英风高 谈雄辩的人就是她的秦淮旧友,因而故意丢帕示意,后来终于接到了他的复帕——当年 保留的信物,领会了其中的深意,不禁使她五内沸然,也不顾嫌疑避讳等事便提笔写下了那 三首题诗。最后"幸得人语说连理",有人作了说合,此人当是雪芹乳母,所谓"李嬷嬷" 、" 赵嬷嬷"者是也。却不料在她偷偷去芹家窥视时,不意竟有女人耳环影现于窗上并且有笑语 传 出,因而使她猜疑不解,而痛哭起来。书中描写当然距真事很远,因为那是假语村言,而黛 玉"独立在墙角边花阴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则当是史笔,因为其中含有真事。

由此可见,明义的题诗、红楼石语及脂砚斋评是完全一致,相互呼应的。至于这一回的寓意 , "蜂腰桥设言传密意"是曹雪芹在人生的狭路中设假语村言以传达他心中的密意,"潇湘馆 春困发幽情"是说梅溪,她在那风雨凄凉的"潇湘院落"里"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里不 细说了。

第十一首:"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是 写曹雪芹著书的缘由的。《红楼》的许多章回、许多段落都是表达这一内容的。例如第二十 五、第二十六回就是如此。一般读者之所以读不懂《红楼》及内行人的诗文,往往都是囿于 《红 楼》故事,总想把其中的词语和书中的人物联结起来。如"金"、"玉"、"麝月"、"檀 云"等,殊不知《红楼》诗歌恰恰不是如此。倘使我们根本没有看过《红楼》故事,仅从诗 人角度,如读唐诗宋词那样,只把它们当曹雪芹和孔梅溪的诗歌去分析理会,那就洞若观火 ,《红楼》真事及"一芹一脂"生平实事就尽在眼前了。再没有比这更简单容易的事情了。 对一些知情人的题诗也是如此。全诗前两句说雪芹面对梅溪"金残玉愁"、备受折磨而"泪 痕无尽"的景况真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怎样才能博她一笑。后两句说曹子忽然妙想何不如此 如此,写一部"两面皆可照看"的奇书,一方面演说当时的人情风俗,另一方面结木石因果 作幻境情人,给自己不幸的爱人以一点欣慰呢?于是他就放笔写成了这一部奇书,这真是奇 想妙想,而且的的确确是"忽然妙想",说别人用语不当,实际还是自己领会不确的缘故。 这样他终于博得了那位绛珠不断的"仙女",那位多情痛心的女子回眸一笑。所谓"回思将 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等等。

第十二首:"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及 第十三首:"拢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醉依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就 是 曹子杜撰的"风月繁华"故事中的例子,是第三十五回玉钏进羹及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两段 。其 背景真事,前为婚后夫妻生活滴点,后为婚宴的暗写。真玉和伶女成婚,脂斋作为新娘此时 确也"太热了",而"恨不一冷,及冷时思此热果然一梦矣"。

第十四首及第十五首: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关于这两首诗,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已作了说明,我在《甄家红楼引论》中亦引用过, 其文曰:

......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 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

和我的看法一样都认为是讲背后的真人真事的,而这个真人就是尤艳的"某校书",或"女 校书某",她的真名字就是孔梅溪。袁枚说书是雪芹所著,其中"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而 其 中的真女即是"某校书",这当然都是据明义所说,有的是明义原文,有的略有出入,无关 大 局,其错在把明义尊称的"曹子雪芹"误为曹楝亭"之子雪芹",并把楝字误为了练字。这 里 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红楼中有"某校书",而明义这两首诗是咏她的。这当然也是明义说给 他的,并不是什么"看朱化碧","心中有妓",郭沫若的讥刺是欠妥的。

其中前一首主要是写她的心性,后一首主要是写她的仪表。前一首说她虽然病势很重,但仍 然关心意中人胜过自己,怕他担心而慰言今日较好,所谓"纯用体贴工夫"。后一首写她天 生丽质,虽"风流夺绮罗",非"小家拘束态",但仍威仪棣棣、不苟言笑,所谓"憨言寡 语", "安分随时",自然稳重。看来明义对二人极熟悉,了解得极深细,是重要的史料,为两敦 所 不及。对此二诗,时人多以为前咏黛玉后咏宝钗,这虽不对,但仍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孔 梅 溪正是一个兼钗黛之美的女子,除地位卑微,为诸位明公大人轻视外,她的才识、仪容、心 灵和思想,无一不远超钗颦,集中了她们所有的优点。至于说是咏凤姐,那就差得太远了!

第十六首:"生小金闺性自娇,那堪折磨几多宵。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本首是叹真女平生遭际的。人谓这首诗是咏晴雯的,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只在"晴雯"实即黛玉 之情文而"黛玉宝钗"只是与宝玉生死不分的钗黛(读女子)即真女孔梅溪的化身时才是正确 的。否则,以为晴雯只是晴雯,诔晴雯只是诔晴雯,而不知"虽诔晴雯,实诔黛玉,若云必因晴雯来,则呆之至矣"。明义诗也是如此。否则晴雯不过是一个不幸的丫鬟,何曾生于金闺 ?她的心性也不是娇而是骄,是傲,真作咏晴雯也是不合的。全诗都是写真晴雯、真钗黛、 真女梅溪的。诗说她本生于金闺绣户,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她娇弱的天性,怎么能经受得 这般无穷无尽的折磨摧残,父母早早被害,本人又沦落梨园,陷身烟花,最后好容易得遇知 音又因谗被逐,虚老庵堂,恰如一阵秋风吹断了池上芙蓉,除每日昏昏长睡外,什么心思都 无了。她的情和文都死去了,夭折了,所以他,曹雪芹才作了《红楼梦》,作了"芙蓉诔" 为其 招魂,希望能召回她的情感,再返人间。然而一月月一年年过去了,任他想尽方法,呕心沥血,终不能令她还魂,重续红丝。

第十七首:"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是忆昔,补叙二人小时的亲密情谊,曾经同室而宿,同榻而眠,感情极好,但却没有不白的事情 。

第十八首:"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是 伤 今,面对真女的不幸归宿,令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怎样能寻到传说中的返魂香,使她 沉痼得治,再续红丝,和她小时的情侣——她的"玉兄"重新团圆?和《新史料》中的种种 诗 歌一样,均表现了明义的真挚情谊,是十分难得的。《葬花词》云:"试看春残花渐落,便 是红 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现在真差不多成了谶语了。这里 重要的是个"似"字,"似谶"并非"是谶",并没有真到"花落人亡"、"红颜老死"之 时,但已红颜尽逝、情感先亡了。因而明义这位热肠人才急切地写出怎样使她重续红丝的话 来。以为只是写书中假人是根本不对的。

最后第十九、第二十首是明义直接写给《红楼》读者,明确回答《红楼》内情的诗作,其十九首云:

莫问金姻和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这里,明义告诉我们莫要问"金姻"(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和"玉缘"(宝玉与黛玉的情缘)究 竟怎样?因为曹子《红楼》仅对少数亲友传出八十回,全书未完,许多人都想知道故事的结 尾 究竟如何?宝玉是否与宝钗结婚了?黛玉是否病逝了?等等,因而明义回答说不必问,因为这 都是假话,假语村言,相聚和分离全都如烟似梦,根本无有,因此问之无意义,左不过是故 事。至于石头即真宝玉他自然是有的,他就是《石头记》一书的记者曹雪芹,他后来归到西 山 脚下,穷愁潦倒,没有什么灵气,纵使"能言"、"善谈吐"、"奇谈娓娓令人终日不倦" 也是枉然。

第二十首: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此是承前诗,继续写石头即曹子,虽然他的先人为江宁织造,他从小生于皇帝行宫,因而写 成了 "风月繁华"的《红楼梦》,但他并没过几年"馔玉炊金"的富贵生活,而是很早即被抄没 而陷入了贫困之中,以致"王孙受损"而瘦骨嶙峋,不成样子了。至于那一位真女,真的" 青娥红粉",她后来归入何处去了呢?明义用了当年石崇(字季伦)和其爱妓绿珠的故事作了 回 答。雪芹愧如石崇,梅溪惨若绿珠,终于沦为妓女。她的经历比绿珠更悲惨,精神比绿珠更 崇高。当年的石崇是比不上今日之曹霑的,虽前者是富有的,而后者是贫穷 的。

3、明义题红诗的意义和价值。第一明义题诗清楚地表明了"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的《红楼 梦》是"曹子雪芹所撰",其中的"风月繁华"是以"江宁织府"为背景,以雪芹自身经历 为基础创作成书的,取消或部分取消曹雪芹的著作权 ,反对写的是曹家,写的是雪芹自己 ,是不对 的。第二,这些题诗在描述《红楼》故事的同时,着重表达了故事后边的真事,为了解雪芹 梅溪的生平提供了新内容。对了解雪芹《红楼》一书的创作情况及雪芹对素材的裁剪加工有 了 更具体的了解,对后人的创作活动是有益的。第三,证明了我们对《红楼》一书的理解是符 合实际的,表明了我们指出的那些新材料的可信性,为进一步搜寻"一芹一脂"即雪芹梅溪 的 文集和更多史料提供了方向和工具,对正确撰写曹雪芹和孔梅溪传或"白雪红梅"的故事,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1983年12月10日

摘自《甄家红楼》上部第三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和《红楼梦》作者的史料汇集
试说梅节先生的红学贡献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教授在文学馆的演讲
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怎可能撼动?(下)
红学三十六计(一)瞒天过海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