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钧瓷的烧制过程和烧制工艺的探讨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于中国河南禹州市,是世界上最早的铜红釉瓷的发源地,堪称一切窑变之祖。


河南禹州市神后镇是钧瓷的发源地和故乡,古代窑址遍及神后镇布周边,在禹州市境内有 168 处之多,尤以神后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延续千余年。有诗赞曰“钧瓷始于唐,宋代盛名扬,光辉照寰宇,神后是故乡”。

多年来,对于钧瓷的历史、艺术、窑变艺术等的起源众说不一。对钧瓷窑变釉系也众说不一,那么现在我根据史料,考古发现的各时期瓷片,对钧瓷的烧制、工艺及各烧成阶段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大家交流,以求教于各名言之家。

一、创烧时期

禹州市远在 4000—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就从陶器生产到了唐代,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在神后下白峪窑中出土的瓷器藏片,质地优良,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院等专家教授曾亲临现场考察,都一致肯定了这次是一次重大发现。禹州境内的碗药山(天然的釉土)和产铜矿石的大鸿寨山都距神后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青瓷的汝窑仅一山之隔,有博柔众长的条件,匠师们在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的铜质,在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成高温窑变的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在民间铜红釉的发现有多种传说,一说窑工在长期的烧制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在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窑主在使用铜弧的过程中发现了铜红釉。二说由于神后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当时的铜匠到神后立炉打制铜壶、盆、等器物销与各窑厂,在与铜匠毗邻交往中发现了铜红釉。这与当时制瓷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当时烧制瓷器时,时常有污火的现象,在还原气氛下,铜肖是很容易进入釉中的。


二、还原火的出现

还原火的理论比较简单,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放出热量,其化学反应式为:C+O2=CO2 谓之氧化火,反之,含 C 的燃料燃烧时若燃烧不完全就产生一氧化碳(CO),在高温作用下,一氧化碳及碳是活跃的,它可以使陶瓷中的氧化物还原,在烧制过程中降低闸门会使碳燃料就不能充分燃烧,就促使釉的余层氧化物如铜、铁还原,由于釉层中铜铁的变化比较显著,并因还原程度的不同和含量的不同而产生一些不同的颜色。但铜不能形成高价铜色而向红色变异,这样就会得到意料不到的窑变色彩,所以古钧瓷的釉色把它看成玉器一样珍贵,素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之说,而这种名贵的釉色都是在还原火中烧成的。

三、还原火中铜的呈色及烧制工艺

宋代钧窑最著名的釉色为红紫色、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胭脂红、玫瑰紫、茄肉紫、葡萄紫、丁香紫等。元代的釉里红,明清的宝石红、紫红即窑红、桃花红,瓯窑的宜钧,广窑的蓝斑器和石榴红,都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铜红釉。基本釉料中加入铜的一种着色剂。若窑内局部气体、温度、成分及浓度有所波动,就会对某些敏感的变价金属元素(如铁、铜等)的氧化物产生影响,使釉面呈现不同的色调。以比较接近于钧红釉的铜红玻璃为例,熔体在高温时,含有 Cu2+( 蓝色 )、CuO( 黑色 )、Cu+(无色)Cu2O( 红色 ) 等 5 种形式不同的铜。当铜的浓度或烧成气氛与温度条件有所变化,五者之间的平衡移动,可能引起一种或几种颜色消失而产生不同颜色。宋以后这种偶然的变异被人掌握,进而烧造出了五光十色的釉面和纹理形式,构成了钧窑的独特风格,故也有人称之谓“钧釉花瓷”。


远在 1000 多年前的宋代钧窑的艺匠们,竟如此完善地控制了还原火的烧成技术。而我们今天想方设法采用新的控制技艺,还是如此不易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近年来对古钧窑系遗址的考察证实:宋代钧瓷窑炉(包括已发掘的钧台窑)是属于半倒焰式自然通风的保温窑炉结构,其燃料是从柴烧倒木柴加煤而演进为完全烧煤的工艺发展过程。窑炉的改进适应了木柴通风道木柴加煤的演进过程,也只有这样的窑,才能烧高温达 1300oC 加减 20oC和烧造出精美的钧瓷。因木柴是低值澄清燃料,起火漫火焰长。

从而证实宋早期钧窑的燃料是用木柴不是用煤。烧窑时燃料是间歇地投入炉中,每加一次木柴窑内就发生一次还原气氛。木柴在早期燃烧时,或多或少发出烟和一氧化碳等,到燃烧进行时,空气和燃料完全结合,窑烟抵消了窑中主要氧化气氛。实际上用木柴烧火时要温度有效上升,窑中大气情况,主要近乎还原釉的产生,在完全燃烧之后,接着又是一批木柴,于是每隔 10—15 分钟来一次还原于氧化交替。假若在烧窑时,需要较强的还原气氛,可以多加柴并将闸门稍放下点,若需要稍弱的近还原气氛,那就少加柴,并使抽气稍快一点。总之,假若使用木柴做燃料的话,控制还原火就比较稳定且简单。因所有的窑各具特性,实际上烧窑过程中是相当复杂的,因此烧钧瓷还原火还需大量的研究工作,找出一些效果显著的工艺流程使其更加可靠,目前生产大多数是有经验中得来的方法。建国后恢复钧瓷生产实践中窑工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煤烧倒烟窑烧制钧瓷还原火概括为“三勤两少,三段火和平、快、准、保五字烧窑法”,对钧瓷的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


现就钧窑的烧制过程及控制方法探讨如下:

(一)初期氧化阶段

钧窑烧制初期阶段为氧化升温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少添煤、勤添煤、少投稍,使火氧化升温。从起火开始主要排除配釉自由水分,采用纯氧化焰快速升至 900 度,此时保证窑内的产品充分氧化,使坯体配釉表层的积碳完全燃烧,给还原阶段打下基础。此时应盖天子眼(窑顶部的排烟孔),进行强氧化升温至 1050 度,其主要作用在于平衡窑内上下温差,减少沉积碳素的发生,当温度直至 1150 度时进入强还原阶段。

(二)强还原阶段 (1050—1180 度 )

此阶段主要操作是要在转火时首先净火(火的颜色燃烧至没有红火为准),然后达到窑内呈现红黄色调,适量降低闸板弱还原烧制 1050 度,然后将闸板降至最低加大还原烧制 1180 度,窑内气氛逐渐减淡,窑内火色应以金黄为准,并唯有少量气氛,抽取火样观察釉面是否熔融,此时釉面多为初始熔融阶段,釉面之上多有明星或无光釉面,此时釉面尚未完全封闭,釉没有达到完全熔融阶段有微光。

(三)中性焰阶段(1180—1270 度)

这一阶段,一定保持中性火焰,升温至釉面起光,釉子为熔融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釉完好的熔融形成玻璃体,排除釉层中的挥发气体使釉面光亮,此阶段的烧制对产品呈色能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钧窑的呈色完全取决于此阶段,如果操作不当稍有氧化对产品的呈色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要严格防止氧化是指保持弱还原保住窑变部分不再氧化,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应以弱还原和中性焰烧制为宜,直至产品釉面达到熔融,釉面封闭。

(四)氧化成瓷阶段 (1270—1300 度 )

此阶段为钧瓷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以釉面达到光亮、平滑、成瓷为主,烧成温度一直到成瓷温度 1300 度,该阶段主要釉面已经封闭还原与氧化对釉中的铁、铜等氧化物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封闭的釉面阻碍了气氛对氧化物的作用。

文 / 周松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柴烧建盏为何“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破解钧窑蚯蚓走泥纹
建盏烧制工艺研发有何创新?
宋代有虹彩釉色吗?烧制虹彩有多难?46图高清细节欣赏【孙建兴】廿余载柴烧虹彩作品!
红釉与蓝釉瓷器的区别
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钧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