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文详解建盏的釉斑品类:'兔豪'、'油滴'、'鹧鸪斑'

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窑遗地位于闽北建阳市水吉镇,遗址总面积有十余万平方米.

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色而变.

建窑上述三个大杰作,其釉面斑纹都是在龙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它们属于铁钙系结晶釉,须在1300度以上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这类结晶釉非常敏感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的并具有美丽斑纹的优秀建盏非常困难,即使现代也难掌握,所以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非常稀少,市面上难得一见.

从烧制建盏的工艺特点可知,烧成一件优秀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尤其在宋代.当我们走进古窑遗址,那令人惊讶的如山包状的废弃物堆积就不难看出这一点.那么建窑艺人为什么要烧制这种难度大,成功率低的茶碗呢?无疑,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窑发展的根本原因,建窑的历史与斗茶历史息息相关.

宋代时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建窑在晚唐五代时期是一个生产青釉器的普通窑场,到了五代宋初,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宋代初期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宋代品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茶录》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成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问世,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抒发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龙窑多达十余条,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他号召"天下之土,立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载之别".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赵佶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暇迩的"天下三宝"。

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至元初,这座创造出厅珍神品的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山丘陵中.

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宋代斗茶艺术传到日本,经过吸收发展的抹茶道,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优美而稀少的建盏长期以来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尤其在十五世纪达到高潮.《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盏,三千匹绢.

当今,优秀的建盏大都被日本收藏.仅存于世的三件曜变都被日本藏为国宝.油滴传世品也仅十余件,其中一件为日本国宝.我国没有一件完整的油滴.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被国际陶艺界公认为天下第一名碗并誉为陶瓷艺术的珠峰,但至今无人能复制.

建盏之所以受到青睐,首先是它的功用,正如《茶录》和《大观茶论》所记载,但这仅是浅层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品位,在宋代这个登峰造极的艺术化茶事活动中,必须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茶盏才能与斗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

建盏的艺术特点在于:

1,优秀作品稀少,正因难于制作,非限量生产.而又少又难的艺术才可贵.

2,优秀建盏其班纹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没有重复.

3,高品位的建盏具有自然,脱俗,幽玄,枯高,静谧之美,胜似名贵的幽兰.与茶的精神内涵相合。

下面我们结合实物标本来看一下建窑的上述三个大杰作:
1、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也已平凡出现,如《茶录》中“纹如兔毫”、祝穆《方点胜览》中“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以及苏东坡、黄庭竖、杨万里等诗文中都频频出现这个词。兔毫是建窑最典型的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文,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宋微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有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黄庭竖《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末垂缕。愿而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金兔毫

银兔毫

蓝兔毫

2、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72年)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南宋油滴天目碗被视为国宝级文物。90号窑址堆积层中也出土一件油滴碗,该碗口径12厘米,底径3.6厘米,高4.6厘米。在日本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限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金油滴

蓝油滴

银油滴

3、“鹧鸪斑”:“鹧鸪斑”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如陶谷《清异录》中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方舆胜朗》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僧惠洪诗中也写道:“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也在诗文中赞道:“鹧鸪王冕运输宇,兔毫瓯心雪作泓。”可见,宋代建窑不仅生产鹧鸪斑,而且也充分得到了文亚士们的首肯。但怎样的建窑黑釉问你才能称得上“鹧鸪斑”呢?目前陶瓷界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也有的学者认为,1992年5月至6月间,在水吉池中村原瓷厂内掘出土的,以往研究者称为“珍珠斑”的釉面品类就是“鹧鸪斑”;还有的学者将“珍珠斑”列入“正点鹧鸪斑”,而将油滴列入“类鹧鸪斑油滴”,曜变则命名为“类鹧鸪斑曜变”。也有的学者认为,“鹧鸪斑”是江西吉州和窑的风格,《清异录》记载的“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应为永和之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有关专家研究,鹧鸪斑的羽毛通体有二大主要纹理,其背部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而胸部则为“白点正圆如珠”,因此,建窑出土的“珍珠斑”应是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此类斑纹比“油滴釉”更富有立体感。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目前,尚未发现有完整器传世或出土。鹧鸪鸟为闽北山区常见的鸟类,其胸部“白点正圆如珠”则因为雄性鹧鸪鸟,而雌性鹧鸪鸟的羽纹则是黑白(灰或浅黄)相间的条纹。目前,日本尚未发现有此类传世品,故其文献中末见此类名称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点鹧鸪斑

正点珍珠鹧鸪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茶道意趣,写黑陶精绝
建盏为什么这么让人痴迷,热度不减?
建盏常见的几种斑纹
窑变建盏到底是什么?如何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两者又有何关系?
宋代建盏的釉色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赢得国内外人追捧?
除了珍贵的曜变建盏 建盏还有哪些基础釉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