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典藏拍讯|嘉德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 搏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2

LOT号:0805

白釉印花花卉纹花口方碟

创作年代:辽(916-1125)

尺 寸:口径11.1cm;底径7.6cm;高3.6cm

估 价:HKD 200,000~~300,000


作品描述:

来源:
美国安思远旧藏

参阅:
《辽代陶瓷》,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年,页129,图3-605、606,辽代白釉印花方碟

小碟四方斗式,平底,花口外侈,器壁斜直。内里模印花卉纹,碟心以铜钱纹样划分为四区,空白处填花叶图案,纹饰构图呈四方连续,简练明快,清晰流畅,匠心独具。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莹润洁白。底露涩胎,芒口,迭置覆烧。成对保存,来源可循,十分难得。同类器见于北京房山北郑村塔基(注6)、天津武清大良塔基(注7),以及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者(注8),第三者出土时内盛水晶、玉石珠饰等物。
花口碟为辽瓷典型器,晚期十分流行,多见三彩印花装饰,也有白釉刻花、印花者。其造型源于契丹族传统使用的木质、皮革质容器。根据形制,大致可分三型:圆形八曲花口碟、方形花口碟(拍品式样)、八角方碟。按相关学者研究考证,方碟流行于10世纪中叶到11世纪末,不少出土于塔基,辽国境内的两大窑场,龙泉务窑和缸瓦窑都烧造过此类产品(注9)。

LOT号:0806

定窑白釉花口小碟

创作年代:北宋(960-1279)

尺 寸:口径10.1cm;底径6.2cm;高2.1cm

估 价:HKD 150,000~~200,000


作品描述:

拍品为定窑花口小碟一组两件,成对保存。旧配锦盒,并墨书题签。
小碟胎体纤薄,六曲花瓣形,敞口,斜壁,坦底。外壁采用手工压棱法,即趁胎体未干时用条状工具在靠近口部的地方压出很短的凹棱,器腹内相应位置起伏较小,自然委婉,柔美素雅。里外施白釉,薄透均匀,近足处一周积釉,闪黄绿,见密集气泡。
此器采用芒口覆烧工艺而成,芒口处包镶铜扣,工艺精湛,折口圆滑,剖面呈倒U形。成对保存,流传有绪,品相完好,殊为不易。

LOT号:0807

定窑白釉六曲花口盘

创作年代:北宋(960-1279)

尺 寸:口径13.2cm;底径9.3cm;高2.4cm

估 价:HKD 30,000~~5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定瓷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86,图116,河北定州博物馆藏1969年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北宋白釉刻花双蝶纹花口盘

五代和北宋初期,南方吴越钱氏向中原王朝称臣进贡,在各种例贡中,越窑青瓷占有很大比例。宋初的北方定窑、耀州窑产品皆与越窑的风格技法相似,可见精美的越窑青瓷大量入贡中原,对北方瓷窑的影响不小(注10)。
此盘胎坚体薄,六曲花瓣式造型,优雅美观。薄口外敞,浅腹,斜壁,平底。外壁采用手工压棱法,即趁胎体未干时用条状工具仅在靠近口部的地方压出很短的凹棱,器腹内相应位置起伏较小,明显不同于晚唐、五代时期模印压棱技法所塑造的抽筋纹(lot 801和804),当为受到越窑影响。里外施釉,釉色显白,薄透匀净,外壁见垂釉痕,色深闪黄,见气泡。口沿无釉,乃采用芒口覆烧工艺所致,出窑后口沿精修。
此盘细节处理到位,器身与底衔接处以斜面表现,外壁压棱处覆施刻阴线强调花瓣分隔。简单的线条处理,却见宋人对极致与完美的追求。

LOT号:0808

定窑白釉刻划花水波纹花口碟

创作年代:北宋(960-1279)

尺 寸:口径11.5cm;足径8.4cm;高1.8cm

估 价:HKD 30,000~~50,000


作品描述:

此器形制秀巧,六曲花口式,平口折沿,口沿一周起小立边,平底,底心微凸。口沿花口造型乃采用手工压棱法而成,乃北宋工艺特征,即趁胎体未干时用条状工具在口沿压出六道凹棱,顺势成六曲花瓣状。碟心刻划花装饰水波纹,工匠以偏刀刻划出轮廓,以篦状工具细划出波纹,深浅有致,立体感强,充满流动感的线条使画面节奏和谐。
里外施白釉,釉色象牙白,薄透匀净。器身线条转折处,见积釉闪黄。口沿涩胎无釉,胎质纯粹,不见杂质,结体致密。采用芒口覆烧工艺,出窑后口沿精修。

LOT号:0809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菊花纹碗

创作年代:北宋(960-1279)

尺 寸:口径16.2cm;足径4.1cm;高4.7cm

估 价:HKD 250,000~~300,000


作品描述:

著录:《黒と白~宋磁~》,东京,2015年,图版26

来源:
日本私人收藏,于1990年代入藏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页62,图54,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宋代定窑印花撇口碗
《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年,页156至159,图II-100至102,台北故宫藏金代定窑印花菊纹斗笠碗

斗笠式碗,成型周正。敞口,浅腹,弧壁,浅圈足。内壁以模印工艺装饰花纹,近口处印回纹一周,工整之致。碗心内凹,印六瓣朵花。碗壁三朵缠枝菊花纹满布,菊花表现形式独特,花瓣层迭密布于外圈,中心花苞、花蕊延伸直上,间隙枝蔓卷叶,叶片状如如意云头。布局疏密有致,图案装饰意味强,又不失灵动秀美。
相类纹饰的器物在定窑中有一定数量,但细节处理不尽相同,传世者可见两岸故宫藏品(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页62,图54;《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页156至159,图II-100至102),皆包镶金属棱扣。拍品墓葬出土物也不乏,如南宋张重四墓(1254年)出土斗笠碗(注11)、或如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款印模、泰和三年(1203年)印模(注12)等的图样。此种花瓣密布于外圈的三角花形纹饰,有称菊纹者,有称宝相花纹,也有说是《营造法式》中所称的「太平花」,确切名称有待考证。
此碗芒口,支圈覆烧。胎薄质坚,釉面牙白,滋润素净,外壁见垂釉现象。施釉后,纹线间隙因积釉色深,纹饰清晰可辨,十分美观,模印图案清晰有度,装饰意味强,为器物平添华美。又保存状况佳,传承有绪,极为难得。

LOT号:0810

定窑白釉刻划花萱花纹花口碗

创作年代:北宋至金(960-1234)

尺 寸:口径22cm;高7cm

估 价:HKD 400,000~~5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定州花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年,页74至77,图Ⅱ29-32,北宋定窑划花牡丹纹碗

碗敞口,微撇,呈六瓣花口,浅圈足。碗内刻划花装饰折枝萱花,穿绕器面,突破了定窑器装饰纹样只单独表现于内底或内壁,不相互跨越交叉的模式,疏朗跌宕,优雅自生,装饰性中犹见写生趣味。匠师以宽刃雕刀斜剔出纹样轮廓,又在花叶一侧以一道深刻线强调厚度,不同于较早期的双刀勾划(注13),也称半刀泥技法,是为时代演变特征。另可见画面左下角的一片花叶,以齿状边缘装饰,与台北故宫数件装饰划花牡丹纹的北宋定窑器相类(参见《定州花瓷》,页74至77,图Ⅱ29-32)。此式独枝的折枝花卉纹乃定窑典型纹样,或为荷花,或为萱花,延续甚久。
整器施釉匀薄,釉色牙白偏黄,富于光泽,外壁见垂釉现象。釉下胎体见规整的轮制旋纹,或称刷丝。口沿芒口露胎,支圈覆烧而成。
此碗所具备的芒口、划花、泪痕、刷丝等特征皆为自明清以来既有的对定窑器的认知,不失为一件器美工精的标准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征主要指十一世纪前中期之后的定窑(注14)。品相完整,流传至今,殊为不易。

LOT号:0811

定窑白釉刻划花萱花纹折腰盘

创作年代:北宋至金(960-1234)

尺 寸:口径16.7cm;足径5.8cm;高3.3cm

估 价:HKD 150,000~~200,000


作品描述:

折腰盘为宋、金时期常见器形,在北宋晚期吕氏家族墓(注15)、韩琦家族韩治墓(1125)(注16)均有所见。
薄口外侈,上腹斜直,下腹折转内收至浅圈足处,坦底。盘内刻划花装饰一枝长茎蟠转的折枝萱花,与lot 810装饰风格相近。茎叶散布,满饰盘面,突破了定窑器装饰纹样只单独表现于内底或内壁,不相互跨越交叉的模式,自由延伸无拘束。匠师以宽刃雕刀斜剔出纹样轮廓,又在花叶一侧以一道深刻线强调厚度,不同于较早期的双刀勾划,又称半刀泥技法,是为时代演变特征。此式一枝数茎的折枝花叶纹乃定窑刻划花典型纹样,或为荷花,或为萱花,延续甚久。
此盘施釉匀薄,釉色牙白略黄,富于光泽。外壁见泪痕状流釉,色黄。口沿芒口露胎,支圈覆烧而成。整器线条干净利落,折枝萱花穿绕器面,疏朗跌宕,优雅自生,装饰性中犹见写生趣味,器美工精。此盘所表现出的芒口、划花、泪痕、刷丝(指轮制旋痕)等要素皆为明清既有的对定窑器的认知,不失为定窑标准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征主要指十一世纪前中期之后的定窑器(注17)。旧配锦盒,并有墨书题签。

LOT号:0812

白釉花口碗

创作年代:金(1115-1234)

尺 寸:口径13.6cm;足径5cm;高6.4cm

估 价:HKD 50,000~~80,000


作品描述:

北宋中期以后,北方白瓷窑场遍布,如井陉、磁州、霍州、介休、巩县等,以及文献所载的宿州、泗州等地。由于定窑的影响广泛,这些窑场在宋金时期或多或少的会与定窑风格重迭,但也都各自具有烧造白瓷的历史和窑业成就,瓷质的细白坚致也往往出人意表。
碗体塑成十一曲花瓣状,胎质薄脆,唇口打磨薄削,局部露胎,绝非芒口,极有可能为包镶金属棱扣前的准备。斜直壁,深腹,坦底,圈足,挖足较深。外壁采用手工压棱法压出凹棱表现花瓣形象,器腹内相应位置起伏圆润。整器施釉均匀,釉面平滑不见明显「泪痕」。釉色浊白,釉光润泽,布满细碎开片。施釉不到底,足端、足里无釉,残窑砂,底心旋痕明显,有垫烧痕。
此碗应为金代山西窑口制品,或为霍州,或为平定,在此提出,仅作一说。

LOT号:0813

白地剔花童子持荷纹长方八棱枕

创作年代:金(1115-1234)

尺 寸:长44cm;宽18cm;高11.6cm

估 价:HKD 300,000~~4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页195,图180,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金代磁州窑白釉剔粉持荷娃娃纹八角形枕

枕作长方八棱形,枕面出檐,前底后高,利于枕卧。坯胎施白色化妆土,其上施透明象牙黄色釉。枕面八棱形开光,装饰图案分为三部分,皆以白地剔花技法表现。中间为童子持荷,童子头顶双髻,佩戴颈圈、手镯、脚环,手执莲荷,面部五官刻画入微,黑色眼珠如此细微之处亦剔刻填彩,惜已剥落,但仍见囧囧有神,活灵活现。左右两侧搭配卷叶纹分开两侧。纹饰剔掉白釉露胎处,填以黑褐色彩,与纹饰平整合宜。瓷枕底部可见流釉及化妆土痕迹,露胎处泛浅红褐色,为垫烧痕迹。前壁左侧有通气孔。
整器粗瓷细作,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图案结构自由。乃北方磁州窑系制品无疑。相同者可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品(参见《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页195,图180)。

LOT号:0814

三彩剔刻花锦地团花纹枕

创作年代:金至元(1115-1368)

尺 寸:长52cm;宽18.5cm;高16cm

估 价:HKD 800,000~~1,0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中国陶瓷全集?7?宋(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页207,图213,河南省博物院藏1976年济源县出土宋代三彩婴戏纹枕
《中国陶瓷全集?9?辽西夏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页234,图226,首都博物馆藏金代三彩划花萧何追韩信枕

瓷枕风格独特,传世少见。枕形近长方,但变化稍多。前壁内凹,后壁微弧,枕面两端高,中间低,前面低,后面高,既利于枕卧,又增加器身的变化。外壁近底3公分处,剔刻两条平行的弦纹,其间填黄彩,形成绕身一周的黄色条带。其下无釉,可见红褐色胎体及化妆土痕迹。黄色条带以上满剔刻铜钱式锦地纹,填绿、白彩,锦地上饰团花纹,填黄、白、绿、褐彩,枕头四角饰以如意云纹状包角,格外别致。整器绿彩为底,辅以黄、赭、白三彩,配色明快鲜丽,填彩精准,装饰效果强,具有宋金以来三彩瓷枕特征。观胎釉特征,或为山西窑口制品。

LOT号:0815

黑釉油滴茶盏

创作年代:金(1115-1234)

尺 寸:口径11.8cm;足径3.9cm;高4cm

估 价:HKD 150,000~~200,000


作品描述:

宋代茶盏,建窑最负盛名,其特殊的窑变效果具有高度的艺术感,引来南北各窑口争相模仿。其中北方窑口中以磁州窑系、耀州窑、山西临汾、怀仁窑比较出彩。它们的烧制技术十分高超,除胎骨有别外,其余各方面毫不输建窑,且自成风格,令人称叹。
小盏斗笠形,尖圆唇,口微侈,斜壁,浅腹,矮圈足。裹足满釉,足底刮釉。釉质晶莹光润,黑釉上喷洒棕褐色彩,呈现出银色、棕褐色油滴状结晶。大小错落,斑斓闪烁,如满天星斗,耀眼美观。圈足露胎,胎色灰白,质地缜密。足心施棕色护胎釉。整器制作细致,形雅色亮,艺术效果出人意表。当为北方磁州窑系制品。

LOT号:0816

黑釉褐斑纹茶盏

创作年代:金(1115-1234)

尺 寸:口径12.6cm;足径4.1cm;高4.9cm

估 价:HKD 80,000~~100,000


作品描述:

圆唇,撇口,壁斜直,浅圈足,足心乳突。施釉至下腹部,一圈积釉较厚,且十分齐整,显工艺精湛。露胎处显浆白色胎。内里黑釉地上洒酱褐色彩,自然垂洒向里心,斑驳耀眼,与黑釉底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具动感,不同于常见茶盏深沈静敛。整器精工细作,修坯规矩有度,器身线条圆润。胎釉特征乃北方窑口制品。

LOT号:0817

酱釉茶盏

创作年代:北宋至金(960-1234)

尺 寸:口径13.7cm;足径4.1cm;高4.3cm

估 价:HKD 200,000~~400,000


作品描述:

茶盏斗笠形,斜直壁,与平面呈45度角,薄口微侈,浅圈足微撇,足心挂釉乳突。内外施酱釉,色泽均匀,呈半木光。修足规整,瓷土细润,色灰。采用裹足满釉、足底刮釉、匣钵正烧的烧造工艺。外壁下腹、胫部有金属物侵染,可知原有金属盏托相配。此盏成形周正,胎薄体轻,形制优雅,制作上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酱釉制品。
宋代酱釉瓷器在定窑、耀州窑以及当阳峪窑等北方大窑都有烧造,除常见的茶盏外,还有盖碗、瓶、壶、盏托、花口碗、花口盘等。有学者指出其可能有意仿照宋代酱色漆器特征而成。当然,不可否认二者有密切关系,但酱釉瓷器自有其本身的发展演变,于此或仅能说它的流行或与宋代漆器盛行有着平行发展的关系,而不能说是绝对受漆器影响(注18)。

LOT号:0818

吉州窑剪纸贴花薝卜花纹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2cm;足径4.1cm;高5.7cm

估 价:HKD 80,000~~15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雅俗之间——吉州窑瓷器特展》,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页43,江西省博物馆藏南宋黑釉剪纸贴花朵梅纹盏
《禅风与儒韵——宋元时期的吉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页18、19,图9,南宋漏花薝卜花纹盏;叶189,图10,香港杨永德伉俪藏南宋漏花薝卜花纹盏

吉州窑创烧于唐末五代,终于元,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闻名,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虎皮斑、鹧鸪斑等,惟妙惟肖,独具一格。
器口微微内敛,斜壁,深腹,底心圆状凸起,浅圈足,足心浅挖。内壁口沿凸饰一周扁带状纹,仿沸水溅溢,外壁相对应处一圈微凹,便于持握。看似微小的变化,却体现着古代匠师们无限的智慧。内壁釉色鳝鱼黄,满布细小的网格状开片,其上剪纸贴花薝葡(卜)花纹,朵花纷繁飘散,趣味横生。此式花纹常被习称为梅花,刘新园先生则认为是薝葡(卜)花。又称栀子花,花瓣六出,与五瓣梅花截然不同(注19)。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色显酱褐。器身涩胎处施护胎铁泥。底足露胎,胎色米黄,粗松似陶。吉州窑制器,重釉不重胎。坯胎的缺陷乃处地理坏境导致,能工巧匠扬长避短,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的不足,于是,釉色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成为吉州窑两个并存的显著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吉州窑各式带有装饰纹样茶盏的流行,似乎与斗茶、点茶无涉,因为它并不符合「茶色白,宜黑盏」的要求,当为迎合新兴禅茶煎饮方式的透明茶汤所设计(注20)。

LOT号:0819

吉州窑剪纸贴花鸾凤纹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3.2cm;足径3.2cm;高4.4cm

估 价:HKD 80,000~~15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雅俗之间——吉州窑瓷器特展》,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页45,江西省博物馆藏黑釉剪纸贴花凤蝶朵梅纹盏

剪纸贴花为吉州窑独创一格的装饰技法,纹饰常见薝卜花、龙凤纹、几何花纹、吉祥文字等。
此盏斗笠式,敛口,浅腹,假圈足较小。吉州窑产品里假圈足的做法出现于南宋早期,中期时,圈足变小,直径从4厘米逐渐缩至3.5厘米左右,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底面近足处横挑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注21)。观察此盏底足,与上述符合,是为时代特征。
内里釉色黄褐,可见因窑变而产生的交融肌理。碗心微凸,饰薝卜花一朵,内壁上饰鸾凤纹,鸡首长尾,锦翎展翅,相逐飞舞,间缀双蝶。纹样的组合方式可比较江西省博物馆藏品(参见《雅俗之间——吉州窑瓷器特展》,页45)。外壁施釉不到底,色显酱褐,釉面半木光。露胎处,黄中闪红,胎质半瓷化。

LOT号:0820

吉州窑菱形剪纸贴花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1cm;高5cm

估 价:HKD 250,000~~3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世界陶瓷全集?12?宋》,日本小学馆,1977年,页108,图105、106,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建窑禾目天目茶碗
《雅俗之间——吉州窑瓷器特展》,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页49,江西省博物馆藏南宋黑釉剪纸贴花纹茶盏

在宋代,大江南北窑口众多,装饰技法各有千秋。唯有吉州永和窑的剪纸贴花,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令藏家倾心追求。而且吉州窑的匠师们不受单一技法局限,依据纹饰需要诸法并举,是为一大特色。
此盏集剪纸贴花、洒釉于一身。薄口稍束,斜壁,深腹,小圈足,足心浅挖。内壁黄褐釉色地上,剪纸贴花三组菱形纹样,釉面可见窑变产生的交融流淌。外壁黑釉地上洒釉装饰,白色、乳白、蛋黄色等,斑驳瑰丽,与黑色底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釉不及底,圈足外少许露胎。胎色黄,含砂粗松。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吉州窑产品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工们极力庇短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旧配描金漆盏托。

LOT号:0821

吉州窑黑釉玳瑁斑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1.2cm;足径3.5cm;高5.5cm

估 价:HKD 80,000~~1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吉州永和窑》,文汇出版社,2002年,页52,图3-12,宋代玳瑁纹碗

玳瑁斑为窑变釉,其原理是在胎体上使用两种氧化铁含量不同的釉,燃烧时产生交融及流淌的效应,如同玳瑁纹理。吉州窑常见这种饰方法,黑釉地上呈现的彩斑颜色有两种,一种是蛋黄色乳浊而不透明,另一种黄色透明,黑黄相间异常艳丽。
茶盏薄口稍束,斜壁,深腹,小圈足,足心浅挖。内外壁现玳瑁斑纹,黑黄相交相融,淋漓尽致,艺术风格别具。釉面光亮滋润,具玻璃质感。釉不及底,圈足外少许露胎,胎色米黄,胎质稍显致密,瓷化程度高。

LOT号:0822

吉州窑洒釉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2.2cm;足径3cm;高5.5cm

估 价:HKD 70,000~~100,000


作品描述:

直口向上,内敛,斜壁,浅腹,盏心内凹,假圈足较小,仅3公分。吉州窑产品里假圈足的做法出现于南宋早期,中期时,圈足变小,直径从4厘米逐渐缩至3.5厘米左右,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底面近足处横挑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观察此盏底足,与上述符合,是为时代特征。外壁施釉不及底,圈足、圈足外露胎,局部刷酱色护胎釉,胎色黄,粗疏含砂。内外壁洒釉装饰,黄褐色釉斑自然聚集、散落,色乳浊,高出底釉,有细密开片,半木光。

LOT号:0823

吉州窑黑釉洒彩碗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6cm;足径5cm;高6.7cm

估 价:HKD 180,000~~2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禅风与儒韵——宋元时期的吉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页19(左),上海博物馆藏南宋黑釉洒彩盏;页42、43,图27,南宋洒彩盏

在吉州窑经典制品中,口径10至13厘米的茶盏常见,口径逾15厘米的阔大者不多。
此碗胎体周正,端庄沈稳。唇口开阔微侈,外壁口沿下一周微束,内侧顺势凸起回水线,亦便于持握。弧壁,深腹,内心圆形内凹,浅圈足,足心浅打洼,轮制旋痕显见。除圈足外,满施黑釉,乌黑匀净,其上恣意挥洒黄褐色彩釉,与黑色底釉对比强烈,潇洒明快,无所矫饰,浑然天成,具自然造化之美。黄褐色彩釉乳浊不透明,有冰裂状开片纹。圈足露胎,胎色灰白,含砂颗粒,砖红色垫烧痕可见,匣钵正烧而成。

LOT号:0824

吉州窑黑釉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1.9cm;足径4cm;高5.8cm

估 价:HKD 80,000~~1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雅俗之间——吉州窑瓷器特展》,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页12,下图,江西省博物馆藏1980年永和窑址出土北宋黑釉盏
《禅风与儒韵——宋元时期的吉州窑瓷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页26,图13,江西婺源博物馆藏1981年婺源南宋庆元六年(1200)汪赓墓出土南宋黑釉盏

吉州窑装饰多样,以各式窑变斑纹,如玳瑁、虎皮斑,以及木叶纹、剪纸贴花、彩绘等多见,如本品这样素黑乌亮者殊不多见,乃点茶佳器。
盏口微敛,斜壁深腹,里心圆饼状微微鼓起,假圈足,足心微打洼。通体施乌黑釉,釉面光润,发色均匀,可见细密的网格状开片。吉州窑黑釉瓷的色泽不似福建建窑和北方诸窑,釉面无浮光,自然古朴,以其点茶,别有一番意趣。圈足露米白色胎,粗松似陶,但又似陶非陶。
整器胎体规矩,造型稳重静雅,釉色,发色佳,乃质量上乘者。采用匣钵正烧,成品率高,质量精,但产量低,费时费工,不易得。

LOT号:0825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2.4cm;足径4.2cm;高6cm

估 价:HKD 200,000~~3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世界陶瓷全集?12?宋》,日本小学馆,1977年,页254,图253、254,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建窑禾目天目茶碗

唐宋饮茶风盛,宋代尤以点茶、斗茶为尚,且茶色尚白,以黑釉茶具斗茶最适,其中建窑产品最负盛名,为宫廷贵胄、文人士大夫、僧道等阶层所赞誉,文献中多有体现。常见建窑兔毫盏有两种,一为青黑地(本场lot 825和827),一为酱褐地(本场lot 826和828)(注22)。酱褐地者宋人通称其为紫泥、紫瓯、紫盏等。蔡襄《茶录》中说斗茶「以绀黑兔毫盏为贵」,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皆指拍品式样的青黑地兔毫者。
此式茶盏乃建窑最经典器形,薄唇口微侈,外壁沿下一圈微束,为持用方便而设,美观实用并举,符合宋人生活美学。深腹,底承较浅圈足,足内稍稍打洼。施釉不到底,近底处积釉一周较厚。口沿釉薄,一圈赭褐色。器身黑釉耀眼,乃上等发色。褐色兔毫丝丝垂流,仿若流星划过天际。建窑黑釉窑变效果的呈现取决于窑室气氛、窑温、窑位等诸多因素,非人力所能决断,固每一件建盏都具有唯一性。底部露胎处,可见铁色胎体,胎厚扎实,可保持茶汁温热而不烫手。
此件兔毫茶盏釉面莹泽光亮,黑釉绀黑黝黝,金褐色兔毫丝丝垂垂,层次丰富。点茶其间,击拂茶水后,所得茶面细沫,白黑相映,至雅至美。

LOT号:0826

建窑酱釉兔毫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2.5cm

估 价:HKD 20,000~~5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茶韵茗事——故宫茶话》,台北故宫,2010年,页39,图2,福建省博物馆藏建阳县芦花坪窑址出土北宋晚期建窑酱褐釉兔毫纹茶盏(兔毫紫盏)

此式茶盏乃建窑最经典器形,薄唇口微侈,外壁沿下一圈微束,为持用方便而设,美观实用并举,符合宋人生活美学。深腹,底承较浅的圈足,足内稍稍打洼。施釉不到底,底部露胎处,可见铁色胎体,胎厚扎实,可保茶汁温热而不烫手。内外酱褐釉地上,满布黑色毫斑,短促密集,风格别具。旧配木盒。

LOT号:0827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9.3cm;足径3.4cm;高3.8cm

估 价:HKD 30,000~~50,000


作品描述:

此盏形制小巧秀美,盈手可握。薄唇口内敛,习称小兜口。弧壁,底承浅圈足。施釉不及底,黑釉色如黑漆,晶黑光亮。内壁银毫条缕纤细,随釉流动,自然垂淌。底部露胎处,可见铁色胎体,胎厚扎实。足底一圈施黑色护胎釉。
这类兜口式盏最常出现在口径9厘米左右的小盏上,当时产量不小。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此类小盏反而非常适合当下品茶。

LOT号:0828

建窑酱釉兔毫茶盏

创作年代:南宋(1127-1279)

尺 寸:口径12.7cm;足径4.1cm;高5.5cm

估 价:HKD 150,000~~200,000


作品描述:

参阅:
《茶韵茗事——故宫茶话》,台北故宫,2010年,页44,图14,福建省博物馆藏建阳县芦花坪窑址出土北宋晚期建窑酱褐釉兔毫纹茶盏(兔毫紫盏)

常见建窑兔毫盏有两种,一为青黑地(本场lot 825和827),一为酱褐地(本场lot 826和828),皆为建窑名品,备受文人雅士推崇。酱釉或酱褐地兔毫盏,在宋代诗文中通常被称为紫泥,如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紫泥新品泛春华」;或紫瓯,如蔡襄《北苑十咏》之六「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喜共紫瓯今宜酌,慕君潇洒有余情」;或紫盏,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等。称谓虽略有差异,但所指皆为同一类制器无疑。虽然紫盏在宋代名气响亮,但今人却少有论及,甚至将宋代紫泥误读为明清紫砂茶壶,让人心寒。
茶盏束口形,乃建窑经典器形。薄唇口微侈,外壁沿下一圈微束,为回水或持用方便而设,美观实用并举。深腹,底承浅圈足,露胎,胎体铁色,胎厚扎实,可保持茶汁温热而不烫手。施釉不及底,口沿釉薄,一圈赭褐色。内外壁酱褐色为地,其上满布青黑色丝缕,粗细、长短相杂,交融妙丽。底部积釉较厚,见垂珠。此盏器形、发毫、垂珠、修足皆可圈可点,不失为一件建窑兔毫紫盏妙品,相似者可见福建建阳县芦花坪窑址出土器(参见《茶韵茗事——故宫茶话》,页44,图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泠印社2020拍卖会高古瓷成交情况-2
这10件国际最贵的茶盏,你见过吗?
明日开槌 | 西泠印社2020年春季拍卖会高古瓷专场(全145件)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4
2021秋拍拍品信息抢先看——中国·杭州器物说拍卖
【东方陶瓷】中国宋元部分茶器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