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故事:董作宾力助殷商“恢复秩序”

“十兄弟”中的王湘等人在发掘现场午餐。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的同心协力,使他们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 翻拍资料照片


       '寶'(繁体'宝')字分为四部,上方为盖头,象征房屋;屋内的左边是玉字,玉是石之美音,就是石做的工具;右边是缶字,缶是陶器,乃日常用品;下面为贝,蚌贝为食品之类。古人所居为半地下室,屋顶破了已不存在,遗留到现在的就是我们所挖的灰土坑,在灰土坑内,有残石器、破陶片、破蚌壳,这就是宝。挖宝就是挖这些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研究出古人生活的状态。”


这是董作宾1933年在《大公报》发表的短文《关于“宝”》。


考古发掘神秘而诱人,在很多人看来,发掘就是“挖宝”。对于董作宾们来说,这种观念带来很大压力,安阳盗掘者就曾打出标语,指责董作宾等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董作宾感慨良多,就写了这篇短文,说明“此宝”非“彼宝”,说明科学考古的意义 。

夏鼐曾说殷墟有“三宝”: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在艰难困顿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对这“三宝”的发掘和研究,令中国学术放出一片异彩,成长起一批世界级大学者,开辟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新纪元。可以说,殷墟是商朝对二十世纪中国慷慨的馈赠。

1929年,李济和董作宾在安阳


董作宾一生成就,都是殷墟发掘的成果。在殷墟发掘之前,甲骨文的真实性是假定的,章太炎对此就非常怀疑。有了科学发掘,甲骨文才被正式确定来自殷商,史料价值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此外,发掘得来的甲骨,避免了商贩造假,更为可靠,又有土层关系和伴生器物,都有助于判断其年代。

董作宾在北大国学门读书时,就梦想能挖出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开辟新天地。如今梦想成真,凭借过人的天分,过人的勤奋,他如鱼得水,很快有了大成就。

1929年秋,第三次发掘即将结束的当天下午,挖出了后来著名的“大龟四版”,董作宾潜心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成果,借助这个成果,可以将十万片散乱的甲骨排排队,“推进到一个有时间先后的秩序与行列里”。


放大镜看出甲骨奥秘


第一次发掘殷墟的时候,董作宾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地点出土的甲骨文字,其书法、字形、文例显著不同。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应该是时代先后不同形成的,因此发奋研究甲骨文断代问题。


断代的重要性,以前的研究者也已经意识到。刘鹗、罗振玉、王国维先后认定甲骨文是殷商遗物,是盘庚之后,一直到殷商末年的产物。但自盘庚到纣王,长达273年,遗留的甲骨数量庞大,如无法确定年代,商代历史就一片混沌。

董作宾的研究,一开始就抓住了要领。他全身心沉浸在甲骨文中。为研究甲骨文的刻写手法,他买来放大镜,仔细查看刻字的交叉部分,然后通过拍照,把文字放大20倍仔细观察,发现刻甲骨文与写字完全不同,每个字先刻所有竖画,再刻全部横画,或者先横后竖,不同刻法,隐藏着时代因素。

他还从药材铺买来龟甲,试验钻灼过程,以此来理解不同时期钻灼手法的变化。


董作宾更多的工夫用在新出甲骨的研究上。在甲骨文中,“卜”、“贞”两个字经常出现,两个字之间,往往有一个别的什么字,以往对这个字无法认知和解释,有人“疑为官名”,有人“疑为地名”,还有人怀疑是所占卜的事情。1929年第三次发掘中得到的“大龟四版”,文字较多,“卜”、“贞”有六个不同的字,如果是官名什么的,全版应该一致,因此以前的猜测都是不对的,这应该是人名!是负责占卜并刻写甲骨文的人!


这一发现,如天光泄露,意味着埋藏3000余年的秘密将彰显人世!一个龟甲上,刻有6个“贞人”的名字,而所刻文字的时间持续了9个月。也就是说,这9个月里,有6位贞人轮流主持占卜,他们岁数的差别不该超过50年。由此,董作宾得出了结论:“可以由贞人以定时代”,提供了一把打开殷商神秘大门的钥匙。


“贞人说”的创见,以及“贞人集团”的提出,使困惑学术界多年的甲骨文断代问题“迎刃而解”,震惊了当时学术界。流亡日本、潜心研究甲骨文的郭沫若不吝赞美之词:“囊于卜贞之间一字,未明之意,近时董氏彦堂解为贞人之名,遂顿凿破鸿蒙。”数十年后,李济先生仍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董作宾在甲骨文早期研究中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是他一生古文字研究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他命名的'贞人'的发现。”


董作宾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前行,借助随后殷墟发掘中获得的新材料,他写出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系统地提出了一个整理殷墟全部甲骨文新的方案,以十项分期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这个大作,被认为“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将殷墟二百七十多年中的遗物、遗迹与所发生的事件,首次建立了一个秩序。从此以后的研究,是完全要从这个秩序出发的”。


正当殷墟考古方兴未艾之时,抗战爆发,日本人的铁蹄践踏安阳。致力于重建“殷商秩序”的学者们,自己生活和研究的秩序被完全打破。


“十兄弟”生离死别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殷墟发掘匆忙结束,董作宾与同仁们踏上漫长而艰难的流亡之路。历史语言研究所有21万册图书,有一大批考古发掘物和金石拓片,转移起来非常不易,艰难到达长沙后,由于前途未卜,傅斯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遣散部分人员。著名的“殷墟十兄弟”大多在遣散之列。



当时中国最有光彩,联手打出中国考古学、历史学一片新天地的学术团队,在长沙生离死别,很多人此后终生再无谋面。


“十兄弟”大多以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身份,参与殷墟发掘,因朝夕相处,志趣相投,年龄相仿,于是就按年龄大小,“老大”、“老二”地叫起来。老大李景聃,然后依次是石璋如、李光宇、刘耀、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王湘、高去寻、潘悫。此外,短暂参与发掘的吴金鼎、夏鼐、向达等,虽未加入,也与他们情深谊厚。


离开史语所后,刘耀、祁延霈、王湘、尹焕章等都先后去了延安。石璋如本来与刘耀一同前往延安,走到八路军临汾办事处,工作人员见刘耀衣着“土气”,而石璋如干净整齐,还戴顶礼帽,因此拒绝了石璋如,留下了刘耀(去延安后改名尹达)。


石璋如、尹达都是河南大学的学生。1929年河南与中央研究院因殷墟发掘产生矛盾,傅斯年前来开封调解,在河南大学常住,其间发表多次演讲,引发河大学子对考古的浓厚兴趣。后来傅斯年与河南达成的协议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河大学子可以去殷墟实习。石璋如、尹达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以大四学生的身份,携手前往殷墟,随后双双考取史语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


临汾一别,两兄弟从此天各一方。尹达后来成为学部委员、著名史学家,出版有《中国原始社会》、《中国新石器时代》等专著,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是那个时期大陆考古的实际领导者。


石璋如自临汾返回家乡偃师,途中遭遇土匪,钱财被抢劫一空。幸好后来史语所安定下来,董作宾得知他的情况,写信让他南下重新加入了史语所。


石璋如后来去了台湾,他是“十兄弟”中年寿最高的,2006年去世,活了104岁,被尊为“考古人瑞”。他61岁后才退出田野考古,专心整理、研究安阳殷墟出土的资料,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程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力图重现当时的制度。他一生著述极丰富,专著17部,论文100篇,大部分是关于殷墟。


1998年,为纪念兄弟刘耀去世15周年,96岁高龄的石璋如写下《刘耀先生考古的五大贡献》。此时,距临汾一别已61年,两兄弟再未谋面,但心中的情谊却丝毫未减。


“十兄弟”中的老五尹焕章是董作宾在南阳中学任教时的学生,1928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由董作宾介绍参加殷墟考古。后来长期在南京博物院从事考古工作,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尹焕章的女婿朱元曙曾为“十兄弟”作传,其中写到的情谊,让人感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尹达回母校河南大学做学术报告,尹焕章的外孙此时正在河大读书,听完报告,自己走上台去,向尹达自报家门。尹达一听是“五弟”后人,十分激动,拉着他的手连说:“像,像,真像你姥爷。”并循循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负“令外祖的名声”,并反复交代,一定要向焕章先生的夫人转达问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峡两岸有了联系。张光直(李济、董作宾在台湾的学生,著名考古学家)与夏鼐的通信,经常代“十兄弟”互致问候,代为寻访亲友。1983年9月10日,夏鼐致张光直:“前承嘱托打听石二哥在大陆家属情况,现已得消息,兹另纸附奉,以便转去,并望代为问候。”夏鼐在殷墟时间不长,未名列“十兄弟”,但仍尊石璋如一声“石二哥”,这个称呼,不知凝聚了多少亲情与沧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解析
殷墟考古第一人、中国考古学泰斗,都与河南大学有重要关系!
甲骨文发掘简史:太不容易了!
谈考古离不开殷墟,谈殷墟,离不开他们……
话殷墟甲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