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做“新”教师,“龙”重登场!


怀抱着无限的期待,2024年姗姗而来,教育之路又拉开了新的帷幕。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咱们也不妨做个“新”教师,用全新姿态“龙”重登场!

做好“新”准备,“龙”马显精神

(1)寒假不摆烂,提前备好课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新年新气象,教师也不该打无准备之仗,提前备课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有充足的时间备课,我们就一定要备“好”课。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备课前,首先应该读教材,读文本、读简介、读提示、读习题,还要读教参,看全看透,有余力的,还可以撰写文本分析,唯有深入理解后,课堂才会有深度,有教师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同时,我们要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在备课时思考学生的学情如何,课堂的亮点在哪,对于新教师而言,还可以多学习名师课例,采撷精华,不断进步。

在每学期开始前,我都会花时间备好一个月的课量,这个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我刚工作时的带教老师。她说:“一定要在假期提前备好课,开学突发情况多,难免挤占了备课时间,与其草草应付或是挑灯夜战,不如做好准备来得实在。”果然不出她所料,当时我接手初一年级,每天光是了解学生情况、回复家长信息就忙得不可开交,这里交个计划,那里写个报表,哪里还有余力去构思备课。此时此刻,那些假期里的努力简直如同救命稻草,既安慰了自己,又给了学生呈现出了最好的课堂效果。

(2)调整兼蓄能,阅读不能停

忙碌的学期结束后,一个长假是最好的慰藉。调整休息是必不可少的,但合理放松之后,教师们都可以利用好假期的时间为自己“充充电”,阅读是那些因为平时的忙碌而被无情削减的阅读量,假期可以有条不紊地补回来。

读书是一门大学问,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去读书都是值得思考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把阅读名著作为爱好,如百看不厌的《红楼梦》,每次都能带来新的体会和感悟;专业发展上,我会阅读相关的教育期刊和专著,会把一些值得“啃咬”的文献留给假期这样整块的时间。

培根《谈读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总有不同的读法,但无论如何,阅读须有效,诚如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言:“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唯有勤读善思,方能真正蓄能。

(3)制定新规划,拒绝拖延症

网络上很流行这么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或许人们容易认识到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但却无法明确行动方向,也无法立即采取行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提醒我们警惕拖延症,有条不紊地完成日常的工作和任务,所以,我们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下新学期的规划,未来也许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惊喜。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计划谬误”的陷阱。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做决策估计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低估完成计划的时间并高估计划的完成情况。比如在制定新学期计划时,从不给自己预留兴趣拓展、走亲访友等事件的时间,完美计划就很容易被打破,而多次失败之后便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不利于计划完成。

避免计划谬误的方法就是进行预防性修正,既然大脑会倾向于低估我们做一个任务的时间,我们就适当给自己做一件事情多一些机动时间,新学期,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些“不那么完美”的计划,虽然“其貌不扬”,然则带来的效率和收获是远高于“完美计划”的。

探索“新”思路,画“龙”巧点睛

(1)定期复盘工作,汲取教学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历的确会给人带来经验,但如果一个人的经验始终无法转化为智慧,我们也难以从教书匠蜕变为教育者,要促进这种转变,不断地复盘反思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个人复盘时,首先要理清头绪,我们可以以拟定的发展规划或目标为依据,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参考得出结论,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集体复盘也对提高团队协作大有裨益。对于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我们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人提出的问题,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攻克难关,在经验总结和规律提炼中,思维就会得到拓展,教育智慧由此而生。

英国哲学家詹姆斯·埃伦说:“所谓反思,就是耕耘并整理自己的精神家园”,定期复盘能切实有效地方便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规划,不断汲取教学智慧,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更稳些。

(2)加强理论研修,不忘源头活水

理论研修及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趋势,仅仅依靠现实经验的累积是远远不够的。好比绝大部分教师都有讲课、讲好课的追求,然而真正达到好课或精品课标准的却不多。无论是初入教坛的新教师,还是久经沙场的“老板凳”,不少老师依然是一听写论文就六神无主,一提搞研究就唉声叹气。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理论研修能力的不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位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不是去发现理论,不需要“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而是用既有的科学理论去解释、分析教育过程中的事实和现象,发现其间的因果规律,并根据结果不断修订理论,指导自己后续的教学实践。针对这一观点,我们不难把握这样一个关键点:要从身边的具体现象入手,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学生,发生各类的事件,用心观察,就能慢慢捕捉到不同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各类气质与人格,不同事件所反映的因果逻辑,为此我们做了那些工作,这些工作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由此便能体悟到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主要任务。

教育工作绝不是千篇一律重蹈覆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值得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指导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真正作出有效干预。留心每一个教育瞬间,做教育的观察者和创造者。

(3)深入沟通学习,增强团队协作

有一个概念叫做“教师集体效能感”,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教师为协同应对特定教学任务而分配、协调和整合相关资源所共享的集体能力信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集体效能感对学生成绩、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等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团队中,我们每个人都各具长处,各有特点,和团队伙伴在一起,我们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团队间的深入沟通学习,无疑能增强我们的集体效能感,而集体效能感强的集体,往往才能屡创佳绩。

时常听到我的带教老师回忆起初见我的场景:“第一次见你的时候,你穿了一身背带裤,抱着听课记录本,我问你是谁,你怯生生地说:'我是今年新进来的。’。”这历历在目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来到学校的这几年,有导师、有师父、有同伴,让当初青涩的我不断拔节成长。还记得初登教坛时,备课组里的老师总是推门听课,课后给我精细的点评和改进意见,帮我重构课堂;任何一个老师有公开课或是重要比赛,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即使到了深夜,也会有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我们从没有单打独斗的特种兵,只培育齐心协力的团结花。

总有一些人,在你困难时伸出援手,在你颓丧时给予鼓励,在你迷茫时指引方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团队协作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卓越的教学成果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收获的也不仅是成长,还有更加宝贵的情谊。

迈向“新”征程,待“龙”跃云津

(1)用“生长力”换取“获得感”

清朝刘开的《问说》有云:“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孔子《礼记·学记》中也说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为人师者,在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秉承学无止境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的生长力,实实在在的进步,丰盈的是为人师者的获得感。

日常教学中,秉承着“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理念,我们要脚踏实地,耕耘平凡点滴;阶段性地,我们可以尝试分析自己的教育特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从事教育事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拓自己的视野,保持自己的教育热情,寻找自我的定位,在锻炼中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我们在呵护每一个花朵的成长时,也在促进个人的成长,深耕细作的汗水一定会折射出优秀园丁的模样。 

(2)用“创新力”换取“成就感”

创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小的创新让人惊喜,比如割伤了鲁班脸颊的茅草让他发明了锯子;大的创新改变时代,比如,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

叶澜提到:“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教育事业的创新不需要我们有多少伟大的壮举,一次巧妙的教学设计、一本精心构思的家校本、一场有意义的班会活动、一片独出心裁的教室布置……这都是教育的创新。只要我们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有着善于观察的能力,有着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就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出彩,在教育之路上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3)用“坚持力”换取“幸福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考验着一个教师的初心、耐心、恒心,坚守。应该说,每个热心从教的教师都有着对教育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才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紧跟时代,超越自我,攻坚克难,频创佳绩。

一年暑假,我随几位老师一起从重庆前往西藏昌都送课,离开前,一个小女孩儿突然拉住我:“老师,可不可以把你的手借给我。”我伸出手去,她在我的手上编了一个彩色的手环:“老师,你什么时候回重庆?你现在就要走吗?”她依依不舍地看着我,我说:“我还要去其他的学校,但我们会再见面的。等你来到重庆,我们一起看校园里的山茶花。”她高兴地点头答应。再见她时,她跟着夏令营的团队来到了重庆,她见到我时,难掩内心的激动,紧紧握住我的手:“老师,我记得您说的话,我一定会好好读书,我要到重庆的西藏中学来读书!我要学更多的知识,再回去建设我的家乡!”那一刻,所有的坚守都有了回音,同我一般,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坚守,无形中也改变了多少孩子的未来,这是无法替代的幸福,是历久弥坚的幸福。

结语

我们拥有着教育的信念与情怀,肩负着崇高的使命,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光明的未来,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从不害怕疲惫困顿。日迈月征,朝暮轮转,龙腾盛世,喜迎春来,龙年已至,让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以乘龙之势,在全新的教育之路上“龙”重登场!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 | 聂周玉洁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统筹 | 周彩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人网络研修计划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10篇
个人研修计划
课程专家团队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中学数学研修日志5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