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阳鏊子山的来历:泰山老奶奶下凡救济百姓的故事

乡土大汶河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鲁姑山 民间又称鏊子山

宁阳鏊子山的来历

——泰山老奶奶下凡救济百姓的故事

作者:王新国

山东宁阳县城东北约70里,磁窑镇南驿集东,有一座鲁姑山,据说春秋时期鲁义姑姊抱侄弃子义退齐兵救鲁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山下,因而得名。

有一天路过磁窑镇大磨庄村(东面不远就是鲁姑山),在与村里人交谈时听一位农民大哥讲了一个民间故事,才知道当地人为什么称鲁姑山叫“鏊子山”

鲁姑山近影

泰山老奶奶为百姓分馍馍

很久很久以前,宁阳东部一带百姓十分贫穷。有一天,人们正在田间劳作,远远看见路上有一位老婆婆,胳膊上挎着个篮子,正缓缓走来。

来到近前,老婆婆看到人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老者羸弱,小儿啼哭,便问为什么这里这么贫穷。人们说土地贫瘠,收入有限,外出逃荒的逃荒,要饭的要饭,土地越发没人种了。

老婆婆听了,便放下篮子,将上面的盖子揭开,招呼大家过来。原来,老婆婆的篮子里装的是满满的白面馍馍。

老婆婆将白面馍馍挨个分给了众人。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附近村子里的人都闻讯赶来了,人越聚越多,可就一篮子馍馍,怎么能分得过来呢?

只见老婆婆一边给众人分馍馍,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随即令人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老婆婆不停地篮子里往外拿馍馍,不停地分给众人,可怎么拿也拿不完。结果,凡是前来的人们都领到了白面馍馍篮子里的白面馍馍却仍旧是满的。

点石成峰,支锅烧汤支鏊子烙饼

分完了馍馍,老婆婆往不远处地上一指,大地上立即出现了鼎立的三个高岗,又一指,三个高岗上出现了一口大锅,锅底下燃起熊熊大火,锅里顿时热气蒸腾,原来是一大锅葱花咸汤。

老婆婆让大家都回家去拿碗来喝咸汤。奇怪的是,人们都喝上了咸汤,而大锅的咸汤却怎么舀也舀不完。这一天,人们都有了白面馍馍吃,有了咸汤喝,美美地吃上了饱饭。

接下来的日子里,那岗上除了支起一口大锅,还支起一面大铁鏊子,老婆婆烙起了白面饼。就这样,这里的人们每天都源源不断咸汤都有白面

不少人说,要是每天每顿都能有白面馍馍吃有咸汤喝那该有多好啊!

老婆婆知道,一直这样下去让人们有白面馍馍吃、有白面饼吃也不是办法,时间久了人们可能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进而养成好吃懒做坏毛病,那会害了这里的百姓。

于是,老婆婆用手指从天边到近前划了一个大圆圈,然后对众人说:“今后这片土地就会变得肥沃了,不会再那么贫瘠,只要你们辛勤耕作,不失农时,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碧霞元君像(泰山老奶奶) 图源网络

后来,老婆婆不见了。

众人觉得这位老婆婆慈眉善目,定不是凡人,可能是位神仙,于是大家听从老婆婆的建议,各家各户都按老婆婆说的去做,辛勤耕作,精心侍弄庄稼。地里产的东西越来越多,日子果然越过越好起来。

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那位老婆婆是泰山老奶奶,那天她正下凡察看民情,从这里路过。

再后来,泰山老奶奶指点出来的三个高岗逐渐抬升,最后就成了三个山峰,远了看,就是支锅和鏊子的三足底座,这座山就永远地留存在了这里,被人们称作鏊子山。

鏊子山所在地磁窑、南驿、华丰一带,南邻孔子故里曲阜,附近村民勤劳朴实,民风淳厚,都说是受了孔圣人儒家文化的影响。这里北距泰山仅有几十里风调雨顺,几乎没有过天灾,民间都说有泰山老奶奶保佑的缘故。

————

(故事源地:宁阳县磁窑镇大磨庄村。)







王新国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从教三十一年。宁阳县历史文化促进会成员,宁阳县村庄简史编委会成员。曾任报社文学版块特约编辑,文章刊载于多类报刊杂志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的记忆之四——烙里馍馍
过大年的回忆(三)
当代散文‖【煎饼岁月】◆胡文宽
书生与菩萨的对话
李小平‖春趣春来之舌尖上的春天
灵应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