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极简,不是自律,其实就只有1个字
userphoto

2024.02.12 河南

关注
艺境关注作者 获得积分
关注
2024-02-12 07:41来自湖南
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提到过这么一层境界:
语默动静体安然。其实,当一个人无论在行住坐卧间或语默动静时都能够内心安定、身体自然,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而达到这种状态的关窍便在一个“随”字。
随时,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
《诗经·七月》中说: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蚕月条桑……
意思是: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三月修剪桑树枝以便养蚕……
每个人面对生活最好的状态也应如诗中的这位农人料理农事,顺应时节。
懂得因势利导,如此才能足衣足食,过得丰年。
柳宗元写作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有个叫郭橐(tuo)驼的人。
他起初叫什么已经不知道了,因为患有脊背弯曲的病,背脊突出的地方就像骆驼的驼峰,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
橐驼听说后觉得很贴切,于是他也自称起“橐驼”来了。
他闻名乡里的原因倒不在于他的“驼峰”,而是因为作为一个职业种树人。
他种下的树,包括从别处移植来的,只要经过他的手,就全都能够成活。
而且往后这些树的长势都非常的不错,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由于他就住在长安城附近,于是城里那些经营园林观光的还有做水果生意的乡豪士绅,为了打探到橐驼的独家窍门,纷纷争抢着要把他接到家中来奉养。
其他的种树人也大都暗中观察,揣摩效仿他的动作,可就是没人能取得他的效果。
于是大家就更好奇了,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直接向他请教了。
橐驼回答说:
这些树长得快、活得久不是我郭橐驼有什么秘诀。
树木都有自己的天性,它要长得快,就得顺着自己的习性。
我所做的只不过是顺应它们而已。
比如说,移植时它的根下就填原来育苗时的土,另外让树根舒展,培土均匀。
等栽种好了,我就当把它忘了,不再去管它。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
他们种的树,树根拳曲,移栽时又换了生土;
回填的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不光是这些,他们还对种下的树吝惜、担心得过分。
早晨去看了还不够,晚上还得过去再摸摸,更过分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否还活着,摇摇树干来确定是否栽得结实。
树木的天性没办法得到保全,它的天性也就一天天远去了。
虽然说是爱护,但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伤害。”
弘一法师说:
急着要结果是人最傻的行为,殊不知老天安排的,比你自己费尽心力选的更周到。
做到随时,就是做到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其本身的自然变化。
不去强求、不去过多干预,只做应当做的,其余的交给时间来发酵就好了。
其实生活也一样,过于执着,不会因势利导反而会事倍功半,身心疲惫。
网上有句话是:春赏百花夏赏荷,秋观落叶冬观雪。
春天,百花盛开正是观赏的好时节,若在冬天去索寻姹紫嫣红的盛景,往往只会徒耗心力。
正如“我恋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人不强求,物不强留,行所当行,止于当止便是最好的随时。
随遇,当下也是极好的馈赠
道家讲: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佛家也有个词叫“因缘注定”。
说的是:既然这个时间上的这件事跳不过去,那就在这时把心也安在这件事情上,这种状态便是随遇的状态。
禅宗有个小故事:
从前有座寺院,里面只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老和尚修了一辈子的禅,是位了不得的大师。
一天小和尚向老和尚请教:
“师父,您得道前,是怎么做的?”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接着说:“这和您现在做的一样呀,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得道前,砍柴时我脑袋里惦记着挑水,挑水时又想着做什么饭;
得道后,砍柴就是砍柴,担水就是担水,做饭就是做饭。”
老和尚这样回答着。
“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把心放在手头上的每件事,就是修得的真谛。
有一位网友也谈到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自己有餐后饮茶的习惯,但吃完饭就得洗碗擦桌,收拾完了,才能去喝茶。
所以特别讨厌洗碗,而且洗不干净,用的时候还得重新洗。
后来他就尝试着调换了顺序,吃完饭先去喝杯茶,把洗碗的事往后调了调。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次碗倒是洗干净了,茶却感觉差了点味道,没了以前那种沁养心脾的感觉。
几次过后,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先洗碗时,心老想着喝茶。
于是猛滴洗洁精,再用力飞快地搓几下,然后放水龙头下冲冲就完事了。
所以总有些地方还有残留,二次清洗,则又加剧了对洗碗的讨厌。
调换顺序后,喝茶又总惦记碗还没洗,心静不下来,茶的滋味就不够美妙了。
把知行合一当成言行一致是很多人脑海里的固有认知,其实它还有另一种解法:
“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念头没有跑掉,心也专注在它上面,做什么便享受什么”。
此外,还有一句话讲的是: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最极处的道没有别的,就是不要挑挑拣拣。
曾看到过一个问题:
“痛苦从哪来?”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
“一切痛苦都从'分别心’而来。”
不知你是否发现,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都有报复性熬夜的行为。
究其原因,很多人的回答说:
上班的时间不是自己的,只有下班后才得以体验生命的乐趣,熬夜也就自然而然了。
可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就会明白: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的时间”或“别人的时间”。正如经历的好与坏,它们都是组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是分别心一旦出来,敷衍、厌恶甚至焦虑的情绪也随之而来。
人天然的感觉,娱乐比工作好,工作也是别人的好……
于是不断地挑剔中,大量的“分别心”就出来了,痛苦也就由此而生。
其实工作两小时和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本质都是自己生命里的120分钟,都是以自己的生命为成本,而“分别心”的作用,只是加剧我们内心的焦虑与抗拒。
学会随遇,打破“分别心”,保持全然的觉知,哪怕居于囹圄,亦能流年不负,岁月可期。
随性,明心便是顶好的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这个话题一度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其中有这么一个回答:
“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被社会的惯性所操纵。”
生活中,人们常常觉得应该去追求这个或者追求那个,往往是因为被社会的惯性所操纵。
看到别人都说好的事情,自己就也觉着好,看到别人都要的东西,自己也跟着想要。
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真心认同的东西,就被这种惯性遮盖住了。
其实随性的背后是基于个人独立的人格以及最真实的需求,只有做到随性,才能不被他人所裹挟。
公元1749年,33岁的袁枚辞官归隐了。
正是施展抱负有所作为的年纪,选择归隐,这与儒家正统子弟的价值观相悖,世人对此也多为不解。
要知道他可是进士出身,还被授官翰林院庶吉士。
主事期间,政绩不俗,深得百姓爱戴。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还在辞官后的生活。
不再担心被同僚攻讦,没了束缚,他便彻底放飞自我,在诗文的创作上他标举“性灵”,主张写出诗人的个性,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
以致于时人评判他说:
“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豪雄”。
尔后,他买下隋鹤德的故宅,并花费巨资重新修葺,构建为江南名园“随园”。
紧接着袁枚又做了一件让人们不能理解的事情。
他命人将他“随园”的围墙全部拆除,使之成为了一个全开放式公园,是中国史上变私家之美景为天下共有之美景的第一人。
他异类的表现远不止于此。
在“随园”中公开招收、教授女学生的行为,更是中国古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种种“离经叛道”的背后,支撑着的是明白自己内心最实处的价值体系。
有志于学问一途,做官便成了负担。认识到社会对女性的禁锢,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就付诸行动,不惧流言。
人生其实需要一种洒脱随性,要敢于不活在别人眼里,也拒绝被别人的评价定义。
不用因与主流的价值观有异而否定自己,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与其在两种浪潮的拉扯里消耗自己,不如不再刻意,随性便是随心。
杨绛先生有一席话令人醍醐灌顶: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联系。
在历经世事,越过千山后,我们终会懂得:
人生最大的智慧,其实就在于每个人对“随”的理解上。
懂得了随时,便收获了一份心静。
懂得了随遇,便收获了一份心安。
懂得了随性,便收获了一份心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的意外
一日禅:上善若水 处下不争
321 启示(一)
修行,让心灵回归宁静(一日禅)
心静是种好生活
6个小故事,胜过上半年你看到的所有微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