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减汤头歌诀》白话解

加减汤头歌诀》白话解

作者:周长泰

整理:莫若啬

——2018.08.10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一、四君子汤加减变换歌

参术苓草四君汤,补中益气基本方[1]。

气滞陈皮异功是,体虚自汗黄芪当。

脾胃虚甚芪山药,虚热呕酸加贝姜[2]

益以夏陈六君子,和胃健脾莫如此[3]

胃寒呕吐丁藿和,香砂六君更消食[4]

十味人参源六君,柴胡葛根芩芍施[5]

倦瘦无力遗与滑,龙牡莲须黄柏加。

带下脾虚湿盛致,芡实樗皮鸡冠花。

痞满胸闷正气微,陈皮木香当归砂[6]

脾虚厌食肢无力,升阳益胃用无疑;

六君合入柴风泻,二活芍连与黄芪[7]

内热芩连与花粉,脚弱木瓜共防己[8]

中虚久疟宜四兽,乌梅草果六君与[9]

健忘芪远木香菖,龙眼当归枣仁居[10]

肥人眩晕六君主,归芎芪桔麻芷需[11]

惊悸怔忡远茯神,萸药枣菖麦味依[12]

补气运脾六君由,姜芪砂仁九味求[13]

归脾则由四君化,远枣芪归香圆肉[14]

健脾陈皮三仙用,香连砂药肉蔻成[15]

参苓白术虚湿并,豆药莲砂苡桔同[16]

七味白术藿木葛,芪豆相逢六神名[17]

补中益气缘异功,芪麻柴归减茯苓[18]

麻柴易作桂五味,拯阳补脾益肾精[19]

四君四物名八珍,气血双补培元根[20]

安胎饮中无甘草,芪附艾榆蛎断芩[21]

泰山磐石去茯苓,芪断芩砂糯米新[22]

胎元饮亦宗八珍,只把苓芎易杜陈[23]

毓麟珠疗不妊娠,杜菟鹿椒调冲任[24]

八珍芪桂称十全,虚劳姜枣一并煎[25]

养荣可由十全化,无芎反增陈味远[26]

十全除去芪地草,胃风汤中粟米兼[27]

十四建中遵十全,苁蓉麦夏附子添[28]

肺痨咯血用保真,二冬知柏地骨寻;

合入养荣去远桂,柴胡朴枣与莲心[29]

四君变化无穷妙,临证随机运如神。

【注释】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基本方剂;方中以人参为君,性甘温而大补元气;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脾为使。四药相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脾胃乃人之后天之本,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自然身强体健。此四君子汤立方之大意。明于此,则可举一反三矣。此方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所致之食少便溏,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细弱或沉缓等证。但目前临床上单独使用本方的情况已不多,往往是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并可由此衍化出许多方剂以适应临床以脾胃虚弱为主证的多种疾病。

[2]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脾胃虚弱兼有气滞之证,症见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者。

体虚至虚热呕酸句,是指本方加黄芪;本方加黄芪、山药;本方加浙贝、炮姜;以治疗在具有四君子汤基本适应证的前提下,又表现有不同证候者。加黄芪,增加了补气助阳固表的作用;加浙贝、炮姜,有助于制酸止呕,对于虚热而呕用之亦无妨。本方加黄芪、山药,亦名六君子汤,出处不详为大病愈后调理及助脾进食之剂,与本文后述之六君子汤并非一方。

[3]本方加半夏、陈皮(或加姜枣同煎),名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主治脾胃不健兼痰湿之证,症见食少便溏,咳嗽白痰,短气痞满,或胸膈不利,膨胀呕吐吞酸等证。本方以补剂治疗痞满、膨胀,有塞因塞用之意。盖此痞满、膨胀系脾虚湿痰所致,健脾之中又予除湿利气,故痞可去,胀可消。由此亦可知临证用药不可过于拘泥。

[4]胃寒呕吐,可用六君子汤加丁香、藿香治疗。

六君子汤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万病回春》),理气醒胃之功尤著。主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纳呆消瘦,虚寒胃痛或腹痛泄泻等证。

[5]十味人参散(玉机微义)由六君子汤加柴胡、葛根、黄芩、白芍组成,治疗中气虚弱、身体倦怠兼有虚热者。

[6]倦瘦无力至当归砂句,仍讲四君子汤本方的加减。龙牡,指龙骨、牡蛎;砂,指砂仁。限于歌诀形式,此处只列出应增加的几种常用药物,临床使用时并不仅限于此,宜随证灵活变通。

[7]升阳益胃汤(《脾胃论》)由六君子汤加柴胡、防风、泽泻、羌活、独活、白芍、黄连、黄芪组成。主治脾虚不能制湿,症见怠倦嗜卧,四肢无力,体重节痛,饮食无味,口干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等证。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健脾,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气,白芍敛阴调营;羌活、独活、柴胡、防风除湿而清阳;茯苓、泽泻泻湿热而降阴浊;又佐以少许黄连以退阴火;是为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中气充足,脾阳得升,中州健旺也。

[8]脾胃气虚兼有内热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连、天花粉;脾虚湿盛,足弱痿软者,用四君子汤加木瓜、防己。

[9]四兽饮(《三因方》)由六君子汤加乌梅、草果组成。主治脾虚气弱,痰饮结聚,并与卫气相搏以致成疟者。亦治瘴疟。

[10]健忘句,是指四君子汤加黄芪、远志、木香、菖蒲、龙眼肉、当归、枣仁。

[11]肥人句,是指六君子汤加当归、川芎、桔梗、升麻、白芷。

[12]惊悸句,仍指四君子汤加远志、茯神、山茱萸、枣仁、菖蒲、麦冬、五味子。

[13]补气运脾汤(《统旨方》)由六君子汤加生姜、黄芪、砂仁共九味药组成。主治脾虚之噎膈反胃,症见饮食不下,食后欲呕,面白神疲,气短腹胀者。

[14]归脾汤(《济生方》)由四君子汤(茯苓改为茯神)加远志、枣仁、黄芪、当归、木香、桂圆肉组成(煎时加生姜、大枣)。有益气补血之功,是治疗心脾劳伤、气弱血虚的重要方剂之一;并可用于妇人脾虚气弱所致之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证。方中以四君补脾益气;茯神宁心健脾;木香醒脾,又行血中之滞;当归养血;远志、枣仁、桂圆肉补心血而宁心神;诸药配合,共奏益气补血、安神宁心之功。

[15]健脾丸(《证治准绳》)由四君子汤加陈皮、三仙(山楂、神曲、麦芽)、木香、黄连、砂仁、山药、肉豆蔻组成。治疗脾虚停食兼有湿热之脘腹痞满,食少难消等证。

另有一方健脾丸(见《医方集解》)与此方不同,由人参、白术、陈皮、枳实、麦芽、山楂、神曲组成。主治睥虚气弱,饮食不消,该方在临床上使用亦较广泛,并有多种变方,兹收《医方集解》所述列于后,以供参考。

本方去山楂、麦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气健睥丸,治脾虚食少。本方去山楂、麦芽、陈皮,加当归、芍药、芎、麦冬、柏子仁,名养荣健睥丸,治脾阴不足,饮食不为肌肤(血充然后肉长)。本方去人参、枳实、麦芽,加香附、木香、半夏、茯苓、神曲,黄连、当归、芍药(一方无芍药),荷叶烧饭丸,名理气健脾丸,治睥胃虚弱,久泻久痢。本方去人参、山楂、麦芽,加神曲、川芎、香附,曲糊丸,名舒郁健脾丸,治脾气郁滞,饮食不消。本方去山馇、麦芽,加半夏、胆星、蛤粉、茯苓,神曲糊丸,名化痰健脾丸,治内伤挟痰。本方去人参、山楂、麦芽,加半夏、山栀、黄连,水丸,名清火健脾丸,治脾虚有火。本方去人参、山楂、麦芽,加木香、槟榔、厚朴、半夏、甘草,名和中健脾丸,治胃虚饥不欲食;再加人参名妙应丸,治胃虚不能食,脏腑或结或泻。本方去山楂,加半夏、青皮、木香、砂仁、草蔻、干姜、炙甘草、茯苓、猪苓、泽泻,蒸饼丸,名宽中进食丸(东垣),补睥胃,进饮食。

[16]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由四君子汤加扁豆、山药、莲肉、砂仁、苡仁、桔梗组成。主治脾胃气虚挟湿,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胸脘痞塞,或吐或泻,面黄,舌苔白腻,脉虚缓者。方中四君益脾补虚;茯苓、山药、苡仁理脾渗湿;砂仁调气行滞;诸药配合共奏补脾胃气虚,除湿行滞之功。

[17]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由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组成。治疗脾胃虚弱,发热口渴,泄泻,纳呆等证。又有人在此方基础上再加五味子、柴胡,治疗消渴不能食。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名六神散(《三因方》)。治疗脾胃虚弱,津气不足,食少身热等证。

[1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由异功散加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减茯苓组成(煎时加生姜、大枣)。方中黄芪补肺固表;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白术健脾燥湿;当归和血养阴;升麻、柴胡升举阳明、少阳清气;陈皮行气导滞;姜枣调和营卫。诸药相互配合,共奏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主治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质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以素体气虚,易患感冒者,以及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久泄久痢等证属中气虚陷者,也可以此方为基础进行治疗,往往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补中益气汤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脾胃论》),主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呕吐等证;加苍术、半夏、黄芩,名参术益胃汤(《脾胃论》),主治内伤劳倦,燥热口渴;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主治内伤饮食,满闷短气、恶寒;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东垣),主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19]拯阳理劳汤(《医宗金鉴》)由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肉桂、五味子组成。主治脾肾气虚,症见面色苍白,懒言无力,倦怠自汗,食少纳呆者。

[20]四物汤(《和刑局方》)由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组成。为治疗营血虚滞之通剂,详见四物汤加减变换歌。

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并,称八珍汤(《活法机要》)(煎时可加生姜、大枣),为补益气血之通剂。主治心肺虚损、气血两亏的病证。临床应用时常在原方基础上随证加减,颇多变化。可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病,病后体虚,妇女月经不调、胎产崩漏诸疾,疮疡久不收口等。凡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肢倦无力,气短懒言,心悸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者,皆可随证化裁用之。

[21]安胎饮(《素庵医要》)由八珍汤去甘草,加黄芪、香附、艾叶、地榆、牡蛎、续断、黄芩组成。治疗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小腹坠胀,或胎漏下血等证。

[22]泰山磐石饮(《景岳全书》)由八珍汤去茯苓,加黄芪、续断、黄芩、砂仁、糯米组成。治疗妇人气血两虚,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胎动不安等证。

[23]胎元饮(《景岳全书》)由八珍汤减茯苓、川芎,加杜仲、陈皮组成。治疗妇女气血两虚,冲任失守,胎气不安,胎元不固者。

[24]毓麟珠(《景岳全书》)由八珍汤加杜仲、菟丝子、鹿角霜、川椒组成。治疗妇女血虚不孕。

[25]八珍汤加黄芪、桂心(煎时加生姜、大枣)名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方中四君补气;四物补血;黄芪助阳固表;肉桂引火归元;共奏补脾益肾之功。治疗虚劳喘嗽,遗精失血,以及妇女气血两虚,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26]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由十全大补汤减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组成。方中四君、黄芪、陈皮。补气行气;四物补血;人参、黄芪、五味子补肺;甘草、陈皮、茯苓、白术健脾;当归、白芍养肝;熟地滋肾;远志通肾气以宁心;桂心导诸药入营血。诸药配合,使五脏交养互益,共奏补益气血和安神之功。治疗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夜梦不眠等证。

又人参养荣汤去五味子、远志(即十全大补去川芎,加陈皮),名温经益元散(《伤寒六书》)。治太阳病汗后头眩心悸或汗出不止,以及下后下利不止,中焦亏虚,身痛者。

[27]胃风汤(《和剂局方》)由十全大补汤去黄芪、熟地、甘草,加粟米(即小米)组成。治疗胃肠虚弱而受风冷侵入,症见大便泄泻,内有完谷,或大便下血,血清色鲜,面色萎黄等证。

[28]十四味建中汤(《和剂局方》)由十全大补汤加肉苁蓉、麦冬、半夏、附子组成。有补益气血,调和营卫之功。方中黄芪益卫壮气;四君补阳益气;四物补阴养血;半夏和胃健脾;麦冬清心润肺;肉苁蓉补命门火;肉桂、附子引火归元。诸药配合,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虚损劳倦,短气少力,欲成劳瘵,以及阴寒太盛,虚火上炎,熏灼肺脏所致之阴证发斑等证。

[29]保真汤(《十药神书》)由人参养荣汤加天冬、麦冬、知母、黄柏、地骨皮、柴胡、厚朴、大枣、莲子心,去远志、肉桂组成(方中地黄用生地、熟地两种)。有补益脾肺、滋养肾阴之功效。治疗肺痨咳血,阴阳两虚,骨蒸劳热,遗精盗汗,少津乏力,气喘纳呆等证。

四君子汤的变化远不止此,贵在临证随机变通。明乎四君子汤,补益之剂掌握大半矣。

二、六味地黄丸加减变换歌

六味地黄益肾肝,地萸药芩丹泽全1。

阴虚火旺着知柏,虚甚鳖甲地骨添2。

养阴明目合杞菊3,麦味可疗肺肾虚4。

血虚归芍一并加5,下焦湿热柏滑。

肾阳亦虚巴淫入,阴虚少液麦玄斛6。

肾不纳气泄泻苦,纳气沉砂一同煮7。

疏肝益肾柴芍先,芎丹归栀是清肝8。

滋水清肝加归芍,栀子柴胡一并煎9。

肝阳上亢黄芩胆,腹胀胁痛枳陈兼。

气虚人参黄芪见,遗滑金樱芡牡莲10。

都气五味止劳嗽11,再入磁菖左慈丸12。

无比山药少丹皮,石脂菟蓉巴戟天;

牛膝杜仲同锅煮,遗滑脚软与头眩13。

还少丹亦宗山药,枸菖远茴楮味着;

除却泽脂与菟丝,脾肾虚寒疗效高14。

附桂六味日肾气15,济生还加车牛膝16。

或加茸味成十补,面晦足冷肾阳虚17。

或增砂益补骨脂,老人虚喘与遗溺18。

左归饮补真阴剂,只把丹泽易草杞19。

右归益火从左归,去苓酌加杜附桂20。

巴戟苁蓉艾茅共,下元虚冷肾阳微21。

三补三泻六味丸,出神入化任指挥。

【注释】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白茯苓、丹皮、泽泻六味药组成。可制丸剂服,亦可制成汤剂服(名六味地黄汤)。具有滋阴、补肾益肝的作用,为补阴方剂的代表。主治肾阴亏虚,肝肾不足,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盗汗,消渴,骨蒸劳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以及小儿囟门迟闭,病初愈后恢复期的调理等。本方既补肾阴,又补肝脾;既有补,又有泻。六味药中三味补药,三味泻药。即,熟地配泽泻:熟地补元阴,益精髓,泽泻则泻肾降浊;山茱萸配丹皮:山茱萸酸温,滋肾补肝而益精气,丹皮则泻肝火;山药配茯苓:山药补脾养肾,茯苓则渗脾湿。六药两两相配,形成三补三泻的格局,分别针对肾、肝、脾三脏,补泻开合,相辅相成,共奏益肝肾、健脾土之功,实为补阴之要剂,故歌诀之未有“三补三泻”之语。本方剂临床衍化应用,范围颇广,现代亦常用于高血压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贫血、糖尿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中。

2.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滋阴降火的功效增强,可用于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虚烦盗汗,梦遗,腰脊酸痛,尺脉有力者;下元虚甚者,可酌加鳖甲、地骨皮。

3.本方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黄丸(《医级》),有滋肾养肝明日之功。治疗肝肾阴虚所致之眼花歧视,夜视不清,枯涩疼痛,迎风落泪等。

4.麦味地黄丸(《医级》),又称八仙长寿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组成,有滋阴、敛汗、止遗之功。主治肺肾双虚,症见虚喘,咳痰带血,潮热盗汗,梦遗滑精等。

5.辨证肝肾阴虚且合并血虚较重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治疗,或竟以本方与四物汤合方使用。

6.自下焦湿热句至阴虚少液句,仍讲六味地黄丸的临证加减:其中柏滑,指黄柏、萆、滑石;巴淫,指巴戟天、淫羊藿;麦玄斛,指麦冬、玄参、石斛。

7.纳气丸(《张氏医通》)由六味地黄丸加沉香、砂仁组成。有止滑泄,温纳肾气之功。主治脾肾不足,倦怠泄泻及蒸热咳嗽者。

8.疏肝至清月干句:清肝汤(《类证治裁》)由柴胡、白芍、川芎、丹皮、当归、栀子组成。有疏肝逆,泻肝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胁痛口苦,头晕耳鸣,急躁易怒等证。肾阴虚兼肝火旺者,可将六味地黄丸与清肝汤合用;临床上现常用于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治疗。

9.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栀子、柴胡组成。有滋补肝肾,理气化郁之功。治疗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肝气上逆,症见胁肋不舒,咽干目涩,头眩目花,舌红少苔,脉弦或细软者。其功效与六味地黄汤清肝汤合方相近。

10.自肝阳上亢句至遗滑句,仍指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合并肝阳上亢者亦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芩、龙胆草治疗;枳陈,指枳实、陈皮;金樱芡牡莲,指金樱子、芡实、牡蛎、莲子心。

11.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由本方加五味子组成。有纳气平喘之功效。主治肾阴虚之气喘,面赤呃逆等证。

12.耳聋左慈丸(《中国医学大辞典》)由本方加五味子、磁石、石菖蒲(亦有用五味子、磁石、柴胡者)组成。有滋阴通窍之功,主治肝肾阴虚之耳鸣、耳聋、目眩等证。

13.无比山药丸(《干金方》)由六味地黄汤减丹皮,加赤石脂、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牛膝、杜仲组成。有滋补肾阴肾阳,强腰益脚起痿之功。主治下元虚损,症见腰腿酸软无力,头眩、耳鸣、阳痿、遗精滑精等。

14.还少丹(《杨氏家藏方》)的组方可由无比山药丸变换而来,即由无比山药丸加枸杞、石菖蒲、远志、小茴香、楮实子、五味子,减泽泻、赤石脂、菟丝子组成。此方重在补命门之火以强脾土,用于治疗脾肾虚寒,气血匮乏,症见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发热盗汗,健忘怔忡,或遗精白浊,阳痿早泄等证。

15.肾气丸(《金匮要略》)亦称八味丸,由六味地黄汤加附子、肉桂组成(亦称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汤中增入附桂,意在微微生火,以温阳化气而行水也。此方重在温补肾阳,是治疗肾阳不足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肾虚阳弱,化气藏精不足者,症见腰痛脚软,浮肿气喘,下半身常有冷感,小腹拘急,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微;以及痰饮、消渴、脚气等证。现代多以此方为基础,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等。

16.肾气丸再加车前子、牛膝,名济生肾气丸,又名加味肾气丸(《济生方》)。有温阳补肾利水之功,主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证;治疗范围与肾气丸相似,但利水作用更强,且牛膝引血下行,更利于腰以下浮肿及下肢酸软无力者。

17.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济生方》)。可治疗肾阳衰微所致之面色黧黑,足冷脚肿,耳鸣耳聋,形体瘦弱,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18.济生肾气丸加砂仁、益智仁、补骨脂,名脾肾丸(《嵩崖尊生书》)。有益肾、固摄下元之功效,疗老人下元虚损之多尿遗溺及虚喘者。

19.左归饮(《景岳全书》)由六味丸减丹皮、泽泻,加甘草、枸杞组成,为纯甘壮水之剂。主治真阴不足诸证,症见腰酸膝软,潮热盗汗,遗精滑泄,口燥咽干,舌光红少苔,脉沉数者。又,此方加天花粉、沙参等,用治Ⅱ型糖尿病,辨证属肾阴虚者,效果较好。

20.右归饮(《景岳全书》)由左归饮去茯苓,加杜仲、附子、肉桂组成,为温肾填精之重要方剂之一,属“阴中求阳”之方。主治肾阳不足之气怯神疲,腹痛腰酸,畏寒肢冷,下利遗尿,阳痿遗精、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21.下元虚冷,肾阳衰微者,还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巴戟天、肉苁蓉、艾叶、仙茅等治疗。

三、秦艽扶羸汤加减变换歌

秦艽扶赢疗虚劳,鳖骨柴参甘草着;

夏归紫菀一并入,骨蒸潮热自汗消1。

气虚黄芪热胡连,肺火黄芩知母添。

盗汗牡梅浮小麦,颧红热甚银胡煎。

柴珠茜根疗吐红,少液阴虚沙麦元。

虚阳上越牡珠母,咽干金灯与射干2。

劳热久嗽胶贝沙,或用固金或紫菀3。

阴阳气血皆虚弱,黄芪鳖甲投之痊;

知苓桂地桑芍桔,天冬一入当归减4。

秦艽鳖甲蒿知乌,参草夏菀皆可删5。

青蒿鳖甲五味成,生地知母与牡丹6。

清骨蒿知银胡草,秦鳖地骨共胡连7。

注释

1.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由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人参、甘草、半夏、当归、紫菀组成(煎时加生姜、大枣)。有养血养阴,退热除蒸的作用,是治疗肺劳、肺痿的代表方剂之一。主治肺劳、肺痿证,症见骨蒸体瘦,潮热自汗,咳嗽声哑,咯血,四肢无力,脉虚数者。方中以柴胡清解肌热,秦艽退骨蒸,二者配合使表邪得散,里热得清;鳖甲、地骨皮滋阴血而退骨蒸;人参、甘草补中气、健脾以生肺金;当归和血补血;紫菀润肺除痰,半夏除痰止嗽又疗声哑;再加姜枣以调和营卫。诸药配合,以达表里交治、气血兼调的作用。现代亦常以此方为基础而治疗肺结核、矽肺、尘肺、慢性气管炎等疾病。

2.自气虚黄芪热胡连句至咽干金灯与射干句,是讲本方临床应用中的加减。其中:胡连,指胡黄连;牡梅,指牡蛎、乌梅;银胡,指银柴胡;紫珠茜根,指紫珠草、茜草根;沙麦元,指沙参、麦冬、元参;牡,指牡蛎。

3.劳热久嗽句:肺伤已极,劳热久嗽者,可用秦究扶羸汤加阿胶、川贝母、沙参(或竟以沙参替人参)治疗;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改用百合固金汤或紫菀汤治疗。

百合固金汤(赵蕺庵)由生地、熟地、百合、贝母、麦冬、玄参、桔梗、当归、白芍、生甘草组成。有滋肾补肺、清虚热的作用。主治肺阴肾阴两虚,虚火上炎之劳嗽,以劳热久咳,咽干喘嗽,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方中百合保肺止嗽;麦冬清热润肺;桔梗、甘草利咽除痰:生熟地黄滋肾水,清虚热,玄参亦辅二地滋肾壮水;当归、白芍补血、养血平肝。诸药配合,共奏保肺润肺,滋水退火之功。

紫菀汤(《医垒元戎》)由紫菀、阿胶、知母、贝母、桔梗、五味了、莲肉、人参、枝苓,甘草绍成。亦有补肺润肺、滋阴的作用,主治肺劳、肺痿,肺伤已极,久嗽吐红等证。方中以紫菀、阿胶润肺补虚,消痰止嗽;知母、贝母润燥消痰;人参、茯苓、莲肉、甘草健脾.扶脾土以生肺金;并以桔梗载药上行脾肺并利咽喉;五味子滋肾水,又收敛肺金耗散之气。诸药配合,共奏补肺润肺,消痰之功。

4.黄芪鳖甲散(《卫生主鉴》)由秦艽扶赢汤加知母、茯苓、肉桂、地黄、桑皮、白芍、桔梗、天冬,云当归组成。主治气血阴阳皆虚,症见骨蒸盗汗,日晡发热,五心烦热,咳嗽咽干,四肢无力,自汗食少者。

5.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由秦艽扶羸汤加青蒿、知母、乌梅,减人参、甘草、半夏、紫菀组成。有滋阴养血,清热除蒸之功。主治骨蒸潮热证,症见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燥咽干,困倦盗汗,咳嗽,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由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五味药组成。有养阴退热之功。主治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内伏之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能食形瘦,肺劳骨蒸,脉细数者。此方亦可用于小儿夏季热,以及妇女更年期发热等症。

7.清骨散(《证治准绳》)由青蒿、知母、银柴胡、甘草、秦艽、鳖甲、地骨皮、胡黄连组成。有清热退蒸之功。主治虚劳骨蒸,潮热多汗,或低热日久不退,症见唇红颧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者。此方亦常用于更年期潮热自汗者。

四、麻黄汤等解表剂加减变换歌

麻黄汤用桂杏草,表实恶寒服此好1。

桑苏陈苓易桂枝,痰阻气滞华盖讨2。

喘满三拗无桂枝3,有湿白术不可少4。

发热头痛表虚证,桂枝芍药草姜枣5。

风寒湿痹威黄辛6,头项强痛葛根巧7。

阳虚肢冷附子用8,咳喘厚朴杏仁炒9。

桑菊银翘荆防作,原方独用已不多10。

杏桔翘草芦根薄,桑菊宣肺散风热11。

痰稠不爽加萎贝,热盛而喘芩膏策。

麻疹未透蝉衣葛,咽肿玄牛与马勃。

渴甚知母天花粉,头痛蔓荆细辛合12。

银翘荆桔竹叶豉,牛蒡芦根草薄荷13。

胸闷藿郁渴花粉,疮疡二丁大青叶。

痰盛杏贝蒌芩好,津伤花粉斛玄妥14。

虽为辛凉可变通,风寒脉紧麻桂着15。

荆防解表法辛温,杏苏曲芷葱苓陈16。

葱豉桔梗辛凉用,翘草薄栀竹叶斟17。

脾虚参芪胸闷苏,阴虚生地热酒芩。

挟湿香薷佩兰使,腹胀陈砂厚朴寻18。

复有麻杏石甘汤,郁热致喘是主方19。

黄痰蛤粉鱼腥草,肺火芩蒌射干20。

桂枝姜枣大青龙,表寒里热一剂康21。

灵活处方熟而巧,随证深思莫慌张。

【注释】

1.麻黄汤(《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是辛温解表的经典代表方剂。具有解散表寒,发汗宣肺,平喘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头及全身痛,无汗而喘咳,舌苔薄白,脉浮紧为辨证要点。现代亦常用其治疗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方中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为君;桂枝解肌通阳,并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止咳平喘为佐;甘草既可防止麻桂之辛散太过,又可和中止咳化痰,为使。诸药配合,共奏发汗、平喘、宣肺之功。

2.华盖散(《和剂局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组成。有宣肺祛痰之功。主冶外感风寒,肺气失宣,痰阻气滞所致之咳嗽上气,痰吐不利,喉间有水鸡声,胸腹满闷,声重鼻塞,头目眩晕等;也可用于小儿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3.三拗汤(《和剂局方》)由麻黄汤去桂枝组成。主治太阳表证头痛身痛,喘咳胸满,痰白清稀者。现亦常用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4.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由麻黄汤加白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无汗,骨节烦痛者。与麻黄汤相比,此方祛湿作用增强,而发汗之力减小。

5.桂枝汤(《伤寒论》)由桂枝、芍药(一般用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诛药组成。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经典方剂,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以恶风发热,头痛,有汗,脉浮缓等为辨证要点。盖伤寒表虚证乃风寒客于表,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所致。必须通过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才能使邪气得解。方中以桂枝辛温解肌发表,并佐以生姜散寒祛风;用白芍和营敛阴,并佐以甘草、大枣以益气,助白芍之和营敛阴之功;—散—收,使营卫调和,而汗发不伤阴,汗止不敛邪,是为散中有收。诸药配合,共奏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

6.风寒句:风寒湿痹可曱桂杖汤加戒灵仙、姜黄、细辛治疗。

7.桂枝汤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治疗太阳表虚证,恶风兼有颈部及后背痛或不适者。

8.桂枝加附于场(《伤寒沦》)由佳枝汤加附子组成。主治桂枝汤证兼阳虚肢冷者。

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由佳枝汤加厚朴、杏仁组成。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喘咳者,现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10.在外感性疾病中,目前单独使用经典的麻黄汤或桂枝汤的机会已渐减少,而多代之以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解表汤等方剂加减使用。

11.桑菊饮(《温病条辨》)由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甘草、芦根、薄荷组成。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之一。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主治风温初起,邪在卫分,咳嗽微渴,身不甚热,舌苔薄白,脉浮等。由于本方主治之证为风温初起,温邪客表,肺气失宣所致,方中用桑叶、菊花、薄荷辛凉清轻发散之品以疏风解表,宣透风热;以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以止渴生津;并用桔梗、杏仁、甘草以止咳化痰,清咽利膈。诸药配合,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12.自痰稠不爽句至头痛蔓荆细辛合句,讲桑菊饮的临证加减:其中蒌贝,指瓜蒌、贝母;芩膏,指黄芩、石膏;葛,指葛根;玄牛,指玄参、牛蒡子。

13.银翘散(《温病条辨》)由银花、连翘、荆芥穗、苦桔梗、淡竹叶、淡豆豉、牛蒡子、生甘草、薄荷组成(煎时加鲜芦根)。亦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之一,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主治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以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本证的各种表现系外感温热病邪,卫气遏郁,热毒内盛所致。方中银花、连翘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作用,并辅以薄荷、荆芥、豆豉等辛散之品,以助其解表之力;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利咽止咳;淡竹叶清热除烦利水;鲜芦根生津止渴。诸药配合,共奏清解热毒,宣通卫气,辛凉解表之功。

银翘散与桑菊饮二者皆为辛凉解表的常用方剂,但二者亦略有区别:银翘散清热解毒之功重于宣肺止咳,桑菊饮则相反,功偏宣肺止咳,清热解毒之力不如银翘散。

14.自胸闷句至津伤句,是讲银翘散的加减:其中藿郁,指藿香、郁金;二丁,指紫花地丁和黄花地丁(蒲公英);杏贝蒌芩,指杏仁、贝母、瓜蒌、黄芩;花粉斛玄,指天花粉、石斛、玄参。

15.桑菊饮和银翘散虽均为辛凉解表剂,但对外感风寒者亦非不可使用。使用时可根据症状在原方基础上增入麻黄、桂枝等药物,并稍减原方中寒凉成分,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16.荆防解表汤(《时氏处方学》)由荆芥、防风、杏仁、苏叶、建曲、白芷、葱白、赤茯苓、陈皮(煎时加生姜)组成,属辛温解表剂。治疗风寒感冒,亦为临床治疗外感表证的基本方剂之一。

17.葱豉桔梗汤(《时氏处方学》)是在葱豉汤(由葱白、淡豆豉组成,用于外感风寒之轻证《肘后方》)的基础上加桔梗、连翘、生甘草、薄荷、栀子、淡竹叶组成。属辛凉解表剂,有解表解热,通阳宣肺的作用,多用于风热感冒者。

18.自脾虚句至腹胀陈砂厚朴寻句:无论辛温解表剂还是辛凉解表剂(指上述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解表汤、葱豉桔梗汤),均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通过适当加减灵活运用。如脾虚者可酌加人参(党参)、黄芪;胸闷者可加苏叶或苏子等等。

19.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此方较麻黄汤、桂枝汤常用。有辛凉泄热、清肺平喘之功。主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的喘逆。以发热,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数为辨证要点。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之品,以清肺之郁热;并辅以麻黄宣肺平喘;杏仁肃降肺气,并助麻黄平喘止咳;甘草亦兼止咳化痰。诸药配合,共奏清肺热、平喘止咳之功。本方现代常用于小儿肺炎喘息,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等症,临证加减,效果较好。或问邪热壅肺,用麻黄辛温之药妥否?盖临证处方,石膏之量往往倍于麻黄,经验证明,大量石膏与麻黄相伍,麻黄只显宣肺平喘之功,不显辛温发表之力。二药相配,一清肺热,一宣肺郁,可起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对肺热甚者,临床上亦常加用黄芩等清热药物。

20.黄痰句:指麻杏石甘汤的加减。芩蒌,指黄芩、瓜蒌。

21.大青龙汤(《伤寒论》)由麻杏石甘汤加桂枝、生姜、大枣组成。有解表发汗,清热除烦之功。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兼有里热者。以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痛,烦躁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此方虽在麻杏石甘汤基础上衍化而成,但方中石膏之用量比例较麻否石甘汤要小,且又增入了桂枝,生姜,故其解表发汗之力增强,治疗方向亦发生改变,转向以表寒表实证为主而兼有里热者。我辈亦当从此体会先贤用方之妙。

五、防风通圣散加减变换歌

防风通圣表里疗,硝黄柜革芩薄翘;

归芍芎术滑桔梗。麻黄荆芥与石膏1。

表轻除去麻防荆2,体实内热归术芍3。

风热重者牛桑用4,里热轻者膏芩削5。

疮痈宜增银芪地6,惊狂钩羚效果高7。

心烦呕恶竹茹叶8,大便通软去黄硝9。

咽肿射干与萱草,透疹牛子共樱桃10。

祛风至宝疗中风,人参熟地柏连着。

羌活独活天麻配,细辛全蝎共一槽11。

【注释】

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由防风、当归、白芍、川芎、白术、滑石、桔梗、麻黄、荆芥、石膏、芒硝、大黄、栀子、甘草、黄芩、薄荷、连翘(丸剂用生姜煎汤送服,汤剂及散剂煎服时亦加生姜)组成。有解表攻里,清热解毒之功。主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表里三焦俱实,症见憎寒壮热,头昏目眩,目赤肿痛,耳鸣鼻塞,口苦咽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嗽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者。通过加减,亦可治疗疮疡肿毒,斑疹痧瘾,惊狂谵语等有表里证者,以及阴部湿疹,小儿急惊风,及各种风证。

方中防风、荆芥、薄荷、麻黄以解表散寒;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利水降火;桔梗、石膏清肺泻胃;当归、白芍、川芎和血补肝;黄芩清上焦中焦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白术健脾而燥湿;甘草缓峻而和中。诸药配合,共奏表理通治之功,且寓温养于散泻之中,以达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之目的。

本方药味繁多,但通过对方义的简单分析,亦可窥见先贤立方大意之一斑。现该方剂除有水丸剂供使用外,临床多通过加减变换使用,单用原方的情况已不多。

歌诀第二句,“硝黄栀草芩薄翘”,是指芒硝、大黄、栀子、甘草、黄芩、薄荷、连翘七味药。这七味药实际上是凉膈散(《和剂局方》)的组方(竹叶为引)。凉隔散为泻下清热的代表方剂之一,有泻火通便之功。主治上中二焦热、实、燥证,症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胸膈烦热,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者,以及小儿急惊风等证。方中大黄、芒硝攻泻中焦之燥实,辅以栀子、黄芩、薄荷、竹叶以清中上二焦之热,连翘解毒清热,并辅之以甘草,兼能和胃缓急。诸药配合,清上泄下,使上焦郁热、中焦燥实得清,胸膈自利也。

2.表轻句:指表证较轻者,应减去原方中的麻黄、防风、荆芥等解表药物。

3.体实句:内热盛,体质壮实者,应减去当归、白术、白芍等药物。

4.风热重者,本方加牛蒡子、桑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减少诸如当归、白芍、川芎等药物。

5.里热不重者,本方去石膏、黄芩,或将石膏、黄芩减量使用。

6.疮疡者用时宜加银花、黄芪、生地等,以增强其解毒、凉血、托疮之功能;而荆芥、麻黄、防风等可适当减去。

7.钩羚,指原方加钩藤、羚羊角(羚羊角价昂,药源短缺,可以十倍量之水牛角或珍珠母等药物代之)。

8.竹茹叶,指加竹茹、淡竹叶。

9.本方去大黄、芒硝,名双解散(《医方集解》),功略同,用于大便软者。

10.麻疹已出未透,里热盛者,可用本方加牛蒡子、樱桃核治疗。但应用时必须注意当时患者情况酌情加减,不宣原方照搬。

11.祛风至宝丹(《医方集解》)由防风通圣散加人参、热地、黄柏、黄连、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组成,治中风证,唯用药繁杂,临证不宜原方照搬使用。

六、小柴胡汤加减变换歌

小柴半夏参芩草,少阳经病台姜枣;

寒热往来口苦烦,呕而胁痛服之好1。

或用前胡代柴胡,或加陈皮与芍药2。

目痛咽干不得眠,葛根知芍黄连炒3。

里实潮热芒硝入4,除疟常果鳖青蒿。

热入血室阴血伤,生地丹皮皆可着。

瘀血互结少腹痛,归桃延胡去参草;

兼寒酌把肉桂加,气滞枳香不可少。

湿痰厚朴并苍术,腹中拘急芩易芍。

胸脘痞满不欲食,三仙枳壳一处调。

心悸溲秘芩易苓,咳加五味参枣停5。

心下支结柴桂汤,桂枝合入除烦痛6。

痰阻气滞枳桔汤,茶叶陈皮共响应7。

经期发热合四物8,失眠遗滑加牡龙9。

渴而不呕头汗出,柴桂干姜亦有名10。

胁下痞满热犹盛,牡蛎枳桔石膏增11。

烦渴泻利热不减,小柴原方配四苓12。

若是身黄小便专,连栀黄柏茵陈行13。

腑买参草不再用,军枳芍入大柴成14。

唇焦口燥烦渴甚,合入白虎有奇功15。

柴胡饮子无半夏,更有归芍与川年16。

温疫或为风邪盛,柴胡羌活加防风17。

表里和解小柴胡,万变不离肝胆经。

【注释】

l.小柴胡汤(《伤寒论》)由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本方原为伤寒少阳证而设。为和解表里的代表方剂。主治少阳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等证。盖少阳属半表半里,又为表里之间的枢纽。邪入少阳则正邪交争,并牵连脾胃,导致胃失和降,肝逆乘脾,而出现上述症状。治疗时既不宜发表,也不宜清下,故先贤立和解一法以治之。方中柴胡能透达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而引其外出,并能疏畅气机之郁滞,条达肝木;黄芩清泻少阳之郁热,且能镇静除烦,二者配合共达和解清热之目的;并辅以半夏、生姜和胃止呕,且辛散之味更助去寒热之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并制半夏等卒燥之性;姜枣又能调和管卫。诸药配合,共奏解表和胃,散郁疏肝和脾之功。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即经期外感旺),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现代还用于治疗肝炎早期,消化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内耳眩晕症等。

2.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证与小柴胡汤略同。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饮(《伤寒六书》),治证亦与小柴胡汤略同,解郁利气作用增强。

3.目痛咽干句,指小柴胡汤加知母、白芍、炒黄连。

4.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联伤寒论》)。治疗少阳证兼有里实潮热者。

5.白除疟常果鳖青蒿句至咳加五味参枣停句,仍讲小柴胡汤的临证加减:其中常果鳖,指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鳖甲等;瘀血互结句,用小柴胡汤加当归、桃仁、延胡,减人参、甘草。枳香,指枳实、香附。腹中拘急句,指原方去黄芩,加白芍。

三仙,指山楂、麦芽、神曲;芩易苓,指以茯苓代替原方中的黄苓。

咳加五味参枣停句,指原方加五味子减人参、大枣。

6.心下支结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伤寒论》),治疗伤寒证发热微恶寒,肢体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解者。

7.柴胡枳桔汤(《通俗伤寒论》)由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陈皮、细茶叶,去人参、大枣、甘草组成。主治邪在少阳而兼痰阻气滞,邪偏表偏上者,症见往来寒热,两头角痛,耳聋目眩.胸胁满痛,咳嗽多痰,舌苔白滑,脉弦等。歌诀中未提及去人参、大枣、甘草,实践证明,不减此三味并不影响疗效,对气虚脾弱者,还可提高疗效。

8.小柴胡汤1份加四物汤2份,名柴胡四物汤(《医垒元戎》)。主治妇女血虚日久,症见微热,或寒热往来,郁闷,口苦,经少经闭,或经期寒热往来如疟者。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各1份合方,名调经汤(《气宜保命集》)。治证与上略同。

9.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之失眠、多梦、夜惊及梦遗、滑精者。

又,小柴胡汤只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少阳证痰多者。

10.柴胡桂枝干姜汤(式金匮要略》)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牡蛎、瓜蒌根组成(歌诀中未指出全部药物)。治疗小柴胡汤证寒多热少,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者;或小柴胡汤证兼津亏痰结者;并治寒疟;

11.枳桔,指枳实、桔梗。

12.指小柴胡汤与四苓散合用。四苓散(《奇效良方》)由五苓散减桂枝组成(即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功专健脾利水渗湿,主治内伤饮食,水湿内停,小便赤少,大便溏泄而无表证者。又治血淋。

13.指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黄柏、茵陈。

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川军)、枳实、白芍组成。主治邪在少阳而兼阳明腑实的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现代有以此方为基础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疾病者。

15.指小柴胡汤与白虎汤合用,又,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合入白虎汤,名柴胡石膏汤,治暑日咳喘而口渴者。

16.柴胡饮子(《宣明论方》)由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组成,清热作用增强,兼有养血和血之功。用于素体血虚兼有少阳证,且表里均热较重者。

17.柴胡羌活汤(《医方集解》),由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组成。解表作用增强,用于少阳证表证较明显者,以及温疫少阳证。

七、白虎汤加减变换歌

阳明白虎属气分,热渴汗洪四证真;

石膏知母粳米草1,素体虚弱加人参2。

合入麦夏去知母,竹叶石膏养胃津3。

津枯液少沙石斛,呕吐连翘竹茹存4。

风湿热痹加桂枝5,关节肿痛苍薏仁6。

热盛风动钩龙羚;神昏菖蒲和郁金7。

发斑谵语人不识,化斑玄犀。效如神8。

胃热发斑着青黛,再入参栀连地柴9。

若兼表证加荆薄,热甚芩栀青叶来10。

气血两燔犀羚用,清瘟犀地白虎寻;

更入连芩栀翘桔,玄参竹叶可救阴11。

毒蔓脏腑实热极,十全苦寒白虎意;

并入大承减甘草,三黄犀角莫迟疑12。

痈疡银翘与双丁13,热毒炽盛合清营14。

白虎中坚膏知母,随证加减效无穷15。

【注释】

1.白虎汤(《伤寒论》)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犀角:我国卫生部巳明令禁止将犀角用于一般处方中。应用时可用10倍量的水牛角停代。下同。)组成。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伤寒热在阳明经,或温病热在气分,症见高热、大烦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即以热、渴、汗、洪为辨证要点。方中重用石膏,以其辛寒既可透解肌表,以解外感之邪,又可制阳明胃热,且能生津止渴,镇静除烦。并配以知母甘寒凉润,以泻肺胃之热,又滋养内耗之阴。再辅以甘草、粳米,以养胃益气和中,且防石膏、知母辛寒过甚。各药相互配合,共奏清气泄热,生津止渴之功。本方通过衍化,现代亦常用于治疗流脑、乙脑、伤寒、大叶肺炎、流行性出血热、中暑等疾病。

2.人参白虎汤(《伤寒论》)由本方加人参组成。能增强本方的益气生津作用。治疗素体虚弱,伤寒表证已解,里热较盛,气津两伤;或夏月中暑,症见身热,烦渴不止,汗多,背部微觉恶风寒,脉浮大无力等气津损伤较重者。

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由本方加麦冬、半夏、竹叶,去知母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其治疗方向由白虎汤的功专清热,转化为清热养阴。主治热病之后大热已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症见烦渴欲呕,呕恶气逆,喉干呛咳,心胸烦闷,虚弱少气;或虚烦不寐,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虚而数者。亦可用于暑热证之气津两伤,胃阴不足.症见身热多汗,体虚气短,烦渴喜饮,舌质红干,脉虚数者。

又,另有一方亦名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组成。主治中焦实火,身热咳嗽,口渴,小便黄赤者。

4.津枯句,仍讲白虎汤之加减:沙。指沙参。

5.本方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兼有通经络和营血,止痛作用。主治风湿热痹,症见高热汗出,气粗烦躁,口渴,关节肿痛,脉弦数者。

6.本方加苍白,名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司治疗关节肿痛属湿困热重者,兼见身体沉重,胸中痞闷,头沉如裹,身热口渴,舌苔腻,脉洪大等证。为增强祛湿作用,在上方基础上还可以加薏苡仁等药物。

7.热盛风动句,仍讲白虎汤的加减;其中钩龙羚,指钩藤、地龙、羚羊角。

8.化斑汤(《温病条辨》)由白虎汤加玄参、犀角组成。具有气血两清,凉血解毒之功。治疗温病热入营血,气血两燔之证。以神昏谵语,外发斑疹,壮热烦躁,舌质红绛苔黄燥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可用于麻疹合并肺炎、高热等患者。

9.消斑青黛饮(《伤寒六书》)由化斑汤再加青黛、人参、栀子、黄连、生地、柴胡组成(和醋煎)。治疗胃热发斑,以斑色深红,壮热烦渴,舌绛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10.若兼表证句,仍讲白虎汤之加减,但在上述其他各方证中亦可参考使用。其中荆薄,指荆芥、薄荷;芩栀青叶,指黄芩、栀子、大青叶。

11.自气血两燔句至玄参竹叶可救阴句,讲气血两燔之证可用犀羚白虎汤或清瘟败毒饮治疗,以及两方剂的组成。

犀羚白虎汤(《温热经纬》)由白虎汤加犀角、羚羊角组成。治疗温热病气血两燔,症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由犀角地黄汤加白虎汤(去粳米),再加黄连、黄芩、栀子、(即黄连解毒汤去黄柏)连翘、桔梗、玄参、鲜竹叶组成。本方是治疗温热病气血两燔证的有效方剂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之功。主治一切火热证,及火毒之邪侵入营血。临床以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为辨证要点。方中以白虎汤清阳明之热毒,并辅以犀角、地黄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泻心肺之火;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诸药配合,而成大寒解毒之重剂,奏气血两清之效。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由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组成。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散瘀止血之功。主治神昏谵语,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衄,尿血,便血,发斑,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者;以及蓄血发狂,漱水而欲咽,腹不满但自言满,大便色黑而易解者。方中犀角清心,凉血解毒;生地凉血,养阴清热;二者为本方之中坚。并辅以丹皮、赤芍以凉血泄热,活血散瘀;诸药配合,可直清营血之热,且有散瘀清心之功,从而构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基本方剂之一。现代临床上可用其治疗各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之出血,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毒血症,尿毒症等疾病。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有泻火解毒之功。用治三焦实热而津液未伤者,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吐血衄血,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12.十全苦寒救补汤(《广温热论》)由白虎汤合入大承气汤,减甘草,加黄芩、黄连、黄柏(即黄连解毒汤去栀子)、犀角组成。治疗热毒蔓延脏腑,实热已极。以大热大渴或绞肠欲绝,或头痛欲死,口噤不语,浑身发臭,舌干黑无苔,或黑苔起瓣为辨证要点。

大承气汤(《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是寒下攻里的经典方剂,有通里峻下,散热破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证,以痞、满、燥、实为辨证要点;以及热厥,身体壮热,手足发凉,痉病或发狂属里热实证者。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散结;芒硝咸寒,润燥软坚,软化燥屎;二者合用,使结于胃肠之有形瘀滞从下而解。厚朴、枳实则理气消积,去气滞痞满,以消除壅结胃肠之无形瘀滞。四药配合,从而使胃肠疏通,六腑积热得清,痞满、燥实得消。

13.痈疡句,指痈疡所致之实热证,可根据症状选用白虎汤或其他清热解毒方剂另加银花、连翘、地丁、蒲公英(黄花地丁)治疗。

14.清营汤(《温病条辨》)由犀角、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生地、麦冬、玄参、丹参组成。为清营分热的代表方剂。有清热解毒,透热养阴之功。主治温病邪热初入营分,以身热夜甚,口渴或反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对热毒炽盛者,可将白虎汤(或去粳米、甘草)与清营汤合用。

15.白虎汤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石膏、知母,二药伍用,可相互促进,增强清泄肺胃实热之功。现代研究亦认为,二者相互配合,有解热、镇静、消炎的作用。临床可将此二味与多种方剂配合应用,对治疗各种火热证往往有效;对表现有发热烦躁、汗出口渴、舌燥唇干、舌苔黄厚甚至发暗发黑,脉洪大有力者,皆可用之。

八、香薷散加减变换歌

三物香薷厚朴扁1,四味香薷有黄连2;

黄连香薷无扁豆3,新加银连豆花全4。

五物香薷合苓草5,六味再把木瓜添6。

参芪术陈成十味,津伤清暑益气痊7。

表邪重者加青蒿,鼻塞流涕葱豉兼。

腹张巧把薄荷使,干呕乌梅紫苏堪。

泻利苍陈与葛根,湿浊藿香共佩兰。

中暑兼有中风证,羌防芪芍可同煎8。

二香五味合香苏9,藿薷正气并三物10。

香葛三物共葛根11,经验良方勿轻忽。

【注释】

1.香薷散(《和剂局方》)由香薷、厚朴、扁豆三味药组成,故又称三物香薷散,现多作煎剂使用。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为治疗一切感冒暑气通剂之一,用于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发热恶寒,头重头痛,无汗,或自汗肢倦,烦渴,胸闷腹胀,吐泻,舌苔白腻;脉浮等证;此外,对夏令胃肠型感冒偏于寒湿者效果亦较好。唯本方力较薄,临床应用时多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方中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厚朴苦温,散满除湿,以解心腹之凝结;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各药配合,而奏解暑湿,宣卫气之效。

2.四味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由本方加黄连组成。主治中医热盛,里湿化热,口渴心烦重者。盖增入黄连,能清心睥之热而除烦也。

3.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由本方加黄连,去扁豆组成(即四味香薷饮去扁豆)。治证与四味香薷饮略同,而表现为湿盛于里,或大便下鲜血者。

4.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由黄连香薷饮再加银花、连翘、扁豆花组成,有祛暑兼清热之功。主治暑温初起,冒暑感寒等证。

5.五物香薷饮(《医方集解》)由本方(即香薷散)加茯苓、甘草组成。有驱暑利湿和中之功,治疗小便不利,腹胀泄泻者。

6.六味香薷饮(《医方集解》)由五物香藿饮加木瓜组成,湿邪太盛或有腿足转筋者用之。

7.十味香薷饮(《百一选方》)由六味香薷饮加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组成。香薷散,无论三味、四味、五物、六味,均用于外伤暑湿,内伤生冷所致之诸证,有清暑解表之效;然对脾胃原本不足者,效力自然较差。十味香薷饮即针对这一问题而设,对素体脾胃虚弱者之伤暑效果较好。方中增入人参、黄芪,以补肺益气;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以助脾和中;木瓜酸温,利湿收脱,能于土中泻木,平肝而和脾;香薷则清暑解表。诸药配合,可用于治疗素体中焦虚弱,又外感寒湿或暑湿,头痛吐利,多汗神疲,体倦乏力者。

如中气不足,外感暑热,耗气伤津,气阴已伤,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而大者,治疗时不仅要清其暑,同时还需益气生津。此时可将十味香薷饮与清暑益气汤相互合并化裁,灵活应用,才可收到一定效果。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由人参、石斛、麦冬、知母、黄连(暑热不甚、津液大伤者可去之)、竹叶、荷梗、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组成。有清暑热、益气阴之功。主治外感暑湿暑热,阴耗津伤,身热心烦,口渴恶心,不欲食,自汗身重,小便赤涩,脉虚无力者。

8.自表邪重句至羌防芪芍可同煎句,是讲香薷散临床使用中的加减,其中:

鼻塞流涕句是指外感流涕鼻塞者,可与葱豉汤合用。葱豉汤(《肘后备急方》)由葱白、淡豆豉组成。有解表散寒之功。为治疗轻浅外感之通剂。主治微恶风寒,或见微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者。

苍陈:指苍术、陈皮;羌防芪芍,指羌活、防风、黄芪、白芍。

9.二香散(《医方便懦》)由五味香薷饮与香苏饮合并而成。即由香薷、扁豆、厚朴、甘草、木瓜、香附、苏叶、陈皮、苍术组成。治疗暑湿伤人内外,身热恶寒,胸腹胀闷等证。

五味香薷饮(联汤头歌诀为)由六味香薷饮减茯苓组成。主治与五物香薷饮略同。

香苏饮(《医方便懦》)由香附、苏叶、陈皮、苍术(局方香苏饮无苍术,有甘草)组成。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兼有胸膈满闷,嗳气,不欲食等证。

10.藿薷汤(《医方便懦》)由藿香正气散(见平胃散加减变换歌)与三物香薷散合方而成。主治伏暑吐泻。

11.香葛汤又名香薷葛根汤(《医方集解》)由三物香薷散加葛根组成。治疗夏月伤风而见项背拘急或咳嗽者。

九、理中汤加减变换歌

理中汤疗阴寒盛,中虚呕利腹内痛;

人参干姜与术草,寒甚还需附子并1。

四味回阳术易附2,急救回阳附桃红3。

脾湿藿佩苍厚朴,失运薏仁与药苓。

僻下冷痛澄茄胡,肝逆青皮香附行。

腹痛白芍延胡索,腹胀厚朴神曲同。

胃寒吴萸与良姜,气滞枳实合木香。

久泄余粮会诃子,呕逆陈藿与生姜4。

虫痛安蛔椒乌用,或把乌梅配槟榔5。

寒痛牵睾橘核茴,宫寒需把桂艾尝6。

丁蔻理中止吐泻7,住血艾胶地榆强8。

桂附理中专祛寒9,理中化痰夏苓藏10。

二方再合陈味麝,寒中三阴可回阳11。

枳实理中茯苓入12,或加黄连连理汤13。

桂枝人参兼表证,或入姜枣与苏防14。

治中汤疗冷食积,青陈二皮益胃肠15。

脾虚气郁用温胃,归芍陈朴椒姜良16。

黄芪汤亦治脾虚,藿香白芍陈皮当17。

中寒理中是根本,临证变通宜审详。

【注释】

1.理中汤(《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亦可制成丸剂使用,名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基本方剂,许多温中散寒的方剂,均由此方衍比而成。方中以人参补脾胃之虚弱;以干姜祛脾胃之里寒;并辅以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益气;各药相互配合,以奏温补中州之功。临床应用时,虚重寒寸时,则以人参为君,寒重于虚时,则以干姜为君,虚寒并重时,参姜皆为君药。此方王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职所致之腹痛喜按、喜温,泻利清稀,少食呕吐;腹满不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以及霍乱等证;亦可用于治疗阳虚失血,中焦虚寒所致之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和胸痹等证。近年亦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妇女月经病等。

本方在临床应用中,对寒甚者,往往增入附子一味,以增强其祛寒功能,名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主治脾肾虚寒,脉微肢厥,昏睡露睛,以及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腹痛泄泻,日久不愈等阴寒重证。

2.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由本方去白术,加附子组成(即附子理中汤去白术)。其治疗方向由脾胃虚寒转向里寒证,与四逆汤等作用相似。用于阴盛厥逆证,以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肢冷汗出,脉沉微无力为辨证要点。

3.急救回阳汤(《医林改错》)由本方加附子、桃仁、红花组成(其中人参可代之以党参)。疗瘟毒,以吐逆泻利,转筋,身凉肢冷,多汗,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4.自脾湿句至呕逆句,讲理中汤临证应用的加减:其中藿佩苍,指本方加藿香、佩兰、苍术;药苓,指山药、茯苓;失运,指脾虚运化水谷不能;澄茄胡,指荜澄茄、胡芦巴;余粮,指禹余粮;陈藿,指陈皮、藿香。

5.本方加川椒、乌梅(或更加茯苓,去甘草《万病回春》),名理中安蛔汤,有温中祛寒,安蛔止痛之功。用治脾胃虚寒之蛔虫症及蛔虫病腹痛、呕呃、吐蛔等证。治蛔亦可用理中汤加乌梅和槟榔。

6.此句仍讲理中汤之加减:茴,指小茴香;宫寒,指子宫虚寒;桂艾,指肉桂,艾叶。

7.丁蔻理中汤由本方加丁香、肉蔻(或再加神曲)组成。主治脾胃虚寒之胃脘胀痛,呕吐呃逆腹泻等证。

8.本方加艾叶、阿胶、地榆炭,可用于溃疡病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脾胃虚寒者。

9.桂附理中丸(《三因方》)由理中汤加肉桂、附子组成。回阳暖胃祛寒之力更强,用于脾肾虚寒甚,腹痛泄泻日久,或症状较重者。

10.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由理中汤加半夏、茯苓组成。主治脾胃虚寒而致聚湿生痰,痰饮内停,症见咳嗽痰多清稀,或呕吐清水者。

11.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由桂附理中丸加理中化痰丸,再加陈皮、五味子、麝香(无脉者另加猪胆汁)组成。有回阳救逆,益气生脉之功。主治寒邪直中三阴,阳气衰微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腹痛吐泻,不渴,手足甲端及口唇发青,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甚至无脉等证。

12.枳实理中丸(《类证活人书》)由理中汤加枳实、茯苓组成。主治寒实结胸欲绝,中焦痞满,痰饮,腹痛等证。

13.连理汤(《证因脉治》)由理中汤加黄连组成。主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以及外感盛暑,内伤生冷而作泻者。

14.理中汤加桂枝,倍用甘草,名桂枝人参汤(《伤寒论》)。有温中祛寒,通阳解表之功。主治脾肾虚寒兼有外感表证者;或加生姜、大枣、苏叶、防风同煎亦妙。

15.治中汤(《类证活人书》)由理中汤加青皮、陈皮组成。有温中理气之功。主治冷食积滞,症见胸胁痞满,腹胀腹痛,吞酸嘈杂,或泻利清水者。

16.理中汤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椒,生姜煎,名温胃汤(《医方集解》)治疗忧思郁结,睥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等证。

⑩理中汤加黄芪、藿香、白芍、陈皮,名黄芪汤(《阴证略例》),治疗素体阳虚,脾胃虚冷,呕逆者。

十、二陈汤加减变换歌

二陈橘夏与草苓,水饮痰湿此方宗;

姜悔力引增疗效,临证枳桔常伴行1,

热痰须把芩连增,寒痰砂枳味辛司。

胸闷白前与苏子,脾虚参术可成功2。

外感凉燥合杏苏,姜枣枳胡与桔梗3。

归地合入曰金水,肺肾阴虚嗽可宁4。

湿邪外感一并作,紫苏桑皮前胡烹。

上买下虚痰涎盛,苏胡归朴肉桂从5。

火郁在胸老痰成,瓜蒌枳桔与元明。

耻间有痰白芥子,积热停痰膏藿星。

水停心下枳二苓,胀饱吞酸萸连增6。

痰在四肢与经络,竹沥姜汁可疏通。

痰热上扰与胆虚,温胆枳竹枣定惊7。

心烦口苦痰热重,黄连温胆跟之清8。

中风痰证涤痰汤,或加人参胆星菖9。

十味温胆治惊遗,参远枣仁熟地黄10。

痰厥卒然不识人,枳星合入导痰方11。

顺气导痰乌附木,风痰眩晕麻木镶12。

加味二陈苍枳姜,痰攻眼肿酒家伤13。

二陈消痰虽有验,临证还需细端详。

【注释】

1.二陈汤(《和剂局方》)由橘红、半夏、甘草、茯苓四味药组成,用时加生姜五片、乌梅一个同煎。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止呕之效,是治疗痰湿水饮证的基础方剂。方中以半夏为君,辛温滑燥,以行痰利水降逆;以橘红、茯苓为臣,橘红行滞气兼醒脾,气顺则痰降,茯苓渗湿利水,湿去则痰消;又以甘草为佐,和中而补土,脾运而使痰饮不能聚积;加之生姜消痰止呕,乌梅稍敛肺气。诸药相合,脾运湿除,痰病自消。临床上多以本方作为治疗各种痰饮的基础,而用于脾虚湿困,聚湿成痰所致之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证;并以苔白厚润,脉滑为辨证要点。本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详下),但无论作何种变化,作为治疗痰证的基本方,其中橘红、半夏绝不可少。前人说“治痰先治气”,盖气郁则易生痰,痰阻则气机更加阻滞,二者互为因果。故祛痰之剂必须配合调畅气机之理气之品,俾使气顺而痰易消。本方中橘红理气而助半夏化痰,从而使气顺痰降,气化痰亦化矣。另如六君子汤,其理亦莫不如此,宜反复体会。又,本方在临床应用中,还常与枳壳、桔梗等相配合应用。

2.热痰至脾虚句,是指本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加减:热痰加黄芩、黄连。又,二陈汤只加黄芩,名茯苓半夏汤(《宣明论方》),亦治热痰。茯苓半夏汤去茯苓、甘草,名三圣丸(《医方集解》),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

寒痰加枳壳、砂仁、五味子、细辛。又,二陈汤只加枳壳、砂仁,名砂枳二陈汤(《医方集解》),有宽胸豁痰之功,主治胸满呕吐痰涎者。

陶胁痞闷,痰涎壅塞加白前与紫苏子;脾虚甚者加人参、白术(实为六君子汤)。

3.杏苏散(《温病条辨》)由二陈汤加杏仁、苏叶、生姜、大枣、枳壳、前胡、桔梗组成。治疗外感凉燥证,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稀痰,鼻塞,舌苔白薄,脉弦为辨证要点。

4.二陈汤(去乌梅)加当归、熟地,名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有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之功。主治肺肾不足,或年迈阴虚所致之湿痰内盛,咳嗽痰喘,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证。近年有人以此方为基础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者。

5.上实下虚句:二陈汤加苏子、前胡、当归、厚朴、肉桂,疗上实下虚之喘咳,痰涎壅盛,胸闷等证。化裁后的方剂组成,类似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该方中无茯苓(其组成为:苏子、前胡、厚朴、当归、橘红、半夏、肉桂、甘草,煎时加生姜),有降气平喘,温化寒痰之功。治疗肺气壅实,失于宣发肃降以致喘咳多痰,胸膈满闷,以及下元虚衰,肾不纳气,虚阳上攻,气不升降,呼多吸少,喘咳气短等证,即歌诀中所说的“上实下虚”。方中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有散郁降逆祛痰作用,当归性润以和血,甘草缓中,肉桂引火归元,诸药配合而治上证。

6.自火郁在胸句至胀饱吞酸句,仍讲二陈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加减:其中枳桔与元明,指枳实、桔梗、元明粉;膏藿星,指石膏、藿香、胆星;枳二苓,指枳壳、茯苓、猪苓;萸连,指吴茱萸、黄连。

7.温胆汤(《千金方》)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大枣(去乌梅)组成,加姜煎。有降逆、清化热痰,理气和胃,除烦之功效。主治痰在胆经,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寐,惊悸,口苦呕涎,肝胃不和等证。温胆汤是临床较常用的一个基本方剂,温胆汤让的病机,主要有痰和热两个方面。方中以竹茹、枳实清胆胃之热,降胆胃之逆,用以治热;更以橘红、半夏祛痰燥湿,理气和胃,以治痰;并以茯苓、甘草、姜枣以和中健脾;从而共奏清热化痰兼有和胃止呕之效。近年有以此方为基础,用以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等而取得显效者。

8.温胆汤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用于痰热重而心烦、口苦较甚者。

9.涤痰汤(《奇效良方》)由温胆汤加人参、胆星、菖蒲组成。有涤痰开窍之功。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以痰涎壅盛,舌强不语,脉沉滑为辨证要点。方中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橘红、南星、半夏利气燥湿而祛痰;菖蒲开心窍;枳实破痰利膈;竹茹清燥开郁。诸药配合,痰消火降,经通而舌柔矣。

10.十味温胆汤(《医方集解》)由温胆汤加人参、远志、枣仁、熟地黄组成。与温胆汤比较,增强了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因气血亏虚较重而致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惊惕,梦遗等证。

11.导痰汤(《济生方》)由二陈汤加枳实、南星(去乌梅)组成。与二陈汤比较,增加了搜风祛痰作用,有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之功。治疗痰厥、风痰偏胜之头目眩晕,或卒然昏倒,神识不清,喉有痰声,以及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咳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宁,饮食不思等证。

11.顺气导痰汤(《类证治裁》)由导痰汤加乌药、香附、木香组成。具祛痰开郁之功。治疗痰气郁结之精神抑郁,神志呆傻,语无伦次,舌苔腻,脉弦滑等证。

二陈汤加天麻、白术,名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主治风痰证之眩晕、头痛、呕吐等。

12.加味二陈汤(仁斋)由二陈汤加苍术、枳壳、姜黄组成。主治痰攻眼肿,以及酒家手臂重痛麻木等证。

十一、逍遥散加减变换歌

逍遥组方类八珍,柴薄姜易地芎参l。

肝火上炎连龙胆,肝郁胀痛郁芎青。

胸脘痞闷加夏陈,湿热柏茵栀子烹。

气滞血瘀丹延红,肝大棱莪鳖蛎行2。

添加丹栀更清热,合入地黄疗漏崩3。

清肝达郁菊橘入,丹栀除却白术成4。

加味逍遥疗癫疾,苏木远志与桃红5。

古方逍遥加陈皮,养血舒肝郁可清6。

乳腺胀痛经验方,姜薄甘草皆不用;

不留血藤丹附加,或入枯蛎与路通7。

【注释】

1.逍遥散(《和剂局方》)的组方,为便于记忆,可认为与八珍汤类似(不是指功用)。即把八珍汤(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熟地川芎人参)中的熟地、川芎、人参换成柴胡、薄荷、生姜。本方是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养血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可治疗肝郁血虚、肝脾不和所致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寒热往来,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等证。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以当归、白芍补血和营以养肝为臣;君臣相配,既疏肝气,又补血虚,理气而不伤阴,柔肝而不滞气;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中为佐;以生姜和胃,薄荷助柴胡疏肝解郁为使。诸药配合,共奏舒肝理脾、和营养血之功。目前,此方经临床加减多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慢性胃炎、溃疡病、妇女月经不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2.自肝火上炎句至肝大句,讲逍遥散的临证加减。肝火过旺而上亢者,宜加黄连、龙胆草;肝气郁滞重者宜加郁金、川芎、青皮;夏陈,指半夏、陈皮;湿热内蕴甚至已发黄疸者,宜加黄柏、茵陈、栀子;气滞血瘀致痛者,宜加丹皮、延胡索、红花;对肝脾肿大者,宜加三棱、莪术、鳖甲、牡蛎等。

3.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名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净),又名八味逍遥散。治疗血虚肝郁而有热象者,症见月经不调,潮热自汗或盗汗,或头痛目眩,肚腹胀痛,或小便涩痛,颊赤口渴等。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遥散(《女科指要》)。治疗肝郁血虚所致之经前腹痛,漏崩,及妇人感邪热入血室,脉弦而虚昔。

4.清肝达郁汤(《通俗伤寒论》)由丹栀逍遥散加橘叶、橘白、菊花,减白术组成。有清肝火,疏肝和脾之功,治疗肝郁火旺,胸胁疼痛,妇女经行先期,量少、色赤等证。

5.加味逍遥散(《世医得效方》)由逍遥散加苏木、远志、桃仁、红花组成。有解郁安神宁志之功。治疗癫疾歌唱无时,逾墙上屋者。另有一方,以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地榆炭、侧柏叶、樗根皮,亦名加味逍遥散。主治赤白带下,证属肝经郁热者。

6.古方逍遥散(《医贯》)由逍遥散加陈皮组成,养血舒肝、理气解郁的作用更强。

7.治乳房胀痛经验方(《中医方药手册》)由逍遥散去生姜、薄荷、甘草,加王不留行、鸡血藤、丹参、香附组成。可用于治疗妇女乳腺增生、乳腺囊性扩张所致之乳房胀痛等症。临床应用时,还可适当增入夏枯草、牡蛎、路路通等,以软坚通络。

十二、柴胡疏肝散加减变换歌

柴胡疏肝陈枳草,香附川芎与白芍1。

合入青皮效亦同,胁痛郁金延胡着2。

四逆除却香芎陈,理脾疏肝郁热消3。

脾虚砂参与白术,化食三仙不可少。

水停中焦猪苓腹,气郁化火黄芩炒。

经痛归延与坤草,泄痢头翁地榆妙。

兼瘀桃红不可忘,腑实硝黄走下焦4。

实火湿热龙胆栀,芩车通泽泻肝好5。

黄疸湿热茵栀军,酌入金钱效更高6。

胆道蛔虫痛难当,乌梅苦楝栋与川椒7。

【注释】

1.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由柴胡、枳壳、甘草、香附、川芎、白芍组成。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治疗肝气郁结,胸忘胀满,疼痛,口苦,寒热往来,精神抑郁等证。方中柴胡、枳壳相配,能升清降浊;加香附,以流畅气滞;白芍、甘草可缓急主痛;川芎配香附,又能和血理气。诸药配合,共奏疏肝理脾,和血,调气去滞之功。

2.本方加青皮,名青皮饮(协定处方),舒肝行气作用更强。胁痛重者可酌加郁金、延胡索。

3.四逆句:本方减香附、川芎、陈皮,并将枳实易枳壳,名四逆散(《伤寒论》)。有疏肝理脾,和解表里,透解郁热之功。主治肝脾(胃)不和,及阳气内郁所致之热厥,症见胸胁脘腹疼痛,泄利下重,胸腹满闷,口苦咽干,或手足厥冷,脉弦者。

4.自脾虚句至走下焦句,是讲柴胡疏肝散的加减。其中砂参,指砂仁、党参;三仙,指神曲、山楂、麦芽;腹,指大腹皮;归延,指当归、延胡索;桃红,指桃仁、红花;硝黄,指芒硝、大黄。

5.实火至泻肝好句: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为龙胆泻肝汤减去当归、生地、柴胡后所剩余的药物。上述几味药物与柴胡疏肝散合并后,其处方实为龙胆泻肝汤的演变方。治证与龙胆泻肝汤相似。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由龙胆草、黑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柴胡、甘草、当归、生地组成。为治疗肝胆实火、清泄肝胆湿热的常用方剂,有疏肝泻火、利湿之功。治疗肝郁火郁,肝经湿热所致之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胸胁胀痛,或小便涩痛、淋浊,阴肿阴痒,妇女带下等证。近年亦用其治疗急性胆囊炎、泌尿系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更年期高血压以及急性结膜炎等。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龙胆草泻肝胆实火;以柴胡疏肝气之横逆;并辅以黄芩、栀子以清热,泽泻、车前子以利水,使肝经湿热自小便而出;加用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以和肝,使泻中有补,疏中有养。诸药配合,共奏抑肝胆之火上逆和清泄肝胆湿热之功效。

又,一方无黄芩、栀子、甘草,亦名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主治湿热客于下焦之阴湿、阴痒等证。

一方无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子,而有人参、五味子、麦冬、黄连、知母,亦名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主治筋痿挛急,口苦爪枯等证。

原方龙胆泻肝汤去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生地,加黄连、芦荟、青黛、木香、麝香为丸,名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主治一切肝胆实火所致之眩晕,头鸣耳聋,抽搐,凉悸、神志不宁,狂躁、谵语,两胁痛引少腹,便秘,尿赤等证。

6.黄疸句至效更高:湿热黄疽可用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疗。该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有清热利湿之功,主治阳明郁热在里、湿热交蒸于肝胆之发黄(阳黄)。另有一茵陈蒿汤(《汤头歌诀》)则由茵陈、附子、干姜组成。有温阳利湿之功,主治阴黄。这两个茵陈蒿汤通过临证衍化,现代已广泛应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治疗中,不论阴黄阳黄,可分别将不同的茵陈蒿汤与柴胡疏肝散配合使用,并通过临床加减,对黄疸有较好疗效。如果再加入金钱草,疗效会更好。

7.对于胆道蛔虫症,可根据临床辨证,用柴胡疏肝散加乌梅、苦栋子、川椒等治疗。

十三、平胃散加减变换歌

平胃陈苍朴草成,湿阻中焦此调停1;

饮食无度脾胃伤,砂附积壳木香行2。

或入青皮槟榔片,木香顺气更宽胸3。

食积麦芽神曲炒,肉积山楂内金同4。

酒伤连葛乌梅入,呕吐丁夏藿香宁。

气滞佛手沉木香,肝郁柴枳郁金盟5。

热积停滞便难通,顺气另加川军攻6。

冷积姜桂莪术用,湿热交蒸茵连并7。

泥砂结石茵栀随,郁金金钱效如应8。

和解藁桔与姜枣,自汗咳嗽与头疼9。

嘈杂吞酸螵蛸芍,呃逆柿蒂赭石丁10。

枳术平胃疗停水,砂苓曲茹名四正11。

泄泻胃苓含五苓12,霍乱转筋木瓜能。

腹痛木香白芍配,痞满萝枳青皮成13。

身重肤肿桑皮好,对金饮子利水灵14。

外感风寒内湿停,藿香正气有奇功;

平胃无苍合二陈,苏桔芷腹可因循15。

单加藿夏亦成方,外感腹胀不换金16。

太无神术加菖藿,邪正交争在阳明17。

气郁痰多胸中烦,孕胃原方配二陈18。

五积斗陈帜壳桔,麻桂姜芍芷归芎19;

平胃小柴日柴平,湿疟脘闷手足沉20;

以上加减皆大略.临证处方更认真。

【注释】

1.平胃散(《和剂局方》)由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四味药组成。可制成散剂服用,更多是加生姜、大枣煎服。本方是燥湿和胃,治疗湿病的基本方剂,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主治湿困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失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乏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方中苍术辛香苦温,燥湿健脾为君;厚朴苦温,行气除湿散满为臣;陈皮辛温,行气和胃而利痰,姜枣和胃益脾,共为佐;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为使。诸药配合,重在苦温燥湿,次及行气化湿,从而使湿去脾健,中焦升降运化自如,则诸证自除。

2.脾胃因饮食所伤,脘腹胀满、气滞甚者,本方宜去甘温之大枣、甘草,酌加砂仁、香附、枳壳、木香等行气除滞之品。

3.平胃散加砂仁、香附、枳壳、木香,再加青皮、槟榔,名木香顺气散(《统旨方》)。有健脾宽胸舒郁之功。治疗气滞不舒,胸闷疼痛,两胁胀满,嗳气,腹满腹痛、大便不利等证。

4.平胃散加麦芽、神曲名加味平胃散(《丹溪心法》)。主治宿食不消,吞酸嗳臭。肉积可用本方加山楂和鸡内金。

5.酒伤至肝郁句,讲平胃散临证应用时的加减:连葛,指黄连、葛根;丁夏,指丁香、半夏;沉木香,指沉香、木香;柴枳,指柴胡、枳实。

6.顺气另加川军攻句,指用木香顺气散加大黄,用于热积停滞脏腑,腹满便难者。

7.仍讲平胃散的加减:姜桂,指干姜、肉桂;茵连,指茵陈、黄连。

8.平胃散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名肝胆管结石方(协定处方),主治泥砂样肝胆管结石。

9.和解散(《和剂局方分)由平胃散加藁本、桔梗、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平胃散证兼有外感、烦躁自汗、咳嗽头痛者。

10.讲平胃散的加减:螵蛸芍,指海螵蛸、白芍;丁,指丁香。

11.平胃散加枳实、白术,名枳术平胃散(经验方)。主治胃部停水,痞胀作痛。平胃散加砂仁、茯苓、神曲、竹茹及姜汁少许(兑服)。名四正散(《医醇剩义》)。主治暑季感冒,及胃寒、呕吐等证。

12.平胃散合五苓散,名胃苓汤(《丹溪心法》)。主治中暑伤湿,寒湿困脾,停饮挟食,腹泻腹痛等证。五苓散(《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是渗湿利水的代表方剂。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外有表证,内有蓄水,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或水入即吐,或水肿,小便不利等;以及水湿内停所致之眩晕,肤肿,身重,或湿浊吐泻等证。本方现代亦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泌尿系感染等证。五苓散之化湿利水是从脾肾二经入手,方中重用泽泻,甘寒入肾而利水;并辅以茯苓、猪苓淡渗之品,以增其利水除湿功能;又辅以桂枝辛甘而温,以温暖膀胱而通水道(温阳化气而行水);白术甘温以健脾,脾健则湿易去。诸药相互配合,共奏健脾利湿,化气行水之功。

又:五苓散去桂枝,名四苓散(《明医指掌》)。功专健脾利水渗湿,治疗水湿内停而无表证者。

五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在清热利湿之功,治疗湿热内停之黄疸。

五苓散加人参,名春泽汤(《证治准绳》),实为五苓散与四君子汤之合方。更适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水湿停滞之浮肿、身重、吐利等证。

此外,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上还有许多变化,简介如下,以供参考:五苓散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五苓散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名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可清六腑之热。

五苓散合六一散,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卫生宝鉴》),治小便短赤、诸淋涩痛。

13.自霍乱转筋句至痞满句,仍讲平胃散的加减:萝枳,指萝卜子、枳实。

14.平胃散加桑白皮,名对金饮子(么和剂局方》)。有燥湿健脾利水之功,治疗脾胃受湿、饮食不进、腹胀身重、肢酸(酸)肤肿者。

15.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由平胃散减苍术,加二陈汤、藿香、紫苏、桔梗、白芷、大腹皮组成(原方半夏改用法夏曲;陈皮、橘红二味只用陈皮;煎时加生姜、大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表寒里湿之吐泻,胸皖满闷,腹痛肠鸣泄泻,恶心呕吐,恶寒发热、头重头痛等证。目前本方亦常用于治疗夏月胃肠型感冒,以及急性肠炎、中暑等证。

16.平胃散只加藿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相利局方》),亦名藿香平胃散。主治干胃散证兼有外感者,症见胃寒呕吐,腹胀腹痛,恶寒发热等,并治瘴疫湿疟。

17.太无冲术散(《医方考》)由本方加菖蒲、藿香组成。主宁时行不正之气从口舁而入,传入阳明胃经,正邪交争所致之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头面肿大等证。

18.平胃散与二陈汤合方,名平陈汤(经验方),治疗有平胃散证但气郁痰多,烦闷,水湿停痰较重者。

又,平陈汤再加藿香,名除湿汤(《摄生众妙方》),治伤湿腹痛,身重足软,大便溏泄者。

19.五积散(《和剂局方》)则是在平陈汤的基础上再加枳壳、桔梗、麻黄、肉桂、干姜、白芍、白芷、当归、川芎组成的。治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者;也可治疗妇女因风寒所致之气血不和,月经不调等证。分析此方用药,其中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实为麻桂各半汤,以解表散寒也;平陈汤以和中降逆,行气除湿;又有当归、川芎以治血和血;且佐以干姜、白芷以祛寒湿;枳壳、桔梗以利膈宽胸;诸药配合,组成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

20.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名柴平汤(《内经拾遗方论》)。主治湿疟,症见脘腹胀满,手足沉重,一身尽痛,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脉濡者。

十四、越鞠丸加减变换歌

越鞠丸用苍香芎,曲栀合入六郁通;

气血火湿痰与食,随证加减各不同1。

气郁偏重香附主,另入木香枳壳烹。

血重川芎桃红入,食重神曲麦楂灵。

火以栀君芩连黛,痰加夏陈瓜蒌星。

挟寒姜萸可酌添,湿盛白芷与茯苓2。

妇人痛经胁苦闷,白芍薄荷有奇功;

佛手郁金亦可用,肝郁得疏经可行3。

【注释】

1.越鞠丸(《丹溪心法》)又名芎术丸,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五味药组成。有行气解郁,舒肝理脾之功。治疗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之六郁属实证者。以胸膈痞闷,胸胁脘腹胀痛,嘈杂吞酸,饮食不化,嗳气呕恶,舌苔白腻,脉弦为辨证要点。方中苍术燥湿运脾,用治湿郁;香附行气解郁,用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用治血郁;神曲消食导滞,用治食郁;栀子清热泻火,用治火郁。临床上可根据以何郁为主而重用某药,即下文所说的气郁偏重者应重用香附;血郁偏重者应重用川芎等等。因五郁得解,痰郁亦随之而消,故方治六郁,药仅五味,不另加化痰药物矣。

又,本方通过加减,现代常用于治疗溃疡病,慢性胃炎,肝炎后综合征,胆石症,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肋间神经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疾病。

2.虽本方五味药物配合精当,但先贤立方,仅示治郁之大法也,实际应用时仍有力薄之嫌。故临床使用时,气郁重者,医者仍喜另加木香、枳壳等;食郁偏重时,除重用神曲外,仍喜另加麦芽、山楂等;火郁偏重时,以栀子为君药,另加黄芩、黄连、青黛;痰多痰重时,酌加南星或胆星;挟寒加干姜、吴茱萸;湿过盛者,宜加白芷、茯苓;全在医者变通也。

3.妇人痛经,闭经,胁痛,苦满,烦闷者,多属肝郁气滞不舒所致,可根据具体情况,用本方加白芍、薄荷、佛手、郁金等药物治疗。

十五、四物汤加减变换歌

四物地芍与归芎,补血调经此方宗1,

芎归联袂为核心,方中之方另有名2。

肾虚肝郁经无定,定经汤中无川芎;

芥穗柴胡菟丝子,茯苓山药八味成3。

过期饮用桃红附,通莪甘草肉桂入4。

后期若为虚寒属,艾萸参橘与菖蒲5。

暖宫丸疗宫虚寒,芪桂艾萸断香附6。

经因寒痛桃乌附,气郁阻经陈与朴7。

经来寒热似疟发,四物合并小柴胡8。

经血紫黑及先期,黄芩黄连与丹皮。

四物二连及三黄,临证加减勿迟疑9。

阳虚有寒经血少,寒六合汤姜附趋10。

气滞血热经来迟,连附六合总相宜11。

经来过多无证寻,温六合汤入术芩12。

血虚有热经妄行,热六合汤栀连跟13。

瘦人经闭桃仁入,肥人痰多共二陈14。

愈带能疗赤白带,良姜黄柏与樗根15。

惊梦难眠心血少,并入参苏号补心16。

参芪四物日圣愈,气血双补代八珍17。

人参滋血云芩药,血虚心悸与眩晕18。

血瘀硝黄或桃红,阴虚盗汗知柏存。

劳热骨蒸柴芪鳖,知母骨皮效果真19。

桃红还治胸瘀血,青皮胡附与丹参20。

肝血不足目昏花,补肝麦草枣木瓜21。

痈疽溃后营血乏,圣愈胶桂白术加22。

胎元不固加参术,或益芩术地黄除23。

胶艾四物疗胎漏,胎痛砂仁并紫苏24。

有孕伤寒用何方?海藏妊娠六合汤25;

表虚六合地骨桂26,表实细辛配麻黄27。

少阳柴胡黄芩好27,阳明石膏知母良28。

膀胱腑病苓泽泻29,虚烦不眠芩栀强30。

风湿防风与苍术31,温毒发斑麻翘镶32。

胎漏胶艾前文述33,虚痞朴实颇相当34。

脉沉寒厥宜桂附35,便秘蓄血桃仁黄36。

子肿可服鲤鱼羹37,术苓姜橘减地芎。

子悬苏参腹橘草,地黄不用见奇功38。

子烦腹草栀柏好,腹胀枳壳砂苏并39。

产后血晕清魂用,芎归参泽草与荆40。

血虚生风头眩晕,风六合汤羌艽同41。

产后发热芪防参,姜炭一味不可轻42。

当归地黄产后风,藁防白芷与细辛43。

产后气滞乳汁停,下乳涌泉不留行;

柴芷青皮漏通草,甲桔花粉与木通44。

三合散疗产后虚,四物四君小柴烹45。

四物变化实难测,女科良方任纵横。

注释

1.四物汤(《和剂局方》)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四味药组成。是补血调血的最基本方剂之一,也是治疗各科妇产疾病的基础方剂之一,主要用治血虚血滞证。本方又是调经的良剂,凡妇女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者疾,皆可以此方为基础,通过加减变化,灵活应用于临床。主治营血虚滞,症见惊惕头晕,耳鸣目眩,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者。方中当归入心脾,生血活血;熟地入心肾,滋血养阴;白芍入肝脾,敛阴养血;川芎入血分,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四药配合,补血而不生滞,活血而不妄行,共组成补血调经之基础组方。临床上单独使用四物汤的机会并不太多,实际使用的大多是原方的衍化方剂。

2.四物汤的核心药物为当归和川芎。当归能补虚补血养血,川芎则行气活血,二者配合,共奏补血活血之效。二药合用名芎归汤(《济生方》),亦名佛手散(《本事方》)、君臣散(《易简方》)等,主治产后血虚头痛及胎动下血等证。临床上常将归芎二药同时与其他方剂合方,以适应多种不同情况。严格说来,四物汤也是由芎归汤加熟地、白芍衍化而成。

3.定经汤(《傅青主女科》)由四物汤减川芎,加荆芥穗、柴胡、菟丝子、茯苓、山药组成。方中增入了菟丝、茯苓、山药,旨在健脾益肾;柴胡、芥穗,旨在舒肝解郁。诸药配合,以治疗肝郁肾虚所致之经来先后无定期,精神抑郁,脉弦等证。

4.过期饮(《女科准绳》)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香附、木通、莪术、甘草、肉桂组成。有调冲任,活血祛瘀,通经之功。治疗血虚瘀重,症见月经过期不至,经来量少,色暗有块,少腹胀痛,舌紫黯,脉涩者。

又,本方只加桃仁、红花名元戎四物汤(《医方集解》),除治疗妇女血虚有瘀经少等证外,尚可用于跌仆损伤、瘀血作痛,以及脏结便秘等证;如在此基础上再加竹沥、姜汁,则可用于血瘀偏重的半身不遂患者。

5.后期句:月经后期属虚寒所致者,用四物汤加艾叶、吴茱萸、人参、橘红、菖蒲治疗,该方名艾煎丸(《邯郸遗稿>))。有温经补血,活血行气之功,临床上以经血后期,色淡量少,面色苍白,喜暖怕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为辨证要点。

6.暖宫丸(《仁斋直指方》)又名艾附暖宫丸,由四物汤加艾叶、香附、黄芪、官桂、吴茱萸、续断组成。有温补下焦,暖宫补血调经之功。主治子宫虚冷,症见带下白淫,面色痿黄,月经不调,肚腹冷痛,久不受孕,小便清长,脉沉迟者。

又,四物汤只加艾叶、香附,亦名艾附暖宫丸,治同上;再加阿胶,名妇宝丹,治虚寒经水不调。

7.痛经属于寒证者,用四物汤加桃仁、乌药、香附治疗。

气郁句:气郁经阻所致之月经不畅,腹胁胀痛者,用四物汤加陈皮、厚朴治疗。该方兼有理气开郁之功,名气六合汤(《气宜保命集》)。气六合汤也可以由四物汤加木香、槟榔组成,治证略同,及兼有血气上冲者。

8.指四物汤与小柴胡汤合用(详小柴胡汤加减变换歌)。

9.自经血紫黑及先期句,至临证加减勿迟疑句:经血紫黑先期为有热也,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丹皮之属以治疗;也司选用四物二连汤(《医垒元戎》),即四物扬加黄连、胡黄连,该方主治血虚烦热、热入血室等证;或选用三黄四物汤,即四物汤加黄芩、黄柏、甘草,主治兼阴虚潮热者。

10.寒六合汤(载《汤头歌诀》)由四物汤加附子、干姜组成。兼有温阳散寒之功。治疗素体阳虚,血少有寒所致之月经色淡量少,甚至稀发,腹痛气短,脉虚者。

本证亦可用附子六合汤治疗(详后),或用四物汤去熟地加干姜治疗(四神汤《易简方》)。

11.连附六合汤(载《汤头歌诀》)由四物汤加黄连、香附组成。兼有清热行气之功。治疗气滞血热所致之月经来时色黑不畅,或有或无痛经,每次都过期才至。

12.只是单纯月经过多而无其他证候者,可用温六合汤(载《汤头歌诀》治疗。该方又名黄芩六合汤,由四物汤加白术、黄芩组成。兼有清阳凉血,健脾统血的作用。

13.热六合汤(载《汤头歌诀》)由四物汤加栀子、黄连组成。兼有清热凉血作用。治疗血虚有热所致的上经妄行,发热心烦,不能睡卧。

14.肥人句:讲肥人闭经因多痰所致,宜用四物汤合二陈汤治疗。

15.愈带丸(《饲鹤亭集方》),由本方加高良姜、黄柏、樗根白皮组成。治疗妇人冲任不固,或湿热下注所致之带证。症见赤白带下,经浊淋漓,舌苔微黄,脉滑数者。

16.并入参苏号补心句:四物汤合参苏饮,名补心汤

参苏饮(《和剂局方》)由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姜半夏、茯苓、陈皮、桔梗、枳壳、木香、甘草组成(煎时加姜枣)。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逆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弱等证;以及素体阴虚,伤寒已汗而仍发热不止者。

补心汤(《医学传心录》)主治心血不足,惊梦难眠,并有外感证者。

17.圣愈汤(嫂兰室秘藏》)由四物汤加入参、黄芪二药组成。二药健脾益气,加强了四物汤的益气生血作用。主治气血两虚所致的各种病证(类似八珍汤的作用),症见失血过多,或血虚心烦,睡卧不宁,或五心烦热等。

18.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由四物汤加人参、云苓、山药组成。实际上也等于八珍汤的作用,补血作用更强,兼能健脾益气。治疗气血两虚并以血虚为主所致的眩晕证,症见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痿黄,或妇人经来量少色淡,及产后血虚眩晕者。

19.自血瘀句至效果真句:仍指四物汤的临证加减:血瘀重者原方加芒硝、大黄,名玉烛散(《医宗金鉴》),治疗血瘀兼血虚所致之月经不调,紫黑有块,少腹胀痛,大便秘结等证。血瘀兼血虚证也可用本方加桃仁、红花治疗,其方名桃红四物汤,亦名元戎四物汤(详前)。

阴虚盗汗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疗,方名滋阴降火汤(《中医治疗学》)。有补血滋阴的作用。主治阴血亏虚所致虚火上冲,潮热,多汗、盗汗,以及更年期综合证等。

血虚劳热,骨蒸者用四物汤加银柴胡;黄芪、鳖甲、知母、地骨皮等治疗。

20.桃仁红花煎(《素庵医要》)由四物汤加青皮、延胡索、香附、丹参、桃仁、红花组成。有活血化瘀开郁之功。主治瘀血阻于胸中,气机不畅所致各证,症见胸闷不舒,心痛,卒瘀气滞,唇甲青紫,舌有瘀斑;以及月经过期不至,经来量少,有血块,少腹疼痛等。

21.补肝汤(《医宗金鉴》)由四物汤加麦冬、炙甘草、枣仁、木瓜组成。治疗肝血不足,症见头昏眼花,目涩,肢体麻木,手足拘挛,舌淡,脉细者。

22.痈疽破溃,血虚而久不收口者,用圣愈汤加阿胶、肉桂、白术治疗。

23.胎元不固还可用四物汤加黄芩、白术,减热地治疗。该方名当归散(《金匮要略》),治疗妇人血虚有热之胎气不固,症见面色无华,爪甲白淡,胎动不安,舌苔薄黄,脉细数者。此方与黄芩六合汤颇相似(见前),唯无熟地而已。

又,黄芩、白术二味为丸服,名安胎丸(《妇科玉尺》),主治胎动不安因火热者。此证为血虚兼热而致胎元不固,故安胎丸与四物合方也。

24.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又名胶艾汤、芎归胶艾汤。由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组成(一方有甘草)。有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作用。主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之崩漏下血,经水淋漓,月经过多,或流产后下血不止,或妊娠出血,胎动不安,腹中疼痛等证;或妊娠伤寒,经发汗或攻下后,胎气受损,胎动不安,血漏不止者。

25.妊娠六合汤(《医垒元戎》),王海藏创制,为妊妇患伤寒而设。王氏认为妊娠期患伤寒,应以养血安胎为主,因此以四物汤为主方,并根据六经证候分别加入两味适当的药物,总称妊娠六合汤;治疗各经证候的方剂,则分别称某某六合汤。

妊娠伤寒表虚证,用表虚六合汤治疗,该方由四物汤加地骨皮、桂枝组成。

26.妊娠伤寒表实证,用表实六合汤治疗,该方由四物汤加细辛、麻黄组成。

27.方名柴胡六合汤。

28.方名石膏六合汤。

29.妊娠伤寒而有小便不利的足太阳膀胱腑证,宜用四物汤加茯苓、泽泻治疗,方名茯苓六合汤

30.妊娠伤寒经发汗或攻下后,虚烦不得眠及虚痞胀满者,用四物汤加栀子、黄芩治疗,方名栀子六合汤,有补血兼清三焦虚热的作用。

31.妊娠感受风湿,四肢关节烦痛,头痛身重,发热脉浮者,用四物汤加防风、苍术治疗,方名风湿六合汤

32.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转为温毒发斑如锦纹者,用四物汤加升麻、连翘治疗,方名升麻六合汤

33.见胶艾四物汤(方中无甘草),治证亦同。该方名胶艾六合汤

34.妊娠伤寒经发汗或攻下后,心下虚痞,腹中胀满较重者,用四物汤加厚朴、炒枳实治疗,方名朴实六合汤;如余热未尽,心烦不眠,而腹中胀满较轻者,可用栀子六合汤(见前)。

35.妊娠伤寒,症见脉沉而迟,四肢拘急,腹中痛,身凉有微汗的少阴证,用四物汤加附子、肉桂治疗,以散寒回阳。方名附子六合汤

36.妊娠伤寒,症见大便色黑而硬,小便色赤不畅,腹胀痞满而脉沉数的阳明、太阳本病,用四物汤加大黄、桃仁治疗,以泻结破瘀,除下焦蓄血。方名大黄六合汤

37.鲤鱼羹(《千金要方》)由鲤鱼、白术、茯苓、生姜、橘红,加四物汤,减熟地、川芎组成。治疗妊娠水肿,心胸气逆者。

38.子悬句:子悬,用四物汤加紫苏、人参、大腹皮、橘红、甘草,去熟地治疗。

39.子烦用四物汤加大腹皮、甘草、栀子、黄柏治疗;妊娠腹胀,用四物汤加枳壳、砂仁、苏子。

40.清魂散(《济生方》)由川芎、人参、泽兰、甘草、荆芥组成。治疗产后血晕证。以产后极度疲乏,头晕目花,昏迷不知人事,舌淡少苔,脉虚弱为辨证要点。该方加当归效果更好,故歌诀中仍提到“归”字。此方虽与四物汤用药有异,其实仍属四物衍化活用范畴。

41.风六合汤(《气宜保命集》)由四物汤加秦艽、羌活组成。治疗血虚而生内风,头目眩晕者,或加天麻更好。亦可用于治疗产后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发痉厥等证。

42.产后发热句:产后血虚发热可用四物汤加黄芪、防风、人参、姜炭治疗。

43.当归地黄汤(《证治准绳》)由四物汤加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组成。治疗产后风(破伤风),症见牙关不利,肢体牵强,脉软弱无力者。窃以为单独用此方治疗破伤风疗效未必可靠,临证切不可执一方而不思变。但用此方治疗产后外感性疾病,却颇有效。

44.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由四物汤加王不留行、柴胡、白芷、青皮、漏芦、通草、甘草、穿山甲、桔梗、天花粉、木通组成。有补血、行气、通乳之功。主治产后气滞所致之乳汁匮乏,胸闷纳呆等证。

45.三合散(《宣明论方》)由四物汤、四君子汤(即八珍汤)与小柴胡汤合方而成。有气血双补及和解表里的作用,主治产后气血两虚,日久不得恢复,兼有轻度寒热往来及肝胃不和等证者。

十六、生化汤加减变换歌

产后宜服生化汤,芎归桃草与炮姜1。

恶露已行去桃仁,腹块疼痛胡灵黄2。

血寒腹冷加肉桂,血虚发热丹芍尝3。

血块未消参芪莫,气虚血脱参无妨4。

胞衣不下坤丹艾,或合艾胶四物汤5。

恶心呕吐山楂好,产后便秘枳苁镶6。

血虚津枯便艰难,养正通幽亦良方7。

生化原方为根本,临证知变才称良。

【注释】

1.生化汤(《傅青主女科》)由川芎、全当归、桃仁、甘草、炮姜五味药组成,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一方由当归、川芎、白术、香附组成,亦名生化汤,疗产后气虚,胞衣不出)。具有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主治产后恶露不行或所下甚少,症见小腹冷痛,痛处拒按,有块,舌边黯紫,脉沉涩等,辨证属虚寒型瘀血内阻者。治疗当以温化为主。方中用当归补血活血,去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二药合用,补产后血虚而不滞;更辅以桃仁,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以炮姜温暖下元而散寒;以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酌加黄酒通血脉而助药力之发挥。诸药配合,共奏祛瘀生新,散寒止痛之功。

民间多有不论寒热,产后必服生化汤之说。其实并不妥当,之所以如此,盖妇女产后虚寒者多,热证者少也。且本方产后服用,有加速子宫复元,减轻腹痛;和促进乳汁分泌作用。如若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至,汗出气短神疲,辨证属热者,则不宜原方照服,可酌情去炮姜,略加黄芩、丹皮等清热药物可世(见后)。

2.腹块句:指本方加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又,后二味组方名失笑散(《和剂局方》),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亦可用于治疗产后恶露不行,腹痛者。但更多用于瘀血内阻之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3.产后属血虚而热者并非不可用生化汤,只要经过变通,用之效果亦很好。属血虚发热者宜加丹参、赤芍,炮姜可去可不去;热甚者可酌加黄芩、银花等。

4.产后恶血尚未排出,传统上多不主张加用人参、黄芪等甘补壅气之品。但实践证明也不尽然,如产妇原本血虚,虽然血块未消,恶血未尽,但只要有气血虚脱之证,或晕或厥,甚则汗出如珠,口气渐冷,烦渴喘急者,则不可拘泥参芪之甘壅,但加之无妨。加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即为此而设。由本方加人参组成,即可活血化瘀,又能益气固脱。

5.胞衣不下、胎盘残留,出血腹痛者,可用生化汤加益母草(坤草)、丹皮、艾叶等治疗;亦可用生化汤与艾胶四物汤(方见四物汤加减变换歌)合方治疗。

6.恶心句,仍讲产后使用生化汤的加减:枳苁,指生化汤加枳壳、肉苁蓉。

7.养正通幽汤(《胎产心法》)由生化汤去炮姜,加肉苁蓉、火麻仁、陈皮组成。有养血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于治疗妇女产后血虚津枯而致大便干燥难解等证。方中用生化汤养血活血,去瘀生新;加火麻仁、肉苁蓉以温润滋液,滑肠;加陈皮理气行滞;诸药配合,共奏养血润肠通便之功。

十七、血府逐瘀汤加减变换歌

血瘀为患何方用?血府逐瘀可调停:

四物牛膝桔梗柴,枳壳甘草与桃红1。

膈下地牛桔柴去,更加丹乌延附灵2。

丹参桂枝通心脉,肺热茅根和公英。

偏郁偏热心胃痛,檀香砂仁丹参宁。

血瘀化热酱银翘,肝瘀青皮郁茵苓3。

头面瘀血用通窍,桃红姜芍麝枣芎4。

眩晕胆草共夏枯,头风藁蒺与蔓荆5。

少腹症结少腹用,失笑桂姜没茴行;

归芎赤芍与延胡,活血调经疗漏崩6。

膀胱有热砂石韦7,下焦蓄血改桃承8。

经多枸杞杜仲入,便难硝黄酌以攻9。

痹证有瘀肢身痛,羌秦苍柏没膝龙。

香附归芎与甘草,桃红芪脂一般同10。

祛瘀耗阴不无虑,酌予扶正不可轻11。

【注释】

1.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是治疗血瘀性疾病的四首重要方剂,均源于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先讲血府逐瘀汤者,因该方临床更具代表性且常用。

血府逐瘀汤由类似四物汤的四味药物(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加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桃仁、红花组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是治疗血瘀胸胁的常用方剂之一。它治瘀血内阻,血行不畅所致之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入暮渐热,呃逆干呕,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血点,唇黯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等证。本方为胸中血瘀而设。血瘀生成,必自气滞而始,故祛瘀必行理气。胸中瘀阻,气机不畅,日久必生内热,或扰及心神。治疗上当以活血逐瘀为主,必兼开胸行气,引血热下行。就本方药物组成而言,实为四逆散桃红四物汤之合方,另加牛膝、桔梗而矣。其立方之旨,一是顺畅胸中之滞气,二是活血和血逐瘀。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皆为活血化瘀之品;生地清血分瘀热;柴胡、枳壳、桔梗去胸中气滞,使气行血行;牛膝引血下行;诸药配合,使气畅、瘀除、热清,而诸证自除。目前此方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肋软管炎,肝病之胸胁疼痛,脑震荡后遗症等。

附:四逆散(《伤寒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有敛阴泄热之功,主治阳热之邪所致之厥逆证。后人亦常用其治疗肝气横逆之胸胁苦满痞闷等证。

2.膈下逐瘀汤由血府逐瘀汤减生地、牛膝、桔梗、柴胡,加丹皮、乌药、延胡索、香附、五灵脂组成。功效与血府逐瘀汤相似,但偏重于治疗中部血瘀病证。与血府逐瘀汤比较,其行气止痛效果更大些,并善治腹部积块、痞结、疼痛等。主要用于膈下瘀血所致之两胁及部腹部胀痛,痛处不移,或形成积块,卧则腹坠者;以及小儿痞块等证。

自丹参桂枝通心脉句,至肝瘀柴胡郁茵苓句:是讲无论是血府逐瘀汤还是膈下逐瘀汤,临证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加减,灵活运用。其中偏郁至丹参宁句,是讲偏郁偏热心胃痛者,可选以上二方之一方,酌情与丹参饮合方应用。

丹参饮(《医宗金鉴》)由檀香、砂仁、丹参组成。有行气化瘀之功。主治气滞血瘀互结于中焦,胃脘疼痛,舌有瘀点者。

酱银翘,指败酱草、银花、连翘;郁茵苓,指郁金、茵陈、茯苓。

4.通窍活血汤由桃仁、红花、生姜、赤芍、麝香、红枣、川芎(煎时加黄酒、老葱)组成。主治头面部瘀血疾患,有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作用。用于瘀血阻于头面所致之头痛昏晕,耳聋,脱发,面色青紫,酒糟鼻,紫斑等证;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小科,腹大青筋,纳呆发黄,消瘦,潮热等证。

5.眩晕句,是讲通窍活血汤的加减;胆草共夏枯,指龙胆草、夏枯草;藁蒺,指藁本、白蒺藜。

6.少腹逐瘀汤失笑散(五灵脂、蒲黄)与肉桂、干姜、没约、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组成。功偏治疗下部(少腹部)瘀血病证,适用于少腹血瘀兼寒者,又有温经止痛之效。可治疗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但痛而无积块,或少腹冷感、胀痛,经期腰酸腰痛,月经不调,色紫或黑,有瘀块,或崩漏而兼少腹疼痛等证。

7.膀胱有热有瘀,尿痛尿血,可用少腹逐瘀汤加海金砂、石韦等治疗。

8.下焦蓄血改桃承句:下焦蓄血,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甚则谵语烦渴,至夜发热,其人如狂,脉沉实或涩者,不宜再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而应改用桃仁承气汤加减治疗。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由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组成。有破瘀泄热之功,主治下焦蓄血证,

9.经多句,仍讲少腹逐瘀汤的加减,硝黄,指芒硝、大黄。

10.自痹证有瘀句,至一般同句:痹证有瘀者,可用身痛逐瘀汤治疗。该方由羌活、秦艽、苍术、黄柏、没药、牛膝、地龙、香附、当归、川芎、甘草、桃仁、红花、黄芪、五灵脂组成。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之功。主治气血痹阻,经络不通所致之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11.活血祛瘀之剂多有耗血伤正之弊,不可不虑,临证处方宜酌情稍加扶正养阴之品。

十八、补阳还五汤加减变换歌

补阳还五用桃红,归芍芎芪与地龙;

气虚血瘀中经络,此方化裁有奇功1。

瘀甚山甲与丹参,虚甚酌把党参增。

痰多半夏天竺黄,肢麻桂枝与蜈蚣。

口眼歪斜僵蝎附,下肢瘫痪膝杜仲。

神暗菖蒲远志郁,虚风内动齿钩藤。

偏寒稍加附子桂,血虚燥热知母行。

阴伤沙参麦冬蕤,肝盛胆草栀子清。

脾虚术苓补中土,语蹇远志菖蒲能。

小儿麻痹后遗症,淫羊藿与桑寄生2。

桃红饮去芪龙芍,更加麝威痹瘀通3。

趁痛归桃龙花在,乳没羌膝草香灵4。

活血散瘀军苏枳,蒌槟归芍与桃芎5。

三方治证虽各异,活血祛瘀一般同。

注释

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川芎、生黄芪、地龙组成。有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邪中经络及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动转不灵或痿废,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大便干燥,舌苔白,脉缓者。近代本方主要应用于脑血栓形成之后遗症者,就其病因而言,多属气虚血滞,血流不畅,以致脉络瘀阻,筋脉失养,故治疗上当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原则。本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气旺则促血行;以归尾补血活血,并辅以赤芍、川芎、桃红、红花等活血祛瘀之药;更以地龙活血通络。诸药配合,共奏益气行血,活血祛瘀,通络之功。然本方只提示了治疗此类症证之大法,临床应用时,还需通过加减变化,以适应不同之需。此外,通过加减,本方还可用于其他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以及小儿麻痹症等。

2.自瘀甚山甲与丹参句,至淫羊藿与桑寄生句,是讲此方的临证加减:其中僵蝎附,指僵蚕、全蝎、白附子;膝,指牛膝;郁,指郁金;齿,指龙齿;桂,指肉桂(附子、肉桂不宜多用);蕤,指萎蕤,即玉竹;术苓,指白术、茯苓。

3.桃红饮(《类证治裁》)由本方去黄芪、地龙、赤芍,加麝香(一方无麝香)、威灵仙组成。有活血,除痹,通络之功。治疗瘀血凝滞之痹痛,症见关节肿大甚至变形,痛有定处,舌质青紫,脉沉涩者。

4.趁痛散(《证治准绳》)由归尾、桃仁、红花、地龙、乳香、没药、羌活、牛膝、甘草、香附、五灵脂组成。有活血化瘀,通经络之功。主治血瘀痹证及脑血栓后遗症,症见肢麻,瘫痪无力等。

5.活血散瘀汤(《中医治疗学》)由大黄、苏木、枳壳、瓜蒌仁、槟榔、当归、赤芍、桃仁、川芎组成。有活血化瘀,理气宽中之功。治疗血瘀于胸腹者,症见胸腹满闷,腹痛有块,痛有定处,大便秘结者。

十九、镇肝熄风汤加减变换歌

镇肝熄风重潜阳,龙牡代赭龟板藏;

玄参牛膝茵陈草,冬楝白芍麦芽镶1。

痰多胆星川贝母,头眩枯钩菊花良。

热甚黄芩石膏入,经前艾坤与木香。

肾虚熟地山萸肉,津竭阿胶石斛当。

便溏龟板赭石减,拘挛钩决与白僵2。

肝阳上亢脑中痛,张氏另立建瓴汤3:

龟玄茵草皆不用,地芍柏药铁锈。

注释

1.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生龟板、玄参、牛膝、茵陈、甘草、天冬、川楝子、白芍、生麦芽组成。有镇肝熄风的作用。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或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方中以代赭石重镇降逆,平肝潜阳;辅以龙骨、牡蛎、龟板增强潜阳熄风之力;复以牛膝引血下行,深潜肝阳;以白芍、玄参、天冬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以川楝子、茵陈、生麦芽疏理肝气,并辅助他药平降肝阳;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平肝折亢、镇肝熄风之功。现代该方常用于高血压病、高血压脑病、类中风、妇女经前紧张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

2.自痰多句至拘挛句,是讲镇肝熄风汤的临证加减:其中枯钩,指夏枯草、钩藤;经前艾坤与木香,指当本方用于经前紧张综合征时可酌加艾叶、益母草、木香;大便溏者,方中减去龟板、代赭石不用;有手足拘挛者加钩藤、石决明、白僵蚕。

3.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为张锡纯所创。由本方减龟板、玄参、茵陈、甘草,加生地、生杭芍、柏子仁、生淮药组成,磨取铁锈水同煎服。主治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肋中作痛,心悸健忘,多梦失眠,脉弦硬而长者。

二十、二仙汤加减变换歌

二仙汤可调冲任,知柏当归巴戟进1。

血虚合入四物汤,气虚体倦增四君2。

气郁陈朴与香附,或合逍遥一并饮3。

肝阳偏亢胆栀芩,脾虚纳少术内金。

经痛延胡白芍药,血瘀桃红并丹参。

潮热银柴白薇好,心烦心悸麦枣仁。

虚汗秦艽地骨皮,头痛菊花共葛根4。

更年经少不须问,寒热往来小柴斟5。

二仙虽主女子病,男子更年亦可品:

或加杞子与麦味,或合龙牡及远陈6。

注释

1.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由仙茅、仙灵脾(即淫羊藿)、知母、黄柏、当归、巴戟天组成。有温养肾气、疏泻相火,调节冲任二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相火上炎,冲任不调所致之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忽高忽降,面红潮热,心悸、自汗,心烦不眠,月经变化较剧烈等属于肾阴肾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

方中以仙茅、仙灵脾温养肾阳,以巴戟天滋养肾阴,从而使肾中之水火相济,阴阳平衡;并以黄柏、知母泻下焦之虚火,制妄动之相火;以当归和血养血以调理冲任。诸药配合,补中有泄,共奏滋阴益肾泻火,养血和血,调理冲任之功。

2.二仙汤在应用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对于素体血虚者,可将本方与四物汤合用;偏于气虚者,可与四君子汤合用。

3.气郁至一并饮句:气郁者可用本方加陈皮、厚朴、香附,或根据临床辨证改为本方与逍遥散合用。

4.自肝阳偏亢句,至头痛菊花共葛根句,仍讲二仙汤临证加减:其中胆栀芩,指龙胆草、栀子、黄芩;术内金,指白术、鸡内金;桃红,指桃仁、红花;银柴,指银柴胡;麦枣仁,指浮小麦、酸枣仁。

5.更年经少至小柴斟句:妇女更年期月经渐趋减少,属正常现象,如无其他症状,无须治疗。如伴有寒热往来,阵冷阵热,胸胁苦闷等症状,可考虑用本方与小柴胡汤合方治疗。

6.二仙汤主要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但实践证明,对男子更年期综合征也有一定疗效,主要用于症见心烦急躁、多汗、易激动,血压不稳,忽高忽低,睡眠不安,胸胁苦满、自感性功能减退等。使用时可在原方基础上酌加枸杞子、五味子、麦冬;或酌加龙骨、牡蛎、远志、陈皮等。原方中的当归一味,可去可不去,也可将其换成熟地黄。

二十一、安神定志丸加减变换歌

安神定志可宁神,神菖远齿与苓参1。

辰砂合入名远志2,定志有草去芩齿3。

阴虚龟板知柏加,血虚阿胶丹参是。

心火过旺灯莲心,心烦珠母栀与豉。

心肾不交龟板桂,肝火旺时着胆栀4。

不眠柏仁枣仁乡,桔味参冬仿天王5。

养心汤疗心怔忡,本方除却齿神菖;

更入归味芪芎夏,肉桂甘草柏枣藏6。

【注释】

1.安神定志丸(《济生方》)由茯神、菖蒲、远志、龙齿、茯苓、人参组成,亦可作汤剂使用。有镇心安神定志之功。治疗心火上炎或心失所养,心神被扰所致之心神不宁,睡眠不安,梦中惊跳怵惕,惊悸恐惧等证。方中以茯神、菖蒲益心智;以远志、龙齿镇心神,安魂魄;以人参、茯苓益元气并壮脾土;脾土充实,心神自安。诸药配合,共奏安神定志之功。

2.远志丸(《济生方》)由安神定志丸加辰砂组成。安神定惊作用更强。辰砂属硫化汞类物质,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止慢性汞中毒。

3.定志丸(《千金方》)由安神定志丸加甘草,减茯苓、龙齿组成。治疗心神不定,健忘,虚烦,失眠,多梦等证。另有一定志丸(《儒门事亲》),治证略同,其组成为安神定志丸去龙齿,加柏子仁、酸枣仁。

4.自阴虚句至着胆栀句,仍讲安神定志丸的临证加减,其中:灯,指灯心草;珠母栀与豉,指珍珠母、栀子、淡豆豉;桂,指肉桂;胆栀,指龙胆草、栀子。

5.安神定志丸加柏子仁、酸枣仁、佶梗、五味子、元参、丹参、天冬、麦冬等,其组方与天王补心丹相仿。可治疗心悸失眠,神疲健忘等证。

天王补心丹(《摄生总要》)原名补心丹。由柏子仁、酸枣仁、桔梗、五味子、天冬、麦冬、白茯苓、远志、人参、元参、丹参、生地、当归身组成(朱砂为衣)。有滋阴清热,安神补心之功。治疗阴亏血少,心肾不交,而致阴虚阳亢,扰乱心神,心虚火扰之心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恍惚,健忘梦遗,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证。方中以生地凉血滋阴,补肾养心,并辅之以元参、二冬以加强生地滋阴清热之力;辅以人参、茯苓健脾以益心;当归、丹参养血以补心;柏子仁、远志益心气以宁心神;以五味子、酸枣仁酸收安神以敛心气;桔梗载药入上焦;朱砂镇心(为防止汞中毒,建议不用)。诸药配合,共奏滋阴安神之效。

又,参苓枣仁汤(《本草纲目》)亦与安神定志丸相似,仅由人参、茯苓、酸枣仁三味药组成,具有养心敛阴,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失眠、盗汗、心悸多梦等证。

6.养心汤(《证治准绳》)由本方减龙齿、茯神(亦有不去茯神而加姜枣煎者,《丹溪心法》)、菖蒲,加当归、五味子、黄芪、川芎、半夏曲、肉桂、甘草、柏子仁、酸枣仁组成。亦为养心安神剂,治疗心虚血少,心悸怔忡,以气短自汗,精神倦怠,舌淡,脉弱为辨证要点。方中以人参、黄芪补心气;当归、川芎养心血;扶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泻心热而宁心神;五味子敛心神:半夏除扰心之痰涎;肉桂通阳以利心脉。诸药配合以治上证。

二十二、八正散加减变换歌

八正散中车瞿灯,滑蓄栀子黄草通1,

尿血茎痛茅根蓟2,热盛柏银与地丁3。

砂淋石淋金砂琥4,石韦五淋效亦同5。

心经蕴热瞿麦汤,冬芩茅葵竹叶成;

除却军栀车萹草,或加萱根更通淋6。

血瘀桃红穿山甲,膏淋萆薢龙桓清。

肾阳偏虚巴戟桂,阴虚内热蒿鳖烹,

兼寒姜附加少许,乌药川楝治腰疼。

表证桑枝桂枝好,半表半里柴胡盟7。

脾不运湿溲不利,原方不用改五芩8。

【注释】

1.八正散(《和剂局方》)由车前子、瞿麦、灯心(煎时另加)、滑石、萹蓄、栀子、大黄、甘草梢、木通组成,常作煎剂使用。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作用,是通淋利水的代表方剂之一。其特点是以“通”和“利”为主。主治湿热下注膀胱,症见尿频不畅,尿少而赤,淋沥涩痛,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结,腰腹胀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者。对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产后尿潴留等,皆可以本方加减治疗之。方中木通苦寒,清心利水,宣通湿滞为君;并辅以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以清热利水通淋,为臣;大黄清热降火,导湿热直达大肠;栀子苦寒,泻三焦蕴结之湿热,共为佐;甘草梢清热解毒,并引药力直达膀胱,灯心可加强木通清心火的作用,并引导心热至膀胱,共为使。诸药配合,共奏清利膀胱积热,疏通水湿之功。

2.尿血句:热伤血络,症见尿血、茎中痛者,可用八正散加茅根、大蓟、小蓟等治疗。

3.热盛句:八正散虽有清热作用,但对热盛者清热解毒之力仍感不足,故对湿热较盛,或证见发热者,可用本方酌加黄柏、银花等治疗。如属尿路感染,无热者亦可加用之。

4.金砂琥:指金钱草、海金砂、琥珀。此句讲砂淋石淋可用八正散加上药治疗。但这类疾病也可以用石韦散或五淋散治疗,故下句有“效亦同”语。

5.石韦散(《普济方》)由石韦、木通、车前子、瞿麦、滑石、榆白皮、甘草、冬葵子、赤茯苓组成。主治石淋,症见少腹疼痛,茎中痛,尿中有砂石者,亦可用治其他淋证。

五淋散(式和剂局方》)由赤茯苓、当归、甘草、赤芍、栀子组成。主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之热淋、血淋、石淋。症见频频小解,淋沥不尽,膀胱急痛,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中有砂石者。

6.瞿麦汤(《证治汇补》)由八正散加冬瓜子、黄芩、白茅根、冬葵子、竹叶,减大黄、栀子、车前子、萹蓄、甘草梢组成。有清心利水通淋之功。主治心经蕴热,口舌生疮,心烦不眠,小便短赤、涩痛,石淋等证。用治石淋(泌尿道结石症)或泌尿系感染时,另加萱草根一味亦妙。

7.自血瘀句至柴胡盟句:仍指八正散有兼证时的加减使用:其中桂,指肉桂;蒿鳖,指青蒿、鳖甲;姜附,指干姜、附子。月疗腰痛重者,用本方加乌药、川楝子治疗。兼有表证时加桑枝、桂枝;兼有半表半里证时,可将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

8.本方能清热利水,使湿热之邪从下窍而出,但并无健脾祛湿作用。如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之小便不利者,当选用五苓散加减,而不宜用本方。

二十三、蠲痹汤、薏苡仁汤加减变换歌

风寒湿痹用何方?蠲痹薏苡随证量1;

羌独归芎桂草共2,蠲痹秦香乳海桑3;

着痹痛著选薏苡,川乌麻黄与苍防4。

行痹防风独桂归,秦葛芩苓草杏黄5。

三方临证变化奇,肝肾不足寄杜膝;

血虚或将八珍入,独活寄生寓此意6。

气虚可用三痹汤,除却寄生加芪续7。

寒胜草乌细辛用,湿多蚕薢和防己。

痰瘀互结桃红芥,肾阳不足鹿仙与。

中虚芪术不可少,通络地龙丝瓜需8。

热痹秦桂不相宜,柏翘桑枝与丹皮9。

【注释】

1.风寒湿痹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蠲痹汤或薏苡仁汤治疗。

2.以上两个方剂中均有羌活、独活、当归、川芎、桂(薏苡仁汤为桂枝,蠲痹汤为桂心)、甘草这几味药。

3.蠲痹汤(《医学心悟》)由上述两个方剂中的共有药物加秦艽、木香、乳香、海风藤、桑枝组成。主治风寒湿痹,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为辨证要点。方中以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胜湿;当归、川芎、乳香补血活血;桂枝温阳化气胜寒;木香理气;海风藤、桑枝通络止痛。诸药配合,共奏祛寒湿,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另有一蠲痹汤,该方出自(《百一选方斗》)。由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甘草组成。有补气和营,疏风祛湿之功,亦治风湿痹证,以身体重痛,项背拘急,举动维艰,手足麻痹,腰腿沉重,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组方不同,立意与《医学心悟》之蠲痹汤既有类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方中羌活、防风以社风除湿;当归、赤芍活血而和营;姜黄理血中之气,入手足而祛寒湿;黄芪、甘草则补气而实卫,以杜风寒外邪再侵。诸药配合,共奏补气实卫,祛风除湿之功。

4.薏苡仁汤(《类证治裁》)由二方共有的药物(即羌独归芎桂草)加川乌、麻黄、薏苡仁、苍术、防风组成。主治着痹,痘见肢体关节疼痛严重,痛有定处,手足沉重,肌肤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者。方中加用川乌、麻黄,增强了止痛温阳的作用;苍术、薏苡仁,增强了除湿作用。

5.防风汤(《宣明论方》)由防风、独活、桂枝、当归、秦艽、葛根、黄芩、赤茯苓、甘草、杏仁、麻黄组成。主治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发热恶风,脉浮者。

6.自三方临证变化奇句,至独活寄生寓此意句,是讲上述三个方剂在临床应用时的加减变化。肝肾不足者,可在以上处方的基础上酌增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药物;对血虚者,可将八珍汤合入使用。独活寄生汤即是治疗风湿痹证兼补肝肾、补气血的代表性方剂。以上的加减(治痹的同时兼补肝肾,补气血)即含有独活寄生汤立方之义。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防风、桂心、细辛、八珍汤去白术(即人参、茯苓、甘草、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组成,为补益性祛风胜湿的代表方剂之一。有祛风湿,止痛痹,益肝肾,补气血的作用。主治痹证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两亏,症见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酸软无力,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暖,舌苔淡白,脉沉弱者。究其病因,多先因气血不足,肝肾两亏,又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故在祛风胜湿同时,需酌加补益肝肾气血之品,以扶正祛邪。方中用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并辅以肉桂、秦艽、细辛之辛温之品,以散寒通阳活络;并用八珍汤补气养血;以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诸药配合,祛邪扶正同时并举,使血气足而风湿去,肾肝强而痛痹除。

7.三痹汤(《千金方》)由独活寄生汤减寄生,加黄芪、续断组成。功效和治疗范围与独活寄生汤相似。有祛风湿、补气血、益肝肾、止痹痛之功,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腰膝酸痛等症。因气虚重,故方中酌用补气之品黄芪。

8.自寒胜草乌细辛用句,至通络地龙丝瓜需句:在这几句歌诀中并没有单纯讲上述某一方剂的加减,而是笼统地指出,在使用上述各方剂时,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加用某些药物。其中:蚕薢,指蚕砂、萆薢;桃红芥,指桃仁、红花、白芥子。鹿仙,指鹿角、仙茅、仙灵脾(淫羊藿);芪术,指黄芪、白术。

9.治疗热痹,所使用的方剂中不宜有秦艽、肉桂等温热药物,可适当除去或减量;并酌加黄柏、连翘、桑枝、丹皮等药物。

二十四、芍药汤加减变换歌

下痢脓血芍药汤,三黄槟归桂草香1。

腹胀枳壳滑石入,寒痛乌药与干姜。

湿重苓泽可利水,泄利不减加大黄。

秦艽皂角祛肠风,瘀血桃红丹参强。

血虚阿胶侧柏炭,气虚参芪白术藏。

后重升葛军槟弃,呕哕竹茹姜汁尝2。

导滞加枳除桂草,或入蔻楂效亦良3。

更有香连可疗痢4,翁连秦柏亦成方5。

【注释】

1.芍药汤(《气宜保命集》)由赤白芍、黄芩、黄连、大黄、槟榔、当归尾、肉桂、甘草、木香组成。有清热行滞之功,是治疗痢疾的代表方剂之一。主治湿热下痢,腹痛,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者。方中芍药、当归尾调血行血;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辅以大黄去胃肠之湿热积滞;木香、槟榔行气导滞;甘草调胃和中;并少加肉桂以为反佐,折诸药苦寒之势。诸药配合,共奏宣通胃肠,除积行滞之功。

2.自腹胀句至呕哕句,皆指痢疾治疗中各种兼证时本方的加减用药。其中:苓泽,指茯苓、泽泻;服后泻痢不减,因积重也,故大黄增量,再用之以攻下;参芪,指人参(党参)、黄芪;对里急后重较重者,本方应去大黄、槟榔,而加升麻、葛根,以升阳而提中气也。

3.本方去肉桂、甘草,加枳壳,名导滞汤(《医方集解》),功效略同,主治痢疾初起气滞较重者。方中加入肉豆蔻、山楂效果亦好。

4.治疗痢疾的方剂还有香连丸和白头翁汤可供选择。香连丸(《史载之方》)由黄连(与吴茱萸同炒)、木香组成,醋糊为丸剂服,亦可做煎剂使用。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之功。主治湿热下痢,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证。方中因恐黄连苦寒伤胃,故用吴茱萸同炒,更用醋制丸,使之止利收敛功能增强。前人认为热痢初起,宜下剂通利去邪,不宜遽投本丸,以防邪滞胃肠。其实临床应用证明,此方并无此弊。又,香连丸加诃子、龙骨、名黄连丸(《医方集解》),治久痢。

5.白头翁汤(《伤寒论》)亦为治疗热痢的常用方剂之一,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组成。有清湿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主要用于热痢初起,大便脓血,血多脓少,里急后重者。目前常以本方为基础治疗阿米巴痢疾。此外,尚可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妇女湿热血带等证。

二十五、大黄牡丹汤加减变换歌

大黄牡丹硝桃瓜,腹痛拒按肠痈发1;

银花公英可酌入,香芍铃草亦可加2。

气滞肠鸣槟枳着,瘀甚乳没与红花。

腹块归芍地丁用,阴伤生地玄参杂。

恶心佩藿夏陈予,热盛花粉知膏恰,

神昏犀地与黄连,亡阳参附归芪佳3。

【注释】

1.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芒硝、桃仁、冬瓜子组成。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是治疗肠痈证的基本方剂之一。主治肠痈初起,症见发热汗出,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肠痈尚未成脓者。近代曾以此方为基础,通过加减演变出多种方剂,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及其他炎症性急腹症。方中用大黄清热解毒活血,荡涤肠中壅滞之积热,以芒硝,增强通下之力;丹皮清热凉血;桃仁破血祛瘀;冬瓜子排脓消痈。诸药配合共奏泻瘀热消痈肿之功。

2.本方在临床使用中,还可酌加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等以加强其清热解毒之力。如果本方去芒硝、冬瓜子,加银花、蒲公英、赤芍、金铃子、生甘草,名阑尾清化汤(《中医治疗学》),清热解毒,行气化瘀之力更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初起,症见发冷发热或午后潮热,口渴,右下腹疼痛,有反跳痛,或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者。并可用治急性盆腔炎。

大黄牡丹汤去芒硝、桃仁,加银花、蒲公英、木香、金铃子、生甘草,名阑尾清解汤(《中医治疗学》)。有清热解毒,行气凉血之功,治疗范围与阑尾清化汤相似,但更多用于化脓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者;亦可用于肛门周围脓肿之急性期。实际应用上,以上清化清解两方可相互参照。

3.自气滞肠鸣槟枳着句,至亡阳参附归芪佳句,均讲上述方剂临床使用中的加减。其中:槟枳,指槟榔、枳实;乳没,指乳香、没药;归芍,指当归、赤芍;佩藿夏陈,指佩兰、霍香、半夏、陈皮;知膏,指知母、石膏(只在热度过高时用,一般不宜单纯追求退热,应着重清热解毒);犀地,指犀角、生地;参附归芪,指人参、附子、当归、黄芪。病情发展时,患者往往有正气渐虚的表现,适当加参、芪、归类药物很有必要,附子亦可适当使用。急腹症的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已积累颇多经验。但经治后如效仍不著,甚至恶化者,亦不可拘泥,应改用或同时使用现代医学治疗,甚至手术解决问题(有人认为手术也可视为祛邪手段之一),以免延误病情。

二十六、随证用药歌诀1

头痛常须用川芎,偏寒吴萸不可轻。

热痛桑叶菊花好,顽固头痛僵附行。

脑后疼痛羌麻用,前额白芷与葛根。

巅顶藁膝不用芎,两侧芍蒺共蔓荆2。

眼痛黄连不宜少,羌活善治肢节疼。

胃痛寒因姜乌萸,热痛黄连川楝需。

气痛沉砂枳香附,虚痛参术与黄芪。

食痛三仙皆用炒,瘀痛灵延会三七3。

腹痛宜把白芍着,心下痞硬连枳可。

膨胀厚朴姜半夏,腑实硝黄去糟粕4。

脾胃湿困用白术,下焦湿火己柏母。

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茵连煮。

水泻芍药白术苓,血滞桃仁与苏木。

气滞必然用木香,痢疾连芍白头属5。

风寒咳嗽麻苏杏,风热桑菊与桔梗。

湿痰半夏朴陈皮,阴虚百合贝麦冬。

虚嗽五味可敛肺,虚喘阿胶效可应。

痰饮姜辛五味子,肺痈芦桔与鱼腥6。

虚热有汗秦骨知,无汗丹皮青蒿施。

口渴干葛白茯苓,胸中烦热竹茹栀。

五心烦热栀鳖梅,潮热骨蒸柴连薇7。

五脏用药宜认真,从头慢慢说与君:

益心气用茯草参,安神琥枣与柏仁。

附桂干姜益心阳,归芍丹麦补心阴。

心经有热连莲翘,开窍菖远和郁金8。

补肝血用归杞首,滋肝阴用贞萸肉。

理气香皮蒺藜楝,清热决菊与胆枯。

温肝橘核小茴桂,潜阳钩麻牡与珠9,

补脾参术药草芪,温阳姜砂益智取。

理气陈皮木香朴,化湿藿佩苍朴依,

升举中气麻柴葛,生津斛麦花粉济10,

补肺气用芪参草,养阴冬竹沙与胶。

清热芩桑鱼腥银,温肺辛麻款菀饶11。

滋肾阴用地萸贞,首乌龟板亦可斟。

温肾附茸仙巴戟,杜断牛膝可益筋。

利水二苓合泽泻,车前防己皆可寻12。

【注释】

1.前人遣方用药,常有“引经药”一说,即某经之病,必须用某药引领,以使方中群药直达病所。前人又多讲求脏腑用药,即某某药可补某脏某腑,或泻某脏某腑云。虽然目前科学研究尚未能完全阐明其机理,但这些毕竟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初学者,对指导其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为便于记忆,现亦编成歌诀以供诵读。但应用中必须认识到,某种药物未必仅归一经,主治某一证候的药物,也往往会因配伍不同而改变其原来药性。故实际使用时,切不可拘泥一端,务须灵活变通。

2.治疗头痛时,在基本处方之中更宜加用川芎,但须分清病证性质是属寒或是属热,以何部位疼痛为主,从而选用不同的药物。例如,属偏寒头痛者宜用吴茱萸;属偏热头痛者宜用桑叶、菊花;顽固头痛宜加用僵蚕、白附子;脑后疼痛宜加用羌活、升麻;前额痛重者,宜用白芷、葛根;头部巅顶痛,宜加用藁本、牛膝,而不用川芎;头两侧痛宜加用白芍、蒺藜、蔓荆子等等。以上皆讲治疗头痛时的用药。

3.自胃痛寒因姜乌萸句,至瘀痛灵延会三七句,讲胃痛时各种情况的用药。其中:姜乌萸,指干姜、乌药、吴茱萸;沉砂枳,指沉香、砂仁、枳壳;参术,指人参(或党参)、白术;三仙,指山楂、神曲、麦芽;灵延,指五灵脂、延胡索。

4.自腹痛句至去糟粕句,讲腹痛时各种情况的用药。其中:连枳,指黄连、枳实;硝黄,指芒硝、大黄。

5.自脾胃湿困句至白头属句,其中:己柏母,指防己、黄柏、知母;茵连,指茵陈、黄连;苓,指茯苓;连芍白头,指黄连、白芍、白头翁。

6.自风寒咳嗽句,至肺痈芦桔与鱼腥句,讲咳嗽痰饮等证的临床用药。其中:麻苏杏,指麻黄、苏叶、杏仁;桑菊,指桑叶、菊花(风热咳嗽);朴,指厚朴;贝,指川贝母(阴虚咳嗽);姜辛,指生姜、细辛;芦桔与鱼腥,指芦根、桔梗、鱼腥草。咳嗽用药讲完。

7.自虚热有汗句,至潮热骨蒸句,讲虚热症状的用药。其中:秦骨知,指秦艽、地骨皮、知母;栀鳖梅,指栀子、鳖甲、乌梅;柴连薇,指银柴胡、胡黄连、白薇。虚热用药讲完。

8.自益心气句,至开窍菖远和郁金句,讲心经用药。其中:茯草参,指茯苓、甘草、人参、太子参;琥枣与柏仁,指琥珀、酸枣仁、柏子仁;附桂,指附子、肉桂;归芍丹麦,指当归、芍药、丹参、麦冬;连莲翘,指黄连、莲子心、连翘;菖远,指菖蒲、远志。

9.自补肝血句,至潜阳钩麻牡与珠句,讲肝经用药。其中:归杞首,指当归、枸杞子、何首乌;贞萸肉,指女贞子,山萸肉;香皮蒺藜楝,指香附、青皮、白蒺藜、川楝子;决菊与胆枯,指决明子、菊花、龙胆草、夏枯草;桂,指官桂;钩麻牡与珠,指钩藤、天麻、牡蛎、珍珠母。

10.自补脾句,至生津斛麦花粉济句,讲脾经用药。其中:参术药草芪,指人参、白术、山药、甘草、黄芪;姜砂,指干姜、砂仁;朴,指厚朴;藿佩苍朴,指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麻柴葛,指升麻、柴胡、葛根;斛麦花粉,指石斛、麦冬、天花籼。

10.自补肺气句至温肺句,讲肺经用药。其中:芪参草,指黄芪、人参(或党参)、甘草;冬竹沙与胶,指天冬、玉竹、沙参、阿胶(养肺阴);芩桑鱼腥银,指黄芩、桑白皮、鱼腥草、银花;辛麻款菀,指细辛、麻黄、款冬花、紫菀。

11.自滋肾阴句,至车前防己皆可寻句,讲肾经用药。其中:地萸贞,指地黄、山茱萸、女贞子;附茸仙,指附子、鹿茸、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杜断,指杜仲、续断(益肾壮筋骨);二苓,指茯苓、猪苓。

二十七、十二经引经药歌

手太阴肺经,桔梗麻芷葱1。

手足阳明地,葛芷麻膏去2。

脾经足太阴,苍麻芍葛根3;

心经手少阴,黄连与细辛。

手太阳小肠,藁本黄柏羌4。

足太阳膀胱,上羌下柏黄5。

足少阴肾主,独桂辛知母6;

厥阴心包属,丹皮共柴胡7。

三焦手少阳,柴翘青地乡8。

少阳厥阴经,下青上柴芎9。

十二引经药,一一要记清。

【注释】

1.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为:升麻、白芷、葱白。

2.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二经的引经药同,皆为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3.足太阴脾经的引经药为:苍术、升麻、酒炒白芍。

4.羌,指羌活。

5.足太阳膀胱经的上行引经药为羌活,下行引经药为黄柏、麻黄

6.独桂辛,指独活、肉桂、细辛。

7.手厥阴心包经的引经药为丹皮、柴胡。

8.柴翘青地乡句,指手少阳三焦经引经药,上用柴胡,中用连翘,下用青皮、地骨皮。

9.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二经的引经药相同,皆为下行用青皮,上行用柴胡、川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胸痹的症状
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黄吉赓验方(当代名医)
活用小柴胡汤 云海
难病奇治 朱进忠(23)
略论《伤寒论》方在妇科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