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味百家姓之“改姓”(一)

 

中国有一句古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祖宗的姓氏是绝对不能改的。从文字上来理解,似乎改名改姓是件不太光彩的事。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改姓退亲的历史传说。

据传,唐代的时候,湖北江陵有一个叫戎昱的诗人,年轻时考进士失利,于是在湖南、广西一带漫游。戎姓,是戎马一生的戎,这个姓很少见,“戎”在古代曾经是华夏民族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泛称,因此,戎姓让人感觉似乎带了点少数民族的味道,更不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所以戎昱只能靠考进士来博一个出身。当时,有个叫崔瓘的人在湖南当中丞。之前,我们曾介绍过,在唐代,崔、卢、郑、范并称四大姓,崔姓是当时的大姓、贵姓。崔瓘很赏识戎昱的才华,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错,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只是不喜欢他的姓,要他先把姓改了,然后再为他们成亲。崔小姐天生丽质而又聪明绝伦,历史书上有记载说崔中丞“有女国色”,戎昱知道自己能攀上这门亲事当然求之不得。但一想到为此将失掉祖宗传下来的姓氏,便犹豫起来,最后还是回掉了这门亲事。姓氏卑微的戎昱不以自己的姓为耻,反以为“荣”,他在退亲的诗中写道: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崔中丞看了诗,知他主意已定,便不再提这门亲事。

从这个历史传说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姓氏的尊崇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统,但事实上,在我国姓氏文化的历史上,改姓确确实实存在,百家姓现有的几千个姓氏和改姓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杜婉言女士表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也有很多改姓的情况。

“历史上造成改姓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有些是由皇帝来赐姓,有一些是由于避讳而改姓。比如皇帝的名讳、庙号,跟你的姓同音或者字相重,那你就不能姓你原来的姓。还有一些是因为避祸改姓。避祸改姓的原因也很多,有因为政治斗争失败的,有因为逃避仇家的,还有因为迷信的原因而改姓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犯罪了,族里的人是要受株连的,那么同族里如果有一个人犯了罪,其他的族人为了躲避株连,就要改姓。这是避祸改姓里一种主要的情况。以外,收养、过继这样的原因也造成改姓。还有就是当了赘婿。就是现在说的“倒插门”的女婿,也要改姓的。有一些家族为求自身的发展,把一个姓改成好几个姓,这同样是改姓的一种情况。一些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里不断与汉族相融合,也有很多改成了汉姓。所以改姓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不说不知道,看来改姓还真是挺多的,在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就说皇帝赐姓,皇帝让你姓什么,你当然就得姓什么了。汉朝时候,汉武帝为了笼络匈奴人,就赐给他们姓。匈奴人当时是没有姓的,他们祭天的时候,习惯用金人来祭天,所以汉武帝就赐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姓“金”。从此这一支金姓的匈奴人就在长安城里繁衍下来,七代都是权贵。当时和长安城一个姓张的家族齐名,被人称为“金张”,从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权贵的象征。

赐姓和改姓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当时西北的党项是一个少数民族,党项人的首领本来姓拓跋氏,后来归附了唐朝,被唐朝的皇帝赐姓为“李”,因为唐朝的皇室姓李。这位党项人的首领被赐姓李后,就改名为李继迁。到了宋朝,宋朝皇帝为了笼络党项人,就又赐他们姓“赵”,因为宋朝的皇室姓赵。党项人的首领被赐姓赵后,就改名为赵宝吉。这个赵宝吉就是后来建立西夏政权的赵元昊的祖父。赵元昊在建立西夏政权时,又恢复唐朝皇帝所赐的李姓,叫李元昊。

唐朝皇帝赐党项人姓李,宋朝皇帝又赐他们姓赵,都是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那个年代,把国姓赐给他们,是一个很高的荣誉,等于一个勋衔,都是为了笼络、安抚他们,保障边境的安宁。

赐给其他东西可以说是物质上的拉拢,赐姓是政治上、感情上的投资。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他不光赐给人家国姓“李”,而且利用赐姓,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当时,大宦官杨复恭非常跋扈,连宰相、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因为唐昭宗是由他捧上帝位的,所以唐昭宗也拿他没办法,心里很恨他,但是表面上对他非常恭顺。当时杨复恭收了一些干儿子,其中有一个干儿子叫胡宏利,非常勇敢,武艺也非常好。杨复恭收了他当干儿子非常得意,就给他改了一个名字,叫做杨守立。皇帝一看计上心来,就跟杨复恭讲:你收了这么一个干儿子真是好事,我真羡慕你。然后说:你这个干儿子武艺这么好,能不能让他到宫里来,给我做保卫呢?杨复恭一听不错啊,干儿子派到皇宫去可以监视皇帝,于是他就答应了。杨守立被送到宫里后,唐昭宗非常高兴,马上赐他姓李,并为他改名“顺节”,而且对他非常恩宠,把近卫军的统帅权都交给他。这样,李顺节慢慢就疏远了杨复恭,而依附了唐昭宗。最后,唐昭宗就利用李顺节,把杨复恭除掉了。

历史上皇帝赐姓,可能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郑成功。说到郑成功闽台两地的乡亲都很熟悉。

在厦门鼓浪屿海边,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石像,它凝神注视着大海,望着眼前的这湾依然阻隔着大陆与台湾的海峡,好象陷入了深沉的思绪之中。这尊石像所塑造的人物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时候,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郑成功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亲郑芝龙在福建沿海很有财势,号称“海上霸王”。郑成功幼年在日本,七岁时才因父亲做官而随父亲回到福建。

清军入关,明王朝覆灭,剩下的王公贵族偏安于福建、广东一带,史称南明。郑芝龙凭借自己的财势,担任了南明都督同知,后又出任太师之职,受封平国公。郑成功也随即当上了禁军提督,还被赐予了明朝皇帝的姓氏朱姓,取名“成功”。因此,郑成功的本名郑森,因为赐姓又叫“朱成功”。在封建王朝,姓氏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尤其是皇帝的姓名是不能够被直接称呼的,所以郑成功虽然被赐姓“朱”,但是却不能直接叫做“朱成功”,而是叫做“国姓爷”。这就是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的来历。

当清军大举南下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了清军,而郑成功则怀着忠君报国的思想,走上了一条义无返顾的抗清之路。

在清朝重兵的围攻下,势单力薄的郑成功只能退守到厦门、金门一带。为了继续寻找退守之路和开辟一个新的抗清基地,郑成功把目光转向了台湾海峡。台湾当时为荷兰殖民者所窃据,实行殖民统治。公元16614月,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借此建立自己的抗清基地。

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午后,郑成功亲率一只由2.5万人组成的舰队驶离金门料罗湾,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了。舰队经过澎湖、鹿尔门,抢占了北岘尾,在安平之战中取得了绝对优势。而后又不废一枪一弹进占了赤嵌城,进而重兵围困台南。北部淡水和基隆的当地民众在光复台湾的声威下,纷纷起来驱赶荷兰人。众志成城,在八个月围城之后,荷兰总督终于亮起了白旗。郑成功为这次辉煌的胜利,满腔豪情地写下了“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诗句。

光复台湾后,郑成功在鼓励屯垦荒地、推广农业技术的同时,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他的商船来往于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地进行通商,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在台湾、大陆沿海,以及东南亚等地,都还保留着许多与郑成功有关的历史遗迹,记述着他的功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徐茂公的更姓改名,聊一聊中国古代独特的赐姓和避讳制度
国最“尴尬”姓氏,女性难以启齿,很多人都选择偷偷改姓
《百家姓》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中国姓氏杂谈
改姓氏影响有多大?唐朝、明朝收获死忠,这个王朝却弄出百年仇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