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及启示


  城镇化的模式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城镇化模式,研究并借鉴国外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经验和教训

  1.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从建立多层次城镇体系、开展城镇建设均衡发展、采取多元化内涵式发展形式、以交通运输建设为先导,到制定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政策和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美国城镇化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期间也走过弯路。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O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

  美国城镇化重视农业的发展。一是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二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四是平衡城郊发展,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民享受如同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与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方式与观念的全面升级。

  美国城镇化也出现过过度郊区化的弊端,并为过度郊区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引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郊区化的蔓延引起了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反思,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强调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由政府划定城市拓展界限,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抑制郊区化的过度发展。

  2.西欧国家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

  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镇化。其特点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其次,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政府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通过健全法制、制定和实施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公共政策。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正确应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府政策,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率先启动农村城镇化的国家,其城镇化人口到1851年就达到了50.1%,比美国同期水平相比整整提前近70年。虽然英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与美国相当,但由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不够重视,导致走了许多弯路。英国在此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圈地运动”对农民财产的剥夺,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大量破坏,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三是“圈地运动”造成了农业结构一定程度的畸型发展,制约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农业中大地主所有者、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矛盾和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了破坏。

  3.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其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属于“过度城市化”。

  4.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城镇化模式

  日本和韩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吸取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有很多创新性的做法。其中集中优先开发大城市、都市圈是日韩城镇化的鲜明特点。日本和韩国实行了工业化强力推动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来推进城镇化,并且由于土地狭小、资源匮乏,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均实行了以都市圈、大城市为主体的高度集中开发模式。这种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也带来经济过密与过疏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大都市区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地价高昂、交通拥挤、远距离通勤和生活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在农村和边缘地区,空心化、高度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5.与我国发展阶段接近的印度城镇化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和我国发展阶段也比较接近。其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印度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主要是由农村贫困的推力所致,而不是由城市繁荣的拉力所致。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贫困推动的城市化,而不是人口迁移推动的城市化”。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成就与发展中的问题

  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大幅提高。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

  二是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1978年至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左右的人口,创造了4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三是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住房条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热电、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

  四是城镇布局日趋合理。从宏观空间看,我国城镇空间合理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态势。从微观看,城市内部空间,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日益显现。

  在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二是“半城市化问题”突出。所谓“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状态。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据为52.57%,但这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36%。其隐含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部分农民兄弟虽离开了农村,但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半城市化现象”;三是城镇化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缺乏中间环节”。

  三、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任何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必须遵循该国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与基础,遵循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客观发展规律。外国的经验表明,城镇化进程必须是健康稳定发展的,依照一定的城镇建设质量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现代化水平。

  1.城镇化更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城镇化过快过慢都不行,谨防“过度城镇化”现象。拉美城镇化“过度”的特点,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严重失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该地区出现诸如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贫困发生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紧张与贫民窟问题突出、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

  2.推进城镇化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现实需求,创造条件,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实现“市民梦”、“安居梦”、“创业梦”三大梦想。

  3.强化政府对城镇化的指导

  城镇化意味着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已成为政府日常行政的主要内容,从规划制订起就要放眼长远。规划是城镇科学发展的先导,规划先行,可以大大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冲击。美、日城市发展史表明,一个良好的分层次发展的规划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制订规划要有创新意识和发展眼光,要注意城镇化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城市形态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静态规划与动态规划相结合。

  4.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尽管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会有所下降,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人口和产业仍将会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集约化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切实改变城镇土地利用粗放的模式,使城镇建成区扩张的速度与其吸纳人口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按照集约高效的要求,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借鉴美、日、欧的经验,发挥都市圈经济在我国可持续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若干新的都市圈,承接现有城市群地区结构升级和优化整合后转移出来的产业,承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转移出来的人口,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促进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6.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

  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创造就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走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7.保护文化遗产,突出城市特色

  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转变思路,城市化与保护文化遗产并不矛盾,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再者,要明确相关保护机构的责任,实行个人负责制,各个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具体到个人;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最后还要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使公民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以城市文化突出城市特色。

  (安徽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孔令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镇化带来五大负面效果
城镇化离不开农民工市民化
都市农业的发展
2050年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将基本完成
世界城镇化模式与经验
日本城镇化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