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你是谁,为了谁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文|飞鸿踏雪

今天,偶然读到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的一篇文章《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心里有好多话要说。

首先赞成李老师的下列说法:

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我的观点是:

 

☆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最高效的课堂

 

我在李老师文章后的评论里我贴出了我的文章《语文就是一种爱》,列举了好多我听课的实例,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说明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的课堂。我曾听过很多王崧舟式的诗意课堂,也推广过杜郎口式的“学意”课堂,我认为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有最大收益就是最好的课堂。

 

☆要在课堂成就学生,老师必须发展自己

 

教学需要创新,学生需要自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适用于某一种教法。既然课堂里边有老师存在,老师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李老师所言“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但老师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成就学生,就必须在课下发展自己。从一定程度上说,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更需要的是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那种以为只要课堂活跃,只要学生为主体,老师就可以在一边稍息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信口开河,无所顾忌。在这样的课堂上,如果老师的知识积淀和价值观念跟不上,就会导致课堂的方向被学生牵引,甚至跑偏。比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学生认为白骨精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她请母亲吃唐僧肉的一片孝心,比如,学了《落花生》,让学生选择做花生还是苹果之类,好多学生会选择苹果,而面对这些偏读误读,老师如果点评不到位,引导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我认为,没有老师自身的发展,就不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就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和成就需要老师提供舞台,老师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一概排斥老师的讲解

 

学习的机会是应该还给学生,可学习的环境还是要靠老师去营造的。一个爱诗歌的老师,会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好多学生;一个擅长书法的老师,会让班里的好多孩子爱上书法。寿镜吾老先生摇头晃脑的醉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启超一次手舞足蹈、间流涕狂笑的演讲,曾影响了多少学子!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到:“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受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老师本身是有魅力的,不要把老师的讲解一概理解为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有时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对文学本身产生出的这种强烈的爱好,比一两节学生自己的争论探讨要重要的多,因为它影响的是学生的整个人生。

梁实秋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演讲时对一首古诗《箜篌引》的诵读和讲解: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像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讲解你能说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吗?老师这段痛快淋漓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该有多大啊。生命里有多少东西随风俱逝,可有一个课堂却让你一生回味,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候,会让你蓦然想起老师曾讲解过的一首诗,这就是某些老师“讲”的魅力。而有些知识,一味让还没有足够生活阅历的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分析去评价,最后讨论来讨论去未必有个满意的结果,你能单纯地把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解成就是高效课堂吗?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高效课堂强调的两个字就是“高效”,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老师对学生而言是登高远望的梯子,是传播声音的风力。放着这架梯子和这风力为什么不用呢?只要学生能顺着这架梯子往上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顺着这样的风力,把自己的声音传播,你能说这不是自主学习吗?

 

☆对教学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对教学的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最适合的就是最好,最适合的才是高效的。我们这里好些学校都学过杜郎口,课桌摆放形式变了,四周也是黑板了,但容易照搬的是形式,不易改变的是思想。即使让学生占有了讲堂,而老师缺少对知识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一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收获也并非就是想象的那么多。一些生源好一些的学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还出现了几个好学生独霸发言权,垄断课堂的现象,最后改来改去,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我知道,针对这些现象,您肯定会说,这些人学的是皮毛,没有学到人家课堂的实质。可是人家课堂的实质,也是人家学校的老师在教改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我们在课堂里,强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样,在改革中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课改体验。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老师教学中逐渐摸索逐渐归纳出来的。曾在一线站了十几年课堂,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意识去进行课改,更不要说有什么高深的教学理论了,但因为自己喜欢诗歌,别人都不喜欢教的诗歌,我却教的有声有色,一首惠特曼的《啊,船长啊,我的船长》,在反复诵读中把我和学生们的情感一起推向了高潮,整个诗歌单元学下来,学生们兴味盎然。我的那个男生课代表找我说,老师,这几天,咱们班的学生可爱语文了,每天一些课间也有一些学生在大声诵读诗歌,早读课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这些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常常觉得语文是见效最慢的科目,所以都不愿意下功夫,就是学校规定必须学语文的早读课,学生都偷偷学了英语。他们之所以下功夫去学诗歌,纯粹就是因为一种爱,因为老师对诗歌的爱波及了他们,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后来,在学习戏剧单元的时候,学到《西厢记》里边的《长亭送别》,我因为喜欢里边的曲子,就在传授给学生元杂剧和元曲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把里边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改写为诗歌,哪知学生改写出的诗歌,让我吃惊,如果没读过《西厢记》的人读了这些诗,一定会被诗句里的诗情画意所折服,那一首首诗作,是多好的现代诗啊!现在回头再看,那些课,自己真的是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那两单元的课,是我上过的最诗意最高效的课。

 

☆语文味和高效并不矛盾,真正高效的课堂,其效果会在学生生命里延伸

 

我认为,一节真正高效的课堂,它的授课效果一定不会简单地停留在一节课上,而是在课下有延伸的,甚至会在学生的生命里延伸。记得语文老师熊方方说过,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要既能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又要能给学生一张大学的门票。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既是诗意的,又是高效的,这本来应该统一在一起的授课元素,为什么要把它们简单地割裂并加以孤立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我说最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最有兴趣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充满各种味道的语文,只要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就看到了高效的希望。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我说,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积累,只要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这一点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审美情趣则必须有老师去引导和协助培养,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那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如此。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我说,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和表达,随便翻翻初高中的考试试卷,那一年的考试能脱离了这些内容呢?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自己成熟的思想用最佳的语言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的目的,也是考试的目的,当然也是高效课堂的目的,二者是如此高度一致,为什么要搞得水火不容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说,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语文味决定了他的课堂有没有语文味;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语文的老师可以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如果语文真正成了师生共同的爱,那还有什么样的话语权不肯交出呢?如果学生真正爱语文,那老师诗意的语言怎会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呢?语文老师如果真有自身的魅力,如果真能以自身的魅力迷倒一大批学生,让他们成为语文的忠实的粉丝,那老师展示一下自己又何妨呢?

真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的文学体裁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教学内容如此博大精神,孔子说“因材施教”,我觉得这个“材”的范围可以再扩大一点,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不同的课程要施以不同的教法,怎么能用固定的模式拘囿了语文的活水呢?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聪明母亲,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亦出手

 

李炳亭老师说,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我说,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首先会把自己的最佳“基因”遗传给孩子,然后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自己孩子,然后教会他走路,教会他生活,该放手的时候决不会还把他抱在怀里,真正艰难的时候,也不会坐视不管,因为她明白,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必须学会自己走路,但孩子在成长,关键时扶一把,拉一把都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即使放手,那孩子蹒跚的身后一定还有关心的双眸,一颗心时刻尾随在孩子的身后。在这样的关注中,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

你是谁?你是语文老师!为了谁?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最终的目的,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

课改的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们也像试步的孩子,也许开始恐惧担心,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但我相信,走一段之后,我们就能自己掌握平衡了,我们会在语文味和高效课堂之间找到平衡点,稳健地迈出前进的脚步。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附:李炳亭《《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

一段时间以来,如果你要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学,一准他会拿“语文味儿说事。我真的搞不懂,这语文课竟然还有味儿?若是仅仅语文课有味,那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老师,则显然是不太合格的;如果每一学科都需要“味儿,为什么单单只有语文课要高深莫测地讲究味儿?

   语文到底是什么味儿?有人说语文课有所不同,要体现和追求“人文性,难道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课就是“狗文性了?说语文味儿,其实无非是给“自己作主的课堂寻找继续作主下去的理由而已,以此来遮掩真实的用心。机关算尽地发明这个词汇,并且穷尽心思地证明这个词汇的真实存在,无非是为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结论,掩耳盗铃地告诉所有人——自己作主的课堂才有语文味!

   其实,仔细研究新课标,你是找不出“语文味这个词。有人说语文首先是姓语,但这个语,应该是学生的姓,让学生“语!如果语文教师,只顾自己语,而习惯于让学生“失语,那语文依然只是众多“工具之中的一类。任何教学其实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打一个不一定确切的比分,如果数学是方凳,语文无非就是张圆凳,都是垫屁股用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供在檀木厨子里让人焚香膜拜的,但偏偏有人喜欢这样说,什么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你还打算怎么再整词不?

   如果独语文需要传承“血脉,这语文则不仅是“味儿的问题了,有可能是更加深刻的DNA或者什么了。其实,如果真的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并且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分析,应该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化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封建专制”,噢,是4个字呀。这种“专制的血脉需要语文老师去传承和发扬吗?国家的未来在于创新,这个创新则不仅是指教学内容,更主要的则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创新!如果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那么,这个文化则必须是“新文化,而不是腐朽、保守、迂腐、专制的文化。然而,遗憾的是100年前期待的新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是奢望!

   这个新文化,落实在教师的课堂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这个“人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现代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而这个发现,则意味着的是“从学生出发,认识、研究、接纳、包容、唤醒、激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而不是发展学生、牺牲自己,或者牺牲学生、发展自己!

   新的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1、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2、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3、创造一切展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有人非要在某某某和杜郎口之间做个比较。这样关公战秦琼的本身就很滑稽。

  无法战的,因为各自的“法器不同,前者是“教中心、“师主体,后者是“学中心、“生主体。其实,即便是这样,也早就“战过来,是李镇西大战李镇西,前一个李镇西用前一种方式讲过《狼》,后一个李镇西是用后一种方式上的《狼》,结果迥异!不讲的那个李镇西胜了!

  你可能怀疑胜了的结果。那我告诉你,师中心的课堂往往评价的是“教得如何,看的是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后一种课堂评价的是“学得怎样,看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的生成。你告诉我教师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素养吗?请问教师的素养又是服务于什么的?教师无论怎么的表演,如果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一切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关联,并且不能指向于学生的需要,那就是画蛇添足,是多余的“脂肪

  我再说一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关键,他必须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不是不可以表演,但一定是基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用表演去点燃、点拨、引导,表演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网上,对我观点的质疑,几乎都没太明白我想说什么,很多人一眼看到我在批评表演,立马就冲动起来,受不了可以理解,但教育问题毕竟需要我们沉下来解决。还有人这样说,你拿出节课我们看看?哈哈, 这样的课有很多,只要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的课就符合标准,当然,学生不具备教师的学养,有可能讲得不如老师生动传神,但你要知道,教师讲得好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把学习的权利交付学生,我相信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强于一般的教师!别再一叶障目了,我以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吵上,不如试着去变一变自己的课堂,教育需要行者,而不是辩论家!

 如果一定不肯取消语文味这个词,那么,我就这样试着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1、 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至于,什么课堂设计、语言风格、师生对话,那都是些细枝末节。

 最后,我要说的是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课堂心得
如何成就高效课堂
创设愉悦和谐氛围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让我们的课成为有效高效的好课
听王君老师聊课(之一):关于雷抒雁的《履痕》
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关于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