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靳三针”配穴特色..qi转载

“靳三针”配穴特色..转载

 

 
 

在临床运用中,各三针穴组作为主穴外,还应根据脏腑及分经辨证施治的原则来随证配穴,才能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1.脏腑辨证配穴  

如鼻三针作为主穴治疗鼻疾,应根据不同的状况配以其他的穴位或穴组。

A.打喷嚏、鼻痒、流清涕明显者,可以补肺俞、太渊穴或灸背三针;

B.如果是鼻流黄浊脓涕,眉棱骨痛,舌红苔黄,属阳明经有热,可以泻行间、曲池、尺泽穴或手三针。

C.肺经有热泻尺泽,肺经虚补太渊,这是属于脏腑辨证的补母泻子的方法。

D.又如治疗咳嗽,脏腑辨证,病位在肺,按照补母泻子的方法行针灸治疗,再配合中药,如果疗效不好,通常与大肠腑有关。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久咳之人治疗效果不佳,从与肺经相表里的大肠经着手,泻上巨虚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曲池穴,疏导大肠,肺气降则咳自止。

背三针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大杼,风门,肺俞。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手三针治疗上肢运动障碍曲池,外关,合谷。

 

2.分经辨证配穴  

针灸除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以外,着重突出的是分经辨证。针灸治疗作用于经络,所以在治疗肢体躯干病证时,除了局部选用靳三针穴组外,还要懂得分经辨证。例如肩三针(肩前、肩中、肩后)作为主穴治疗肩周疼痛时,还要根据疼痛放射的不同部位来分经辨证,在远端选穴行导气同精法。肩前穴疼痛明显可选远端的合谷穴,肩中疼痛明显可选外关或中渚穴,肩后疼痛明显可选后溪穴,这充分体现了分经辨证配穴的特色。

 

3.靳氏配穴十法

 

1)滋水济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证(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取肾经的原穴太溪、合穴阴谷,用补法。

 

2)泻南补北法:泻南方的火,补北方的水,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咽喉肿痛,舌红,舌尖痛等病症(代表方剂为“知柏八味丸”),泻少府、内关穴以泻火(泻南),补太溪、阴谷穴以补水(补北)。

 

3)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肝胆火旺或肝木乘脾土引起的病证,常取肝经的太冲穴,用泻法;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用补法。

 

4)培土生金法:适用于脾肺两虚,痰湿水肿证。补太渊、足三里、三阴交穴,导气阴陵泉穴。

 

5)从阴引阳法:腹为阴,背为阳,在腹部、任脉上取穴治疗阳腑的病变或阳证,如胃痛选中脘穴,灸阴阳三针之气海、关元、归来穴,治疗肠腑病证取肠三针、尿三针等。

 

6)从阳引阴法:是在背部取穴以治疗五脏之疾病,如咳嗽、哮喘灸肺俞穴,肾虚腰痛、不孕不育灸肾俞穴,消化不良灸脾俞、胃俞穴,心悸、失眠取心俞穴。

 

7)上病下取法:病变于上取下部穴,如耳疾取绝骨穴,眼疾取光明穴,脑病选足智三针(“头上有病足下取”)。

 

8)下病上取法:病变于下取上部穴,如腹泻不止、尿失禁、阳痿等灸百会穴、四神针。

 

9)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法:这相当于传统针灸的巨刺、缪刺法,如右侧偏瘫可针左侧的颞三针,也可选左侧正常肢体相应的穴位来治疗,这也就是用正常的经气引导病变的经气,又叫以“生气导死气”。又如,右侧肢体疼痛可选左侧相应的穴位泻之。

 

10)补母泻子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常用于“子午流注”针法。

 

四、“靳三针”手法特色

 

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到一些针灸医生将针扎进穴位后,要么就加电,时间到了就出针,要么干脆什么手法都不做。这样的医生治病的疗效就可想而知了。靳三针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非常重视针灸的手法。中药要有效,除了用药精当,还讲究炮制、煎煮及服食方法。针灸是一种“术”,要起“犹拔刺”、“犹雪污”、“犹解结”的良效,除了选穴恰当,施术手法尤为重要。“靳三针”属于传统针灸术,其针刺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三部分内容。

 

1.入针手法

 

入针的关键在于:两神合一,用意在针,得气为度。

 

所谓两神合一,即医者之神与患者之神合于施针穴位上。针灸是由医者和患者共同完成的,即是以医者的神调患者的神,两者都要专注。入针是针刺的第一步。首先应将针慢慢地靠近穴位,让患者知道针刺即将开始。接下来,针尖要在一瞬间快速通过皮肤以减少疼痛。刺过皮肤后,则应慢慢地往下压,医者不仅要留意针下的感觉,还要留意患者的表情、感觉的变化,入针深浅以得气为度。

 

缓慢捻转进针法是“靳三针”的独特入针手法。该手法强调针尖要接触皮肤片刻,快速破皮后再缓慢入针。针刺前针尖接触皮肤可保证取穴准确,引起患者警觉,有助于医患之间两神合一;缓慢捻转可激发表层卫气、增强针感;快速破皮可减轻疼痛甚至不痛;缓慢进针有助于探穴和得气,且不容易刺伤血管和神经,能保证操作安全。

 

2.行针手法

 

进针之后要力求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针刺时机、患者体质、针刺深浅、穴位的准确度、患者的感觉等。如果入针后不得气,则应采取行针手法,使其得气。行针的目的是催气,催气乃为了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可见气至与否,是针刺有效的基础,若患者不能得气,就要用适当的行针手法来催气。

 

“靳三针”的行针手法往往采取捻转飞法,也就是传统的“飞针”手法。此法非常实用,而且容易掌握。“飞法”的操作: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持针柄,一捻一放,捻时食、中指内屈,放时食、中指外伸,搓动针柄,如此连做三次,整个手呈小鸟飞状。飞法能加强患者的针感,使其得气。

 

讲到飞法,就要谈及飞针引气。飞针引气,就是用飞法使得整条经脉上针感的传导加强,使气至病所。例如眼疾的治疗,扎眼三针以后,是不能在眼部行飞法的,而应该在远端穴位(如光明穴、太冲穴等与肝胆经、肾经、眼睛相关的远端穴位)上行飞法。相应的远端穴位一有针感,患者的病所就有了反应。例如治疗面瘫,往往可以在对侧的合谷穴行飞法。又如治疗头痛,如果是阳明经头痛,可以在远端的内庭、解溪、足三里穴行飞法;如果是后项痛,可以在昆仑、委中穴行飞法;如果是巅顶痛,可以在太冲和涌泉穴行飞法;如果是膀胱经、少阳经头痛,可以在外关穴行飞法。

 

3.补泻手法

 

在得气的基础上,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实现传统针灸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治病作用。“靳三针”常用的补泻手法运用了《针经》里最传统的补法、泻法、导气同精法(导气法)。

 

“靳三针”的补泻针法采用《内经》补泻中最基本的提插补泻法,因为其他补泻方法(如迎随、捻转、开阖、呼吸补泻法等)都是以提插补泻作为基础的。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前提下,并选择在五输穴上行补泻。例如治疗鼻炎,不在迎香穴上做补泻手法,而在合谷穴上做;治疗眼疾,不能在睛明穴上做补泻手法,而应选择太冲穴;治疗耳疾,不能在听宫穴上提插,而应选择中渚穴。每条经脉都有五输穴,做手法时应遵循“补其母穴,泻其子穴”的原则。当然,原穴、背俞穴、募穴和其他特定穴都可以行补泻手法,但最常用的还是五输穴。

 

补法应重按轻提。“重按”,意思是缓而紧——把针紧紧地捏住,慢慢地往下压。“轻提”,意思是快而松——针紧紧地往下压之后,一松,很快地就提上来了。重按轻提的手法是在毫厘之间的。重按的时候紧紧地按,按的时候哪怕不动、紧紧捏住针柄,也是重按,然后把手一松,很自然地提上来。泻法应轻按重提。针刺得气以后,针在深处,医者轻轻将针尖一点,然后紧紧捏住针柄往上提。导气同精法,在《内经》中又称导气法。《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操作要点是进针后用同等的力度持针,缓慢提插,既不补也不泻,以达到导气、同精的目的。医者应察言观色,针随患者的呼吸徐入徐出。操作过程中,应用暗示法,让患者的呼吸与医者的呼吸产生共鸣。因为患者的气息是病气,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气息,而医者是健康的人,用医者的气来引导患者,导向一个有规律、健康的呼吸。

 

“靳三针”里经常会用到灸法。灸法也有补泻,和提插补泻是一个道理。行补法灸时,应温和悬灸,然后慢慢地靠近穴位,轻轻地提起来。例如补关元、气海,医者一手持艾条,另一只手的手指轻轻地放在穴位附近以感受温度,将艾条慢慢靠近患者的关元和气海穴,此时患者会觉得越来越热,待其感觉到烫的时候,轻轻迅速地将艾条提起来,然后再慢慢地靠近他的皮肤,如此反复。行泻法灸时,应将艾条迅速靠近患者皮肤,当患者感觉到很烫的时候,慢慢提起,引泄而出。例如,治疗寒邪所致的腹泻,可以在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做灸法泻法,一边熏一边吹,当皮肤发烫的时候,慢慢提起。行导气同精法灸时,往往选择四神穴、百会穴、背俞穴进行。操作方法是慢慢地往下放,在温和灸得到温度的时候(称为“得气为度”),再慢慢地往上提,就像前面所讲的“徐入徐出”。

 

补泻的效应是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主。“补”,是补的经脉之气,患者自我觉得“若有所得”;“泻”,是泻经脉之气,患者自我觉得“若有所失”。“补泻无形”,是患者自我觉得既没有“得”,也没有“失”,但整个人之“气”变得比治疗前顺畅。

 

五、“靳三针”临症举例

 

1.中风后遗症

 

【概念】

 

中风是以不省人事,和(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证。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后遗症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中医辨证要点】

 

经络辨证:手足内收者为阴急阳缓,手足外翻者为阳急阴缓,软瘫者为阴阳俱虚。

 

脏腑辨证:伴头晕胀痛,耳鸣,面红,目赤肿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伴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胁隐痛,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为肝肾不足;伴大便溏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胃虚弱;伴畏寒肢冷,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心悸气短,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气血不足。

 

【选穴及补泻手法】

 

主穴:颞三针、脑三针、四神针、足智针。

 

分经辨证配穴:阴急阳缓者应泻阴经补阳经,上肢取阴经的尺泽、内关穴行泻法,取阳经的曲池、外关、合谷穴行补法,下肢取阴经的太冲穴行泻法,取阳经的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穴行补法。阳急阴缓者应泻阳经补阴经,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穴行泻法,取太渊、神门穴行补法,下肢取阳陵泉、悬钟、昆仑穴行泻法,取足三里、三阴交穴行补法。阴阳俱虚者应阴阳同补,以补背俞穴为主,并补气海、关元穴,针后加灸或温和灸。

 

脏腑辨证配穴:肝阳上亢者泻太冲、行间穴,肝肾不足者补太冲、太溪穴,脾胃虚弱者补足三里穴,气血不足者取关元、气海、归来穴行艾灸补法。

 

头部穴位一般留针1小时,每隔5~10分钟行捻转飞法1次。补泻主要在五输穴上,泻法不过三,补法必过六(即在一次治疗中,同一个穴位上行泻法不超过三次,行补法一定要超过六次)。

 

【取穴要点及入针方法】

 

中风后遗症患者常坐轮椅来就诊,此时不必搬动患者,以其舒适为度,最佳体位是坐位(坐在轮椅上);当然,步行就诊者亦可采取仰卧位。一般选用1寸毫针针刺,针后加灸的穴位(例如四神针、关元、气海穴等)亦可选用1.5寸毫针,以防烫伤。

 

头部取穴尽量让受术者剪短发,既便于针刺前定位,又可避免出针时漏针。

 

颞三针:针刺时先扎颞Ⅰ针,再扎颞Ⅱ针、颞Ⅲ针。施术者左手折受术者的

 

耳廓向前。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屈曲,取颞Ⅰ针时,中指在耳尖直上2寸处揣穴,取颞Ⅱ针、颞Ⅲ针时,食指、无名指分别在颞Ⅰ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1寸处揣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施术者手持针柄,将针尖置于受术者的颞Ⅰ针穴位上,向上拖动针身2~3分,两神合一。避开显露的头部静脉,针身与皮肤呈45°斜刺入针,快速捻转透皮后,扳平针身,使针尖垂直向下,平刺缓慢进针,察言观色。针下应无阻力感,若感到针下有阻力,或受术者表情痛苦,则可能扎中骨膜或血管,应将针身稍微退出,调整方向,重新进针,得气为度。颞Ⅱ针、颞Ⅲ针入针方法同颞Ⅰ针。颞三针入针完毕后,3支毫针应在同一水平线上,针间距离相等。

 

脑三针:针刺时先扎脑户穴,再扎脑空穴。施术者左手掌心向着受术者额头,轻扶固定,右手食指在受术者后发际正中上0.5寸的凹陷处探及哑门穴后,在哑门穴直上3寸处垂直向下寻穴,约在哑门穴直上2.5寸处可触及枕外隆突上的凹陷,此处即为脑户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施术者手持针柄,将针尖置于受术者的脑户穴上,向上拖动针身2~3分,两神合一。针身与皮肤呈45°斜刺入针,快速捻转透皮后,扳平针身,使针尖垂直向下,平刺缓慢进针。若针下有阻力感,则可能扎中骨膜或血管,应将针身稍微退出,调整方向,重新进针,得气为度。取脑空穴时,施术者左手轻扶固定受术者额头,右手在受术者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平风府穴的凹陷中探及风池穴后,在风池穴直上2.5寸处垂直向下寻穴,约在风池穴直上2寸处可触及一凹陷,此处即为脑空穴。入针方法同脑户穴。脑三针入针完毕后,3支毫针应在同一水平线上,针尖距离相等。

 

四神针:施术者先正视受术者的印堂穴,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3.5寸(即距离百会穴1.5寸)的凹陷处为前顶穴(四神Ⅰ针)。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施术者手持针柄,针尖向前发际方向,置于受术者的前顶穴上,向百会方向拖动针身2~3分,两神合一,斜刺进针,快速捻转透皮后,缓慢进针,得气为度。后顶穴(四神Ⅱ针)在后正中线上,与百会穴的距离同前顶穴,针刺时针尖向后发际方向,入针方法同前顶穴。四神Ⅲ针和四神Ⅳ针在百会穴左右各旁开1.5寸处,针刺时针尖向各自本侧的耳尖,入针方法同前顶穴。四神针入针完毕后,4支毫针的针柄往往靠在一起,呈尖塔状。

 

足智针:施术者用左手固定足弓,右手持针柄,并用针柄点探涌泉穴,即足趾跖屈时,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的前1/3凹陷处,然后掉转针尖方向,使其垂直于足底皮肤,置于穴位上,两神合一,快速捻转透皮后,针尖向太冲穴方向,缓慢进针3~5分,得气为度。泉中穴在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的中点上,方向为直刺,入针方法同涌泉穴。泉中内穴在泉中穴与内踝前下方凹陷处的连线上,当泉中穴旁开0.8~1寸处,针刺时针尖稍向足心方向,入针方法同涌泉穴。

 

【临床体会】

 

颞三针位于颞部,是少阳经分布的区域,针刺可鼓舞少阳升发之机。颞三针在解剖上与大脑颞叶相对应,颞叶与肢体运动功能关系密切,故针刺颞三针有利于患肢的康复。为了避免针刺耐受,常选取颞上三针与颞三针交替进行。针刺颞上三针时,常以1.5寸针向颞三针方向透刺。脑三针在解剖上与小脑相对应,小脑与人体的平衡、技巧、五官的功能关系密切,针刺脑三针有利于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的康复。四神针位于巅顶,是调神最常用的穴组之一。根据经络学说中的“头上有病足下取”,常选取足智针来治疗脑病。针刺时,深度越浅,针感往往越强,故针刺深度以3~5分为宜。

 

由于久病必郁,临床上常可见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治疗上应重视调神。此外,配合中药及康复训练治疗本病,效果更佳。

 

 

2.痛经

 

【概念】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晕厥者。以青年女性多见。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继发性是指生殖器官有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中医辨证要点】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而与冲任之脉关系较密切的脏腑主要为肝、脾、肾。痛经的病因包括虚实两个方面,主要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在临床中我们可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来进行辨证施治。小腹痛多为肾虚,少腹痛多为肝郁,腰骶痛实者多为瘀血,虚者多为肾虚。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经期疼痛者多与气滞有关,而月经将净或经后始痛者多属虚。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者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其辨证主要分为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气血虚弱三型。同时在针灸施治过程中可结合其经络归属辨证施治。

 

【选穴及补泻手法】

 

主穴:阴三针、阳三针。

 

配穴:局部可取中极、归来穴,远端可配以地机穴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证属实者,加太冲、合谷穴,虚者,加足三里穴等。

 

实证者,泻三阴交穴,配合温针灸泻法(灸气海、关元、肾俞、归来穴);虚证者,补足三里、太溪或太冲穴;余穴位可施行导气同精法;配合温针灸补法(灸气海、关元、肾俞、归来穴)。

 

 

【取穴要点及入针方法】

 

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宽衣解带,暴露下腹部,取两块毛巾,分别遮盖患者腹部上下(尽量选取较隐秘的床位)。一般先取仰卧位,若有需针灸背部腧穴者则于仰卧位针刺结束后再选俯卧位针刺。一般选取1.5寸的毫针,以便于施术(补泻手法、灸法),太冲、合谷穴多选用1寸毫针。

 

阴三针包括关元、归来、三阴交,关元穴在脐下3寸,以1.5寸针慢慢入针,直刺0.8~1寸深,得气即可;归来穴可以直刺0.8~1寸深,也可以稍向内斜刺,针感可以达到小腹部,乃至外生殖器处。阳三针包括气海、关元、肾俞,气海穴的取穴要点及进针方法同关元穴;肾俞穴应直刺1~1.2寸深,针感强者可以放散至整个腰部,以徐疾补泻法补之,也可以用艾条灸之,或针刺的同时行温和灸或温针灸,也可以嘱患者回家自行灸之,可以增强疗效。  

【临床体会】

 

妇人每月行经一次,为新陈代谢必经之生理过程,当此生理过程出现疼痛不能忍耐时称之为痛经,引起这一病症的主要原因是气行不顺,气行不顺则血行不流利,引起气不顺的原因包括情志、欲望、身体状况,以及身体受到外邪侵袭等多种原因。因此,治疗痛经一定要调其情志,同时根据经前、经期、经后其气血不同,配合自我保健的艾灸方法相当重要,同时要配合适当的治疗方法,加之经前的行气通络,经期的活血通络以及经后的养血调经。当急之时,痛经之刻,以治标为主,经行之后,治本为主,治标以通经活血止痛为治则,采取地机、三阴交、次髎、中极、关元、气海行针加灸,以止痛治标为主;经前以补气通络,分经辨证对症处理,以预防、防病为主,方能治疗痛经,因妇人皆以阴血为主,行经之时皆因气滞血瘀,瘀滞胞宫而引起疼痛,因此一定要重视灸法的作用;无论治标、治本,灸法为先。

 

 

 

3.颈劳

 

【概念】

 

颈劳,顾名思义为颈部劳损所致的病证,是指由于长期劳损或外伤,导致颈部活动不利或疼痛。西医称之为“颈椎病”,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

 

【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以经络辨证为主。除颈项局部病症外,伴有上肢外侧前缘疼痛者为手阳明经筋证;伴上肢外侧正中疼痛者为手少阳经筋证;伴上肢外侧后缘疼痛者为手太阳经筋证。

 

【选穴及补泻手法】

 

主穴:颈三针。  

配穴:手阳明经筋证取曲池穴行导法;手少阳经筋证取肩井穴留针,外关穴行导法;手太阳筋经证取后溪穴行导法。

 

【取穴要点及入针方法】

 

受术者采取坐位,施术者正对其背而立,颈三针、曲池穴选用1.5寸毫针,其他穴位选用1寸毫针。

 

天柱:施术者左手轻扶受术者额部,右手拇指和食指在其颈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在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探及天柱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手持针柄,将针尖置于穴位上,两神合一,快速捻转透皮后,缓慢向正前方入针,得气为度,注意不得向内上方斜刺,否则易伤及延髓。

 

百劳:施术者在受术者大椎直上2寸,左右各旁开1寸以食指按压,有明显疼痛感处即为百劳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手持针柄,将针尖置于穴位上,两神合一,快速捻转透皮后,缓慢向正前方入针,得气为度。

 

大杼:施术者在受术者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探及大杼穴。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手持针柄,将针尖置于穴位上,两神合一,快速捻转透皮后,使针尖与皮肤呈45°缓慢斜刺入针6~8分,得气为度,注意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

 

【临床体会】

 

治疗颈劳时,还可取阿是穴进行针刺。颈三针和阿是穴往往行针后加灸法。同时也要嘱患者注意颈部保健,防寒保暖。如果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可嘱其将毛巾卷至适当的高度,睡眠时垫于颈部下方,代替普通枕头。

 

由于颈劳常伴有眩晕、头痛等症,多为气血不能上荣所致,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让患者放松颈项部,手法不当或太过紧张不利疗效且容易引起晕针。临床上最易出现晕针的方法是电针颈部穴位强度过大,因此尽量少用或不用电针,切记!

 

4.肥胖症

 

【概念】

 

本节所讲肥胖症主要指单纯性肥胖症,即无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且排除水钠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多诸因素引起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一种疾患。

 

【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以脏腑辨证为主,分虚实两类,实证多见胃肠腑热,虚证多见脾胃虚弱、肾气不足。其中,症见体质肥胖,上下匀称,按之结实,消谷善饥,食欲亢进,口干欲饮,怕热多汗,急躁易怒,腹胀便秘,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有力者为胃肠腑热。症见肥胖以面、颈部为甚,按之松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嗜睡懒言,面唇少华,大便溏薄,小便如常或尿少,身肿,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或沉迟者为脾胃虚弱。肥胖以臀部、下肢为甚,肌肤松弛,神疲乏力,喜静恶动,动则汗出,畏寒怕冷,头晕腰酸,月经不调或阳痿早泄,面色【白光】(注:此字应为huang)白,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缓者为肾气不足。

 

【选穴及补泻手法】

 

主穴:肥三针。  

配穴:胃肠腑热者加肠三针、内庭、曲池穴行泻法;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针行补法;肾气不足者加阴阳三针行针加灸法。

 

补泻手法主要在五输穴上进行。

 

【取穴要点及入针方法】

 

选宽敞的诊治床,取仰卧位,宽衣解带,先以1.5寸或2寸毫针直刺中脘穴1~1.2寸,得气为度,针后以艾条灸之。带脉穴选3寸针,先直刺入穴约半寸后,将针尖朝天枢方向刺入2~2.5寸,要注意角度,以免刺入腹腔伤及内脏。足三里穴选1.5寸针直刺,得气为度,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施以补泻或导法。临床上往往取双侧天枢穴,以1.5寸或2寸针直刺,得气为度。用电针仪以带脉、天枢穴为一组选用疏密波和连续波交替加电,两种波型每5分钟变换1次,震动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

 

【临床体会】

 

肥胖症的发生总因多吃、贪睡、少动,与肺、肝、脾、胃、肾等诸多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肺气不宣,腠理闭塞,汗无以出,炼而生痰;肝气郁结,克伐脾胃,运化受损,郁而增肥;脾胃功能失常,虚则水湿不化,酿生痰浊;实则胃肠腑热,食欲偏旺,消谷善饥,多食而生浊脂;肾阳不足,气不化水,二便排泄无力而肌肤肿胀。在上述多因素的影响下,遂致痰湿浊脂滞留肌肤而形成肥胖。病机主要有肺失宣降、胃肠腑热、肝郁气滞、脾肾阳虚、痰湿闭阻,痰湿闭阻又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靳三针疗法以中脘、带脉、足三里组成的肥三针为主,治疗肥胖症,突出调整五脏(尤其是脾胃)功能的治疗特色,既注重针灸补泻手法,又结合了现代电针技术。

 

除以肥三针治疗肥胖症外,多以针后行穴位埋线法。常用的埋线穴位有腹部的上脘、下脘、大横、归来穴,背部的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穴。每次选3~4组穴位埋线,1周2次。另外,所选埋线的穴位均可行温和灸法。可教会患者施灸的方法,在家自灸或由家人协助温和灸背部穴位,每日1次。靳三针治疗肥胖症是起到全身减肥的作用,而不是局部减肥。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注重头部调神穴组的运用,如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针后加灸。在针灸减肥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患者合理的饮食习惯,并嘱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以配合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靳三针”临症举例
针经验丨靳三针精华版(图文 视频),果断收藏!
“靳三针”“靳三针””靳三针”(纯干货)
靳瑞教授治疗失眠特色撷英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中医刺灸》(全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