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十):一分钟了解宋朝那些事儿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今天从宋朝名窑开始整理吧!

PS:更多历史看合集哟~

一、五大名窑:宋朝时期

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宋朝建立的五个烧制瓷器的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yí]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它们分别是:

  • 汝窑:主要产青瓷,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誉,语出周世宗柴荣。
  •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 官窑:分南北,北在汴京,南在杭州凤凰山下。
  •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以出产白瓷著称,色泽洁白,不太透明。
  • 哥窑: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此窑和弟窑是章氏兄弟两人所建。

1.1、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官窑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

官窑瓷器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chǔ][suí]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

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gū]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

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

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

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1.2、钧窑

钧窑也称均窑,均州窑是宋代初年,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垕[hòu]镇钧台建立的瓷窑。

钧窑古瓷窑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处建有“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

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1.3、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

窑址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曲[qǔ]阳县涧滋村、燕山村一带。

定窑创烧于唐代,经过五代,于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在元代时虽生产,仍终止于元。

定窑以出产白瓷着称,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不太透明,《归潜志》上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此外定窑也烧制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分别称“黑定”、“紫定”、“绿定”。

定窑虽然是民间瓷窑,但北宋中期之后由于品质精良、纹饰秀美为宫廷选中,也为宫廷烧造了大量瓷器,到了明清时代,评论宋代陶瓷,品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可见得定窑瓷器之盛名。

定窑遗址于1934年被北平大学教授叶麟趾先生发现,1941年日本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根据这一个线索,又对涧磁村进行了调查,证明涧磁村就是宋定窑白瓷的主要产地。

50、60年代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队曾对遗址进行过小规模发掘,在此基础上1985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窑炉、料场、水井、沟、灶、灰坑等遗迹,出土瓷片达30多万片。

这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代。

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1986年定窑遗址被列为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4、哥窑

哥窑又名哥哥窑琉田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之一,为宋代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也有瓷窑,叫弟窑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

哥窑瓷裂纹,有冰裂、梅花片、墨纹、细碎纹等形状。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哥窑瓷“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

唐秉钧《古瓷合评》说哥窑质厚耐藏。

1.5、建窑

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是建立于唐代建宁府建安的古瓷窑,后迁往建阳,宋、元达到极盛,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很大影响。

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遗物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遗址多次发掘。

其中大规模考古发掘共4次:1960年10月、1977年夏、1989年5月至1990年5月、1991年10月至1992年4至7月。

期间清理了10几座龙窑遗址,依靠瓷器标本以及窑具、工具标本证明,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

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

此外,还有油滴、鹧鸪[zhè gū]斑、曜[yào]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烧造青花瓷。

建窑瓷体较薄,色浅黑而滋润,有黄斑、滴珠。

建窑古瓷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汝窑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窑厂,北宋时期在汝州创办,并以其生产地命名。

北宋晚期,原为民间生产印花青瓷的汝窑被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因此汝窑包含汝官窑和汝民窑两部分。

汝官窑烧制的时间短暂,不久后就毁于宋金战火,所以汝瓷极为罕见。南宋时期就有人感叹其难得,后世更进一步将汝官窑列为北方青瓷之首、五大名窑之冠,故今天多以汝窑作为汝官窑的代称。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陆续有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州市张公巷和文庙等3处被认定为汝窑可能的窑址,其中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耀州窑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瓷窑之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始于唐代,到宋代时最为兴盛,为六大窑系中最大的,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

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5)至宋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

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

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1984年在耀州窑遗址发掘出土了一处唐宋时期烧造瓷器的作坊和窑炉遗迹。

保留较为完好的有宋代制瓷作坊一组,内有粉碎原料工具石臼、练泥池、安装转轮的轴坑、烘干坯件的火炕、施釉用的陶缸及沉淀的釉药等遗物、遗迹。

作坊外有与生产相联系的堆料场、晾坯场、烧成窑炉等重要生产设施遗迹。

还保存有发展有序叠压关系清晰的多座宋代烧瓷窑炉,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耀州窑陶瓷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在中国同类瓷窑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

目前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景德窑

景德窑,是中国陶瓷主要产地。

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市。

该地制瓷始于东汉,南朝晚期已颇具名声,两宋大盛。

宋初名昌南,北宋真宗景德 (1004—1007) 年间改今名。

宋元之际受战乱影响,一度萧条元中叶恢复。 从明代至清代, 在制瓷技术、 品种、产量、质量及装饰技巧上均有长足进步。

清末趋向衰落。以烧制青白瓷闻名于世,影响及于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广大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青白瓷系。

1.9、磁州窑

磁州窑宋元时期中国北方代表性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河北省磁县,古称磁州,以地名命名。

该窑出产白瓷、黑瓷以及白地釉下彩绘瓷。

白瓷比定窑瓷器装饰多样,运用划花、剔花、绿斑、褐斑、珍珠地划花等工艺

白地釉下彩器物为世人所重视,尤以瓷枕为最,装饰图案除常见花鸟外,还包括生活场景,乃至书写流行词曲。

窑场遗址被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二、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zhé]、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三、李清照:1084-1155年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她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她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诗歌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她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四、柳永:984-1053年

柳永(生卒年不详,有学者推断为987年-1053年),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时人或称“柳七”而不直称其名,最后官职为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作品流传甚广,盛行一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早年在汴京生活,流连歌楼酒肆,写下许多描述歌妓的艳词,其风格较为卑俗,为士大夫所鄙视,影响了他的仕途,使他受到排斥,中年以后才中科举,此后流宦各方,多任职各地的下级官吏。

柳永多用民间流行篇幅较长的慢词创作,不限于士大夫常用的小令,拓展了宋词的形式,并扩大词的视野,其词主要描写男女之情与羁旅行役,坦率生动,直言无隐,不避口语,善于融情入景和运用铺叙手法,技巧高妙,影响了其后词人如苏轼周邦彦的作品,后世通俗文学亦推崇柳永的地位。

柳永作品辑为《乐章集》,现存词200余首,对宋词的发展甚有贡献。

五、辛弃疾:1140-1207年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tǎn]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五大名窑——领略瓷器之美
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
中国五大官窑
中国瓷器--宋五大窑和八大窑系
闻名于世的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
高古瓷的类别----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