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主要增删者的笔名,姓“曹”另有深意

作者:慧读古典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增删者曹雪芹,并非真名实姓,而只是一个笔名。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解释了《红楼梦》另两个很重要的参与者——“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个笔名的含义。在这里,笔者不妨试着解一个主要增删者“曹雪芹”三字中的这个“曹”字隐藏着什么玄机。

和“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个看起来就知道是笔名不同,“曹雪芹”三字看起来像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姓名,这也就是许多人将其误会成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适红学把“曹雪芹”当做真名这当然是很荒谬的。《红楼梦》中并不避讳“寅”字,这说明曹雪芹和曹寅没什么关系。

而书中又将曹操列为大奸大恶的“应劫而生”之人,这也说明了这个化名曹雪芹的增删者其实是很鄙夷曹操的。在敦诚《四松堂集》中,有一首《寄怀曹雪芹霑》的诗,开头两句是这样的:“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有人将这里的曹雪芹当成了写作《红楼梦》的那个曹雪芹。这显然是错误的,郭诚所认识的这个曹雪芹,“曹雪芹”并非笔名,而是其真实姓名,而他也是以曹操子孙自居的,并以此为傲,而不像《红楼梦》中将曹操列为“应劫而生”的奸恶之人,否则敦诚不会说其是“魏武”子孙。否则的话,这个“曹雪芹”岂不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了吗?

既然《红楼梦》的主要增删者曹雪芹对曹操如此鄙夷,他为何又要取“曹”来作为自己的“姓”呢?其实只要了解历史上曹操形象的变迁,就再明白不过了。

数百年以来,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大奸大恶的典型,许多人一提起曹操都是恨得牙痒痒。但实际上,民间对曹操的评价一开始并不是那样的负面。

西晋的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毕竟魏蜀吴三家,也只有魏文帝曹丕得到了汉献帝的“禅让”,算是名正言顺,而另两家根本就是自立为帝。而晋朝司马氏又得到了曹魏的“禅让”,所以作为其臣子的陈寿也不敢不以曹魏为正统。

他在给曹魏几个帝王写传时用的是“纪”,而给刘备和刘禅父子写的传记,就叫“传”,分别是《先主传》和《后主传》,规格相去甚远。而在《魏书》中如果提到刘备和刘禅,甚至会直呼其名。

而反过来,在《蜀书》中如果提到曹操、曹丕等,就要称曹公、文帝。总之,《三国志》中,曹魏处处要压蜀汉一头。毕竟蜀国还是陈寿的故国,所以他还算比较的客气,称刘备和刘禅为先主和后主,至于东吴的那些帝王,即便是在《吴书》中,陈寿也是对他们直呼其名,如权、亮、休、皓等,比起蜀汉更加等而下之了。

受《三国志》以及西晋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民间对曹魏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曹操的形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什么却最终沦为了“乱臣贼子”了呢?

曹操像。其实他一开始的形象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

这还得从西晋灭亡说起。五胡乱华,晋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宣告终结,司马皇室由中原窜逃到江左,建立了东晋。此时,他们的处境像极了三国时期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此时的史学家习凿在写《汉晋春秋》的时候,就改“帝魏寇蜀”为“尊汉抑魏”,这样做的目的,并非是他和曹魏政权有什么过节,只不过是为了号召大家起来恢复中原,也同时为东晋寻找合法性而已。

这样的情形一直到了隋唐又再次翻了过来。隋唐两代的帝王都是从西北进入中原立足,他们自然也就很乐意以同样在中原立国的曹魏为正统。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过《祭魏太祖文》,对曹操的功绩加以了肯定。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了北宋,官方仍然是以曹魏为正统。宋真宗就曾下令重修曹操庙,著名文人欧阳修撰写的《魏论》,也主张如此。

但在民间,情况就很有些特殊了。一方面,人们对曹操还是很佩服的,认为其真是个大英雄、大丈夫,杜甫写了一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就对曹操很是赞扬了一番:“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而杜甫同样对蜀汉的诸葛亮很是推崇,称赞其“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命运感慨不已。

唐代大诗人杜甫像,他对曹操也很是推崇

北宋就更为复杂了,虽然官方一直推崇曹魏,但民间却是倾向于蜀汉一方。著名文人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提到这样的一件事:许多小孩子在听到评书人讲到刘备吃了败仗,就有掉眼泪的;可如果听到曹操败了,就又唱又跳,十分开心。笔者认为,北宋民间的这种思想倾向可能和自东晋以来“尊汉抑魏”的思想有关系,加上北宋承平日久,民间百姓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而历史上的曹操暴虐成性的地方委实多了些,许多劣迹在史书上也是无法隐瞒的,比如他在徐州的屠城,自是不能讨民间的欢喜。

到了南宋,曹操的官方形象又来了一个反复。南宋偏安一隅,像东晋也像蜀汉,很自然地既得尊汉又得抑曹。于是南宋朝廷对蜀汉的态度大大地拔高了,又是重修先主庙,又是重修诸葛祠,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寄希望于能有关、张、孔明之类的人物出现,抵御外侮。文人们也都站在朝廷一方。比如陆游在《得建业倅郑觉民书》中这样写道“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把伐金说成“讨曹”。而与此同时,北方的金王朝却大捧曹魏,年年到漳河岸上给“曹操疑冢”扫墓。很明显,金朝统治者的思维和隋唐两代帝王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只能以尊曹来寻求自身的合法性。

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格还得要到元代才算彻底完成。元代统治者残忍暴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从南宋遗传下来的“拥刘反曹”则具有隐约的民族意识(毕竟同为异族的金人以曹魏自居),到了此时就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发展壮大,成为主流思想。所谓“人心思汉”,蜀汉政权也成了汉民族的象征。此时出现的元杂剧和《全三国志平话》,对曹魏政权都是毫不客气。在元人心目中,凡是蜀汉一方的,其人物都是高大上的,不管是刘备、关羽还是诸葛亮的形象都是十分的光鲜,张飞成了元人心目中的第一武将,甚至独自一个打得吕布狼狈逃窜,简直就如同战神一般的存在。而和蜀汉作对的一方,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其人物全都矮化成了小丑,只不过是用来衬托蜀汉一方而已。

而《三国演义》脱胎于元杂剧和《全三国志平话》,将此大加发扬光大,对里面的故事加以取舍和再创作,以其卓越的艺术感染力,将“尊刘抑曹”的观念更为深刻地输入到了民心深处,此后便是铁案如山,从此将曹操压得再也翻不过身来。

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给曹操形象定格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明清两代的文人大多都对曹操很鄙夷,编造出了许多故事来发泄对曹操的不满。明末的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编造出《曹孟德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写曹操为了一桩小事竟然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妾,指责曹操的草菅人命、残忍暴虐。

而到了清初,民间对曹操的痛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从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身上就可以看出端倪。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反反复复地痛骂曹操,如《阎罗》里写到代理阎罗到阴司“提勘曹操,笞二十”;《甄后》里写到曹操死后托生为黄犬;《曹操冢》则对曹操的坟墓埋汰了一番,曹操墓上的“轮上排利刃如霜”,转轮被河水冲动飞转,凡是靠近的人都被利刃砍成两截,把曹操描绘成一贯狡诈成性,死后都不让他安宁。

但即便如此,蒲松龄似乎还是意犹未尽,觉得很不过瘾,又编造出了《快曲》,对华容道故事进行了重新编排。《快曲》取材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节。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诸葛亮布置在中途截杀其残兵败将。诸葛亮与关羽互立“军令状”,关羽于是派兵追击曹操。但关羽最终却被曹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打动,来了一个“义释华容道”……这些情节和《三国演义》基本相同。

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关羽并非是诸葛亮设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关羽之后,还有张飞!他一声断喝:“张翼德在此!老贼哪里走?”不由分说,一矛刺了过去,曹操落马。许褚见状大惊,慌忙来救,张飞又一矛刺了过去,刺了许褚一个透心亮。然后,张飞割下二人首级,回大营报功。诸葛亮大喜,摆宴庆功。酒宴上,诸葛亮下令树起百尺高杆,把曹操的头挂了起来,令众将射击助兴。赵云、关羽和张飞都射中了,糜芳却射偏了,只射落了曹操的一只耳朵。刘备等人酒醉散去之后,士卒们还在继续喝酒庆贺,他们醉醺醺地痛骂曹操,还把曹操的耳朵加上姜、花椒、茴香等佐料,每人嚼一口,出了口恶气,尽欢而散。

蒲松龄对自己的《快曲》是颇为得意的,在结尾处,他作诗一首:“华容一事千事闷,未斩奸臣老贼头;不是一矛快今古,万年犹恨寿亭候。”在蒲松龄笔下,曹操的下场竟然如此不堪。也许在他看来,只有给曹操这样的一个结局才算是大快人心,才能消除其心中的恶气。

清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像,在他笔下,曹操在华容道被张飞斩首

蒲松龄有这样的想法并非偶然,这是民间的普遍心态,至今民间许多人虽然识字不多,但只要一提到曹操,仍是恨得牙痒痒的,若是曹操在世,他们真恨不能上去咬上几口才解恨。

这恐怕不仅仅全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还有汉民族的感情隐藏在其中。此时的情形与元朝的情形完全一样:都是来自北方的异族统治者征服了全国,他们都是暴虐成性。曹操位居北方,暴虐成性,这一切都和清廷十分的相像,“人心思汉”,人们借痛骂曹操寄托着自己的民族情感。再加上曹魏政权本是汉朝臣子,却篡夺了大汉江山,这一切也和清廷相似。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上一直都是明朝的臣子,可他们却乘国家衰败之际攻打明朝,夺取了政权,这样的行径,实在是令人不齿。

也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情感隐藏在其中,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将曹操归为“应劫而生”的“大奸大恶”之人,其实也即是暗骂清廷。而民间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说法,“畸笏叟”这个笔名即说明《红楼梦》的创作集团不得已做了清廷的官员,其实是“身在清廷,心却在悼明”。增删者“曹雪芹”以“曹”来作为自己笔名的“姓”,这其中的寓意再合适不过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作者:慧读古典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增删者曹雪芹,并非真名实姓,而只是一个笔名。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解释了《红楼梦》另两个很重要的参与者——“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个笔名的含义。在这里,笔者不妨试着解一个主要增删者“曹雪芹”三字中的这个“曹”字隐藏着什么玄机。

和“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个看起来就知道是笔名不同,“曹雪芹”三字看起来像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姓名,这也就是许多人将其误会成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适红学把“曹雪芹”当做真名这当然是很荒谬的。《红楼梦》中并不避讳“寅”字,这说明曹雪芹和曹寅没什么关系。

而书中又将曹操列为大奸大恶的“应劫而生”之人,这也说明了这个化名曹雪芹的增删者其实是很鄙夷曹操的。在敦诚《四松堂集》中,有一首《寄怀曹雪芹霑》的诗,开头两句是这样的:“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有人将这里的曹雪芹当成了写作《红楼梦》的那个曹雪芹。这显然是错误的,郭诚所认识的这个曹雪芹,“曹雪芹”并非笔名,而是其真实姓名,而他也是以曹操子孙自居的,并以此为傲,而不像《红楼梦》中将曹操列为“应劫而生”的奸恶之人,否则敦诚不会说其是“魏武”子孙。否则的话,这个“曹雪芹”岂不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了吗?

既然《红楼梦》的主要增删者曹雪芹对曹操如此鄙夷,他为何又要取“曹”来作为自己的“姓”呢?其实只要了解历史上曹操形象的变迁,就再明白不过了。

数百年以来,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大奸大恶的典型,许多人一提起曹操都是恨得牙痒痒。但实际上,民间对曹操的评价一开始并不是那样的负面。

西晋的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是以曹魏为正统的,毕竟魏蜀吴三家,也只有魏文帝曹丕得到了汉献帝的“禅让”,算是名正言顺,而另两家根本就是自立为帝。而晋朝司马氏又得到了曹魏的“禅让”,所以作为其臣子的陈寿也不敢不以曹魏为正统。

他在给曹魏几个帝王写传时用的是“纪”,而给刘备和刘禅父子写的传记,就叫“传”,分别是《先主传》和《后主传》,规格相去甚远。而在《魏书》中如果提到刘备和刘禅,甚至会直呼其名。

而反过来,在《蜀书》中如果提到曹操、曹丕等,就要称曹公、文帝。总之,《三国志》中,曹魏处处要压蜀汉一头。毕竟蜀国还是陈寿的故国,所以他还算比较的客气,称刘备和刘禅为先主和后主,至于东吴的那些帝王,即便是在《吴书》中,陈寿也是对他们直呼其名,如权、亮、休、皓等,比起蜀汉更加等而下之了。

受《三国志》以及西晋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民间对曹魏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曹操的形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什么却最终沦为了“乱臣贼子”了呢?

曹操像。其实他一开始的形象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

这还得从西晋灭亡说起。五胡乱华,晋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宣告终结,司马皇室由中原窜逃到江左,建立了东晋。此时,他们的处境像极了三国时期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此时的史学家习凿在写《汉晋春秋》的时候,就改“帝魏寇蜀”为“尊汉抑魏”,这样做的目的,并非是他和曹魏政权有什么过节,只不过是为了号召大家起来恢复中原,也同时为东晋寻找合法性而已。

这样的情形一直到了隋唐又再次翻了过来。隋唐两代的帝王都是从西北进入中原立足,他们自然也就很乐意以同样在中原立国的曹魏为正统。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过《祭魏太祖文》,对曹操的功绩加以了肯定。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了北宋,官方仍然是以曹魏为正统。宋真宗就曾下令重修曹操庙,著名文人欧阳修撰写的《魏论》,也主张如此。

但在民间,情况就很有些特殊了。一方面,人们对曹操还是很佩服的,认为其真是个大英雄、大丈夫,杜甫写了一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就对曹操很是赞扬了一番:“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而杜甫同样对蜀汉的诸葛亮很是推崇,称赞其“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命运感慨不已。

唐代大诗人杜甫像,他对曹操也很是推崇

北宋就更为复杂了,虽然官方一直推崇曹魏,但民间却是倾向于蜀汉一方。著名文人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提到这样的一件事:许多小孩子在听到评书人讲到刘备吃了败仗,就有掉眼泪的;可如果听到曹操败了,就又唱又跳,十分开心。笔者认为,北宋民间的这种思想倾向可能和自东晋以来“尊汉抑魏”的思想有关系,加上北宋承平日久,民间百姓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而历史上的曹操暴虐成性的地方委实多了些,许多劣迹在史书上也是无法隐瞒的,比如他在徐州的屠城,自是不能讨民间的欢喜。

到了南宋,曹操的官方形象又来了一个反复。南宋偏安一隅,像东晋也像蜀汉,很自然地既得尊汉又得抑曹。于是南宋朝廷对蜀汉的态度大大地拔高了,又是重修先主庙,又是重修诸葛祠,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寄希望于能有关、张、孔明之类的人物出现,抵御外侮。文人们也都站在朝廷一方。比如陆游在《得建业倅郑觉民书》中这样写道“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把伐金说成“讨曹”。而与此同时,北方的金王朝却大捧曹魏,年年到漳河岸上给“曹操疑冢”扫墓。很明显,金朝统治者的思维和隋唐两代帝王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只能以尊曹来寻求自身的合法性。

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格还得要到元代才算彻底完成。元代统治者残忍暴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从南宋遗传下来的“拥刘反曹”则具有隐约的民族意识(毕竟同为异族的金人以曹魏自居),到了此时就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发展壮大,成为主流思想。所谓“人心思汉”,蜀汉政权也成了汉民族的象征。此时出现的元杂剧和《全三国志平话》,对曹魏政权都是毫不客气。在元人心目中,凡是蜀汉一方的,其人物都是高大上的,不管是刘备、关羽还是诸葛亮的形象都是十分的光鲜,张飞成了元人心目中的第一武将,甚至独自一个打得吕布狼狈逃窜,简直就如同战神一般的存在。而和蜀汉作对的一方,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其人物全都矮化成了小丑,只不过是用来衬托蜀汉一方而已。

而《三国演义》脱胎于元杂剧和《全三国志平话》,将此大加发扬光大,对里面的故事加以取舍和再创作,以其卓越的艺术感染力,将“尊刘抑曹”的观念更为深刻地输入到了民心深处,此后便是铁案如山,从此将曹操压得再也翻不过身来。

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给曹操形象定格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明清两代的文人大多都对曹操很鄙夷,编造出了许多故事来发泄对曹操的不满。明末的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编造出《曹孟德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写曹操为了一桩小事竟然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妾,指责曹操的草菅人命、残忍暴虐。

而到了清初,民间对曹操的痛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从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身上就可以看出端倪。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反反复复地痛骂曹操,如《阎罗》里写到代理阎罗到阴司“提勘曹操,笞二十”;《甄后》里写到曹操死后托生为黄犬;《曹操冢》则对曹操的坟墓埋汰了一番,曹操墓上的“轮上排利刃如霜”,转轮被河水冲动飞转,凡是靠近的人都被利刃砍成两截,把曹操描绘成一贯狡诈成性,死后都不让他安宁。

但即便如此,蒲松龄似乎还是意犹未尽,觉得很不过瘾,又编造出了《快曲》,对华容道故事进行了重新编排。《快曲》取材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情节。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诸葛亮布置在中途截杀其残兵败将。诸葛亮与关羽互立“军令状”,关羽于是派兵追击曹操。但关羽最终却被曹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打动,来了一个“义释华容道”……这些情节和《三国演义》基本相同。

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关羽并非是诸葛亮设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关羽之后,还有张飞!他一声断喝:“张翼德在此!老贼哪里走?”不由分说,一矛刺了过去,曹操落马。许褚见状大惊,慌忙来救,张飞又一矛刺了过去,刺了许褚一个透心亮。然后,张飞割下二人首级,回大营报功。诸葛亮大喜,摆宴庆功。酒宴上,诸葛亮下令树起百尺高杆,把曹操的头挂了起来,令众将射击助兴。赵云、关羽和张飞都射中了,糜芳却射偏了,只射落了曹操的一只耳朵。刘备等人酒醉散去之后,士卒们还在继续喝酒庆贺,他们醉醺醺地痛骂曹操,还把曹操的耳朵加上姜、花椒、茴香等佐料,每人嚼一口,出了口恶气,尽欢而散。

蒲松龄对自己的《快曲》是颇为得意的,在结尾处,他作诗一首:“华容一事千事闷,未斩奸臣老贼头;不是一矛快今古,万年犹恨寿亭候。”在蒲松龄笔下,曹操的下场竟然如此不堪。也许在他看来,只有给曹操这样的一个结局才算是大快人心,才能消除其心中的恶气。

清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像,在他笔下,曹操在华容道被张飞斩首

蒲松龄有这样的想法并非偶然,这是民间的普遍心态,至今民间许多人虽然识字不多,但只要一提到曹操,仍是恨得牙痒痒的,若是曹操在世,他们真恨不能上去咬上几口才解恨。

这恐怕不仅仅全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还有汉民族的感情隐藏在其中。此时的情形与元朝的情形完全一样:都是来自北方的异族统治者征服了全国,他们都是暴虐成性。曹操位居北方,暴虐成性,这一切都和清廷十分的相像,“人心思汉”,人们借痛骂曹操寄托着自己的民族情感。再加上曹魏政权本是汉朝臣子,却篡夺了大汉江山,这一切也和清廷相似。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上一直都是明朝的臣子,可他们却乘国家衰败之际攻打明朝,夺取了政权,这样的行径,实在是令人不齿。

也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情感隐藏在其中,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将曹操归为“应劫而生”的“大奸大恶”之人,其实也即是暗骂清廷。而民间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说法,“畸笏叟”这个笔名即说明《红楼梦》的创作集团不得已做了清廷的官员,其实是“身在清廷,心却在悼明”。增删者“曹雪芹”以“曹”来作为自己笔名的“姓”,这其中的寓意再合适不过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
四大名著学习技巧
红楼梦里的脂砚斋和畸笏叟,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笔名有何深意?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演变之路
鲁 歌 | 《金瓶梅词话》胜过《三国演义》等小说(一)
再读《三国演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