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根红学家史鼎之红楼梦成书背景大明灭亡

红迷朋友们,晚上好!

今天的题目是《明清分际山海关》。

历史学上,明清从何处分际?史鼎的看法就是山海关大战。

渝关原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

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认为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其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筑城建关设卫。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

山海关城周长约八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形成严密的城防体系。

山海关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又称其为“碣石道”。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未设角台。关城城垣周长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东墙为长城主线,有四座城门,东曰“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西曰“迎恩门”,南曰“望洋门”,北曰“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楼,是关城转角处防御性建筑,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在关城的东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设水门一座,外有护城河。

经实测: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城楼建筑,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东侧与东城墙相连,现存城墙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有关东罗城的最早记录为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编。

万历十年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的张佳胤所撰写《山海关罗城记》,对修筑东罗城的缘由及始筑时间作了明确的叙述,按此记载,东罗城是在明中期北部防御局面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北方防线南移,山海关长城由明初的内边重镇,变成御敌外边的历史背景下,为确保山海关主城不受攻击,构成彼此呼应、重关锁隘的防御布局,时任山海路参将的王守道于万历十一年春开始修筑。

万历十二年二月,永平兵备道副使成逊会同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在王守道所筑夯土城墙由于战事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将外墙体下部垒石,上部包砖,对内墙体仅做局部补砌,到当年五月即竣工,形成东罗城现在规模。东罗城墙体城砖大多印有“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德州营造”等10种铭文,也印证了现存罗城城墙为万历十二年的修筑。

现存东罗城东门即为关门上建服远楼,城门之外有一长方形瓮城护卫。另外两座城门,南门渤海门,北门为衮龙门之上的门楼早已坍毁,无可考察。东南、东北转角各设角台,上建敌楼。罗城设南北二水门,东北南三面护城河环卫。

南北翼城分别距关城南、北二里,建筑形制相同。据《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门。为“明巡抚杨嗣昌建”。

关城中心额钟鼓楼,穿心四孔,高二丈七尺,方五丈。

天下第一关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明宣德年间曾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五百六十里,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全是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由于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游牧文化的枢纽位置,山海关在明清时期的商贸地位尤为显著,中原和少数民族商旅往来频繁,山海关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重镇。

山海关及其建筑在明朝为防止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天下第一关”巨匾约6米长,1.5米宽,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气势豪壮,应该是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

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此说见于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显得不十分肯定。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但有人遍查明清两代的各种地方志,全不见有关严嵩的记载。也许,因为严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报国的山海关人,对此全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吧?

从山海关向北,约六里,长城跃上角山。海拔519米。长城在高山蜿蜒,再北十里是三道关。长城继续向北,再十里,九江河切割开燕山山脉,长城猛然落于九江河中。此处大大有名,叫一片石。

一片石关,在山海关城正北13公里,位于河北省抚宁县与辽宁省绥中县的分界处。

此处长城跨越九江河的一段为一座九孔桥,桥的上部是城墙,"九门口"因此得名。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块条石铺成,石与石间用腰铁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

一片石关,是明代山海关长城体系乃至整个蓟镇防御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关口,有过河城桥。现九门口城桥为20世纪80年代在原址上结合地下基址及少量地上遗存重建。孙承宗诗文“山分一片石,水合九门关” ,据考古发掘报告,在今天城桥位置的上游约50米处,也发现有河床铺石及桥墩基础,说明此处也曾筑有城桥。《光绪永平府志》中始有六门之说,所绘之图亦为六门。最后为三门,见于《民国临榆县志。

据九门口城桥的考古发掘报告,八个桥墩 平均宽6.46米,九个水门平均宽5.74米,城桥的墩孔比达到1.125, 虽然北方诸桥墩孔比相对于南方普遍较大, 但这一数值远大于清官式石拱桥之0.526。可以推测,下游城桥屡经毁坏,明、清之际经数次维修或重修。

从河床铺石的构造作用看, 九门口城桥既为桥,必与当时的桥梁在结构上有相近之处,考古发掘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查中国古代石桥, 尤其是多孔石拱桥的建造, 其基础及桥墩最为重要,因受洪水直接冲击,故在构造上也最复杂。 九江河河床上的大片铺石正是这复杂构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元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北京沙尘暴,天昏地暗,崇祯皇帝等朝拜的大臣一个上午,一人不来。李自成在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爱新觉罗福临在沈阳即皇帝位,国号大清,年号顺治。

李自成向崇祯皇帝传去战书,声称三月十五,兵临北京。大顺兵自陕西东渡黄河,沿汾河北上,过太原,一路向北,所向披靡。自大同向东,破宣府,克居庸关,临昌平,果于战书所云,按时包围北京。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进京后,派人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交出山海关后,率师赴京等候大顺安置。

不想吴三桂中途听到大顺军拷掠明朝官吏、薄葬大行皇帝,怒发冲冠,率师疾归,重新夺回山海关。

清摄政王多尔衮与范文程,尚不知关内之变。四月初九,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西进。四月十一日,至辽河,闻李自成大顺军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师,明朝已亡,遂采纳明降将洪承畴建议,决意率兵经密云、蓟州一带南下,直趋北京。此时,正带八旗精兵逼近山海关,伺机而动。

而李自成大怒,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命权将军刘宗敏等率兵约十万(一说六万)向山海关进发。李自成为争取吴三桂,携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带老营,裹挟明太子朱慈烺、吴襄,亲征吴三桂。

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清军在翁后遇吴三桂使者,遂改道从连山、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清兵自四月初九出发,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军迫近山海关,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共行军十三日。

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四月二十一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南翼、北翼二城。

于是,大陆上最强的三支军队,竟然破天荒的云集到了长城东端的要地--山海关。

这三股势力,都感到自身地位尴尬。

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力,实际上正处于一个非常为难的境地。虽然已经摧古拉朽般的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北方,占领了政治意义大于一切的北京。然而这个新生势力的扩张来的太过突然,广袤势力范围下,依然是盘根错节的问题。由于缺乏对传统儒家士大夫的认同和尊重,也缺乏既有的行政管理班底,李自成在实际上只能控制非常有限的地带。

留给大顺军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一方面需要接收越来越大的地盘,还有着手恢复秩序,将地盘上可用的资源全盘榨出。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如何对付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关外的满清。直到兵临北京城下,他都在想办法拖延时间。对于清廷送来的联合计划,不置可否,又向临死的崇祯传达善意。但一切都随着崇祯的执意自杀,毁于一旦。

驻守在山海关的明朝精锐--关宁军,处境更是艰难。先前还准备发兵增援北京的他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提防山海关外的清军部队。崇祯的死,让上至统帅吴三桂,下至普通大头兵的所有人,都突然失去了效忠对象。(吴三桂是个忠臣,忠于崇祯与崇祯太子。)他们不仅军饷无从着落,通往家乡的路也已经断绝。现在只有在全军覆没前,从两伙让他们都厌恶的人之间,选择一个投靠对象。

即便是雄踞山海关外的满清势力,同样处于迷茫之中。颇有才能而主张议和的皇太极已经在前一年驾崩,继位的顺治不过小屁孩一个。主政的多尔衮必须带领扩张中的大清前进。但如果不慎失败,也将被内部的政敌们乘机清算。崇祯的死,逼着清军必须立刻进关,否则可能再无机会。

在这样尴尬的氛围中,三股势力都谨慎的观察和试探对方。清军开始将手中全部的满蒙汉部队集结,准备绕开山海关。从几次获得成功的长城沿线,冲入关内。李自成成功招降了不愿投降清军的吴三桂,却因为内部组织的涣散,而闹出了虐待统战对象家人的蠢事。吴三桂不愿投降清廷,但难忍受辱之气。他现在所要做的,只是如何保住手里的军权。

尽管大顺、满清和吴三桂这三股势力,对于自身的政治生存地位都很忧心。但对手里安身立命的军队,大家都是非常自信的。

即便是兵力最为薄弱的吴三桂所部,也是明代糟糕军队中不可多得的精锐力量。虽然这支被称为关宁军的部队,本质还是大量打仗作风不坚定的辽东军户,却有着质量上乘的家丁力量。他们作为军官的私人班底,处于全军的金字塔顶层。几乎都是骑兵的他们,不仅得到最好的供养,装备也比较可靠。自然是全军战斗力的保障。

至于开始大举东征的闯军,则拥有着胜于明朝官军的战斗水准。剖去那些归附不久的前明部队和跟风打劫的流氓难民,闯军约50000人的核心部队,实际上以过去的明朝西北边军为班底打造。这支长期驻守边疆,却得不到朝廷足够配给的正规军部队,是李自成武力征伐的基础。杀起过去的同僚,可谓得心用手。

最后是积蓄力量多年的满清大军。这支军队从最初的东北亚渔猎部落,发展成为了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武装。从满州各部编组的八旗劲旅,到纷纷来投的蒙古骑兵,以至于不少火线加盟的前明汉军。当入关前夕的清军,拥有着东亚地区几乎全部的武装体系,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

正是这种对武力的自信,与未来前景的不确定。让三支东亚地区最强的武装力量,聚首山海关。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李自成的闯军从北京开拔后,就一直以较为缓慢的速度行军,到四月二十一才抵达山海关。这既是因为闯军的复杂成分不易协调,也是因为李自成并不希望在明朝精心营建的天下第一关前,折损力量。

他特意带着俘虏的前明太子和吴三桂父亲吴襄,意在从国与家的双重层面,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他的军队人数并不超过10万,却对外号称30万之众。也是希望通过绝对力量优势的宣传,给困守山海关一隅的吴三桂以巨大压力。

然而出生地位低下的李自成,并不能理解吴三桂此时的身份转变。崇祯的一命呜呼,以及自身施加的强烈逼迫。都将吴三桂从过去拥兵自重的边将,直接转化为唯利是图的军阀。所以,后者宁可以40000人的军队做殊死一搏,也不愿意乖乖的臣服。何况,吴三桂手里还有防御设计严密的山海关防线,坐等闯军前来扣关。

至于临时调头的清军,并不能将全部兵力都马上带到山海关。强行军意味着汉八旗的步兵与炮队,无法及时跟上。最终赶到一片石战场的只能是骑兵。多尔衮特意在战场附近驻足观望,不仅仅是为了让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更是等待更多援军抵达。

李自成在山海关下的部署也非常明确,精锐部队几乎按兵不动,饥渴的流民与需要的表现忠诚的新附军,一拥而上。

前者由农民军时代的老部下白广恩带领,后者则由归降不久的唐通指挥。这支总计20000人的先头部队,进军到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阻断了吴三桂退往关外的后路。其余60000人的部队,分头攻打山海关的西罗、北翼和南翼城。由于没有红衣大炮之类的可靠攻城武器,也不愿意花时间打造旧式攻城器械。大顺军几乎是在以手里的武器与血肉之躯,硬闯山海关。

山海关虽然是明朝苦心经营的雄关,但也不是为抵抗如此之多的敌军而设计。吴三桂一面让战斗力较差的地方民团去防御各处工事,一面率领精锐的部队列阵西罗城下决战。尽管家丁部队在战斗力上胜于普通闯军,终究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双拳难敌四手。不得已之下,关宁军也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向闯军诈降。等到后者靠近城池,才集中城楼上的各类火器射击。这样西面的防线,暂时稳住了。

在北面,居高临下的顺军倒是获得了优势。唐通的前官军部队,带着不少火器,很好的压制了城头的守军。但当夜幕降临,已经失去警戒的他们,突然遭到了刚刚抵达战场的清军猛攻。随着唐通的前明官军溃散,局势的天秤已经发生了逆转。

第二天,已经占领北翼城的闯军开始寻求决战。虽然发现了清军部队正在入关,李自成还是对局势抱以侥幸心理。他希望通过一次迅速的决定性胜利,有了清军壮胆的吴三桂,索性将大部分部队拉出城外决战。多尔衮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则位于北面的山头观战。

精锐尽出的闯军,摆出了他们赖以成名的中世纪战阵。全军被习惯性的分为了三个分队,除了已经被大量消耗的新附军和农民炮兵,主力步兵以长矛方阵一字展开。在他们身后还有大量募集来的弓弩手支援。闯军中最为精锐的骑兵则部署于步兵身后。李自成本人则与压阵的精锐骑兵一起,位于全军最后的位置。

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民团,在布置上与之类似。大量装备了长形盾牌与长矛的重步兵,以四排纵深部署在整列的最中央位置。在他们身前是三排使用圆盾和砍刀的近战步兵,身后则有三排使用弓弩、火铳的轻步兵。精锐的关宁铁骑等骑兵部队,同样部署在步兵战线之后。

依然不觉情况有变的闯军首先发难。他们的骑兵从步兵阵线背后杀出,策马到关宁军面前,熟练的释放手中的弓箭。在密集的箭矢攻击下,明军的重步兵们纷纷举起盾牌防御,远射步兵则以自由射击的形式还击。虽然按照兵书操典,轻步兵们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共同射击。但由于历史原因,此时的明军步兵大都混编了火绳枪、旧式火门枪、弓箭和弩。要让如此繁杂的远射武器同时开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这样无序但连绵不断的火力,足够逼退靠近的轻骑兵。

当步兵火力逐渐减弱,关宁军的骑兵还是从后方杀出。他们同样受到蒙古与满洲骑兵的影响,首先以弓箭射击闯军的骑兵,接着以长矛、砍刀或骨朵,发起近战。闯军骑兵自知不能恋战,熟练的向后撤退,转而从三个步兵方阵之间的空隙,撤入二线。

闯军的步兵阵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挺进。现在,关宁军的火力开始倾泻到他们身上。在身后弓弩手的掩护下,闯军重步兵纷纷挺起长矛,侧身倚着长盾,徐徐前进。明军火力不足的劣势也在这时暴露出来。闯军在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的情况下,靠近了吴三桂的刀牌手。一阵激烈而沉闷的盾牌撞击后,长矛手的优势尽显无疑。关宁军的刀牌手们,被压的直往后退。关宁军第二线的盾矛兵马上顶上来,替代了开始溃退的前排。两伙装备、战法基本一致的人,厮杀到了一起。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已经是2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了。

吴三桂的关宁军虽然号称精锐,但大部分人依然只是躲在精锐身后的老兵油子。此时面对的却是长期在西北历练,并经历过中原等地搏杀的闯军。数量还是劣势的守军,逐渐开始不支。这些闯军精锐还在前两日的战斗中做壁上观,人数与体力的优势,确保他们将关宁军两翼击退。这样一来,吴三桂与他们的精锐,被三面合围了。

到目前为止,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除了步兵被闯军两翼包抄,双方的骑兵也在方阵的间隙和两翼,展开了血腥的近战。两支往日大明王朝的精悍力量,此时正为生存,殊死一搏。

在北面山头目睹这一切的清军不知作何感想,但多尔衮敏锐的察觉,时机到了!

随着号角的响起,李自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清军的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顺着风势从山坡上冲下。在释放了一轮强弓后,满洲与蒙古的骑兵们,狠狠的撞入了闯军步兵后方的轻步兵队伍。大部分闯军来不及调头射击,便已经被装备较好铠甲 的骑兵打懵。随之而来的溃散,不可避免。他们身前还深陷肉搏的重步兵也很快遭到两面围攻,不少人被清军和关宁军合力绞杀。

目睹这一切的李自成本想率领精锐骑兵出战。但在周围人看来,糟糕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一代霸王的全盛之路,在一片石的尸山血海中,被硬生生的打断。眼看精锐大军被两股敌人在城关和山间屠杀,李自成也只能率领最后的残余,退往北京。

取得大胜的清军并不想放过一举定江山的机会。一队骑兵一对李自成的人马,紧追不舍。好不容易摆脱追击的闯王,索性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处死,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他在山海关城下的冒进,让他失去了控制全局的力量。

再说一遍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二万人从一片石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二十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经一日激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

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吴三桂表示:“倘若清军不愿助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云云;多尔衮见吴三桂归顺非诈,接受吴三桂的请求,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并偕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四月二十三日辰时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

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未尾申时初,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牛金星在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当清军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杀吴襄以泄忿,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李自成的失败 将中国北方几乎拱手让出。

山海关大战,是明清两朝的分际线,吴伟业是怎么写入《红楼梦》中的,以后再讲。

谢谢大家!

    此文来源于草根说红楼梦群,欢迎您走进草根说红楼梦,渴盼您将红楼梦的见解分享给我们,一群lxa1972、二群yuanjun201008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关大战有多惨烈?大顺军打到只剩7000人,15员大将当场殒命
    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大顺等政权建立全国统治
    多尔衮是怎么从山海关打进来的?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山海关之战
    我的旅游照片-山西山海关
    李自成在山海关是怎么败给清军的?为什么不堪一击?
    地名研究之十九:[山海关]「小评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