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用中草药图谱
  • 穿心莲----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流行性感冒,肺炎: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轻肺结核;百日咳:胆囊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汤火伤:毒蛇咬伤:阴囊湿疹:

     

    穿心莲

     

    穿心莲
    穿心莲
    穿心莲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的全。又名春莲秋柳《岭南采药录》),一见喜《泉州本草》),榄核莲、苦胆草、斩蛇剑、圆锥须药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春莲夏柳、印度草(《广东中草药》),苦草(《福建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作用。主治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肠炎咽喉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外用可治疗疮疖肿毒、外伤感染等。
    主产于
    广东福建等省,华中华北西北等地也有引种。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30~80cm,茎、叶味极,干后黑色。茎直立,四棱形,下部多分枝,节膨大。叶对生,卵状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6~8cm,宽1.5~2.5cm,两端渐尖,基部稍卵圆形,全缘,下面色较淡;叶柄短。花由总状花序组成疏散的圆锥花序;花枝横展。花萼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3mm,有短柔毛;花冠二唇形,筒部长约5mm,上唇顶端极浅2裂,下唇深3裂,长约6mm,全部白色,但下唇中裂片的中央有2块紫黑色班纹;雄蕊2,花药紫黑色,花丝全部被长软毛。蒴果直立,条形而扁,略尖头,中央有1纵沟,长10~15mm,宽2~3mm,近无毛,果梗长约5mm。种子近四方形,黄色深棕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2.抗炎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5.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的影响 

    穿心莲
    6.抗蛇毒及毒蕈碱样作用:7.中止妊娠作用: 
    8.保肝利胆作用:9.抗肿瘤作用:

    穿心莲 - 常用配方 

    1.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穿心莲鲜叶十至十五片。水煎调蜜服。(《福建中草药》)

    2.治急性菌痢。胃肠炎:穿心莲三至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江西《草药手册》

    3.治感冒发热头痛及热泻:一见喜研末。每次三分,日服三次,白汤送下。(《泉州本草》

    4.治流行性感冒,肺炎:一见喜干叶研末。每次一钱,日三至四次。(《福建中草药》)

    5.治支气管炎、肺炎:穿心莲叶三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6.治大叶性肺炎:一见喜六钱,梅叶冬青一两,麦门冬五钱,白茅根一两,金银花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手册》)

    7.治肺结核(轻症),发热:
    一见喜干叶研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次十五至三十粒,日二至三次,开水下。(《福建中草药》)

    一见喜五钱,十大功劳叶五钱,丰城鸡血藤一两。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十五至三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8.治百日咳:穿心莲叶三片。水泡,蜂蜜调服,日三次。(《江西草药》)
        
    9.治胆囊炎:穿心莲五钱,六月雪二两,大青根一两半,黄栀子根一两,虎刺一两,阴行草一两。水煎服,如食欲不振,加野山楂果(炒)二两。(《江西草药》)
        
    10.治高血压(充血型):穿心莲叶五至七片。开水泡服,一日数次。(《江西草药》)

    11.治口腔炎,扁桃体炎:一见喜干叶研末,一钱至一钱半。调蜜,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12.治咽喉炎:穿心莲(鲜)三钱。嚼烂吞服。(《江西草药》)

    13.治急性阑尾炎:野菊花一两,一见喜五钱。水煎,每日二剂分服。(江西《草药手册》)

    14治疖肿,蜂窝组织炎:三颗针五钱,一见喜五钱,金银花三钱,野菊花三钱,七叶一枝花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15.治鼻寞炎,中耳炎,结合膜炎,胃火牙痛:鲜一见喜全草三至五钱,水煎服;或捣汁滴耳。 (《福建中草药》)

    穿心莲

        
    16.治热淋:鲜一见喜叶十至十五片。捣烂,加蜜,开水冲服。 (《福建中草药》)
        
    17.治汤火伤:一见喜干叶研末调茶油或鲜叶煎汤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18.治毒蛇咬伤:
    一见喜鲜叶捣烂调旱烟筒内的烟油外敷;另取鲜叶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一见喜一两,七叶-枝花三钱,狭叶韩信草一两,白花蛇舌草一两。每日一至二剂,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19.治阴囊湿疹:一见喜粉三十克。甘油加至一百毫升,调匀涂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性味】《泉州本草》: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穿心莲的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流脑,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结核,肺脓疡,胆囊炎,高血压,鼻衄,口咽肿痛,疮疖痈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①《岭南采药录》:能解蛇毒,又能理内伤咳嗽。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
       治咽喉炎症,痢疾,高热。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发烧,扁桃体炎,肺炎,疮疖肿毒,外伤感染,肺结核,毒蛇咬伤。
        ④《江西草药》: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治胆囊炎,支气管炎,高血压,百日咳。
        ⑤《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消炎,止痛止痒,解蛇毒。
       治腮腺炎,结合膜炎,流脑。
        ⑥《广西中草药》:止血凉血,拔毒生肌,治肺脓疡,口腔炎。
        ⑦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鼻衄,口腔出血。
        ⑧《福建中草药》:清热泻火。
       治肺结核发热,热淋,鼻窦炎,中耳炎,胃火牙痛,汤火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外用:煎汁涂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穿心莲鲜叶十至十五片。
       水煎调蜜服。
       (《福建中草药》) ②治急性菌痢。
       胃肠炎:穿心莲三至五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感冒发热头痛及热泻:一见喜研末。
       每次三分,日服三次,白汤送下。
       (《泉州本草》) ④治流行性感冒,肺炎:一见喜干叶研末。
       每次一钱,日三至四次。
       (《福建中草药》) ⑤治支气管炎、肺炎:穿心莲叶三钱。
       水煎服。
       (《江西草药》) ⑥治大叶性肺炎:一见喜六钱,梅叶冬青一两,麦门冬五钱,白茅根一两,金银花五钱。
       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手册》) ⑦治肺结核(轻症),发热:㈠一见喜干叶研末,蜜丸梧桐子大。
       每次十五至三十粒,日二至三次,开水下。
       (《福建中草药》) ㈡一见喜五钱,十大功劳叶五钱,丰城鸡血藤一两。
       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十五至三十天为一疗程。
       (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百日咳:穿心莲叶三片。
       水泡,蜂蜜调服,日三次。
        ⑨治胆囊炎:穿心莲五钱,六月雪二两,大青根一两半,黄栀子根一两,虎刺一两,阴行草一两。
       水煎服,如食欲不振,加野山楂果(炒)二两。
        ⑩治高血压(充血型):穿心莲叶五至七片。
       开水泡服,一日数次。
       (⑧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⑾治口腔炎,扁桃体炎:一见喜干叶研末,一钱至一钱半。
       调蜜,开水送服。
       (《福建中草药》) ⑿治咽喉炎:穿心莲(鲜)三钱。
       嚼烂吞服。
       (《江西草药》) ⒀治急性阑尾炎:野菊花一两,一见喜五钱。
       水煎,每日二剂分服。
       (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疖肿,蜂窝组织炎:三颗针五钱,一见喜五钱,金银花三钱,野菊花三钱,七叶一枝花二钱。
       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⒂治鼻寞炎,中耳炎,结合膜炎,胃火牙痛:鲜一见喜全草三至五钱,水煎服;或捣汁滴耳。
        ⒃治热淋:鲜一见喜叶十至十五片。
       捣烂,加蜜,开水冲服。
        ⒄治汤火伤,一见喜干叶研末调茶油或鲜叶煎汤涂患处。
        ⒅治毒蛇咬伤:㈠一见喜鲜叶捣烂调旱烟筒内的烟油外敷;另取鲜叶三至五钱,水煎服。
       (⒂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㈡一见喜一两,七叶-枝花三钱,狭叶韩信草一两,白花蛇舌草一两。
       每日一至二剂,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⒆治阴囊湿疹:一见喜粉三十克。
       甘油加至一百毫升,调匀涂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穿心莲具有消炎解毒作用,临床上曾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外伤感染、疖、痈、丹毒、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中耳炎、牙周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制剂及用法:目前已制成注射刑、口服胶囊或片剂,用量须视各地生产制剂的不同含量而异。
       对一般的炎症感染,可以穿心莲干草2~3钱煎服,每日1剂;或片剂(每片相当原生药1克)内服,每次4~8片,每日3~4次。
       对皮肤化脓性感染创面,可用穿心莲叶研末,制成1:4水溶液,浸纱布外敷创口。
       对化脓性中耳炎可制成滴耳剂局部应用,同时内服穿心莲片剂。
        ②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穿心莲叶提出的有效部分,制成0.05克片剂,每片含结晶物质20毫克,成人每次0.1~0.2克,日服4~6次。
       经治76例,治愈72例,无效4例。
       治愈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在3天内明显减轻。
       治疗期间来见任何毒性反应。
       此外,也曾用穿心莲片剂口服预防钩端螺旋体病,成人每天3克(按干粉计),1次顿服或2次分服,每周连服3天,共服5周,经2000余例观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但服药期间发现有轻度腹痛、腹泻、腰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均在1~3天自行消失,这些症状究系服药的副作用,抑或由其他原因引起,尚难肯定。
        ③治疗肠伤寒用复方穿欣莲煎剂(穿心莲2两,如意花根1两,一枝黄花6两,水煎服),每天1剂,用至退热后3~5天停药。
       共治疗19例,全部治愈,未发现合并症。
       服药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11天,有1例在服药后8小时体温即恢复正常,另5例在2天内恢复正常。
       治疗过程中,对5例合并有中毒性肝炎及贫血者,加用维生素;对2例合并肺炎者,加用链霉素肌注;对个别高热者曾临时加用退热药1~2次口服;未使用激素。
        ④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用穿心莲干叶制成的100%注射液,每日肌注1次,每次2亳升;同时用干叶粉压制成的片剂口服,每片0.2克,每次2~4片,日服3次,部分病例辅以维生素B1及C。
       共治疗32例,用药24~73天,临床痊愈10例(31.2%),显著进步15例(46.7%),进步6例(18.7%),无效1例(3.3%)。
       穿心莲治疗后,自觉症状多在2周内消失,黄疸在4~24天内退尽;治疗后肝肿回缩至正常者占90.6%,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占31.2%。
        ⑤治疗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炎症采用穿心莲肌注,成人每日2~4次,每次2毫升(每毫升含生药4克),待症状明显好转后改为每8~12小时肌注1次。
       治疗58例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炎症,计痊愈36例,显效12例。
       对19例轻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用穿心莲注射液肌拄,1岁以上每次2毫升,1岁以下每次1毫升,均每日2次,治程最长者14天,最短3天,全部治愈(临床症状及肺部物理征消失)。
       另一报道以复方穿心莲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哮喘性肺炎107例,年龄1~9岁,多数为2~4岁。
       均每日肌注2~3次,每次2毫升。
       哮喘气促症状一般于用药后24小时内消退;体温平均4天退至正常;肺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在3~11天内消失。
       个别病例曾加用四环素、氨茶碱及强的松,一般病例均同时应用非那根咳嗽糖浆。
       复方穿心莲注射液每2毫升中含穿心莲1克,银花0.5克,鱼腥草0.6克,注射时除个别有局部肿痛外,未见不良反应。
        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和菌痢用20%穿心莲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
       2岁以下每日2毫升,2~7岁3毫升,7岁以上4毫升。
       穴位分两组:㈠足三里、长谷(脐旁2寸半);㈡上巨虚、止泻(脐下2寸半)。
       每日交替选用一组,每穴注射全量的1/2。
       治疗消化不良34例,菌痢52例,一般注射一次即开始见效,菌痢多数在2~4天痊愈或显效,消化不良在2~5天痊愈或显效。
        ⑦治疗小儿乙型脑炎对轻症病例,2~4岁每日用穿心莲2钱,狗肝菜2钱(均为干品)煎服,5~10岁剂量加倍,服时另加白糖矫味。
       共观察16例,一般服药5天内体温下降,症状好转,未见后遗症。
        ⑧治疗麻风曾用单味穿心莲治疗32例,其中瘤型19例,结核型7例,界线型6例。
       绝大多数口服片剂,初期每天16~24片(每片含原生药1克),后期每天24~48片,均为4次分服。
       个别合并静脉注射穿心莲0.5克,或穿心莲钾盐320毫克,均为每日1次。
       结果有5例治愈,16例显效,8例进步。
       患者服穿心莲后食欲增进,体重增加,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不良副作用。
       另有53例经与砜类药物合并治疗,效果似更为显著。
       又一报道观察12例,其中瘤型11例。
       多数与氨苯砜或三桠苦合并治疗。
       结果:显著进步4例,进步6例,无效2例。
       剂量:肌肉注射每天4~5毫升,口服胶囊每天6~24粒(每粒0.3克)。
        ⑨治疗毒蛇咬伤取新鲜穿心莲5钱,伽蓝菜1.5两,捣烂冲米酒1次顿服;或取干品切碎,加米酒浸泡1~2周,过滤备用。
       曾治疗毒蛇咬伤32例,均有效。
        ⑩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制成穿心莲静脉注射液,每支20毫升,含生药70~100克。
       采用动脉及静脉交替注射方法。
       第1天选患肢股动脉或肱动脉,快速推注穿心莲20~40毫升,注后压迫3~5分钟;第2天在患肢病变部位上约30厘米处,用一脉压带压迫注射处上段(以暴露静脉及阻挡药液向心回流),针头采用离心方向将药液20~40毫升逆行注入静脉内,然后根据病人忍受程度,保留脉压带继续压迫10~20分钟。
       在推药及压迫过程中,病人肢端有不同程度的胀麻感,均属正常。
       如此交替进行,10天为一疗程,休息2~3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应坚持治疗3~6个月。
       据50例观察,总有效率(包括临床治愈、显效及好转)占90%。
       治疗过程中应耐心处理创面,同时坚持戒烟。
        ⑾治疗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上皮癌用穿心莲静脉滴注加手术治疗恶性葡萄胎与绒癌肺及阴道结节广泛转移7例,5例治愈,1例好转,1例死亡。
       治愈病例出院后均能参加体力劳动,定期追访,未见复发。
       实践证明,穿心莲对恶性葡萄胎与绒癌子宫的原发病灶消失,肺及阴道转移灶之吸收,均有较明显的效果。
       一般每日滴注30毫升左右即见疗效,每日80毫升左右可使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升高。
       对有寒战、发热反应者,静滴时同时加用异丙嚎,使反应减轻或消失。
       此药寒凉,长期使用可致恶心、腹泻、胃口不佳,配合其他中药调理,可渐消失。
        ⑿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内服穿心莲片剂,日服3~4次,每次3~4片,7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给2~3个疗程,同时配合局部治疗。
       经治疗24例,其中神经性皮炎泛发性者7例,限局性者9例,亚急性及慢性湿疹8例。
       观察6~8个月,痊愈者4例,显着进步者15例,进步者5例。
        据部分地区的不完全统计,穿心莲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已有10余例。
       反应剧烈的表现为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反应轻的一般表现为腹痛、呕吐、哮喘、荨麻疹、丘疹、头晕,头胀、喷嚏等。
       出现反应的时间有即时的,也有在注射后5~20分钟出现的。
       经抢救后,一般在5~45分钟内逐渐好转,个别的经24小时始恢复。
       

  • 矮地茶----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肺痈:血痢:

     

    别名 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叶底珠。
    来源 为
    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 B1.的全株。
    植物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10~30cm,基部常匍匐状横生,暗红色,有纤细的不定根。茎常单一,圆柱形,表面紫褐色,被短腺毛。叶互生,常3~7片集生茎端叶轮生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7cm,宽1.5~3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两面疏生腺点,下面淡红色,中脉有毛;叶柄密被短腺毛。花序近伞形,腋生或顶生; 花萼5裂,有腺点;花冠5裂,白色,有红棕色腺点;雄蕊5,短于花冠裂片,花药背面有腺点。核果球形,熟时红色,有黑色腺点,具宿存花柱和花萼。花期6~9月,果期8~12月。
     

    矮地茶
    原名紫金牛,始载于宋。《图经本草》,苏颂说:"紫金牛,生福州,味辛,叶如茶,上绿下茶 - 药物基源

    源于《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治时疾膈气,去风痰。” 
    《本草纲目》:“解毒,破血。” 
    《本草纲目拾遗》:“治吐血劳伤,怯症垂危,久嗽成劳。” 
    为紫金牛科
    常绿小灌木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ed) Blume的全株。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全年可采。晒干,切段。生用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止咳作用:小鼠氢氧化铵喷雾法和电刺激猫上喉上神经引咳法实验表明,矮地茶煎剂和矮茶素腹腔注射或灌

    矮地茶
    胃部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矮茶素止咳作用强度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的1/4~1/7,无明显耐受性。

    2. 祛痰作用:矮地茶煎剂给小鼠灌胃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酚红气管排泄法),其作用强度与同等剂量的桔梗相当。

    3. 平喘作用:矮地茶中挥发油和黄酮甙注射给药,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有平喘作用,但灌胃则无效。

    4. 促进病变组织恢复:用二氧化硫熏气法使大白鼠产生慢性气管炎的病理变化,每天给矮茶素80mg/kg一次灌服,十天为一疗程,结果表明治疗组大鼠气管的杯状细胞减少(显示其有使粘液痰量减少的祛痰作用),炎细胞浸润减轻,肺气肿及肺萎陷程度也减轻。

    5. 矮茶素在体内吸收和排泄均较快,这与临床上服用矮地茶素见效快,维持作用时间短的情况相符合。

    6. 矮地茶和矮茶素无镇静、止痛和抑制呼吸作用,提示此药对咳嗽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其他中枢无明显的增强抑制作用,可以认为是本药的优点。

    矮地茶
    7. 紫金牛酚I和紫金牛酚II及紫金牛素均有较强的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作用,前两种成分的抑菌效价分别为12.5μg/ml和25μg/ml。

    8. 矮地茶制剂及矮茶素治疗慢性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大多数病人在服药后3~4天内生效,反复应用无耐药性,副作用小。

    9. 矮地茶蜜丸及矮地茶乙醇提取物治疗肺结核有一定效果,矮地茶50%煎剂亦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

    10.苯醌类成分如信筒子醌和酸金牛醌有驱除肠寄生虫的作用。

    矮地茶 - 功效鉴别

    白果、矮地茶与洋金花相鉴别:

    矮地茶

    白果、矮地茶与洋金花均能止咳平喘,都可用治咳嗽气喘之证。不同之处在于:

    白果 ── 味涩性收敛,偏于敛肺平喘,对于哮喘痰嗽,无论是肺寒、肺热,以及肺肾两虚者,均可配伍使用。同时,白果又能收涩止带,缩尿,也可用治带下白浊、遗尿尿频等证。

    矮地茶 ── 性平偏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较明显,咳喘有痰而属热者尤为适宜。又能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也可用治湿热黄疸、水肿,以及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洋金花 ── 为麻醉镇咳平喘药,对咳喘无痰、他药乏效者用之。并善于麻醉止痛,为中医麻醉之要药。此外,本品尚能止痉,也可用治癫痫,以及小儿慢惊风之手足抽搐。

    矮地茶 - 相关知识

    [英文名]Herba Ardisiae JaPonicae

    矮地茶


    本品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紫金牛的干燥全株。产于陕西四川广西江苏浙江云南等地。
    [别名]紫金牛、平地木、千年不大、矮茶。

    [成分]含挥发油,镇咳有效成分为矮地茶素1号(岩白菜素Bergenin)及三萜类
    化合物。叶中含槲皮甙(Quercitrin)、杨梅树皮甙(Myricitrin)等。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平。入肺、肝经。

    [作用与用途]化痰止咳,利湿活血。经试验有镇咳祛痰作用,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
    1.慢性气管炎:矮地茶35g,水煎分3次服,或用本品制剂。
    2.
    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矮地茶、夏枯草各12g,百部、白及、天冬、功劳叶、桑皮各9g,水煎服。
    3.急性黄疸型肝炎:矮地茶30g,红糖适量,
    红枣10枚,水煎服。
    4.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月经不调等:可与其他药配伍应用。

    [用法与用量]15—30g,水煎服。
     

    方剂选用:

    1. 治疗肺痈:紫金牛一两, 鱼腥草一两。水煎, 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2. 治疗血痢:紫金牛茎叶, 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制剂]复方矮茶素片:矮地茶素125g,
    扑尔敏2g,制成1,000片。有镇咳祛痰作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性味及功效
    味微涩、苦,性平。有化痰止咳、利湿、利尿、活血、解毒功能。用于
    慢性气管炎,肺热咳嗽,久咳咯血,湿热黄疸,跌打损伤,风湿筋骨酸痛,急慢性肾炎,肿毒等。用量15~30g。 
    矮地茶

     
  • 白蔹----痈肿:敛疮:聤耳出脓血: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皮肤中热痱;扭挫伤:汤火灼烂:吐血、咯血不止:

     

    别名:兔核、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见肿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山栗子、人卦牛、白浆罐、野红薯、地老鼠、野著薯、母鸡抱蛋。归经:心;肺;肝;脾经
    科属分类:
    葡萄科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主治疮疡肿毒,
    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白蔹 - 药理作用

    白蔹
    1.抑制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5的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根醇提物醋酸乙酸酯可溶部分,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00mg/kg显著抑制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活性的升高。 
    2.辅助镇痛作用
    白蔹煎剂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显著增强
    黑附片炙川乌的镇痛作用,拮抗黑附片、炙川乌和炙草乌时对离体蛙心的收缩作用。 
    3.抗癌作用
    体外试验对人
    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白蔹 - 选方

    ①治痈肿:一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二白蔹、乌头(炮)、
    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②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③治聤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
    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④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
    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⑤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⑥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
    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⑦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
    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⑧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⑨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⑩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
    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白蔹 - 临床应用

    白蔹
    1.治疗外科炎症
    将白蔹块根去皮研末,取3两(用量根据炎症面积加减)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以愈为度。对于疖、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共观察3l例,除个别病情危急、全身反应严重加用抗菌素外,一般不用其他药物。用药后疼痛减轻,炎症很快吸收或局限。一般经治2~3天可愈。
    2.治疗扭挫伤
    取见肿消2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经治4天就肿消痛减而愈。
    3.小偏方 
    取白蔹适量研末,每次取适量,用沸水搅拌成团后,加75~95%
    酒精(或白酒)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
    每日1次,以愈为度。
    本方对
    、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各种炎性肿块等急性感染的初期,有显著疗效。
    共观察31例,一般经治2~3天可愈。

    白蔹 - 各家论述

    白蔹
    1. 《本草衍义》 :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 
    《本草经疏》 :白蔹,若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3. 
    《本经逢原》 :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 《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 《本草正义》 :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5.
    《本经》 :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6. 《别录》 :下赤白,杀火毒。 
    7. 
    《药性论》 :治面上疱疮。 
    8. 
    《日华子本草》 :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9. 
    《本草图经》 :治风,金疮。 
    10.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11. 
    《纲目》 :解狼毒毒。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药物应用鉴别

    1.白蔹、地丁草蒲公英三者能清热消肿为外科常用药,但白蔹宜于疮疡末期,用以消肿止肌,地丁、蒲公英宜用疮疡初期,用以清热定痛。 
    2.白蔹与
    白薇,均能清热但白蔹多为外科常用药,偏清气分热,白微多为内科用药,偏于清血分,阴分之热。



  • 卷丹百合----咳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病吐血:胸前如火烙:百合病;神经衰弱,心烦失眠;肺痈:耳聋、耳痛:慢性支气管炎伴

     

     
    卷丹百合:又名卷丹、倒垂莲、虎皮百合。多年生草本。
    百合─卷丹 BulbusLiliiLancifolii   (英) LanceleafLilyBulb   
    【来源】 百合科植物卷丹 Liliumlancifolium Thunb. 的肉质鳞片。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cm。
       茎带紫色,有疏或密的白色绵毛。
       叶互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20cm,宽0.5~22cm,向上渐小成苞片状;叶腋内常有珠芽。
       花序总状;花桔红色,内面密生紫黑色斑点;花被片长7~10cm,开放后向外反卷;花药紫色。
       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长3~4cm。
       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缘路旁及山坡草地。
       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安徽。
          
    【性状】    无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 鳞茎含蛋白质等;花药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和β-胡萝卜素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百合。
      
    .鳞茎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做蔬菜食用。也是贵重的中药材,有滋补、强壮、镇咳、去痰之功效,对肺结核及慢性气管炎的治疗有很高的疗效。【化学成分】百合鳞茎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麝香百合的花药含有多种类胡萝卜素,其中大部分是顺花药黄质酯,占91.7~94% 。
       卷丹的花药含水分2.68%,灰分4.17%,蛋白质21.29%,脂肪12.43%,淀粉3.61%,还元糖11.47%,维生素B1_443微克%,B2_1829微克%,泛酸306微克%,维生素C 21.2毫克%,并含β-胡萝卜素等。
        
    【药理作用】百合煎剂对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止咳作用,小白鼠肺灌流使流量增加,并能对抗组织胺引起的蟾蜍哮喘。
        
    【炮制】百合:拣去杂质、黑瓣,簸除灰屑。
       蜜百合:取净百合,加炼熟的蜂蜜(百合100斤用炼蜜6斤4两)与开水适量。
       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不沾手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百合,蒸熟用。
        
    【性味】甘微苦,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救荒本草》:味甘辛,平。
        ④《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入心、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阳明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心、胆三经。
        
    【功用主治-百合的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治肺费久嗽,咳唾痰血;热病后余热来清,虚烦惊悸,神志恍惚;脚气浮肿。
       (1)润肺止咳:用于肺燥或阴虚之咳嗽、咯血,常配川贝。
       (2)清心安神:用于热性病后余热不清、虚烦不眠、神志恍惚,常配地黄。
        ①《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
       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②《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
       喉痹,止涕泪。
       ' ③《药性论》: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④《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
       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⑥《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⑦《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⑧《医学入门》:治肺痿,肺痈。
        ⑨《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肺热咳嗽,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蒸食或煮粥食。
       外用:捣敷。
        
    【宜忌】风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服。
        ①《本经逢原》: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②《本草求真》:初嗽不宜遽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选方】①治咳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款冬花、百合(焙,蒸)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每服-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
       (《济生方》百花膏) ②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百合二两,白及四两,蛤粉二两,百部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二钱,每次一丸,日三次。
       (《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肺病吐血:新百合捣汁,和水坎之,亦可煮食。
       (《卫生易简方》) ④治背心前胸肺慕间热,咳嗽咽痛,咯血,恶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际间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熟地、生地、归身各三钱,白芍、甘草各一钱,桔梗、元参备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钱半。
       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二十粒。
       (《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 ⑤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用蜜半叠,拌和百合,蒸令软,时时含如枣大,咽津。
       (《圣惠方》) ⑥治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知母汤) ⑦治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鸡子汤) ⑧治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升五合,分温服。
       (滑石代赭汤) ⑨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内陆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地黄汤) ⑩治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滑石散。
       ⑥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⑾治神经衰弱,心烦失眠,百合五钱,酸枣仁五钱,远志三钱。
       水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 ⑿治肺痈:白花百合,或煮或蒸,频食。
       拌蜜蒸更好。
       (《经验广集》百合煎) ⒀治疮肿不穿: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
       (《包会应验方》) ⒁治天疱湿疮:生百合捣涂,一、二日即安。
       (《濒湖集简方》) ⒂治耳聋、耳痛: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
       (《千金方》) ⒃鲜百合汁:鲜百合三个,取汁用温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可治肺结核之咯血,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⒄百花煎:百合30克,冬花15克,水煎服,可治肺热咳嗽,咽干口渴。
        ⒅百合知母汤:百合30克,知母15克,水煎服,可用热性病后期的各种症状。
        ⒆百合汤:百合30克,鸟药10克,水煎服,可治日久不愈的胃痛。
        ⒇百合50克,北沙参15克,冰糖15克,水煎服。
       可治干咳,口干咽燥。
        (21)百合、莲藕节各20克,水煎,汤水冲入白芨粉10克服下,可治肺阴虚有热引起的咳血。
        (22)百合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冬虫夏草10克,川贝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治咳喘,痰少,咽干,气短乏力等症。
        (23)百合30克,北沙参15克(亦可加冬花10克),冰糖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治干咳痰少,口干咽燥。
        (24)百合蜜:百合100克,蜂蜜50克拌匀蒸熟,于睡前食用。
       适用于神经衰弱,睡眠欠佳,久咳,口干等症。
        (25)清蒸百合:鲜百合洗净,蒸熟食用,可连续服用,对肝炎,胃病,贫血,体虚,有良好的疗效。
        (26)百合糖水:百合100克,白糖适量,煮汤食用。
       适用于肺结核和热性病后期患者以及失眠,心悸,精神不安,肺痿肺痈,痰火咳血等症。
        (27)百合炖肉:百合100克,瘦猪肉(亦可用鸡肉、羊肉)500克,共炖熟佐餐食用。
       适用于身体虚弱者及慢性支气管炎、浮肿患者作调补之用。
        (28)百合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加冰糖调味食用。
       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作用。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热或肺燥所致的干咳,以及肺结核,久咳不愈,睡眠不好,烦躁不安,肺气肿,咯血,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症。
       脾胃虚弱或风寒感冒咳嗽者不宜食用。
        (29)百合粥:百合、莲子、薏米各适量,同煮粥,加冰糖或白糖调味食用。
       有滋补、安神、益胃、润肺作用。
       适用于各种虚弱,心悸,大便溏稀,脚气病等症。
        (30)面合病(伤寒病之后坐卧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如已发汗用百合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两,加水二程式煮取一升。
       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
       此方名百合知母汤。
       如已吐过,则用百全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鸡蛋白一个,分两次服。
       此方名百合鸡子汤。
       如已泻过,则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加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是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
       此方名百合代赭汤。
       如未经汗、吞、下,则用百合枚,水泡一领先,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黄汁一升,令两汁合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
       此方名百合地黄汤。
       如病已变成消渴,则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汗温洗病人,洗毕,令病人吃白汤饼。
       如病已变成热症,则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共研为末,水冲一匙,微泻即见药效。
       如病已变成腹满作痛,则用百合炒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31)肺脏壅热。
       烦闷咳嗽。
       用新百合四两,加蜜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32)肺病吐血。
       用新百合捣汁,水送服。
       煮百合吃亦可。
        (33)风疹流走。
       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液四分,捣和敷贴。
        (34)疮肿不穿。
       用野百合同盐捣泥敷涂。
        (35)天泡疮。
       用生百合捣涂,二、二日即安。
       或用百合花晒干为末,调菜油涂搽亦有效。
        (36)肠风下血。
       有百合子,酒炒微赤,研为末,开水冲服。
        
    【临床应用】外用止血取百合粉15克,加入蒸馏水配成15%混悬液,再加温约至60℃,并搅动使成糊状。
       俟冷,放入2~4℃0冰箱内冻结;冻结成海绵状后再放入石灰桶内,或用纱布包好挂起,使之慢慢解冻(不可加温或曝晒);继将海绵体中之水分挤去,再剪成所需之大小与形状,装在瓶内在15磅压力下蒸气消毒15分钟即可应用。
       临床以百合海绵填塞治疗鼻衄及用于鼻息肉切除、中下鼻甲部分截除等手术后止血,据100余例观察,止血效果良好,百合海绵在鼻腔中3小时即开始溶化,14小时完全消失,能被组织吸收而无不良过敏反应。
       
  • 笔筒草 -----火眼:眼雾:急淋:肠风下血,赤白带下,跌打损伤:迁延型传染性肝炎:血尿:肾盂肾炎:疟疾:慢性气管炎:

     

  • 【笔筒草的功效介绍】:

    笔筒草 (《草木便方》) 
    【异名】通气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贼(《分类草药性》),节节菜、接骨草(《福建民间草药》),锁眉草(《四川中药志》),节骨草(《湖南药物志》),锉刀草、木贼草、土麻黄、笔头草、野麻黄、锉草、虾蟆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木贼科植物节节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节节草多年生草本。
       根茎黑褐色,生少数黄色须根。
       茎直立,单生或丛生,高达70厘米,径1~2毫米,灰绿色,肋棱6~20条,粗糙,有小疣状突起1列;沟中气孔线1~4列;中部以下多分枝,分枝常具2~5小枝。
       叶轮生,退化连接成筒状鞘,似漏斗状,亦具棱;鞘口随棱纹分裂成长尖三角形的裂齿,齿短,外面中心部分及基部黑褐色,先端及缘渐成膜质,常脱落。
       孢子囊穗紧密,矩圆形,无柄,长约0.5~2厘米,有小尖头,顶生,孢子同型,具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绕于孢子上,遇水弹开,以便繁殖。
        生于路旁、溪边及砂地。
       分布西南、华东、华南及湖北、湖南、陕西、新疆、河北、辽宁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以4、5月间生长茂盛时采集最好。
        
    【药理作用】猪皮下注射南非洲产笔筒草绿色部分的醇浸剂可引起惊厥和死亡。
        
    【性味】甘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甘微苦,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微涩,无毒。
        
    【功用主治-笔筒草的功效】祛风清热,除湿利尿。
       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淋浊,鼻衄,便血,尿血,牙痛。
        ①《草木便方》:通气,明目,利九窍,治跌伤,消积滞,止嗽化痰。
        ②《分类草药性》:男子平胃火,妇人补血气。
        ③《天宝本草》:治赤白云翳,去风,清火,除湿,通淋。
        ④《福建民间草药》:明目,益志,清热,利尿。
        ⑤《四川中药志》:清心火,去潮热,散云翳。
       治暴发火眼,涩痛,溢泪及目赤肿痛,并疗鼻血。
        ⑥《湖南药物志》:治妇女血崩,筋骨痛,火牙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①治火眼:笔筒草、金钱草、四叶草、珍珠草、谷精草各五钱。
       煎水内服。
       (《重庆草药》) ②治眼雾:笔筒草,煎水洗并内服。
       (《重庆草药》) ③治急淋:节节草一两,冰糖半两。
       加水煎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肠风下血,赤白带下,跌打损伤:节节草二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⑤治迁延型传染性肝炎:节节草、络石藤、川楝子各三钱,黄栀根、香茶菜各四钱。
       水煎服。
        ⑥治血尿:节节草、羊蹄、鳢肠各五钱,檵木花一两,白茅根四两。
       水煎服。
        ⑦治肾盂肾炎:节节草、一包针、车前草,马蹄金各五钱,黄毛耳草、活血丹各一两。
       水煎服。
       (⑤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疟疾:节节草一钱。
       水煎服,或捣烂敷大椎穴。
       (《湖南药物志》) ⑨治跌打骨折:整复后,用鲜节节草一握,调红糖捣烂外敷。
       (《福建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制剂与用法:㈠煎剂:干节节草1大两,加水700毫升,浸泡半小时,煮沸5~8分钟,每次200~300毫升,日服2~3次。
       ㈡片剂:每片0.5克(24片相当于生药1大两),每次4片,日服3次。
       ㈢针剂:每支3毫升(每毫升含生药4克),每日肌肉注射1支。
       均以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用三个疗程。
       疗效:煎剂治疗1103例,近期控制295例,显效267例,好转381例,总有效率为85.5%。
       片剂治疗105例,近期控制23例,显效17例,好转44例,总有效率为80%。
       针剂治疗149例,近期控制43例,显效42例,好转68例,总有效率为94.7%,一般在注射24小时后可见效。
       综观针剂的疗效最好,煎剂次之,片剂最差;疗效一般随着疗程的增加而逐渐上升,随病情的加重而疗效下降;夏季和春季疗效较高,冬季最差;对单纯型的疗效较高,喘息型较差;对无并发症者的疗效高于并发肺气肿者;对咳、痰、喘、罗音均有一定疗效,而以罗音消失的近期控制率最高;年龄大者疗效稍低。
       副作用:少数人短时间出现口干、腹部不适,但不影响继续服药。
       对肝肾及造血系统无毒性作用。
       
  • 陈皮------痰湿不化,胸膈满闷,咳喘痰多,痰白粘稠,健脾理气;气滞血秘

     

  • 【陈皮的功效介绍】:
      陈皮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英)Tangerine Peel   
    【别名】 红橘、大红袍、川橘。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柑皮以贮藏的时间越久越好,故称“陈皮”。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历史贸易中特称“广陈皮”,以别于其他省所产。而“广陈皮”又以新会陈皮为上品,故清代大医师叶天士所开的中药“二陈汤”,特别写明“新会皮”。因不是新会所产的其药效远逊,且乏香味而痹口(即苦辣味),所以新会陈皮价格较高,皮比肉贵。 

          
          
    【采制】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性状】 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
       气香,味辛、苦。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临床使用陈皮时,若治痰湿不化,胸膈满闷,咳喘痰多,痰白粘稠,可配
    半夏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痰热咳喘,则与蛇胆黄芩等配用以清化痰热;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便溏,可配用白术砂仁以健脾理气;治湿困脾胃,口淡纳呆,可配用苍术厚朴以行气燥湿;治形寒饮冷,反胃吐泻,可配用生姜神曲;因于寒可配干姜肉桂;因于热可配竹茹麦门冬;因气滞可配枳壳木香;因于湿可配大腹皮藿香;因于气虚可配人参甘草;因于气滞血秘可配杏仁桃仁
          
    【附注】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陈皮的用量一般在3~10g之间,近代偶有用至25g左右者,但在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慎用或不用,且多用久用易损元气,故亦不宜长期使用。

       
  •  陈皮中含有挥发油、橙皮苷、川陈皮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解毒、润肠的功效,能有效帮助肠胃毒素的排除,还有助于调节紊乱的胃肠道功能。此外,它还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引起的胃脘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适。

      由于陈皮有一定的燥湿作用,因此气虚、燥咳、有胃火的人不宜多食用,一般人每周吃一次即可,不宜久服。

    陈皮 - 药膳方

    在中药归类中,它是属于理气药物,但因同时具有健胃、驱风、止呕逆的作用,而常与消化药或脾胃药并用。此外尚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对于痰多黏白、胸脘闷者有其疗效。

    药膳方:

    降脂茶:陈皮五钱、山楂三钱、甘草一钱、丹参二钱,以1500㏄煮沸,小火再煮20分钟,过滤即可,主要有降低胆固醇及血脂肪之作用,适宜体质壮实之高血脂病患,经常腹泻或消化性溃疡者不宜。

    麦芽茶:麦芽五钱、穀芽三钱、陈皮三钱、神曲二钱、甘草一钱或冰糖少許,以1000㏄煮沸,小火再煮15分钟,过滤即可开胃健脾,促进消化。

    炖煮大量肉类食物,可酌加陈皮、山楂,以帮助消化,避免食积。

    陈皮 - 食疗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气香宣散,可升可降;
    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的功效;
    主治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乳痈疥癣,中鱼蟹毒、酒毒。

    陈皮 - 相关美食

    陈皮鸡翅

    陈皮鸡翅
    材料:鸡翅、陈皮、姜、葱
    腌料:生抽王、油、米酒、生粉、鸡粉、姜  
    调料:油、生抽王、盐、香油 
    1.陈皮用1碗开水冲泡至变软;洗净鸡翅,在背面切入一刀(别切断);葱白切成段,葱青切成葱花。 
    2.鸡翅置入碗内,加入1汤匙海天金标生抽王、1/2汤匙油、1汤匙米酒、1汤匙生粉、1/3汤匙鸡粉和姜片抓匀,腌制15分钟。 
    3. 烧热1碗油,插入竹筷待其四周冒细泡后,放入鸡翅炸至金黄色,捞起沥干油待用。 
    4.锅内留少许油烧热,炒香姜片、葱段和陈皮,倒入鸡翅翻炒1分钟,注入泡陈皮的水,大火煮至沸腾。 
    5.加入1/2汤匙海天金标生抽王、1/3汤匙盐和1/3汤匙香油炒匀,加盖大火焖煮5分钟。 
    6.待锅内汤汁变浓稠,洒入葱花拌匀,便可上碟。

    青萝卜陈皮煲鸭汤

    具有清肺热、润咽喉的功效,为时下家庭靓汤。青萝卜为萝卜一个种类,性微凉,味甘、辛,功能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陈皮性平,味甘、酸,具调中、祛滞、消痰、宣通五脏的功效;老鸭性平、微寒凉,味甘、咸,具滋阳补虚、利尿消肿的作用。广东人常喜爱用老鸭煲汤,其民谚说“嫩鸭湿毒、老鸭滋阴”,这是十分有道理的,如《食物本草备考》指出“凡鸭新嫩者毒,长壮者良”。

    材料:青萝卜600克、陈皮1/4个、光老鸭1只(约600克)、生姜2~3片。

    烹制:青萝卜去皮、洗净、切厚片;陈皮浸泡,去瓤;光老鸭切去尾部及去脚,去内脏。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两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青萝卜、鸭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九制陈皮

    九制陈皮
    九制陈皮属甘草制品,色泽黄褐,片薄均匀,甜、咸、香、辛味兼有,食之可止渴生津,理气开胃。

    1、工艺流程
      制坯—加料浸渍—干燥—加料干燥—连续加料干燥—加甘草粉—成品

      陈皮地瓜

      含丰富纤维质可宽胃通肠为养生食膳  做法

      1.将地瓜削皮后,切成十公分长的长条状,再将地瓜条泡在水中以防切口处变色。

      2.将沥干水份的地瓜条放入锅中,再把陈皮,蜂蜜及砂糖添加,加水至盖过地瓜条,开小火煮30至40分钟,中途须轻轻摇晃锅子以防烧焦。

      3.待地瓜熟透放凉,即可移入盘中.。

    陈皮焖肉

      陈皮焖肉

      原料 五花肉400克,陈皮、干辣椒段、花雕酒、葱、姜、冰糖、老抽、花生油、水淀粉、盐各适量。

      做法

      1、将带皮五花肉切成小方块;陈皮用开水泡上,姜拍松,葱切长段。

      2、将肉块加入少许葱、姜、用开水煮片刻捞出。

      3、炒锅注油烧热,下葱姜炒香,加花雕酒、冰糖、老抽、盐、五花肉、陈皮,同烧30分钟,捞去姜、葱、陈皮,勾芡,装盘即可。

      特点:汤汁浓稠,金黄芳香,五花肉具有陈皮特有的香味。 

  • 乌蔹莓-----一切肿毒、项下热肿、臁疮:喉痹:九子滥痒:肺劳咳血:风湿关节疼痛:小便尿血:毒蛇咬伤、蜂螫伤:跌打接骨:化脓性感染

     

  • 【乌蔹莓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乌蔹莓(《唐本草》) 
    【类 别】全草类 
    【异名】拔、茏葛(《尔雅》),龙尾、虎葛(《尔雅》郭璞注),五叶莓(陶弘景),笼草、乌蔹草(《蜀本摹》),五叶藤(《履巉岩本草》),五爪龙草(《医学正传》),赤葛、赤泼藤(《纲目》),五龙草(《本草述》),母猪藤(《草木便方》),五叶茑(《现代实用中药》),血五甲(《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过山龙(《南京民间药草》),绞股兰(《江苏植药志)),猪婆藤、五爪藤、鸡丝藤(《中国土农药志》),五爪金龙(《浙江民间草药》),小母猪藤(《四川中药志》),地老鼠、铁散仙、酸甲藤、五甲藤、铁称陀(《湖南药物志》),五将草、过江龙(江西《草药手册》),地五加(《贵州草药》),野葡萄藤、老鸦眼睛藤、老鸦藤、黄眼藤、鲫鱼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藤(《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乌蔹莓多年生蔓生草本。
       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
       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
       聚伞花序腋生,横径6~15厘米,序梗长3~12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
       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
       种子2~4粒。
       花期6月。
       果期8~9月。
        生长于旷野、山谷、林下。
       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此外,尚有变种毛叶乌蔹莓的全草,广西民间称为红母猪藤,亦同等入药。
        
    【化学成份】全草含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
       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
       果皮中含乌蔹甙。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苦酸,寒。
        ①《唐本草》:味酸苦,寒,无毒。
        ②《履巉岩本草》:甘,寒,无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苦辛,平,无毒。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肝、胃三经。
        
    【功用主治-乌蔹莓的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
       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①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②《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③《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④《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⑤《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
       补益虚损。
        ⑥《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
       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⑦《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⑧《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⑨《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⑩《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浸酒或捣汁。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
       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用大蒜代姜亦可。
       (《寿域神方》) ②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
       (《丹溪纂要》) ③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
       (《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
       (《浙扛民间草药》) ⑤治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一次。
       或晒研末,每药末一两,同生猪脂三两,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
       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
       (《医学正传》) ⑦治九子滥痒:母猪藤、九子连环草、何首乌。
       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 ⑧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三至四钱,煎服。
       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三钱,同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⑨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一两,泡酒服。
       (《贵州草药》) ⑩治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卫生易简方》) ⑾治白浊,利小便:乌蔹莓根捣汁饮。
       (《浙江民间草药》) ⑿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二两,米酒冲服。
       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
       (《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蜂螫伤:五爪龙鲜叶,煎水洗。
       (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
       (《简便单方》) ⒂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晒干,研细,用开水调红糖包患处。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⒃小便尿血。
       用乌蔹莓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⒄项下热肿(俗名蛤蟆瘟)。
       用乌蔹莓捣烂敷涂。
        ⒅乳痈、恶疮初起。
       用乌蔹莓的藤或根一把、生姜一块。
       一起捣烂,加好酒一碗,绞取汁,热服令发汗,同时以药渣敷患处。
       方中的生姜,用大蒜代亦可。
        ⒆跌打损伤。
       用乌蔹莓捣汁,加童便,以热酒送服。
        
    【临床应用】①治疗化脓性感染取新鲜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
       或取叶、根研成细末,和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或取其原汁烘干碾粉外用,每日换药1次。
       治疗疖肿、痈、蜂窝组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外伤感染创口、烧伤感染残余创面、脓疱疮、天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对一般早中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敷后即感到清凉舒服,经1~2次即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肉芽新鲜,加速上皮生长。
       对绿脓杆菌感染创面。
       经敷药1~2次,可见分泌物培养转阴。
       鲜草捣泥外敷也可用于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
       使用中未见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此外,也可配成1:1或1:2的鲜草煎剂内服。
        ②用于接骨及消肿取洗净泥沙、剔去硬结的新鲜根1斤,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
       或在秋冬时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密封,用时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一般敷药12~24小时,如局部感灼热应立即换药,否则容易发泡。
       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可。
       曾治1例右手尺骨骨折,断面整齐,患部肿痛,经整复后敷上五将草药膏,固定,3天换药1次,1星期去夹板,半月即愈。
       
  • 西瓜皮-------肾炎水肿:闪挫腰疼;牙痛:

     

  • 【西瓜皮的功效介绍】:
    西瓜皮 (《纲目》) 
    【异名】西瓜青(《摄生众妙方》),西瓜翠衣(《临证指南医案》),西瓜翠(《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皮。
       植物形态详西瓜条。
        
    【采集】夏季收集西瓜皮,削去内层柔软部分,洗净,晒干。
       也有将外面青皮削去,仅取其中间部分者。
        
    【药材】干燥的果皮,薄而卷曲,成筒状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外表黄绿色至黑棕色;内表面有网状的维管束线纹。
       质脆,易折碎。
       除去外层青皮者,呈不规则的条块状,皱缩而常卷曲,表面灰黄色,有明显皱纹及网状维管束。
       气微,味淡。
       以干燥、皮薄、外面青绿色、内面近白色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
        
    【化学成分】含蜡质、糖分及灰分(约10%) 
    【性味】①《纲目》:甘,凉,无毒。
        ②《饮片新参》:淡平微苦。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西瓜皮的功效】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
       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
        ①《丹溪心法》:治口疮甚者,西瓜皮烧灰敷之。
        ②《要药分剂》:能解皮肤间热。
        ③《本草再新》:能化热除烦,去风利湿。
        ④《随息居饮食谱》:凉惊涤暑。
        ⑤《饮片新参》:清透暑热,养胃津。
        ⑥《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剂。
       治肾脏炎浮肿,糖尿病,黄疸。
       并能解酒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焙干研末。
       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宜忌】中寒湿盛者忌用。
        
    【选方】①治肾脏炎,水肿:西瓜皮(须用连髓之厚皮,晒干者入药为佳,若中药店习用之西瓜翠衣则无著效;干者一两三钱,白茅根鲜者二两。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
       (《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闪挫腰疼,不能屈伸者:西瓜青为片,阴干为细末,以盐酒调,空心服。
       (《摄生众妙方》) ③治牙痛:经霜西瓜皮烧灰,敷患处牙缝内。
       (《本草汇言》)  
  • 4. 高血压:鲜西瓜汁或瓜皮煮水适量服。
  • 淡竹叶-----尿血:热淋:暑病之后气精两伤证。眼赤。防喉痛。

     

  • 【淡竹叶的功效介绍】:
    淡竹叶 (《纲目》) 
    【异名】竹叶门冬青(《分类草药性》),迷身草(《岭南科学杂志》),山鸡米(《华南经济禾草植物》),竹叶麦冬(《中国药植志》),金竹叶(《广西中兽医药植》),长竹叶(《江苏植药志》),山冬、地竹、野麦冬(《广西中药志》),淡竹米(《药材学》),林下竹、土麦冬(《闽东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
        
    【植物形态】淡竹叶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有短缩而稍木质化的根茎,须根中部常膨大为纺锤形的块根。
       茎丛生,细长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细的纵纹,基部木质化。
       叶互生;叶片披针形,长5~20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渐狭缩成柄状,全缘,两面无毛或具小刺毛,脉平行,小横脉明显,中脉在背面明显突起;叶鞘光滑或一边有纤毛;叶舌截形,长0.5~1毫米,质硬,边缘有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10~30厘米,分枝较少,小穗疏生,长7~12毫米,宽1.5~2.5毫米,伸展或成熟时扩展,基部光滑或被刺毛,具极短的柄;颖矩圆形,具5脉,先端钝,边缘膜质,第一颖较第二颖短;外稃较颖长,披针形,具7~9脉,顶端的数枚外稃中空,先端具短芒,内稃较短,膜质透明;子房卵形,花柱2枚,柱头羽状。
       花期7~9月。
       果期10月。
        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及块根(碎骨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药材】干燥带叶的茎枝,全长30~60厘米。
       商品常已切断。
       茎枯黄色,中空,扁压状圆柱形,直径1~2毫米;有节,叶鞘抱茎,沿边缘有长而白色的柔毛。
       叶片披针形,皱缩卷曲,长5~20厘米,宽2~3.5厘米,青绿色或黄绿色,二面无毛或被短柔毛,脉平行,有明显的小横脉,质轻而柔弱。
       气微弱,味淡。
       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
       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
       另谓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对人工发热的大白鼠经口给予淡竹叶1~20克/公斤有退热作用,有效成分溶于水而难溶于醇。
       用大肠杆菌皮下注射使猫和家兔引起人工发热,2克/公斤淡竹叶的解热效价等于33毫克/公斤非那西汀的0.83倍。
        ②利尿作用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猪苓、木通等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则比猪苓等强。
        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毒性】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645克/10克。
        
    【炮制】拣去杂质及根,切段,晒干。
        
    【性味】甘淡,寒。
        ①《纲目》:甘,寒,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甜辛淡,性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淡竹叶的功效】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
       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
        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③《握灵本草》:去胃热。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
       外症恶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
       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
        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捕。
        ⑦《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
       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
        ⑧《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宜忌】《品汇精要》:孕妇勿服。
        
    【选方】①治尿血:淡竹叶、白茅根各三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②治热淋:淡竹叶四钱,灯芯草三钱,海金沙二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 临床应用:
  • 1.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精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叶清热除烦,兼以生津,为君药。
  • 2.竹叶汤(《外台秘要》)治眼赤。淡竹叶10g,黄连4枚,青钱20文,大枣(去皮核)20枚,栀子7枚,车前草10g。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洗眼,每日6~7遍。
  • 忌猪肉。方中淡竹叶配伍诸药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
  • 3.单味煎汤,代茶饮,预防喉痛。 
    用药禁忌

    无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

     

  • 淡竹叶做法指导:

    1. 凡外感热病,心烦口渴,热在气分者,可与生石膏、知母、芦根等配伍,以清热除烦止渴。
    2. 若气阴两伤者,可再加麦冬、人参等,以益气生津。
    3. 心经热盛下移小肠而致小便涩痛者,可与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等配伍,以清心导热利尿。
    4. 膀胱湿热蕴结小便淋沥赤涩者,可与海金沙、车前子、白茅根等同用,以清热利尿通淋。

  • 风轮菜----疔疮:火眼:皮肤疮痒:狂犬咬伤:小儿疳病:感冒寒热:

     

  • 【风轮菜的功效介绍】:
    风轮菜 (《救荒本草》) 
    【异名】蜂窝草、节节草(《贵州民间药物》),苦地胆、熊胆草、九层塔(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落地梅花、九塔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风轮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风轮菜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
       茎四方形,多分枝,全体被柔毛。
       叶对生,卵形,长1~5厘米,宽5~25毫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
       花密集成轮伞花序,腋生成顶生;苞片线形、钻形,边缘有长缘毛,长3~6毫米;花萼筒状,绿色,萼筒外面脉上有粗硬毛,具5齿,分2唇;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外面及喉门下方有短毛,基部筒状,向上渐张开,长约5~7.5毫米,上唇半圆形,顶端微凹,下唇3裂,侧片狭长圆形,中片心形,顶端微凹;雄蕊2,,药室略叉开;花柱着生子房底,伸出冠筒外,2裂。
       小坚果宽卵形,棕黄色。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草地、山坡、路旁。
       分布我国东北、华东、西南各地。
        
    【采集】秋季采收。
        
    【性味】苦辛,凉。
        ①《贵州民间药物》:凉,微苦。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苦辛。
        
    【功用主治-风轮菜的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治感冒,中暑,急性胆囊炎,肝炎,肠炎,痢疾,腮腺炎,乳腺炎,疔疮肿毒,过敏性皮炎,急性结膜炎。
        ①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活血消肿。
       治急性胆囊炎,肝炎,痢疾,腮腺炎,肠炎,血尿,急性结膜炎,毒蛇咬伤,无名肿毒,乳腺炎,刀伤。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疏风清热,解毒止痢。
       治感冒,中暑,过敏性皮炎,指头炎,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
  • ①治疔疮:蜂窝草捣敷,或研末调菜油敷。
       
  •  ②治火眼:蜂窝草叶放手中揉去皮,放眼角,数分钟后流出泪转好。
       
  •  ③治皮肤疮痒:蜂窝草晒干为末,调菜油外涂。
       
  •  ④治狂犬咬伤:蜂窝草嫩头七个,捣绒,泡淘米水,兑白糖服。
       
  •  ⑤治小儿疳病:蜂窝草五钱,晒干研末,蒸猪肝吃。
       
  •  ⑥治烂头疔:蜂窝草、菊花叶适量,捣绒敷。
      
  •   ⑦治感冒寒热:蜂窝草五钱,阎王刺二钱,煎水服。
       (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 节节花----肺热咳血:赤白痢疾:肠风下血:诸种淋症:小便疼痛:慢性肠痈:疔疮肿毒:蜂窝痈:牙痛:蛇伤:湿疹、皮炎、癣疥:疟疾:痞块:

     

  • 【节节花的功效介绍】:
    节节花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耐惊菜(《救荒本草》),虾蠊菜(《生草药性备要》),满天星(《植物名实图考》),虾钳莱、白花仔(《广州常见经济植物》),白花节节草、曲节草、蛇痫(《福建民间草药》),水牛膝、一包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猪屎草(《闽南民间草药》),水金铃(《四川中药志》),地扭子、飞疔草(《贵州草药》),耐惊花(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莲子草(《救荒本草》) 一年生草本。
       茎细长,上升或匍匐,有两行纵列的白色柔毛,节上密被柔毛。
       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8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成短叶柄,全缘或中部呈波状。
       头状花序腋生,长0.5~1厘米;每花有苞片5,披针形,干膜质;花密集,花被5,白色,干膜质;雄蕊通常3枚,不育雄蕊三角状钻形,花丝基部合生成杯状;雌蕊1,心皮1,柱头头状。
       胞果倒卵形,稍扁平,两侧有狭翅。
       花期5月。
       果期7月。
        生于水边、田边等潮湿地。
       分布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
        
    【采集】夏季采收,晒干。
        
    【性味】苦,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味微苦,性寒,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淡,微寒,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小肠二经。
        
    【功用主治-节节花的功效】清热,利尿,解毒。
       治咳嗽吐血,痢疾,肠风下血,淋病,痈疽肿毒,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瘀,消毒,敷疮。
        ②《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③《福建民间草药》:消炎止痛,拔毒退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下乳。
        ⑤《四川中药志》:清火退热,治牙痛,利水,疗肠风下血。
        ⑥《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血消瘀,通淋利小便。
       治发热口渴,淋症,肠痈,痢疾,外敷痈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肺热咳血:虾钳菜三两。
       捣汁,加食盐少许,炖温服。
       (《福建中草药》) ②治赤白痢疾:节节花鲜全草五至八钱,水一碗半,煎七分。
       赤痢和白糖,白痢和红糖服;或调蜂蜜最妙。
       (《闽南民间草药》) ③治肠风下血:水牛膝、落地金钱。
       炖内服。
        ④治诸种淋症:节节花鲜全草煎汤服,每次二两,每日二次。
        ⑤治小便疼痛:节节花全草,每次二两,煎汤泡食盐或糖,代茶频服。
        ⑥治慢性肠痈:节节花鲜全草,捣绞汁泡酒服,每次一两,每日三次。
       (《泉州本草》) ⑦治疔疮肿毒:鲜曲节草,用冷开水洗净,和冬蜜捣贴,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蜂窝痈:节节花鲜全草适量,捣汁和鸡蛋清调敷。
       (《闽南民间草药》) ⑨治牙痛:水牛膝、地骨皮、蒲草头。
       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⑩治虚火牙疼:水牛膝、路边鸡、桂花根,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⑾治蛇伤:鲜曲节草二至四两,地瓜烧酒四两,酌加水煎取成半碗,内服。
       所余药渣,捣匀敷贴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湿疹、皮炎、癣疥:虾钳菜煎水洗。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⒀治疟疾:地扭子嫩叶尖一两。
       煮稀饭吃。
       (《贵州草药》) ⒁治痞块:地扭子适量,捣烂包痞块硬处。
       (《贵州草药》)
  • 马鞭草---伤风感冒、流感:鼓胀烦渴,身干黑瘦:痢疾:腹中恶血,杀虫:妇人疝痛:酒积下血:乳痈肿痛:疳疮:牙髓炎;马喉痹:黄疸:

     

  • 【马鞭草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马鞭草(《别录》)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马鞭草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
       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
       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
       花期6~8月。
       果期7~10月。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
       分布全国各地。
        
    【采集】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性味】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马鞭草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
       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疮。
        ②《本草拾遗》:主癥癖血瘕,久疟,破血。
       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
       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
       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
       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选方】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
       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
       咽痛加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心莲的作用功效
    常用中草药图谱12
    君若识草草为宝——话不尽这神奇的民间草药!
    它被称作“苦胆草”,用它泡水喝清热解毒、消炎退肿!
    穿心莲究竟是印度神药?还是中国神药?
    本草撮要 卷一 草部白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