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课 | 《论语·述而》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解: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朱熹《论语集注》:

好,去声。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敏,速也,谓汲汲也。○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解读

 陈昱哲:

此则是孔子自评的话,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论语疏证》中解释为:“此孔子自谓学而知之也”。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认为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生知者,不待学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为上,谦不敢居,且恐学者自恃聪质,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勤勉人也。”

 先来看“生知”与“学知”。孔子将人分为四种,“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可以确定的是,这四种层次的划分是按人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正义曰:‘上、次、又次,皆言人资质之殊,非谓其知有浅深也。’”(《论语正义》)人的能力有所差别,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也是不相同一,但究其所通达的内容而言,却没有什么区别,“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就结果而言,“生知”与“学知”可以是一样的,其差别在于过程。

再来看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这里笔者认为孔子确实自认为“学而知之者”,原因有三。其一,孔子反复强调学的重要性,并多次以“好学”者自谓,如“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等。其二,孔子“好古”,推崇周礼,“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里的“好”不仅仅是喜好,更有一种发自肺腑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应当是在学习的过程与当下的对比中而产生的,“生而知之”不具备这种感情上的偏好。其三,“生而知之者”一方面固然是一种认识的完满状态,另一方面也就丧失了更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是一个静止的、停滞的状态。在这层意义上来说,“学而知之”是一个不断迭代革新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更为积极的状态。而纵观孔子对自己不同时期的评价,其认识都处在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之中。所以综上而言,有理由相信孔子确实自认“学知”而非“生知”,自谦之说大抵是后世以孔子为圣而得出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季氏第十六·9译文》
#每日学论语#7.27【2016-12-29】
人为什么要学习?
论语解释: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
学而时习之:追随孔夫子的学习之道
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