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名方秘方(十五)

                            清代名医(著)方(十五)

                                    吴鞠通    方

                                      辛凉法

        一、银翘散
        [组成]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淡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用法]加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方中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二、桑菊饮
        [组成]杏仁6克、连翘6克、薄荷3克、桑叶8克、菊花6克、桔梗6克、甘草3克、苇根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主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三、桑杏汤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沙参12克、象贝6克、香豉6克、栀皮6克、梨皮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功效]清宣凉润(辛凉法)。
        [主治]外感温燥。症见头痛身热,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某秋燥》

        四、翘荷汤
        [组成]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子4.5克、桔梗6克、绿豆皮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顿服之,日服2剂,甚者日3。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花、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功效]清宣上焦气分燥热(辛凉法)。
        [主治]燥干清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

        五、银翘汤
        [组成]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冬12克、细生地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轻宣透表,解毒养阴(辛凉合甘寒法)。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六、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再服。
        [功效]养阴透热(辛凉合甘寒法)。
        [主治]温病后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已伤。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能食形瘦,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七、清络饮
        [组成]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日2服。
        [功效]解暑清肺(辛凉芳香法)。
        [主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或暑湿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症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八、竹叶玉女煎
        [组成]生石膏18克、干地黄12克、麦冬12克、知母6克、牛膝6克、竹叶9克。
        [用法]水8杯,先煮石膏、地黄得5杯,再入余4味,煮成2杯,先服1杯,候6时复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
        [功效]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主治]热血入室,既有外邪,又有血热。症见经水适来之妇人脉数耳聋,干呕烦渴,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九、茯苓皮汤
        [组成]茯苓皮15克、生薏仁12克、猪苓9克、大腹皮9克、白通草6克、淡竹叶6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淡渗除湿(谈渗兼微辛微凉法)。
        [主治]湿浊蒙上,泌别失职。症见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舌苔白腻。先予苏合香丸开窍,继以本方治之。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浊》

        十、薏苡竹叶散
        [组成]薏苡15克、竹叶9克、飞滑石15克、白蔻仁4.5克、连翘9克、茯苓切15克、白通草4.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日3服。
        [功效]辛凉解肌,辛淡渗湿(辛凉淡法)。
        [主治]内外合邪,湿停热郁。症见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十一、加减木防己汤
        [组成]防己18克、桂枝9克、石膏18克、杏仁12克、滑石12克、白通草6克、薏仁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3夜1。
        [功效]宣气利湿,清热通经除痹(辛凉辛凉复法)。
        [主治]湿热痹。风胜则引,引者(吊痛掣痛之类,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经谓行痹是也)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肿者加滑石、萆薢、苍术。寒胜则痛,痛者加防已、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灵枢》谓:胃热则廉泉开),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芪、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此为治痹之祖方。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十二、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功效]祛暑清热,化湿和中(辛温复辛凉法)。
        [主治]暑热。症见发热,微恶寒,无汗,头痛,头烦面赤,口渴,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洪。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辛    温    法

        一、扶阳汤
        [组成]鹿茸(生锉未,先用黄酒煎得)15克、熟附子9克、人参6克、粗桂枝9克、当归6克、蜀漆(炒黑)9克。
        [用法]水8杯,加入鹿茸酒,煎成3小杯,日3服。
        [功效]温补肾阳,截疟(辛甘温阳法)。
        [主治]少阴(肾寒)三日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二、肉苁蓉汤
        [组成]肉苁蓉(泡淡)30克、附子6克、人参6克、干姜炭6克、当归6克、白芍(肉桂汤浸炒)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功效]温补肝肾兼补脾胃(辛温甘苦)。
        [主治]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三、安肾汤
        [组成]鹿茸9克、胡芦巴9克、补骨脂9克、韭子3克、大茴香6克、附子6克、茅术6克、茯苓9克、菟丝子9克。
        [用法]水5杯,煮取3杯,分3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
        [功效]温补脾肾除湿(辛温苦淡法)。
        [主治]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下焦寒湿)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四、鹿附汤
        [组成]鹿茸15克、附子9克、草果6克、菟丝子9克、茯苓1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再服,渣再煮1杯服。
        [功效]温肾利水(辛温苦咸法)。
        [主治]肾阳虚衰,寒湿下注。症见足跗浮肿,舌白身痛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五、术附姜苓汤
        [组成]生白术15克、附子9克、干姜9克、茯苓1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再服。
        [功效]双补脾肾之阳(辛温苦淡法)。
        [主治]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六、滑石藿香汤
        [组成]飞滑石9克、白通草3克、猪苓6克、茯苓皮9克、藿香梗6克、厚朴6克、白簆仁3克、广皮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宣气渗湿,芳香利窍(辛淡合芳香法亅。
        [主治]湿热蕴阻三焦气机所致之痢疾。症见滞下红白,渴不多饮,小溲不利,不饥恶心,舌色灰黄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七、人参赤石脂汤
        [组成]人参9克、赤石脂(细末)9克、炮姜6克、白粳米(炒)适量。
        [用法]水5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2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2次服。
        [功效]温补脾胃,涩肠止泻(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主治]久痢不止属胃气虚寒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八、参茸汤
        [组成]人参、鹿茸、附子、当归(炒)、茴香(炒)、菟丝子、杜仲。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双补阴阳,兼补正经奇经(辛甘温法)。
        [主治]痢久阴阳两伤,并兼见少腹肛坠腰胯脊髀痠痛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九、露姜饮
        [组成]人参3克、生姜3克。
        [用法]水2杯半,煮成1杯,露1宿,重汤温服。
        [功效]甘温补正,辛温散寒(辛甘温合甘凉法)。
        [主治]寒湿伤脾,太阳虚寒轻证(太阴脾症)。症见脉需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苦    温    法

        一、杏苏散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用法]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苦温甘辛法)。
        [主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二、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
        [组成]生石膏(研)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白粳米适量、苍术9克、草果3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
        [功效]辛凉燥湿(辛凉复苦温法)。
        [主治]疮家湿疟(疟病湿重化热),头身困重,胸闷呕逆,小便不利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三、四苓合苓芍汤
        [组成]苍术6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芍6克、黄芩6克、广皮4.5克、厚朴6克、木香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功效]宣气利湿,内清湿滞(苦温酸淡法)。
        [主治]湿热在内,泄泻欲转痢疾。症见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少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四、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
        [组成]生於白术9克、猪苓4.5克、泽泻4.5克、赤苓块9克、木瓜3克、厚朴3克、草果2.4克、半夏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6克。
        [功效]温运脾阳,化湿退黄(苦热兼酸淡法)。
        [主治]寒湿阻遏脾阳所致"阴黄"。症见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五、四苓加厚朴秦皮汤
        [组成]茅术9克、厚朴9克、茯苓块15克、猪苓12克、秦皮6克、泽泻12克。
        [用法]水8杯,煮成3杯,分3次服。
        [功效]湿阳利水兼清泻肝热(苦温辛淡法)。
        [主治]寒湿郁困脾阳。症见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甘    温    法

        加减补中益气汤
        [组成]人参6克、黄芪6克、广皮3克、炙甘草3克、归身6克、炒白芍9克、防风1.5克、升麻1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温服。
        [功效]补中益气,开发脾阳(甘温苦辛法)。
        [主治]气虚下陷。症见便泻或不利脓血不止,伴有小便清长,脉沉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苦    寒    法

        一、黄连黄芩汤
        [组成]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豆豉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芳香化浊,苦寒清热(苦寒辛香法)。
        [主治]阳明温病,邪热兼秽浊阻于中焦,扰动胃气上逆所致之干呕口苦而渴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二、宣白承气汤
        [组成]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栝蒌皮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
        [功效]宣肺化痰,泄热攻下(苦寒辛通法,属脏腑合治法)。
        [主治]痰热阻肺,腑有热结。症见潮热便秘,痰诞壅滞,喘促不安,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三、导赤承气汤
        [组成]赤芍9克、细生地15克、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柏6克、芒硝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
        [功效]泄下大汤热结、清利小肠火热(二肠同治,属苦寒酸甘法)。
        [主治]阳明腑实,小肠热盛。症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四、护胃承气汤
        [组成]生大黄9克、元参9克、细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麦冬(连心)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功效]缓下热结,兼护胃阴(苦甘寒法)。
        [主治]热结盛实而正气未虚。症见阳明温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五、冬地三黄汤
        [组成]麦冬24克、黄连3克、苇根汁半酒杯(冲)、元参12克、黄柏3克、银花露半酒杯(冲)、细生地12克、黄芩3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
        [功效]苦寒清热,甘寒养阴(甘苦寒合化阴气法)。
        [主治]阳明温病,热郁津少,无汗,小便不利,实证末剧(脉沉实,舌黄燥)。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六、新加黄龙汤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生大黄9克、芒硝3克、元参15克、麦冬(连心)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先用1杯,冲参汁5分、姜汁2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侯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1杯;侯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3杯;如服1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1剂,余参或可加入。
        [功效]益气养阴,泻热通便(苦甘寒咸法)。
        [主治]阳明脏实证又可见气液两亏而阴液亏损较重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持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名方秘方(十六)
千古奇方 生发黑发天下第一方
中医治疗骨折的四个小秘方
【名医名方】《温病条辨》——咸寒法
大清名医名方连载之四*
慢性鼻炎不用怕,全国名医来支招,四大验方轻松消灭鼻炎,鼻窦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