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家教您——自我判断血气是否充足?

脾胃篇

1.“三浊”与脾胃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与脾密切相关。体内湿浊引起的不适和病变,也大多源自于脾虚。

常提起“寒湿”,“湿气”,“湿浊”,“痰湿”等概念,基本相当于“三浊(浊气,浊水,宿便)”。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会渗入血液,流向全身各处,成为三浊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是脾胃运化能力差,食物残渣蕴积在肠胃,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一部分废物渗入血液,成为三浊。三浊危害巨大,可能淤塞经脉血管,可能堆在肝脏促成脂肪肝,可能随血液上头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寝不安),可能堆积成脓瘤肿块等等,称得上是万病之源。

2. 脾主肉

肌肉松懈,没有弹性,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肉多,说明脾胃不好。一种是脾胃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气血来濡养肌肉,未充分消化的半成品转变为肥肉,囊肉,堆在身体各处;另一种更差,如果脾胃很弱,甚至不能化生出足够的血气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行,身体就会透支肌肉里储存的糖来救急(肌肉是个巨大的糖库,是身体的能量仓库),出现肌肉消烁的现象。一些大伤元气的人,比如经历化疗,放疗,大型手术的病人等等,也会因为血气严重不足,出现类似现象,他们的肉都是松垮夸的,肌肉透支殆尽。

3. 观察婴儿看脾胃

婴儿的脾胃功能是比较弱的。粥汤类最容易消化,儿童阶段依然爱吃甜食(脾之味为甘,甜味是脾对应的味道)。对于脾胃虚的人,吃粥饧类和细碎而软的食物是很好的对治方法。反过来讲,如果只有吃这类食物才觉得舒服,或嗜好甜食,就说明脾胃比较虚。

4. 脾开窍于唇

“脾开窍于唇”,“脾之荣在唇”(内经),脾胃很好的人,吃下食物没一会儿,嘴唇就会变得红润不少;反之,如果嘴唇发白,没血色,很干,爱爆皮,裂口子,明显外翻(脾不束肌)等等,就说明脾胃不好。

5. 鼻头和鼻翼

鼻头和鼻翼是脾胃在面部的反射区。酒为大热之物,所以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就会鼻头鼻翼发红,俗称“酒渣鼻”。

胃经夹鼻而下,鼻翼发红的人常常是胃中有热。胃热的人通常还会容易饥饿,口臭,牙床红肿疼痛等症状,直接原因是胃经湿浊盛,气血上逆,发于头面口腔。深层原因还是脾虚。脾的运化能力不行,使食物蕴积滞留在胃,再加上肠道不是很通畅,食物残渣下行缓慢,积久化热化腐所导致;如果鼻头没有血色,特别白,是脾虚无力化生血气之象,有贫血的可能;如果鼻窝总是很脏,发黑,油乎乎的总象没洗干净似的,或是长疙瘩,说明胃经血气浑浊,湿浊盛,浊物沉淀在鼻翼鼻头。从美容得角度来说,调理脾胃才是治本之法。

6. 腹泻和便秘

前面讲过,胃热的深层原因还是脾虚。有很大一部分便秘也和胃热有关,食物残渣下行缓慢,水分流失,到大肠时,已变得很干,所以出现便秘。有的朋友做了推腹法以后,发现排便顺畅了很多,这是因为推腹法促进了胃肠蠕动,加速了食物残渣的下行。如果配合每天敲打足三里,按摩小腿脾经,在中脘拔罐,效果应该会更好。

大便不成形,稀溏,这是脾胃虚寒的原因,而且很可能是脾肾双虚的情况(肾气不足就会引发各种虚寒症)。对治的方法包括温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等穴,每天饮用一杯生姜大枣红糖水,温胃通经,散寒补血,利用推腹法除三浊,运脾胃等。

7. 眼袋

人在正常时间睡眠时,血液归肝解毒。熬夜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使血液归肝解毒减少,因此血液变得浑浊;另一方面,熬夜时思维活跃,大脑会调用血气维持精力,血气上行的结果是脾胃供血必然减少,消化受到抑制,因此会有更多的消化半成品渗入血液,这也会导致血气浑浊。胃经是血气很充沛的一条经络,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经的起始点,比较容易沉淀浊物,会有黑眼圈,这正是血气浑浊的体现。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肝胆和脾胃的相关性。下眼袋的大小,颜色深浅,暗沉还是光泽都能反映脾胃的状况。如果眼带大,浮肿,或者颜色暗沉,发黑都表明脾胃不好,湿浊盛。

8. 痘痘

观察经络图,脸上两颊容易长痘痘的地方正是胃经经过的地方。痘痘多,通常是胃经气血上逆,湿浊渗出面部皮肤的结果。就像在沸腾的饺子锅里浇点凉水,水可以暂时不扑出来,但要想根除,就必须把下面的火关掉。除三浊,敲打胃经,健脾胃既可。

9. 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

脾虚很少单独出现,总与其他脏腑的失衡联系在一起。最常见“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总的来说,容易烦热,爱发脾气,易怒(不发出来,憋在心里也算),便秘,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干痒,舌头起泡,口舌生疮,牙龈红肿溃烂等上火现象的,多属“肝旺脾虚”型,需要疏肝健脾同步进行;而腹泻,大便稀软,怕冷,精神不佳,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食欲不振的,多属脾肾双虚型。需要健脾胃与补肾固肾同步进行。

肾与膀胱篇

肾与小便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关系。《内经》说:恐伤肾。恐惧惊吓会伤害肾气,更大的恐惧,还可能造成大小便同时失禁。肾气不足,常会有尿频,尿急的现象(比如正常饮水的情况下,夜尿三次以上)。这是因为膀胱运转的动力根源在肾,肾气不足就会导致“膀胱不约”,收束无力,因此尿频,滴沥不尽。“恐伤肾”,肾气不足的人会性格比较懦弱,缺乏自信,胆小,容易受惊吓。

肾与寒气

《内经》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虽说比较怕冷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最深层的原因还在肾气不足。如果很怕冷,天一凉就手脚冰凉,很可能肾气不足。还有一种是冬天出现手足心多汗潮热的现象,这是肾的收藏功能降低,能量(阳气)外泄(肾阴虚),不少这样的人比较怕热,脉象却是浮而虚的,此为外热里寒之象。

肾气与精神状态

金鸡独立,中医认为,肾生骨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是由骨髓聚而生成的。练习金鸡独立可以引气血下行,起到了固肾补肾的作用。肾气足则脑髓健。相反,如果肾气不足,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记忆力减退,常感到疲倦。

肾与骨骼 牙齿

《内经》: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齿为骨之余。老年人多肾气不足,因此骨质比较脆,容易骨折;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骨病均与肾密切相关,或是肾气不足,或是化学药物损伤肾气等原因造成。肾气不足,则骨气不坚,因此提拎重物时会感觉很累,不能坚持。非牙床肿痛型的牙痛,牙髓痛,牙根外露较多,容易松动脱落多与肾气不足有关。

心悸,心动过速有很多原因,但如果您具有上面列举情况中的几种,心动过速很可能与肾虚有关。这是肾气不足则心火虚旺的原因。蹲的时间稍微长些,直立后会感到两眼发黑,头晕耳鸣也与肾气不足有关。

肝胆篇

从油脂的角度观察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储存在胆囊里,排到肠胃里用以代谢油脂。在饮食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肝气郁结,肝火过旺透支了肝血,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减少;胆经淤塞,胆汁流入肠胃也会减少,这些都会导致油脂代谢失常,使身体看起来多油。比如皮肤油性大,头发油或油脂性脱发,血脂高(可能是油脂过多,渗入血液),比如吃饭口味上非常厌恶油腻,很可能是肝胆功能减弱,体内有太多的油脂难以分解,身体本能的排斥油腻食物。

从经络线路观察

掐按脚上的太冲穴,轻微酸痛属正常。此穴为肝火疏泄之端口,很痛,刺痛,没感觉都说明有淤堵,可断为肝火旺或肝气郁结。 偏头痛,头胀的部位正是胆经和三焦经所过之处,胆经和手臂上的三焦经都是肝火宣泄的通路,可断为肝气郁结导致胆经,三焦经不通畅,不通则痛。 两肋正是胆经所过之处,两肋隐隐作痛,或者胀痛都说明肝气郁结,胆经不畅。 腿部侧面,外脚面的疼痛,麻痹等。此为胆经所过之处,不适感觉多与胆经淤塞有关。 眉毛,眼睛外侧容易长斑,长疙瘩、红点或黑痣,黄褐斑,老人斑等。正是胆经,三焦经所过之处,这说明两经血气流动不畅,微循环差,以致产生沉淀,形成斑点;或血液中浊物渗出皮肤,引发炎症,成为红疙瘩。

其他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抽搐、抽筋,震颤、手足蠕动及肌肉抽动等大多与肝的状况不好有关;眩晕症,头重脚轻,容易跌倒等,都可能跟肝火旺,血气上逆冲头,滞留不下,造成厥逆有关。

口苦

身体里最苦的就是胆汁,中医认为,口苦常常是胆汁外溢造成的,胆汁外溢的原因通常是肝气郁结,导致胆经淤塞。

眼睛红 血丝多

肝火旺的结果。熬夜者需要透支肝火来维持精力,导致肝火旺。肝开窍于目,所以熬夜后眼睛血丝多。如果既没饮酒,也没熬夜,眼睛还是常常血丝多,说明就是肝火过旺的体质。

指甲粗糙或有灰指甲。手上的筋总是鼓出来的,青筋暴露

在中医叫“爪甲不滑”。“肝之华在爪”,是说肝胆功能强健,手和指甲都长得好,平顺而有光泽。反之,则肝胆状况不好。肝色青,青筋暴流为肝火旺。

身体不再灵活,关节屈伸不自如,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容易拘挛抽搐。《黄帝内经》言:(肝)其充在筋。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就会有上述现象。

喜欢喊叫,或觉得大声欢呼唱歌很舒服,很过瘾。肝主“呼”,肝气郁结不舒,呼喊能够宣发郁结之气,所以舒服。

肝胆脾胃同在中焦,气血上涌的结果必然是脾胃供血减少,因此消化变慢,有吃不下饭的感觉。脾胃功能和肝胆功能联系极为紧密,如果不生气时脾胃也不太好,就要想想自己可能是肝火旺,或肝气郁结的体质了。

疾病状态的饮食禁忌

《灵枢·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指出气血筋骨发生病变时,饮食禁忌有五味的不同,其理论的依据是五行学说,筋和酸都属于木,气和辛都属于金,骨和咸都属于水,血和苦都属于火,肉和甘都属于土。正常情况下,酸味入肝可补肝气,有利于肝对筋的濡养,但在肝病的情况下,反而不利于筋的功能,故“筋病无食酸;气病无食辛;骨病无食咸;血病无食苦;肉病无食甘”。

中医之筋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肌腱,主管肢体运动,筋的伸缩可以完成各种运动。其病变表现为肢体运动不灵、伸缩不利、拘挛抽筋或震颤等,而这些肢体运动障碍与现代医学的低血钙表现非常相似。如果酸性食物进食过多,可以造成钙离子的流失增多,而使低钙现象加重,筋的病变可能因此而更明显。

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鼓动脏腑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气宜固秘而不宜耗散。而辛味食物有活血行气、促进气机流通、发散郁结的作用,可以耗散人体之气,“病在气,无食辛”、“气病无多食辛”,是说气虚者应少食辛味食品,避免发散太过,损伤正气。

中医血的概念与西医不同,中医认为血与气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富有营养作用的营气和津液,苦味食物能够化燥损伤血液中的津液,进而伤血,因此,《内经》提出了“病在血,无食苦”的饮食禁忌。

“肾主骨”、“咸入肾”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即认为肾可以影响骨骼的生长,骨病常因于肾;咸味食物首先作用于肾,过食咸可以损伤肾的功能,故“病在骨,无食咸”。现代医学认为,长期高盐饮食,可以形成水钠潴留,加重肾脏负担。

《灵枢·五味》说:“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其理论依据也是五行学说,肝在五行属木,辛味在五行属金,按照五行学说,金能克木,故肝病者应禁食辛味食品,防止肝脏受伤,其意是食用辛味食品可以助肺金之气,进而克伐肝脏。其他各脏病变依此类推。

饮食禁忌有“禁”、“无食”、“无多食”的不同,说明中医饮食禁忌有等级的不同;而且肝和筋虽都属于木,但病曰“禁辛”,病却“无食酸”,说明辛味、酸味都会对肝病产生不良影响;肺和气都属于金,但肺病“禁苦”,气病“无食辛”,说明辛味既可伤气,又可伤肝。

《素问·热论》说:“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其中的“复”是指复发,“遗”是指遗留,说明热病过程中饮食要清淡,少食肉类,不宜饱食,否则会导致热病复发,或遗留低热持续不退。中医的饮食禁忌并非绝对,尤其不能走极端,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对于病后饮食禁忌的标准通常有两条,一是如患者不欲进食某类食物,则宜禁之;二是对于愿意进食的食物也应控制食量,不能多食。不愿意进食通常是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勉强进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愿意进食的说明消化系统的功能已经开始恢复,如果进食过多则有可能引起新的疾病。

服药饮食宜忌

一般情况下服用中药要禁食生冷、油腻,其原因主要是生冷、油腻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甚则会引起腹泻,导致无法确定腹泻是药物引起,还是食物引起,进而干扰医生对药物作用的准确判断。如果所服药物本身就具有泻下作用,则生冷油腻之物会造成腹泻加重。服药期间还应禁醇酒厚味以及辛辣上火之品,避免引起内热,食物所化之热可以抵消药物的清热作用,或加重药物温补作用。

《粥疗》谚语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心虚气不足,粥内加桂圆;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防止脚气病,米糠煮粥饮;头晕多汗症,煮粥加薏仁;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皮肤好,粥里加红枣;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饭;若要治口臭,荔枝能除根;血压高发昏,胡萝卜粥灵;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肠胃缓泻症,胡桃粥最好。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生冷:生是指一切没有做熟的食品,冷是温度低的,或是吃到胃里发凉发胀的食物。现在人贪食寒凉,脾胃很容易被损害。正常情况下,人适量吃些健康干净的水果、生菜,是可以承受并没有什么损害的,但从小被冰淇淋,冰镇饮料灌溉过的脾胃,在不断透支消耗之后,最终没有不虚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吃寒凉必然有害无益。所以,在调理期间必须禁忌生冷。但大家也不要错误的以为平时就可以吃了,而是一年四季都不要吃冰冷的食物,待到脾胃好时,适当的吃些瓜果蔬菜是没有问题的。但那些现代机器制造出来的冰渣子还是要彻底决裂。包括夏天大饮冰镇啤酒,大吃冰镇水果,都是自灭脾阳。

油腻:油腻的荤食,人体为了消化它,会浪费很多的正气和能量。 就象一个沾满油污的盘子,你只有用热水或是碱性溶剂才可能把它洗干净,而清淡的饮食就不会这样。人在病中,正气已受损,再增加身体负担,把能量浪费在消化这些对人体多余的,害大于益的,所谓有营养的东西时,病邪定会乘虚再起,反复无常。当你屡不见好时,就请您想想自己的饮食。自古有言“病从口入”,当中焦的能量不足时,而你依然是胡吃海喝,身体只好去调动储备能源来去帮助消化。那是动了人的根本,浪费了身体最宝贵的财富。而你就好象个败家子,把祖上的家产都给变卖了,根本没有用到有用的地方,而是随意的挥霍。待到病时,也就相当于家道中落,怎样调理,也难见好转。是自己的身体太穷了,别人就是想帮你,你也没有什么能力站起来了,结果,本不应死,却只有听天由命。最愚蠢的莫过于给重病的人,如癌症的患者,吃什么鸡汤之类的来营养。人体已经没有这个运化能力,全部给敌军供应了能量,结果就是喂饱了肿瘤。因果的道理也在其中。

其他:葱蒜同为荤物,皆动肾气,用之必损肾气,肾气受损之人,多闻之即呕,自当远之。还有白萝卜,虚人一定慎用,泄人正气,补也徒劳。

营养素:所谓的维生素亦是一个道理,无视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把人体看成是各种素和质的累积,以为缺损什么添什么,不仅无益且害处极大。传统的饮食习惯,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种子,不仅营养是全面的,而且生气也是最足的,只要脾胃功能正常,粗茶淡饭就可以保证人体的养分。所以,不是我们少什么,而是我们多吃的东西太多了,告别所谓的“营养学”,简单的生活,平凡的吃饭,不过分的贪图口腹之欲,天下本无事。呵呵,写到这里,才感叹到老子伟大的无为不在的智慧,包括吃饭。大自然已经赐予了我们一切,我们从他们的颜色,外形就可以知道他们效果了。食物的五行,从颜色上我们就能简单的辨别,食物的外形,就告诉了我们补的部位,核桃当然填髓补脑,象个腰子的豆子自然入肾,过去说逢黑必补,黑色入肾道理就在此,先生的五行蔬菜汤也是依此理而入五脏。

南懷瑾: 把番薯粥當主食
南懷瑾的飲食比較有特點,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飯。如果有客人來訪,他也是以番薯粥為主食招待客人。
南懷瑾養生很重視一個「靜」字,他認為,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寂寞,才可能了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否則,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受清福,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硬是享死了。究其原因,是害怕。 

南怀瑾老师在<漫谈中国文化>一书中晚餐后回答某一学生问题时,有如下一段话:
学生已:请问老师,给我们讲讲养生之道。
南师:"我不养生。忘掉身体,忘掉自己,甚至忘记了寿命长短,忘记时间、空间。你越是搞身体,希望它长寿,越糟糕。我告诉你的是真话,是原则。....
从我这几年的健康体验来看,确实如此,越在乎身体,越得不到健康,身见越严重,身体一有点风吹草动也会惊恐不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找出自己的病根在哪里,才能目标明确的进行调理
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脾胃篇
学习养生(六)之寻找问题之所在_
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
打开中医百宝箱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