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考《发展心理学》笔记串讲
第一章续论
  一、学习发展心理学的要求:基本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全貌,并初步掌握认识心理发展现象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3.发展简史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要了解这种反射)对于个体而言,初生的婴儿只有简单的无条件反射:比如,吮吸反
  射,要在新生儿的口内放点东西,加成人的小拇指,他会吮吸;眨眼反射,有东西来到眼前,已经会本能地闭眼;抓握反射,将一物体放入婴儿手掌后立即出现的抓握物体的反射性动作,又称达尔文反射。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心理发展或心理发展的内涵
  答:从现代意义上,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心理发展是在生理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年龄或社会角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二、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性质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宣
  告了心理学的诞生。(填空题)
  发展心理学亦称为毕生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描述心理发展的模式,如智力是怎么发展的,语言是怎么发展的,记忆是怎么发展的?人格是怎么发展的。
  儿童都是在1岁左右说出他们的第一个真正的词汇;在1.5岁左右说出双词句;在2岁后开始学会正确使用代词,“你、我”,又如思维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心理发展的模式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但心理发展模式的普遍性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之间,心理发展的模式又多少有所不同。
  所以,发展心理学一方面要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描述与不同的文化和亚文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模式。
  名词解释
  心理年龄特征: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具有的、使他们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称作心理年龄特征。
  2.解释性研究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又是如何影响呢,解释性研究所探讨的心理发展的机制问题。
  心理发展模式的普遍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解释性研究除了关注普遍的心理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关注心理发展中个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物(或成熟)因素;另一类为后天环境因素和文化(或教育)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表现为一个人内在的基因结构,它不仅据定着一个人的性别、肤色等生理指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气质、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特征。生物因素一方面是先天遗传在后天的自然展现,另一方面也受到营养、医疗卫生和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因素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后天环境和文化教育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包含一切与遗传相对的、外在于个体的影响因素,如营养、医疗卫生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社区环境、学校教育乃至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道德价值体系等。所以后天环境因素是一个复合概念,既包括具体的物质因素,也包含抽象的心理和文化影响因素。在所有的后天文化因素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特别受到关注,因为这些文化教育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最终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以及建立怎样的社会关系网络。
  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争论,通常被称作“遗传与环境之争”或“自然与教养之争”。
  遗传决定的是只是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而个体是否表现初遗传的心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
  遗传决定的是只是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而个体是否表现初遗传的心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
  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低级(如,感知觉)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受遗传的影响更大一些;高级(思维能力、人格等)的心理和行为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儿童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青年期和中年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儿童年龄越小,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
  简答题或论述题
  请简述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相关理论。或如何理解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关系。
  答:(1)关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交互作用论等。
  (2)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3)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
  (4)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吴伟士认为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不似相加而似相乘的关系。
  (5)交互作用论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才能生成行为,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现代观点认识到个体自身的能动作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7)对各种理论的评价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十分片面。二因素论虽然同时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因素,更为全面,但把二者的影响看成独立的,忽略了二者的交互作用。
  二、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
  关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争论,一般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
  简答题或论述题
  简述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中“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
  答:(1)连续性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过程。代表学派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注意:强调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理论一般都是连续性观点)
  (2)阶段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非连续过程,呈现出阶段性。代表观点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这些理论都强调生物成熟因素的重要作用。
  (3)现在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既有一定的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三、心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心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又称为“普遍性和相对性之争”。
  简答或论述题
  请简述心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
  答:(1)普遍性观点注重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认为生物性成熟因素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中心理发展的规律都应该是相同的。比如,皮亚杰人物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是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相对性观点认为,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是研究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下心理发展的独特特征。
  (3)“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是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体现。当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遍性研究和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早期哲学思想
  名词解释及可能出现的填空
  洛克
  答:洛克否认天赋观念,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自经验,通过联想法则和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将会出现怎样的图画。
  他重视儿童教育,反对体罚,对行为主义学派有巨大影响,是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的鼻祖。虽然洛克看到了经验或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积极的,但完全忽视了人的生物属性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白板说
  答: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将会出现怎样的图画。
  卢梭
  答:卢梭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天性。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些美好而高尚的观念,将儿童看做是“高尚的野蛮人”,理想的儿童教育应该是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尽量避免社会文化的影响,让儿童美好天性自然展现出来,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卢梭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教育观对整个西方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卢梭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天性。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些美好而高尚的观念,理想的儿童教育应该是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尽量避免社会文化的影响,让儿童美好天性自然展现出来。
  二、发展心理学的萌芽时期
  达尔文是最早采用日记法记录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者之一,在1877年出版了《一个婴儿的传略》,在书中,他描述了新生儿具备的一些先天能力、愤怒或害怕的情绪最早出现的时间、婴儿行为的原因等。他认为,人类的意识与动作心理之间不存在什么鸿沟。
  高尔顿采用家系研究法,认为遗传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于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提出了“优生学”的概念,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早期的发展心理学
  德国普莱尔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婴儿的感知觉能力,于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
  作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所起推动作用最大的是美国的霍尔。
  他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创设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建立了美国心理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也是第一个邀请弗洛伊德去美国讲精神分析理论。兴趣主要是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方面。1891年,霍尔发表了《婴儿研究手记》,1904年发表了《青少年期》。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名词解释
  霍尔
  答: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所起推动作用最大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他推动了发展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具有明显的遗传决定论的倾向。
  他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创设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建立了美国心理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也是第一个邀请弗洛伊德去美国讲精神分析理论。兴趣主要是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方面。
  比内
  答: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是智力测验的创始人,在1905年编制完成了第一套智力测验,即《比内—西蒙智力测验》,并提出心理年龄(MA)的概念,并于1908和1911年分别出版了《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第一次和第二次修订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的出版,为智力发展研究开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要注意一些可能会有填空的地方)
  比率智商
  答: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是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又被称为比率智商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熟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等几个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本章内容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4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名词解释和选择填空题
  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或日内瓦学派。
  2、皮亚杰毕生研究的方向——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他于1955年创建了日内瓦大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人们将他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称作发生认识论。
  3、发生认识论同第一道简答题
  4、格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5、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做同化。
  6、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7、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8、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属性。
  9、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0、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
  11、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2、象征性功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13、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14、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开始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15、里比多: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里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性本能是一切行为最根本的动力。
  16、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17、本我:储藏力比多的人格结构叫做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18、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19、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0、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21、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22、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3、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
  24、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25、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生物成熟因素;动作及动作相伴随的经验;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先天的平衡过程;
  简答与论述题
  1、如何理解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答:(1)发生认识论是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之为发生认识论。
  (2)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属性。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四种:生物成熟因素、动作及与动作相伴随的经验、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先天的平衡过程。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持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他认为,儿童智力来源于动作,这是智力活动的本质,体现了皮亚杰对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强调。另外,他通过守恒概念的发展揭示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是创造性贡献。
  2、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理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既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感情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衡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3、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答:(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2)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他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他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得的世界中。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皮亚杰将儿童思维上的这种发展称为去自我中心。
  (3)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在三山实验之类的任务中表现出对他人观点缺乏认识,在语言交流时常常自说自话。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发展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局限性。
  4、试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答: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包括经典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相同点:这三种观点都认为心理发展就是行为改变的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的。
  (2)不同点
  经典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结果是儿童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或抑制自己的行为。
  5、试比较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2)不同点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的动力作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提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根据力比多在不同时期投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理性自我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自我的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并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6、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答:(1)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中的基本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持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他认为,儿童智力来源于动作,这是智力活动的本质。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行为改变的过程,心理完全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起来的。
  经典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7、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答:(1)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对事物的反映方式是间接的,儿童必须首选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能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掌握了控制外部世界的手段,掌握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手段,由此,被动的不成熟的低级心理机能就逐渐转化为主动的随意的高级心理机能。
  (2)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心理结构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补充注意点
  弗洛伊德引用一名诗人的话来说明早期经验的影响“儿童是成人之父”。
  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4岁;3、生殖器期4-6岁;4、潜伏期6-青春期;
  5、生殖器期(青春期)
  艾里克森的八个阶段及心理社会危机
  1、口唇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2、肛门期2-4岁自主对羞耻和怀疑;
  3、生殖器期4-7岁主动和内疚;4、潜伏期7-12岁勤奋对自卑;
  5、青少年期(13-19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初期(20-30岁)亲密对孤立
  7、成年中期(31-65岁)生产对自我关注;8、成年晚期(65岁以上)完美对绝望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本章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设计和研究方法
  2、发展心理学在方法学上应注意的一些伦理学问题
  名词解释及填空
  1、组群效应:就是指横向研究将社会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P49
  2、序列研究: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P51
  3、ABAB设计:通过系统地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适用于个案研究。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P57
  4、跨文化研究: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P52
  5、发展心理学研究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大类。
  6、描述性研究是要说明心理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发展心理学是要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种研究所要考察的就是年龄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年龄】是自变量,【心理特征】是因变量。
  7、根据选择方式的特点,可将发展心理学研究划分为三大类{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8、测验法中常用的测验主要是:【成就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其中常用的智力测验有【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绘人测验】等。韦氏智力测验包括【言语】和【操作】两部分。
  简答论述
  1、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答: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这是在同一时间内选取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研究。
  优点:横向研究比较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被试的代表性较强,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好的概括性;横向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强,可以较快获得研究结果,同时避免被试的流失。
  缺点:横向研究中可能存在组群效应;另一个缺点是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
  2、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答:纵向研究也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优点:能看到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
  缺点: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其次是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差;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有时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3、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答:双生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优点在于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的分析,可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缺点是同卵双生子之间在环境的相似度要大于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环境影响相似度。所以在解释双生子研究的结果时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
  4、说明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的异同P56-P58
  答: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改变自变量的水平,观察因变量相应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法是通过考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了解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区别:通过相关研究法无法得到因果判断,而实验法可以获得因果判断。
  5、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P56
  答:斯坦福—比内测验中采用的是离差智商,即儿童在同龄人群中的离中趋势来代表该儿童的智商。
  韦氏智力测验分言语和操作两部分,可以分别得到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再得到一个总的智商。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绘人测验是非言语测验,在测验中较好地排除了文化因素,被认为是“文化公平”智力测验。

  第五章婴儿期(出生-1岁)
  1.无条件发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远未达到完善,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这是无条件反射。P71
  2.前语言思维:儿童自身的动作获得的,对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最简单、最直接的关系的认识,比感知觉活动更复杂。这种认识活动被称作前言语“思维”。P92
  3.双向性原则:儿童会主动选择与自己的先天倾向相吻合的环境。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作“双向性原则”。P100
  4.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P95
  依恋:依恋是婴儿对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婴儿最初的爱的表现。P95
  分离焦虑:当婴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哭泣、找寻等不安的反应。
  陌生人焦虑:当陌生人接近婴儿时他所表现出的哭泣、躲避等不安的情绪。
  5.髓鞘化:髓鞘化是指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P70
  6.视崖试验:埃莉诺.吉布森及其同事利用自己设置的研究装置“视崖”对婴儿的深度知觉进行的研究。P88
  7.A非B错误:将玩具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接过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成为“A非B错误”。P93
  8.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反射,以物触新生儿的手心,其手指就紧握,早产儿甚至可借该反射将身体悬空。这种反射约在4个月后消失。P72
  简答论述
  1.婴儿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84P85举例
  答:(1)婴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音的发展。新生儿已有很强的声音分辨能力;婴儿发音能力的发展比语音感知的发展要晚。
  (2)例证:遗传因素在发音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先天聋童的发音也要经历第一和第二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时,他们发出的音位和音节数目与听力正常的婴儿相比略少一些。到第三个阶段,先天聋童很少出现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更不会模仿发音,而且他们的自发发音也越来越少。
  2.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P96-98
  答:(1)纵观有关依恋发展的理论,先天因素是依恋发展的基础。经验决定着他依恋的对象、性质和强度等特点。在后天经验中,母亲(或他人)给婴儿的身体爱抚以及对婴儿细致的照顾,在婴儿依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依恋的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恋作为最早的爱的情感的表现,为婴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岛”;另一方面,由于依恋关系的存在,儿童乐于接受依恋对象的帮助、指导和要求,并主动模仿和认同于依恋对象。因此,依恋关系是儿童顺利社会化的一个保障,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3.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P78
  答:首先,动作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的发展。人类幼子的动作发展是比较慢的,一般要到6个月才能独坐;8个月时开始爬行,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
  其次,动作发展是从未分化、不随意向分化、随意发展。随着髓鞘化的进行,婴儿的动作才逐渐分化和精确起来。动作也从早期无目的的、反应性动作向有目的的、自主动作发展。
  最后,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身体发展的顺序相一致。骨骼和肌肉的成熟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心到外围,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4.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
  答:(1)儿童会主动选择与自己的先天倾向相吻合的环境,而且这种先天倾向也会影响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展心理学家将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作“双向性原则”。
  (2)双向性原则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既受环境特点的影响,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自身特点的产物。
  5.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P100-P101
  答:(1)气质是个体在心境和反应方式上存在的先天倾向性。
  (2)婴儿的气质分三种类型:轻松型婴儿、困难型婴儿、慢热型婴儿。另外还有一种混合型。
  (3)气质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神经生理基础。由于婴儿在气质上的千差万别,就使儿童之间的差异更大,变化更为多样。气质能影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倾向性。
  6.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P81
  答:格赛尔让一对双生子中的一个从48周时开始接受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让另一个从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后者在2个周后的爬梯动作水平就赶上了前者。格塞尔认为,这项研究表明,练习可以促进婴儿动作的发展,但成熟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不成熟就无从学习,成熟水平低时的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重复,学习只起到加速或延缓成熟的作用。
第六章幼儿期(1-3岁)
  1.第二信号系统:将词语称作“第二信号”,在词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便是第二信号系统。P105
  2.直觉性行动思维:包含有词的成分但又不能脱离儿童自身动作和对事物的感知觉而进行的思维叫直觉行动性思维
  3.模仿性游戏:在前幼儿期,当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开始自发地在自己的活动中模仿再现这些生活活动,这就是最初的游戏――模仿性游戏。
  4.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得独立行走的能力B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5.单词句:一次只能说出一个词,但却表达类似句子的意思的话语称作“单词句”P110
  简答或论述
  1.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P106
  答:(1)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2)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具有了抽象概括性,第二信号系统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神经基础。前幼儿期儿童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使得这个阶段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得以萌芽。
  2.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P108
  答:(1)前提条件:儿童游戏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动作的发展,在前幼儿期,儿童的行走和收的摆弄物体的动作进一步发展,动作日益精确和协调。
  ① 独立行走动作的完善化。到3岁末时,儿童的独立行走动作变得相当熟练,除独立行走动作以外,躯体大动作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对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也有显著的作用。
  ② 手摆弄物体动作的发展。前幼儿期儿童手摆弄物体的动作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够独立进行一些基本的生活活动。
  (2)特点:儿童必须依赖一定的物品才能进行游戏;
  儿童在游戏中模仿的往往只是片断的行为,几乎没有想象的成分;
  模仿性游戏持续时间往往较短。
  3.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116
  答:(1)前幼儿期儿童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与婴儿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当事物不在儿童眼前时,他仍然可以通过表象或词语唤起对该事物的记忆;
  (2)另一个特点是记忆的随意性开始发展,儿童开始掌握了语言,他们根据成人的要求进行记忆的能力也开始发展起来。前幼儿期儿童记忆随意性的发展,还表现为记忆策略的发展。当儿童有目的地根据任务的要求采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时,儿童记忆的随意性就表现了出来。
  4.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P112
  答:言语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开始有了概括性
  ②使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开始有了随意性
  ③促使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
  5.试分析父母教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122
  答:鲍姆瑞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容型、独裁型、权威型
  ① 纵容型教养方式是一种对儿童无要求、无指导和无惩罚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对孩子充满爱,但毫无要求和控制,对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这种儿童的特点是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对人对事常常不满,社会行为退缩。
  ② 独裁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给孩子建立了一整套明确而严格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并常常采用严厉的体罚来压服孩子。这种儿童的特点是缺乏自我控制,独立性差。
  ③ 权威型教养方式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介于纵容型和独裁型这两种类型之间。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明确具体,同时对孩子充满爱心。这种儿童的特点是适应性强,很容易克服消极情绪,对人友好,自我控制良好,独立性强。
  第七章幼儿期(3-6.7岁)
  1.积极词汇: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语称作积极词汇。P139
  2.消极词汇:儿童能够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或会说出但理解不正确的词称为消极词汇。P139
  3.自我中心言语:一种介于出声的外部言语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P141
  4.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它是不出声的默语。P14001、02名
  5.他律道德: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掌握道德标准,这时期儿童道德意识的特点,是将道德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因此皮亚杰将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意识称作“他律道德”。02年名词P161
  6.自律道德: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看成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因此在适当条件下道德规则可以更改的。P161
  7.平行游戏:是指几个儿童在一起游戏,玩相似的玩具,但彼此之间的游戏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特点。P133
  8.LAD:乔姆斯基假设在儿童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化的言语获得区域,称为语言获得装置,简称LAD。P146
  简答或论述
  1.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P132-P133
  答:(1)儿童的游戏是从前幼儿期的模仿性游戏向幼儿期的主题游戏发展,最后发展为规则性游戏。
  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也表现初一定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特点,可以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游戏中越来越能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从一个自我中心的游戏者发展成为良好社会性的游戏者。
  (2)由游戏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思维从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的发展;
  一定程度的概括和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可能性;
  儿童从自我中心的个体向社会性个体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的发展。
  2.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P141-P143
  答: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由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决定的,随着儿童思维的去自我中心化,自我中心言语就逐渐消失了。
  维果斯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在外部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言语的调节机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我中心言语具有对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计划的功能。
  3.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维果斯基”和‘行为主义’P142、P143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这种与成人之间相互模仿的言语活动,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复杂的言语模式。
  先天生物理论认为,言语获得过程决定于大脑的成熟过程。
  认知决定论,皮亚杰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种形式,因此,语言发展水平决定于认知发展的一般水平。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语言发展的动力也来自社会。
  4.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162
  答:(1)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是没有道德意识的,因为他们不能形成事物的内部表征。
  (2)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开始产生了道德意识,将道德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因此称为“他律道德”。
  (3)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看成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达成的共识。
  (4)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自己创设规则。
  举例是道德两难故事:墨水。P162
  5.儿童性别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P159
  答:性别意识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生物性别特征的认识。性别意识包括两个成分,一是性别恒常性概念,二是对性别角色特征和期望的理解。
  儿童性别意识的获得与成人的态度有关。一些社会的示范和强化作用,促使儿童性别角色知识在幼儿期迅速发展。
  6.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P134
  答: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能量过剩说,能量匮乏论,预演论等,任何一种游戏类型的观点都很难适用于所有的游戏类型。
  首先,从种族进化的角度来说,低等动物是没有游戏的,而人类及其他在进化等级上处于较高水平的动物才有游戏,其中,人类的游戏是最为复杂的。
  其次,从游戏的作用来看,游戏是儿童在渴望参与成人的各种活动但又缺乏相应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游戏这种象征的形式来解决愿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
  最后,从游戏的发生机制来看,由于游戏的类型不同,其发生的心理机制也有差别。

  第八章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
  一.学习本章的要求:
  二.本章内容:
  1.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概述
  2.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概述
  1.童年期儿童大脑结构的发展,突出的表现为额叶皮质的完善化。
  2.大脑成熟的顺序是从枕叶开始,然后依次为颞叶,顶叶,最后才是额叶的成熟。额叶是意志中枢和人格中枢。
  名词解释或填空题:
  1.在没有接受刺激作用的情况下,神经细胞自身的放电活动称作自发电位。(名词解释,填空),自发点位的频率常常用作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指标。自发电位频率的发展有两个飞跃期:一个是5-6岁期间;一个是12-13岁期间。
  2.失同步现象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填空)
  3.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8-16岁节律同化的水平最高,表明这个阶段儿童的可塑性最高。(填空)
  4.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填空)
  5.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儿童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填空,选择)
  6.学习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学会将字词等视觉刺激转化为语言表征的过程,即解码过程。
  7.皮质上α波越多,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越多,相互影响越大,所以α波是成熟的标志。θ波越多,表示皮质的控制作用越弱,所以θ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皮质成熟是α波与θ波斗争的结果,即α波与θ波的斗争。(名词解释)
  简答题:
  1.学习活动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学习活动能够促使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①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是放在学习过程上,他们常常不能将学习与游戏区分开,到中高年级后,儿童才开始注意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学习兴趣开始深化,低年级的儿童容易对鲜明的材料,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新奇的经历产生兴趣。
  ②中高年级的儿童则对文学作品中有没得语言,美好的情操产生兴趣,对数学中体现出的严密性和规律性产生神奇之感。
  ③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很笼统很不稳定的。老师态度耐心幽默,儿童常常就对这门功课有兴趣,如果换一个风格相反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就可能会消失。
  ④儿童在一门功课中学习好,他对这门功课就容易有兴趣,反之就缺乏兴趣。以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的能力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稳定,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分化和稳定了。
  第二节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认知发展
  名词解释或填空题
  1.观察的发展
  观察的属性有观察的目的性,组织性和深刻性。(填空,多选)
  2.记忆的发展
  ①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填空,多选)
  ②学龄儿童的记忆有复述,组织和系统化三种策略。(填空,多选)
  ③中介缺失:所谓中介缺失是指儿童万千不能利用语言这个中介手段来帮助记忆。(名词解释)
  ④说出缺失:是指儿童肃然不能自发的利用说出的语言帮助记忆,但在承认的提示下进行复述却有助于提高记忆。
  ⑤童年期儿童记忆发展的总的特点是什么?(简答题)
  答: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儿童的短时记忆在9岁左右基本达到成人水平,而长时记忆却在不断发展之中,虽然长时记忆发展的速度岁年龄增长有逐渐减慢的趋势。造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不同发展模式的原因是两种记忆的机制不同。短时记忆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的成熟水平,长时记忆则取决于记忆的策略。记忆策略越丰富,越精细,儿童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就越长。童年期儿童长时记忆的不断发展正是其以及策略日益精细化的结果。
  3.思维的发展
  ①守恒:是指儿童对事物量的不变性的认识。(名词解释)
  ②守恒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数量守恒,长度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面积守恒。(填空,多选)
  ③一般数量守恒和长度守恒较早形成,液体守恒稍后形成,而面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的形成时间更晚。(填空)
  ④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可逆推理,恒等性和两维互补推理。(填空,多选)
  ⑥试举例说明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简答题)
  答: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试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
  二.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或填空题
  1.自我控制的发展
  延迟满足:在实验室中研究自我控制行为,经常采用“延迟满足”实验范式。一般的做法是给儿童一个奖赏物,但要求儿童等待一会再打开它。或给儿童两个奖赏物,一个是较吸引人的,需要等待才能得到,另一个是比较差的,不需等待就能得到。看儿童选择哪种奖赏物,如果选择等待,能够等待多长时间。(名词解释)
  2.道德判断的发展
  ①自律道德:皮亚杰提出。指儿童认识到道德规则是人们共同协商的结果,它的作用是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名词解释)
  ②简要说明童年期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简答题)
  答:,在童年期,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能够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掌握道德标准,因此,其道德判断水平与幼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3.友谊的发展
  简答题:童年期儿童友谊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⑴2-5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是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她完全依赖成人来满足他物质的,情感的和社会的需要。
  ⑵5-8岁,儿童开始转向在同龄人中寻求朋友和玩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短暂的,他们时间的交往也常常是肤浅的,是服务与儿童自身的需要的。
  ⑶8-11岁,儿童开始与同性别的其他儿童形成强烈的情感依恋,即所谓“密友”。
 
 第九章青少年期心理发展
  一.学习本章的要求:抓住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规律,从各个时期的生理发展到心理发展,到社会化认知发展,相结合记忆。
  二.本章内容:
  1.青少年期发展概述
  2.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3.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4.青少年情绪,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青少年期发展概述
  名词解释或简单题
  一.青少年期的内涵
  ①青春期:又称思春期,发身期或青春发育期,是指身体生理迅速发展直至成熟的一段时期。(名词解释)
  ②青少年期:即广义的青年期,是指个体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个体的发展,即青少年作为童年向成年的过渡,不仅以身体的成熟为基础,更要以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的成熟为先决条件。(名词解释)
  二.青少年期的界定
  起始的时间主要依据生物学指标(第二性征的出现),所以界限相对明确,结束的时间主要凭借社会性指标(个体社会性的成熟),界限相对模糊,难以清晰把握。就我国目前而言,青少年期大约始于12,13岁,止于25,26岁。
  三.关于青少年期发展的理论观点(或:比较几种有关青少年发展的理论观点的异同)----简答题或论述题
  1.生物发生论
  ①主张从机体内部的发生过程来解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这一时期个体躯体生理趋于成熟的结果。
  ②代表人物有霍尔,格塞尔等。
  ③霍尔认为,个体的发展与人种发展的四个阶段相一致的,认为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大动荡”的过度阶段。
  ④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不是靠环境而是靠成熟来实现的,青少年期心理的发展,就是生物成熟的结果。
  2.社会发生论
  ①社会发身论从社会结构,社会化途径,以及青少年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出发,来阐明其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其参与社会活动或社会环境对其施加影响的结果。
  ②代表人物有勒温和哈维赫斯特。
  ③勒温认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随着青少年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所处环境结构的变化,他们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④哈维赫斯特认为。发展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个体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任务(8项任务),而这种特殊的发展任务是处在个人需要和社会目标之间的。
  3.心理发生论
  ①它并不否认生物成熟和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它坚持把心理发展自身矛盾运动的变化放在首位,并据此对青少年期的心理发生机智作出解释。
  ②代表人物有艾里克森和皮亚杰。
  ③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重视动机和情感的作用,突出强调青少年期同一性的转变,认为青少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取得一种同一性的状态,最重要方面是要对个人的未来职业前途作出抉择。
  ④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则更重视认识能力和智力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期的思维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此时个体已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
  上述几种理论中,生物发生论的明显缺陷在于其对环境作用的忽视,社会发生论则对主体自身内在的矛盾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分析。心理发生论由于将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理,社会以及生物等方面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所以其理论主张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认可。
  四.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
  哈维赫斯特提出了青少年期必须完成的八项发展任务及期应指标。
  第二节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名词解释或简单题
  一.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变化
  ①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少年身体外形最明显的变化。(填空,选择)
  ②一般女孩12岁左右身体增长的最快,男孩则在14岁左右。(填空,选择)
  二.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变化
  ①13—14岁脑电波变化出现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出现在6岁左右),这说明闹细胞机能更加成熟。(选择,填空)
  ②青少年期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平衡。(选择,填空)
  ③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就是第二特征,也称副性征。(名词解释)
  三.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和性成熟对其心理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影响?(简答或论述)
  首先,少年期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性成熟所带来的变化。
  其次,性的成熟使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对异性兴趣开始增加,并使其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一些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再者,少年面对身体变化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反应。
  最后,发育中的早熟与晚熟现象也会给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另外,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还常常因为身体的形态,容貌以及第二性征等方面的特点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如自卑或自傲等。
  第三节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名词解释或简单题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表现有哪些?(简答题)
  ①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趋于成熟,智力的主要品质和个别差异基本定型/
  ②青少年认知活动的目的性明显提高,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③在青少年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意,个性相互作用并协同发展,使得个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一.青少年感知的发展
  观察力的特点?(简答或多选)
  ⑴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⑵观察的持久性改善
  ⑶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⑷观察的系统性增强
  二.青少年注意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⑴注意形态向更高水平转化:注意形态主要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多选,填空)
  ⑵注意品质进一步全面发展
  三.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方面?(简答)
  ⑴有意识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⑵意义识记能力进一步提高。
  ⑶抽象记忆能力进一步发展
  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1.童年期儿童主要通过概念形成来获得概念,需要借助大量直观,生动的材料,青少年则主要通过概念的同化来获得概念,通常只需要给出适当的定义,并加上一两个必要的例证即可获得新概念。(填空)
  2.个体思维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逻辑思维两个阶段。(填空,选择)
  3.形式逻辑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矛盾运动性,去片面,静止,抽象地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普遍性。(名词解释)
  4.辨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即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达到对事物全面,灵活,抽象具体的认识。(名词解释)
  5.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哪些?(或青少年在思维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答题
  ⑴抽象思维优势增强,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⑵形式逻辑思维趋于成熟,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⑶创造性思维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⑷想象力迅速发展。
  6.青少年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简答)
  ⑴创造性思维水平大幅度提高
  ⑵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不均衡
  ⑶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
  ⑷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结构日趋完善
  7.青少年期想象力的发展主要特点(简答)
  ⑴有意想象迅速发展
  ⑵想象活动的创造性水平日益提高
  ⑶想象更具有现实性
  五.青少年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主体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元认知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能力不同,它是主体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的能力。(名词解释)
  第四节青少年情绪`个性几社会性的发展
  名词解释或简单题
  一.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青少年期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或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变化有哪些从)简答
  ⑴从情绪表现形式来看,由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
  ⑵从情绪控制的情形看,由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
  ⑶从情绪引发的动因看,由以直接,具体为主以间接
  ⑷从情绪体验的内容看,由以生理需要为主向社会性需要为主发展
  2.青少年情绪`情感饿发展特点具体表现?(简答)
  ⑴情绪的冲动性
  ⑵情绪的内隐性
  ⑶情绪的波动性
  ⑷情绪,情感的丰富性
  ⑸情绪,情感的深刻性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同一性发展(重要)
  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自我意识的形成称做青少年期的精髓和最主要成果。(填空,选择)
  2.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的原因:(简答)
  ⑴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个小孩子,并由此产生一种“成人感”
  ⑵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及元认知能力的产生,使他们开始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⑶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及社会,而家庭与社会也向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就促使青少年不得不开始认真地审视和了解自己。
  3.简述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⑴成人感的出现及自我独立性的发展
  ⑵自我的逐渐分化(心理的自我逐渐分化出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填空,多选
  ⑶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4.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简答或论述)
  ⑴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两个重要方面,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即对个体的整体性认识。(名词解释)
  自我概念的形成
  ①首先表现为青少年对自身的外貌极为关注,并会因某些不甚令个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②其次,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也十分重视,并逐步形成有关自己血液表现的认识。
  ③再者,青少年也十分关心自己的个性特点。
  青少年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实现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
  ①首先,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
  ②其次,通过综合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库里认为,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通过来自他们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
  ③再者,通过自我探索来认识自己。
  ⑵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自我体验更加丰富与敏感。
  其次,自我体验更为深刻
  再者,自我体验具有易波动的特点。
  ⑶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发展
  要真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就必须促使青少年把外部施加的约束性措施逐渐加以分化。
  5.自尊感:是自我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对自己可以胜任,值得人尊重的自我体验。(名词解释)
  6.自我控制: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自主调节。(名词解释)
  7.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提出,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名词解释)
  8.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面临的核心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填空,选择)
  9.简述艾里克森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主要观点(简答)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⑴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尝试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⑵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面临的核心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如果此时青少年可以利用先前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识适应他们所担负的各种角色,为自己提供应付生活的策略,则可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如果个体无法发展一种统一的,持久的自我感觉,无法适应各种角色,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难以作出适应的就业选择,则会出现同一性混乱。
  ⑶出现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往往不能选择适应环境的生活角色,或表面上承担一定角色,却有很快变化角色,此外,这些人还可能获得社会文化环境所不予认可的角色,如反社会或犯罪等。
  10.同一性弥散:此类青少年既没有经历同一性危机,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与选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尚没有明确的个人打算。(名词解释)
  11.同一性封闭:此类青少年在没有出现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个人选择。(名词解释)
  12.同一性延迟:此类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他们的选择或者尚未作出或者界定十分模糊。(名词解释)
  13.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那些影响?(简答)
  给他们以稳定感和归属感。
  给他们以健康的娱乐场所
  使他们获得社交经验
  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
  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机会
  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
  发展他们对集体的忠诚心
  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14.性别角色:就是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名词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良好人格塑造
历年真题 | 华中师范大学817心理健康教育真题分享(2016、2018年)
人格、人格障碍与童年发展
校内网 - 阅读主题 - 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 林崇德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比较
心理学考试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