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希恕(35)
经过胡老的熏陶,逐渐熟悉了方证,在临床治疗上获得了很大自由,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方证的意义。如曾治一婴儿,感冒后只喝水不喝牛奶.家属很着急。西医检查治疗无效,转中医治疗。先以停食着凉给服至宝锭、保赤丹等不效;又以脾虚服健脾汤药,治疗月余不效。诊得其脉浮数,苔白润根厚,又症见易头汗出.饮水或喝牛奶后常呕吐,一看便知此是五苓散证.予服一剂,汗止、吐已,但仍不爱喝牛奶,因尚有嗳气、腹胀等症.知此时为茯苓饮证,随予服两剂而痊愈,转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学中医。又曾治一日本留学生,咳嗽二月余,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而剂量、药味越来越多,视其方多为养阴清肺之剂。诊时症见咽中干、不思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舌苔白润,脉沉弦。此证首辨六经当属少阴.再辨方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仅服一剂而解。
  “执一法,不如守一方”,这是充分认识到《伤寒论》的方证辨证的重要性。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它具有定性、定量和实践检验性质。古今不少人看到了方剂和证间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重视了证和方剂间关系的研究,诸如孙思邈、柯韵伯、方有执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值得我们在他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读《伤寒论》要知其要点  
不论是在临床时或是在讲课时.胡老常强调这个问题,即读《伤寒论》要知其要点。众所周知,《伤寒论》398条,113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全书共八篇,唯太阳病三篇尤为重要。
    在太阳病上篇突出一个“常”字,主要辩论太阳病纲要和太阳病、中风证、桂枝汤证的运用.而在太阳病纲要中,主要辨别太阳病的证型、传、愈及阴证、阳证、寒证、热证纲领,阐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以及阴证、阳证、寒热真假的病变实质,这些纲领,对通晓全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太阳病中篇,强调了一个“变”字。首论太阳病、邪客经腧、葛根汤证,继论太阳病、伤寒证、麻黄汤证的运用,然后论述太阳病汗、吐、下后所致变证的救治。
    在太阳病下篇则提示了一个“结”字,意指太阳病失治、误治,会导致气血津液等代谢的失常,因此造成气结、血结、水结、痰结、寒结、热结等等坏病证,其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总之,太阳病三篇,共论证183条,约占全书的一半。为六经病之纲要,实际也是全书的总论。明乎此,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伤寒论》与《内经》体系不同
    《金匮要略?疟病》篇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痛,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是说疟病脉自弦.已在前述,今温疟脉不弦,故渭其脉如平。热结于里,则身无寒但热,复有外邪,则骨节烦痛;气冲热壅。故时呕也,此证宜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胡老在讲解此条时指出:张仲景所论与《内经》根本不同。
    《内经?疟论》曰:“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瘅疟。”白虎加桂枝汤所主治之证,为瘅疟甚明.若必依《内经》解注仲景书如何可行?又有关癫狂的论述,《内经》与《伤寒论》也截然不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即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火、重阳。而《伤寒论》笫112条曰:“亡阳必惊狂”。把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亡阳,概念大相反,可见两者有着理论体系的不同.因此,用《内经》解释《伤寒论》往往不通,也可看出两者于阴阳八纲理论相同.但存在理论体系的不同。由此也可知,所说张仲景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很值得商榷。 
 
      《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
 
    胡老多次讲课都强调,仲景著作大都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但当时看到杂志报道,许多文章都认为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不置可否。后来通过临床实践、参看一些考古文献,印证胡老的观点是正确的。
      一、《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任应秋认为中国医学最古的流派为三: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并认为张仲景系神农本草一派。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是一个体系。《神农本草经》在论述药味功能时,是从病证特点描述,而不见脏腑等理论。如干地黄、龟甲、阿胶等后世称谓的养阴药,只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龟甲,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  瘕、  疟、五痔。“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丽丽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而从未提到“养阴”、“滋阴”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伤寒论》也看不到“养阴”、“滋阴”之说。张仲景用鳖甲只是取其“主治  瘕  疟(疟母),也不是用其养阴作用。因此,从理论体系看,《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二、《伤寒论》的雏形是《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经方十一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汉书》记载的是公元前24年至公元208年的史实,《伤寒论》的成书于公元208年左右,可知张仲景不但能看到各医经家之论,而且也能看到经方家各家之说。那么.他撰写《伤寒论》主要受哪家的影响呢?历史上曾有些文字记载,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因《伊尹汤液经》失传,故与《伤寒论》的关系不能明确。近有马继兴等专家,经多年考证,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使人们拔云见日,看到了《伤寒论》的渊源。尤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述最详:“汉晋以远,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陶弘景又叙述道:“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法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汉晋以前许多著名的医生都看到过《汤液经法》。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六十首,记载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了《伤寒论》。我们看一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容,就惊奇的发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论》中找到相对应的方剂和适应证。如小补心汤方证即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证;小泻心汤方证即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小阳旦汤方证即桂枝汤方证;大阳旦汤方证即黄芪建中汤加入参汤方证;小阴旦汤即黄芩汤加生姜方证;小青龙汤方证即麻黄汤方证;小朱雀汤方证即黄连阿胶汤方证等.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汤12方证,从方剂配伍、药量、炮炙、服法来看.均与《伤寒论》相符。因此,马继兴认为:“本书此节各方与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关于《汤液经法》中,方药名用二旦、六神名之。而张忡景改为某药名冉勺原因,陶弘景也说得很清楚:“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可知《汤液经法》是《伤寒论》的原始蓝本。
 
                读书要思考
    胡老经常对我们说,读书要好好思考。俗谓“读书不思则罔”,胡老指出读《伤寒论》也是如此。清代研究《伤寒论》大家柯琴曾说:“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故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标之。读书须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只是正面,读书又要看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柯氏的这段话虽然是对六经提纲讲的,但对我们读书。具有方法论和美学的意义。
    譬如,在读《伤寒论》的“不可发汗”,第49、50两条,前者只是说“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没有出方;后者断定说“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也没出方,到底怎样救误呢?是否考虑前者用桂枝加附子汤和表扶阳;后者用小建中汤和营解表?如此等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反向思维,《伤寒论》条文中的无方处,便有方了。
    因此,读仲景书,用仲景方,必须下些功夫.要前后互参,彼此合看,首尾兼顾,在有方无证处求证(如茯苓四逆汤证条),有证无方处遣药(如不可发汗诸条),有脉无证处辨证(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条),有证无脉处验脉(如桂枝四证、麻黄八证等诸条),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再从临床以充实理论.逐渐提高,不断前进,不就“良法美意始得了然”了吗?
            
              细玩仲景书其乐无穷
    胡老写过许多讲义,常用“细玩”两字。初读并不在意,再读知其在强调重要处、关键处,久之方知是其体验深刻并深感乐趣处,读仲景书其乐无穷。每读一次,皆有一次不同的收获。犹如游山观景,或赏珍宝古玩,越仔细观赏越有趣。细玩珍宝美不释手。
    在中医界,大家公认,仲景书是辩证论治的典范。因此读仲景书,要熟读原文,知常达变,从多方面探求其精神实质,抓住书中脉、证、方、药、加减法、观察法、煎服法、护理法等辨证施治的规律,然后运用于临床,以求得不断总结和提高。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获得真知。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再好的东西也没有用。纵观古今注解《伤寒论》者有数百家之多,学用结合,而其把仲景书学到手、学以致用的却较少。
    记得在文革红卫兵大串连期间,一男孩找胡老看病,诉及每夜必尿床,自知其丑,遭人讨厌,痛苦万状,问其病情,答曰;身重乏力,腰腿发凉,似浸水中。诊其脉沉弦.辨证为寒湿肾着,疏其苓术干甘汤10倍,变汤为一料。嘱其每次服二钱。一日两次。半年后该患儿从长沙寄来一封信,打开始一看:“....爷爷,谢谢您,我的遗尿病,经您一治就好了,您的恩情,我一辈子不会忘掉。”又有叫刘俊生的女孩.于1966年10月19日从东北到北京串连,时已16岁,患遗尿已7、8年,经中西医久治无效,求胡老开方,与肾着汤二剂即愈.同年12月1日,特由东北来京致谢,并索求处方备用。
    因此,胡老常讲道:学习仲景书最大的乐趣.在于精通理论,通过实践.运用仲景方而有效,特别是在疗效好、有所创新对.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理论联系实际,苏枯起废,救人命于倾刻之间时.那真可谓其乐无穷矣! 
 
 
    古方今用活法在人
 
  胡老很重视中西医结合,但以中医为本。主张古方令用,活法在人。所谓“古方”,在这里系指仲景方,也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也叫做经方。所谓“今用”,有两个含义,一指将仲景方运用于现今中医学中的病证,如感冒、咳嗽、腰痛、消渴等;二指将仲景方运用于现代医学的疾病,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胸部扭挫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椎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等。所谓“活法在人”.是指医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在中医则要求精通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技巧。又要求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诊疗常规;而在西医则要求精通现代医学理论和诊疗技能.又要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知识。这样看来,西医学习中医的人,就再好不过了,这样的人能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学识能力则更高。
    例如,胡老在临床,常遇西医确诊的疾病,诸如腓肠肌痉挛疼痛、坐骨神经痛、手术后肠粘连性腹痛、急性腰扭伤,胸、腹、胁、背、肌肉及神经挛痛等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凡呈芍药甘草汤方证者,投与芍药甘革汤,则效果卓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裴永清:学好《伤寒论》的十三法(上)
【辨方证】认识经方方证
伤寒杂病:《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谈谈《伤寒论》中半表半里概念的产生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袁家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